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都很奇特 愛地球愛眾生

(台北內科週報第571期/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本報專訪】人的生命都很奇特,常常出人的意料之外,對張家寧醫師而言,更是如此!為了發揮個人才華和基於使命感,一身兼有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教育部部定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台灣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素行生命能量協會理事的她,過去不顧自己身體傳出的警訊,全心投入在教學與醫療工作上,終於爆發了幾乎致命的危機。幸好,她能有特殊的境遇恢復健康,這樣的經歷不是一般人能如此幸運的。

轉身素行的張家寧醫師表示,「因為就是努力的練習『素生經』的功法,而得以重生的,要知道,上天給的禮物都不能白拿,所以我很努力地執行這個護地球的任務,極力宣揚護地球的理念,希望發揮蝴蝶效應。而能夠讓更多人一起來護地球。這就是我愛自己的基本概念。我將會以我有用之身,努力宣揚這個素行的理念,也就是愛自己、愛地球、愛眾生。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健康是1,其他都是零。在追求工作、名利、財富、地位、幸福等等之時,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健康顧好。」

▲張家寧醫師實踐「素行生活法則」:靜定、簡單、觀心、順隨(照片係張家寧醫師提供)。

愛自己,是愛地球的前提,沒有健康就一切歸零了,張醫師說:「如果自己身體不好,你哪有餘力去愛地球,所以愛自己才能開始愛地球,這是絕對的定律!這並不是自私,而這個是根本,正是1個做人根本的道理。也就是說,孝順是什麼?就是把自己身體顧好,做人的根本就是把自己身體顧好。那如何結集全力全力來愛地球呢?一開始是就是要宣揚護地球的理念,然後讓大家能夠往護地球的方向努力。每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能力,例如,說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那大家一起往這個軸向進行。當然護地球是1個很偉大任務,而且可能需要的經費也很多,但就做我們1個小螺絲能夠做的,那許多小螺絲就可以讓這個機器運行了」。

張家寧醫師認為,「愛眾生是護地球的目的,因為如果地球護不住,眾生一起滅亡,這樣子就不好了,所以愛眾生是基本上以我們的動力來護地球。」那如何實現愛眾生?她說:「當然是以護地球為先,那很根本的就是不要傷害無辜的生命,然後呢?那個最高的境界,到最後是不要去吃牠們,也就是進入無靈性飲食,但是我覺得一開始的口腹之欲,不要強迫,只要發心的,例如說1星期啊,1周有1餐素食,或是每天有1餐素食,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宛如重生的張家寧醫師,籲請大家:「愛自己,愛地球,愛眾生」(照片係張家寧醫師提供)。

以張醫師的整形外科經驗,她舉例說:「我曾經在門診有1位眼睛哭紅的中年婦女來要求我幫她開雙眼皮。我馬上知道她一定有一些故事,我就請她留到門診最後,再請她進來,她也同意,所以我就看完門診以後再跟她長談。原來是她老公有外遇,她很傷心,然後她認為,如果她開雙眼皮就可以挽回她老公,所以我花了1個多小時跟她說一些夫妻相處之間為什麼會感情不好,還有鼓勵她回到他們初戀時候,當時為什麼會有愛的那個情景,然後我沒有馬上給她安排雙眼皮手術。我只是告訴她,如果這個婚姻可以被挽回,那絕對不是雙眼皮的功勞,而是喚回你們兩個之前的相愛,讓他感受到那個感情喚回來了。」

是的!如今的張家寧醫師不只身體康癒了,心靈獲得重生,整個人都脫胎換骨,她呼籲著說:「愛自己,愛地球,愛眾生」,希望大家一起動員,來為瀕臨危境的地球做1份貢獻。這不是為了淨零排放而已,更有重大使命感!著眼在「愛」,卻不在言辭,必須「用素行生活法則:靜定、簡單、觀心、順隨;做到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眾生,珍惜地球自然,讓自已身體健康、心理平衡、生活平順。」


順治取代對抗 癌病再啟新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9期/2023年3月13日-2023年3月19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話說,「抗癌」的戰火主要是由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向癌症宣戰,由主流醫學點燃,整個癌症的防治,從研究、製藥、教育、立法、治療、保險、衛教等,幾乎全部以對抗「逆治」做主導,並在社會上形成1個強大的不許置疑的權威結構和「利益」結構。

今天,如果能轉變一下觀念,從癌的成因上多下一點功夫,並多吸取東方醫學(中醫)及其他自然療法的學術理論與經驗,有如涂醒哲博士所說:「醫生的收入不要再架構國人的病痛之上,而是架構在國人的健康之上」。在治療上,能致力實踐「整合醫學」(Integrated Medicine),將非常容易地就可把「順治」運用得淋漓盡致。若真能如此,必然真正活人濟世、功德無量!

