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產學研連線】風機設備運能表現的關鍵,就在水下,如何克服風電設施移入台灣所需面對的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特色,再加上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須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這答案,已由台灣海洋大學與工研院及玉豐海洋科儀公司的產學研聯手提出了。
台灣海洋大學長期積極回應國家能源發展政策,妥善維持離岸風電能源機具效能,推動永續發展不遺餘力,更由海大許泰文校長於12月21日代表,與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李宗銘所長、玉豐海洋科儀公司張乃仁總經理,攜手簽訂台灣離岸風電運維產學研合作意向書。
這份意向書的目標,在於透過落實產學研3方合作,在專業技術與設備的導入下,促使環保能源產運效能最大化,進而引領國內風電運轉維護產業獨立自主化。許泰文校長表示,雖風電在歐洲已有長足發展,但是風電設施移植台灣時,需適應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特色,加上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須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為提供穩定的風力電能,高效的運轉維護措施尤其重要。

許校長更指出,這次合作意向書簽訂,共針對防蝕風險數據管理、海洋附生物監測調查、海床與支撐結構電纜監測、安全評估系統建置分析、陰極保護與塗裝品質檢測等防蝕系統人才培訓5個項目,建立合作平台。透過玉豐海科提供技師運用尖端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水下無人載具/水下機器人)技術採集數據,工研院以深厚的化材處理經驗支援,經過海大監測資料的管理與研究成果,他期待除了延長電力供給設備壽命外,更要使台灣電業具備自主能力,達成產業的在地化與關聯化,實踐永續經營願景。
歷年來,台灣海洋大學持續提升本土海洋產業之創新,如風機基礎液化監測、動力分析與防護工法、地形變遷、友善空間規劃與生態復育及風機運維新技術開發與應用。海洋大學光電與材料系李弘彬教授亦研究離岸風機的防腐蝕塗料於海洋環境下劣化,及受海生物附著影響之情形,是維運離岸風電的重要參考。

此次合作對象之1的工研院,擘畫「2030技術發展策略與藍圖」,聚焦提升再生能源效率,投入新能源技術開發,以綠能帶動科技創新研發,創造經濟成長動能。而另1合作對象玉豐海科,可說是唯一的離岸海事工程供應商,更是亞洲唯一的ROV軟體、硬體、韌體開發商。其所開發的ROV技術,具高自有技術率和操作人員持證率,是風電維運的一大利器。
由於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如何使風電系統高效運維尤其重要,許泰文校長指出,由玉豐海科提供技師運用尖端ROV技術採集數據,工研院以深厚的化材處理經驗支援,經過海大監測資料的管理與研究成果,能為電力供給設備延長壽命指引方向,使台灣電業具備自主能力,達成產業的在地化與關聯化。
另方面,李宗銘所長積極看待合作願景,他表示,「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經由合作,有效依據台灣環境轉換所需參數,不只創造低碳排社會,更為新產業鏈帶來商機。而玉豐海科張乃仁總經理則感謝海大領軍,是為海洋能源產業完成好幾片拼圖,他更表示,未來20年風機設備運能表現的關鍵就在水下,邀集海大優秀學子一同投入水下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