能源轉型 很大部分和海有關

(台北內科週報第572期/2023年4月3日-2023年4月9日)

【產學研連線】3月31日上午,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蒞校專題演講「台灣淨零轉型政策藍圖」,分享我國在2050淨零轉型目標下的各種執行策略,近300位師生踴躍參與。

許泰文校長於致詞時表示,曾次長除擔任經濟部要職,也是台灣電力公司的代理董事長,是能源轉型政策與橋接溝通的重要推手,希望未來海大在能源轉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期望學子增進專業能力,為淨零轉型盡一份心力。

▲曾文生次長表示,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曾文生次長一開場便直言,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特別是在藍色國土的應用,他並表示,未來會需要非常多與地球科學相關的工作,鼓勵海大學子投入再生能源產業。

能源轉型的目的,就是為了減低極端氣候的衝擊,需要快速讓地球降溫,曾文生次長表示,在《巴黎協定》、2021淨零目標宣誓及2022碳邊境調整機制等作為之下,淨零已成為國際共識,主要國家將透過貿易手段影響主權國家加強氣候治理強度,促使各國朝向2050淨零排放邁進,而台灣已於2023年1月10日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正式走入淨零時代,與國際接軌。

▲曾文生次長(第1排左4)蒞校分享淨零轉型策略藍圖,與許泰文校長(第1排左5)及師生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台灣有91%的碳排放量來自於能源排放,包含電力排放(發電廠)與非電力排放(交通運具),曾次長指出,另外為改善製程減少碳排,各種民生用具的電氣化,會使電力需求高度成長,預估2050年會有高達5000億度的需求,同時,台灣的能源有9成以上來自進口,能源系統淨零轉型、也是翻轉依賴進口能源的契機!以離岸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電及碳匯等打造綠能產業生態鏈,增加投資發展綠能產業,減少進口能源及替代化石燃料,並以能源控制相關設備打入國際綠能電力設備市場。

能源產業的各項技術都在發展,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也會與現有產業相互結合,海平面之上與之下都應運用,例如,離岸風機、太陽能光電與海上箱網養殖的結合,曾文生次長也說,他非常看好地熱發電,由於與既有的石化業技術相關,已投入相當多資源,尤其是探勘技術,在碳封存上也同樣重要。

此外,他強調著說,未來能源產業會占有15-20%的GDP,會是相當好的產業發展,非常鼓勵海大學子投入。


海大藍海講座 引領學子築夢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逐夢築夢】年輕人的未來,從這幾年的趨勢發展已可看得出來,無可不認的是,在和淨零排放有關的事務上,以台灣而言,綠電又展於很重要的地位。最近,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林法正院長蒞校專題演講:「以智慧電網達成綠能高滲透率」,分享我國能源政策與能源轉型執行策略,引起學子莫大興趣和關注。對於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占比,並發展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等前瞻科技技術,以達到穩定供電,邁向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講解得很詳盡。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林法正院長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並曾任國科會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1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以及第2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等要職;林院長在國家智慧電網貢獻卓著,在學術表現也非常傑出,希望同學可以從講座中學到講者的實務經驗與如何克服困難。

▲林法正院長分享「我國能源政策及能源轉型執行策略」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當天的主要演講內容如下:

一、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同時,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但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海大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研院林法正院長分享國家能源永續發展策略(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二、為克服綠能高滲透率造成的問題,需要許多智慧電網的前瞻技術,如智慧調度、儲能、彈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微電網、電網數位化、再生能源預測、資源整合強化等,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且必須要大量佈建。未來在智慧電網整體規劃方案中所需的相關商品與技術,本土廠商的技術水平及商品規格是否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國內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來協助廠商完成相關技術的研發,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也鼓勵海大具有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等專業背景的學生投入。

三、台灣與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係《增氣、減煤、展綠、減核》同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產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性,台電未來也會需要很多管理能源系統的人才,期能透過學界與研究單位技術團隊協助開發所需要前瞻技術,並培育專業研發人才,以達到國家能源政策的永續發展。


產學研聯手 化解風電面對挑戰

(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產學研連線】風機設備運能表現的關鍵,就在水下,如何克服風電設施移入台灣所需面對的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特色,再加上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須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這答案,已由台灣海洋大學與工研院及玉豐海洋科儀公司的產學研聯手提出了。

台灣海洋大學長期積極回應國家能源發展政策,妥善維持離岸風電能源機具效能,推動永續發展不遺餘力,更由海大許泰文校長於12月21日代表,與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李宗銘所長、玉豐海洋科儀公司張乃仁總經理,攜手簽訂台灣離岸風電運維產學研合作意向書。

這份意向書的目標,在於透過落實產學研3方合作,在專業技術與設備的導入下,促使環保能源產運效能最大化,進而引領國內風電運轉維護產業獨立自主化。許泰文校長表示,雖風電在歐洲已有長足發展,但是風電設施移植台灣時,需適應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特色,加上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須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為提供穩定的風力電能,高效的運轉維護措施尤其重要。

▲海大許泰文校長(站立者)指出,台灣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下,更應注重風電系統高效運維(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許校長更指出,這次合作意向書簽訂,共針對防蝕風險數據管理、海洋附生物監測調查、海床與支撐結構電纜監測、安全評估系統建置分析、陰極保護與塗裝品質檢測等防蝕系統人才培訓5個項目,建立合作平台。透過玉豐海科提供技師運用尖端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水下無人載具/水下機器人)技術採集數據,工研院以深厚的化材處理經驗支援,經過海大監測資料的管理與研究成果,他期待除了延長電力供給設備壽命外,更要使台灣電業具備自主能力,達成產業的在地化與關聯化,實踐永續經營願景。

歷年來,台灣海洋大學持續提升本土海洋產業之創新,如風機基礎液化監測、動力分析與防護工法、地形變遷、友善空間規劃與生態復育及風機運維新技術開發與應用。海洋大學光電與材料系李弘彬教授亦研究離岸風機的防腐蝕塗料於海洋環境下劣化,及受海生物附著影響之情形,是維運離岸風電的重要參考。

▲海大攜手產研合作,期待引領國內風電運維產業獨立自主化(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此次合作對象之1的工研院,擘畫「2030技術發展策略與藍圖」,聚焦提升再生能源效率,投入新能源技術開發,以綠能帶動科技創新研發,創造經濟成長動能。而另1合作對象玉豐海科,可說是唯一的離岸海事工程供應商,更是亞洲唯一的ROV軟體、硬體、韌體開發商。其所開發的ROV技術,具高自有技術率和操作人員持證率,是風電維運的一大利器。

由於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如何使風電系統高效運維尤其重要,許泰文校長指出,由玉豐海科提供技師運用尖端ROV技術採集數據,工研院以深厚的化材處理經驗支援,經過海大監測資料的管理與研究成果,能為電力供給設備延長壽命指引方向,使台灣電業具備自主能力,達成產業的在地化與關聯化。

另方面,李宗銘所長積極看待合作願景,他表示,「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經由合作,有效依據台灣環境轉換所需參數,不只創造低碳排社會,更為新產業鏈帶來商機。而玉豐海科張乃仁總經理則感謝海大領軍,是為海洋能源產業完成好幾片拼圖,他更表示,未來20年風機設備運能表現的關鍵就在水下,邀集海大優秀學子一同投入水下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