▲研究靈芝數10年的何永慶社長,深諳靈芝確實為上藥之首(照片係自然醫學文摘雜誌社提供)。

對此,自然醫學文摘雜誌社何永慶社長指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歷代明君治國的不二準則;同理,今『細胞共和國』的治理,何嘗可偏離『修齊治平』!」他的言下之意是說,修身是一切養生的基礎。他說:「若能排除貪、瞋、痴、慢、疑、怨、妒、恨,力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如此,受、想、行、識;行、住、坐、臥;吃、喝、拉、撒,皆可致中和。自然愛民(細胞)如子。」換言之,就是《黃帝內經》所言:「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形與神具,度百年乃去」。

面對如此複雜的健康與環保問題,何永慶社長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於是提出「以靈芝改善人類與動物的健康及環境」的議題。因為靈芝為高附加價值的藥用真菌,在保健方面具有廣效性,屬於菌類界的本草植物。靈芝的經濟價值遠高於檳榔,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台灣如果能借鏡韓國推廣高麗參成功的精神,開發極富潛力的靈芝,取代對健康與環保均不利的檳榔,將創造保健、環保與經濟等多贏的局面。

▲成熟的靈芝子實體(照片係自然醫學文摘雜誌社提供)。

何社長在他所著的「為癌細胞平反」書中表示,「靈芝子實體經過萃取後,留下的靈芝渣,經陽明大學生化研究所的測試,其靈芝多醣(polysaccharides)的含量仍有2.67±0.57g/100g,三帖類(triterpenoids)的含量仍有2.13±0.46g/100g。栽培靈芝使用過的廢棄太空包(內含木屑約80.21%,米糠18.94%,碳酸鈣0.53%),其靈芝多醣的含量約5.345±0.00866g/100g,三帖類的含量約0.465±0.015g/100g。除了此兩類機能性成份之外,靈芝渣內還剩下適量的植物幾丁質(chitin)等成份。而靈芝太空包內的木質纖維經靈芝菌絲中的纖維水解酶分解後,變得更容易讓馬、牛、羊等草食動物消化及吸收利用。因此,如果把靈芝渣或靈芝太空包用在牲畜的飼養上,以一定比例混合於飼料中,將對牲畜的成長或疾病的防治有所助益。或許,可在集體飼養牲畜中,增進牲畜的健康品質,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或生長激素。當然,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瞭解靈芝渣和太空包,在動物保健方面的應用價值」,言之甚詳!

▲何永慶社長養成每天「聞雞起舞」的練功習慣(照片係自然醫學文摘雜誌社提供)。

此外,何社長在書中強調,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自序中指出:「夫醫道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治不癒,然後命藥」。可見中國「藥食同源」的文化,乃是「病癒身安」的基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藥之首的靈芝,應該符合此1條件。


陳泰淵將心比心 助你笑口常開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憂鬱症,是1種壓力調適不良症,在現實社會也是很嚴重的問題。現代人得此心理疾病的概率是很高的,因為在生活中各種巨大的壓力下,有些人不能有效地釋放壓力,累積過多就會形成負面情緒,導致心理崩潰。在所有心理疾病中,憂鬱症是最常見的。

其次,除了現代人飲食太過於精緻化、各種污染,以及嚴重的食安問題外,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與負面情緒,也是造成細胞惡性腫瘤很重要的1個因素。而「笑」,正是人才有的天賦,卻常常為人所遺忘。現在有個人站出來醒大家,笑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甚或療癒、改善病狀。他,就是人稱「陳笑長」的陳泰淵!

