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博暢談 天地裡都是良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曾季隆/撰文)【以書會友】機會,是每個人所追尋的,尤其只須「良機勿失」便能踏上成功之路。可是,如何發覺機會的行蹤?如何辨識是不是機會之神的降臨?卻是考驗著古今中外英雄豪傑的見識與態度。而遭時不遇,常常讓人扼腕;時來運轉,則可青雲直上。難的是,很多機會可遇不可求,怎會是良機集團創辦人張廣博董事長口中所說的:「天地裡都是良機」呢?

事實上,古羅馬時代知名哲學家塞尼卡曾說:「運氣是當『準備』遇到『機會』時發生的事」。如果有人覺得張董事長出身寒微,而能出人頭地,成就了一番大事業,更造福社會,是他的運氣特別好,那麼即使是如此,也請想一想塞尼卡的這句話吧!機會,其實是無時、無所不在的,只不過因為沒有準備好,便和它擦身而過。

▲張廣博董事長在「逆轉人生」新書發表會分享人生體驗(照片係一家親文化公司提供)。

在張廣博董事長寫的「天地裡都是良機」書中,他說:「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機會的3大源頭,實在缺一不可!當然在天地之間,人的重要性不必多說。生而為人,就要有所作為,不過,一個人無法成事。愈大的事業,愈需要更多人一起推動,才會有機會成功。」

再進一步的,張董事長指出,「吸收他人的經驗是減少失敗的好方法,但只有這樣也還不夠,因為別人的經驗終究不是自己的。若要有作為,凡事一定要自己多參與、多體會、多思考,這樣所增長的智識才是自己的力量,也唯有多付出、多接受考驗,才會有自己的收穫。」由此可見,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最景氣的時代也有人事業做垮了;最差的時代也有人生意做得火紅,可是因為個人思想和心態的差別,便決定何人成功、何人失敗。

▲張廣博董事長在「逆轉人生」新書發表會為讀友簽名情景(檔案照片;原係一家親文化公司提供)。

書中,這位15歲當「囝仔頭家」,25歲創辦良機公司,迄今已逾1甲子,環顧台灣企業能超過60年的、且成為亞洲第1的公司,並不多見,而在張廣博的心目之中,「站在什麼觀點,看到的景觀就會長得什麼樣子。不同的觀點,便會看到不同的景象。如果我們認為『天地裡都是良機』,那麼每天醒來的時候,腦筋裡想的不是昨天不如意的事,而是今天怎樣開創好的機遇。事實上,我們醒來的那一剎那的感覺,常常影響一天的成敗!要想每天都有好的感覺,必須懂得修煉!所謂的修煉,講得普通一點便是學習。」

學習,讓每個人遇到機會之前,便早已準備好了,再不會錯失良機!在張廣博80多年來的體會,「就我來說,沒有很好的學歷,只能多看書、多做事,也就是多從天地和人學習,來獲得自己沒有的知識。要想『萬無一失』,那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習這件事是最划得來的事情,它讓我們『有得無失』,你說是不是?」

▲良機企業張廣博董事長(中)受邀講述「幸福企業經營心法」接受媒體採訪的情景,左為李玉嬋理事長(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圓緣慈善推廣協會提供)。

成功途中學習是不可少的,真正成功的祕密,據張董事長在書中說:「學習,早已讓我從天、地、人之間獲得教誨,從反省中獲得成長的機會。早年,我領悟到『敬業樂群』是做人做事的信念,正是踏上學習之路必須修煉的,於是,藉著在良機公司成立『勵進會』而用心推廣,也讓我的同仁都能勤於學習。由學習帶來成長的機會,由成長又領略到『敬天、愛地、樂群』的法則。生活是何其單純啊!」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