▲陳泰淵笑長(左)在國父紀念館逸仙愛笑俱樂部,一起展露「漸漸地笑」的神情(照片係陳泰淵笑長提供)。

在民國94年,陳泰淵陷入了人生最低潮期,憂鬱症悄悄地找上門。他雖然表面看起來很樂觀,但是內心卻極其缺乏安全感。生活中有著難以承受的壓力,有段時間還出現了頭疼、嚴重失眠、自殺的念頭,感到痛苦和絕望!那時候覺得自己的心理防線已經全部崩潰,在1年多的時間裡,生活陷入極度的黑暗中。

民國95年7月,陳泰淵在廣播中聽到國父紀念館有「笑笑功」的活動,可以幫助有心理障礙的朋友,當下抱著懷疑的態度去參加。之後,沒想到除了「笑笑功」之外,又接觸到源自印度的「愛笑瑜伽」。就這樣每週參加2個小時的「笑的運動」,持續笑了3個月,憂鬱症竟然不藥而癒。簡單的「笑」,竟然可以讓世紀最麻煩的心理疾病與各種文明病,甚至是癌症都能有效改善,這是多麼神奇的事!

▲陳泰淵笑長在國父紀念館逸仙愛笑俱樂部,展露「自信的笑」的神情,自然生出信心(照片係陳泰淵笑長提供)。

陳泰淵說:「至今已17個年頭了,這『笑的運動』紮紮實實的讓我健康、快樂、積極、有自信。感謝台灣笑笑功協會高瑞協老師,台灣愛笑瑜伽協會陳達誠總笑長兩位啟蒙老師的教導,感恩!」同時,他想用這個親身經歷、簡單實際的「笑的運動」,回饋給社會,於是積極籌畫「台灣笑助會」,希望在重生的與有限的生命中,推展「笑的運動」,並能為社會盡一己之力。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能和他連結起來一起推動,共享快樂的未來!聯絡方式如下:陳笑長電話:0910-901313(遠傳);FB搜尋:陳笑長;E-mail:chen3563@gmail.com;LINE ID:0910901313;WeChat ID:C0910901313。


學習普賢菩薩 以願導行實踐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記者蔡秀娥專題系列報導】農曆2月21日(國曆3月12日),欣逢普賢菩薩聖誕日,素人畫家張美芳表示,很榮幸分享普賢菩薩工筆佛畫,此次所呈現的是原畫作,這幅並不好畫,1來大幅,2來複雜的衣服跟彩帶線條、菩薩所戴的寶冠、騎乘六牙白象身上的裝飾罩毯行頭等,光上色1小塊就要花好多時間,而且自己也沒學過配色,完全靠直覺去調配整張色彩,深信這是菩薩帶領著畫,畫出菩薩想要的顏色。

至於繪畫的過程,張美芳說:「雖然畫到肩頸痛,但那股想完成佛畫的熱忱,以及菩薩給我支撐的力量,才有此作品給有緣人欣賞。相信能把佛像畫的好的老師很多,但以1位素人就只能憑著自己的精神跟毅力來完成,也藉此鼓勵有興趣的人都可學佛畫;因為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法行願的典範,以其積極力行的精神聞名;圖係素人畫家張美芳(Joanna分享《普賢菩薩》作品(照片係素人畫家張美芳提供)。

《法華經》記載,普賢菩薩曾在佛前許願,將會騎著六牙白象去守護那些依《法華經》修行的人。因此,世人看到的普賢菩薩像,都是騎乘六牙白象的。白象代表菩薩之大慈力,六牙則代表了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發願救度眾生。

根據《悲華經》記載,久遠劫前,當寶藏如來佛住世時,有位國王名叫「無諍念」。普賢菩薩當時為第8王子,名為「泯圖」。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使無量眾生身心清淨。未來,他也要將佛種散播在各處。寶藏佛依此願心,將「泯圖」改號為「普賢」,代表願行普及一切,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佛。普賢菩薩從發下利益眾生的大願開始,廣行六度,行願不倦,成為萬行的行動家。

▲素人畫家張美芳(Joanna)分享《普賢菩薩》作品(照片係素人畫家張美芳提供)。

此外,《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記載,普賢菩薩發大弘願,以果立因,使眾生在大願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眾從行菩薩道中證入聖果。10大行願的「行」代表身行,「願」是心願,「行願」就是把心願實踐於行為上,達到身心一致。如果有人能夠以甚深不疑的信心,受持讀誦這10大願,便可消除五無間地獄的罪業。如果希望成就如來的功德,可傚法「普賢菩薩10大願」作為修行目標。

10大願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詮釋:禮敬諸佛,即是人格的尊重;稱讚如來,即是語言的讚美;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懺悔業障,是行為的改進;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圓滿。

時值南無大行普賢菩薩聖誕日,請一起學習祂以願導行的實踐力,才能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法。普賢菩薩的10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


陳韻帆協助你 怎樣吃得健康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專訪】身為有抱負的營養師,肯尚健康管理顧問公司陳韻帆執行長,和一般人印象中的營養師有很大的不同,她除了具有碩士學位,而且9年來已累積800多位臨床營養治療介入經驗之外,更走上創業這條路,希望自己從事的工作,能真正幫助到「信賴我的人」。

老化,是每個人出生後必經的歷程,陳韻帆執行長表示,「我做個人健康計畫規劃和營養治療介入已超過10個年頭,我對他們都稱為客戶,而不是治療的對象,因為不是人人都生病、也不是永遠是病人,身體會在器官與系統平衡後恢復自癒力,戰勝疾病後,最重要的就是讓身體『健康的老化』,想讓身體健康老化這條路,不是靠用藥,而是要靠食物」。

▲肯尚陳韻帆營養師(右)與廚師雙雙聯手,藉著營養師的腦與廚師的手,建置營養食堂(照片係肯尚健康管理顧問公司提供)。

飲食,當然是和每個人健康息息相關,所謂「病從口入」,但吃得健康卻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陳韻帆營養師說:「早期工作時,常常會聽到客戶說,基因才是決定是否生病的重要關鍵,但是這幾年的細胞與基礎醫學研究證實,人的健康不是只有基因掌控,而是與生活型態、飲食、環境、行為以及社會形態共同影響。每個人的健康表現,從基因體、蛋白質體、代謝體,我們所吃的營養及食物組成,會影響身體的基因表現,而某些特定營養素的缺乏更會造成疾病加速發生。」

進一步的,陳韻帆指出,「每個人的健康得分,基因占 20%,其他占 80%,想要健康必須避開自己的癌症和疾病遺傳上風險,而找到個人的健康計畫與每個階段的執行方案,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而這就是肯尚服務的核心價值:希望客戶學著傾聽身體的聲音,用心感受身體,肯尚團隊用精準營養,找到每個人的維持健康的飲食型態。」

▲陳韻帆營養師與會員一對一的諮詢,精準營養打造「專屬於你」的健康計劃(照片係肯尚健康管理顧問公司提供)。

對於食療計畫,陳韻帆執行長說:「不應只按照書本上講的走,必須照個人的營養需求規劃,更應照著四季與節氣走,並遵循日月軌跡生活作息,因為健康這條路,非靠吃不可,而養生這件事,也必須從睡個好覺開始。肯尚的食療概念是照著節氣、時令,不分中醫、西醫,或藥膳與草本,食材順應四季、當季當令。肯尚的養身計畫裡,每日的作息,必須照著日月軌跡,日與夜調控著細胞的生理時鐘,想找到身體的秩序,要想盡方法睡個好覺。我希望每1位有機會接觸肯尚的朋友,無論是透過我們的文章、食譜、餐盒,都能開始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而每位參加肯尚療程的客戶,請放心,肯尚團隊將竭盡所能的為您的健康負責。」


假日公益音樂會 讓您出乎意料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身障,並不能讓有天份、肯用心的人受到限制,這可從邱聖凱、吳坤炤、張林峯、夏官鼎等4位身障藝人的經歷,充分的獲得印證,他們即將在3月春濃之際,以樂音來暖人心。

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與台灣厚道社會服務聯合會主辦,每周6晚上登場的假日公益音樂會,將由邱聖凱、吳坤炤、張林峯、夏官鼎等4位藝人接力演出,歡迎喜愛音樂或熱心公益的好友前來聆賞。

3月假日公益音樂會排定的表演時間,分別是3月4日薩克斯風王子-邱聖凱、3月11日癱臂吉他歌王-吳坤炤、3月18日音樂玩家-張林峯、3月25日小提琴家-夏官鼎;地點則在台北市八德路4段123-1號「Hi-Q褐藻生活館」,時間是周6晚上7點至8點。

▲邱聖凱人生沒有十全十美,認真過好每1天,沒什麼好計較的(照片係邱聖凱藝人提供)。

邱聖凱,患有妥瑞氏症、構音障礙、嗜睡症、中度智能障礙,國中飽受霸凌,上學常感恐懼,幸好,高中在中特友善的學習環境漸漸走出陰霾,高3下的時候接觸陶笛,大1學習薩克斯風,開始在街頭表演,賺取學費,現已擁有16張街頭藝人證照。此次,他將演奏〈歡喜來恰恰〉和〈歡喜就好〉這兩首歌,寓意開心就好。心照不宣的是,即使有讓他傷心的過去,但他仍然希望用音樂帶給大家「歡喜」。

▲吳坤炤透過音樂來傳達他的情感(照片係吳坤炤藝人提供)。

再說吳坤炤,出生時因「巨嬰症」分娩困難,導致左臂受損而嚴重萎縮,左手只有食指和拇指可用,後因女友為吉他高手追走,因而發憤苦練,練就全國獨一無二的右手按弦、左手撥弦的「反手型單指吉他彈法」,更擁有20張街頭藝人證照。此次彈唱〈城裏的月光〉和〈至少還有你〉,透過音樂的深情表白,將可讓聽者共鳴。有音樂相伴的人,不會感到寂寞的!

▲張林峯用音樂跟大家交朋友,是1件很幸福的事(照片係張林峯藝人提供)。

提到張林峯,出生4個月時因腦膜炎導致眼睛全盲,後來成為第1位進入輔仁大學音樂系的視障生,克服了艱難的學習課程,大學4年中都以獎學金和表演收入自給自足;音樂作品多次入圍各大音樂獎項。此次,將以〈熱情大陸〉和〈遇見〉,帶給大家滿滿的熱情跟能量,同時用音樂跟大家交朋友。

▲夏官鼎希望用音樂幫助那些正在迷惘、猶豫的人(照片係夏官鼎藝人提供)。

夏官鼎,則因早產而全盲,但從小就擁有過人的音感,5歲學鋼琴,高中對小提琴產生興趣,之後,成為各賽事的常勝軍。此次,他演奏的兩首曲目,分別為〈yoasobi-racing into the night (夜に駆ける)〉和〈告白氣球〉,前者曾榮登《日本告示牌》百大單曲榜年度冠軍,後者鼓舞迷惘、猶豫的人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開展職場第二春

(台北內科週報第566期/2023年2月13日-2023年2月19日)

(曾季隆/撰文)在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年齡屢破紀錄,有所謂「創齡族群」,也就是年齡超過65歲,身心健康仍然不輸中壯年,可惜社會受到傳統觀念影響,不容易接納他們在職場開展第2春。

衰老,雖然是任何人都沒辦法避免,但在它的過程中,有的人卻懂得安排過著安適的生活。以長壽國著稱的日本,早已將從前的「老人學」(Gerontology)改譯為「創齡學」,使整個從衰老的意象變為新生的意涵,讓心境恢復了年輕。如果能夠坦然面對身體的老化,並好好的調適,餘生必然變得不可限量。

在職場,由於時代的進步,愈來愈不必耗費太多的體力,反而更重視人際關係和工作經驗。想要有所作為的話,無疑的,沒有高齡的限制。只要擅用自己的優勢,能夠結合互補的力量,仍然可以開創亮麗的第2春。

楊寧茵旅居矽谷多年,曾帶領1群平均年齡81歲的不老騎士,前往美國進行「騎蹟之旅」,她和這群「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的長者近距離接觸,顛覆了原先對老年生活的想像,重新思考對老人家來說,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原來,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創齡族應該關心的事。

與其用「鐘形」演變的角度,國際巨星珍芳達選擇用「爬樓梯」來看待生命的歷程,她曾說:「尤其在人類越來越長壽之後,我們對於60歲以後人的心智和狀態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們應該把傳統上從病理學來定義的高齡,改成潛力的開發。」

(本文作者為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翻轉五怕 讓人生下半場變彩色

(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人生,有如1塊畫布,是黑白?還是彩色?1半在自己,1半在於環境。年逾百歲的吉澤久子,1918年生於東京,是日本知名家事評論家、散文作家。在她婆婆、丈夫相繼往生之後,從65歲開始獨居生活,永遠保持著正向的心情生活,心懷感激老天賜予她健康的身體和豐富的人際關係。

百歲在今日,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吉澤久子之所以讓人敬佩,不在於她活了101歲,而在於懂得過著精彩的「不依賴的老後」,並在畫布上持繼畫下人生美麗的風景。這也是她留下來的最寶貴經驗,可以鼓舞每個人的老後生活。

素有長壽之國稱譽的日本,將「老人學」(Gerontology)譯成「創齡學」,它的本意是指人類雖然「生理年齡」會隨著歲月的不斷地增長,但仍能以全然不受限的「精神年齡」來正面思索人生課題,繼續築夢、追夢,不斷地開創充滿挑戰的人生第2春。

通常說來,創齡者在人生晚霞期會面臨到「五怕問題」,所謂的「五怕」,這裡指的就是創齡族一般所擔心的「怕死(臨終)、怕病(患疾)、怕無伴(寂寞)、怕貧窮(無財)、怕舞台喪失(掌聲消失)」。這5種,都是「創齡族」要面對與克服的的生命課題。不同的是,對於吉澤久子來說,「年老是很好的事情,代表你有非常豐富的人生經驗、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所以不要怕老,老是很美好的事情。我們年輕時看夕陽,總是嫌夕陽匆匆,一下就過了。年紀變大,即使夕陽下山是那麼短暫,還是感到美好,這就是年齡帶來的美好感受。」

▲37年次的曾季隆執行長(左),與56年次的簡振興博士,同感於翻轉五怕的重要性(檔案照片;係本報記者所攝)。

令人佩服的是,吉澤久子的心態,在「不依賴的老後」書中,她說:「活到現在快1百歲,我已經不太看時鐘了。現在的我,擁有許多屬於自己的時間。當然,我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所剩無幾,因此就算自由時間十分充裕,還是得珍惜每1分每1秒。」

這樣的心態,讓她不只不會依賴,而且也沒有時間去耽心「五怕」的事情。好好活著,好好享受生命紅利,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她懂得如何因應,她指出,「人一旦過了50歲,就會失去很多東西。不論體力、精力還是經濟各方面都是如此。這種感覺就像是『彷彿昨天還能做的事,今天就突然做不了』,這樣的窘境只會越來越頻繁。與其一直計算自己失去多少,不如多重視健康,讓日子過得開心,這點最重要。」

固然,老後免不了要面對「五怕」的問題,可是翻轉「五怕」也不是全然沒有機會。吉澤久子就是典範,她從年輕時期就有工作(當時日本女性就業並不普遍),到了老後仍舊筆耕不輟,使她遠離「三怕」(怕沒錢、怕沒掌聲、怕沒伴)。

事實上,在她心目中,「人一旦上了年紀,就算擁有大把時間,卻提不起勁去做能做的事,那就會越老越無力。簡單來說,這種『怕麻煩』的心態是會助長老化的。無法像年輕時那樣精采度日,會使你感到悲慘、不幸嗎?或者,你認為回歸簡單的生活也不錯?這便是幸與不幸的分界點。」


科技AI兔 在內湖特色燈會登場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今年的台北內科園區,將於2月4日迎來「台灣燈會在台北」內湖特色燈區,在大港墘公園正式點燈,以「內湖Tomorrow兔」為主題,融合內湖在地的科技產業、湖光山色的地理景觀、精彩的人文故事,結合在地民間資源,包含宗教、文化、民俗、教育及產業,呈現出具有內湖多元蓬勃的面貌。

內湖區林秉宗區長表示,此次燈區除了精彩的燈組設計之外,活動期間也規劃精彩的展演活動,邀請在地基層藝文團隊、以及街頭藝人演出,並結合內湖的高科技及未來產業意象,跨界邀請全台唯一通過經濟部機器人領域認證的祥儀機器人夢工場,現場展出表演型、服務型等多元類型的機器人,且首次於燈會推出機器人互動體驗,和民眾猜燈謎、玩遊戲,一起鬧元宵;燈會展期適逢西洋情人節,趁此佳節舉辦單身聯誼派對「Love 2 Love」邀請單身男女在浪漫燈海尋覓Mr.和Ms. Right!

▲科技AI兔X互動投影。

主燈區5米高的「科技AI兔」攀登上霓虹彩色炫光,帶有科技感的大型結構裝置頂端,象徵內湖科技產業引領前行的意象,呈現科幻未來感的氛圍,並結合地面互動式AR投影設計,以內湖風光、人文故事為背景,藉由遊戲認識內湖由「水牛變滑鼠」的生活文化蛻變,及華麗轉身的歷史軌跡!

其次,副燈區-Too美好,8座大型內發光造型氣球錯落於草原區,以插畫繽紛的畫風,描繪出內湖特色景色,有碧山巖、白石湖吊橋 、夜弄土地公、樂活公園櫻花季…等,點綴白鷺鷥燈組,展現內湖美好的地理人文風貌。

▲機器人互動。

此外,在大港墘公園周邊步道呼應主副燈區設置兩條燈海廊道,1條以內湖光陰故事為主題,呈現內湖發展過程中重要時代;另1條以太空星球為主體,象徵內湖的科技產業及探索未知的浩瀚宇宙。

限量「大展虹兔」小提燈,預計於2月4日至2月6日的下午3點到晚上8點發放,因提燈數量有限,每人限領1組發完為止。精彩的內湖燈區活動從靜態燈組到動態演出,展現內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豐沛的文化量能及新興的科技產業。主辦單位邀請民眾在燈節期間一起來大港墘公園與科技AI兔共度難忘的2023台灣燈會;相關活動訊息請上內湖區公所網站(https://nhdo.gov.taipei/)查詢。

▲科技AI兔,即將於內湖特色燈會登場,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受,請勿錯過!

內湖夜弄土地公 即將掀起熱潮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元宵節是過春節的壓軸好戲,尤其睽違已久的台北市內湖區知名獨特元宵活動「夜弄土地公」,前2年因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內政部發布的「宗教場所及宗教集會活動防疫規範」已停辦了2年,今年將於2月5日(農曆正月15日)下午5時至10時舉辦,繞境路線行經成功路與內湖路等路段,沿途商家會遵循傳統,將長串鞭炮堆在神轎上祈求生意興隆、大發利市;店家無不認為只要炸得越旺,生意越興隆,炮屑掃集得越多代表財富賺得越旺。

「夜弄土地公」的習俗已有百年歷史,起因有兩種說法,1是農夫為了表達對土地公的敬意所舉行活動,2是店家過去賺錢不易,但有次炮炸土地公求財運隔年意外生意興隆,因此延續這樣的傳統。

▲歷年舉辦的夜弄土地公的鞭炮四炸,十分熱烈(檔案照片,前係台北市內湖區內湖里里長辦公室提供)。

主辦單位「梘頭福德祠」是當地歷史悠久的宮廟,香火鼎盛、各地香客絡繹不絕,其所供奉之福德正神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神恩廣被,深入地方民心,眾所皆知的「夜弄土地公」更是內湖地區長久以來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

今年元宵相關慶典活動,自農曆正月初8下午1時的「親子手作平安龜」與農曆正月初9由信徒乞龜還願展開序幕,正月15日下午3時至5時恭請福德正神準備起駕、出巡繞境祈福,整個元宵夜的土地公出巡遶境即將掀起活動高潮。

歷年,元宵夜舉辦的夜弄土地公活動,福德正神神轎遶境,依照當地傳統習俗,神轎所到之處由商家燃放長串鞭炮來感謝土地公,且鞭炮愈多代表來年生意愈興旺,而隨側於旁的居民亦會爭相掃集炮屑,深信炮屑象徵著財富,炮屑掃集得愈多,財運就愈亨通。

▲香火鼎盛的梘頭福德祠(檔案照片,前係台北市內湖區內湖里里長辦公室提供)。

值此佳節前夕,內湖區林秉宗區長表示,歡迎大家來內湖參加「夜弄土地公活動」,在安全為重、防疫為要的前提下,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及防護,共同配合「春節期間本市宗教場所防疫措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往年元宵節的「夜弄土地公」活動,皆會吸引眾多人潮一起共襄盛舉,入夜後的內湖市區炮聲隆隆、火光飛天,而天際之光與鞭炮之旺,民眾的激情及店家大發利市的祈願,以內湖區深具地方特色的慶元宵活動,勾勒出美好的願景。

梘頭福德祠黃家村主委表示,廟方今年也請了許多警消弟兄協助現場秩序的控管和維護,讓活動順利圓滿進行,另外,也於梘頭福德祠農民曆刊印「元宵夜遶境安全注意事項」與「梘頭福德祠元宵夜遶境行進圖」廣發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