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 應許公東高工一個未來

(台北內科週報第576期/2023年5月1日-2023年5月7日)

【逐夢築夢】歲月的流轉,帶不走信心堅定的人的心志,儘管65年前奉教育部成立董事會的台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在它步入「高齡族群」之際,驚聞教育部第1屆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審議會決議,將它列為專案輔導學校,並限期2年改善,且於3個月內提改善計畫,可是令人敬愛的這所私校李恭榮校長卻勇敢而有自信的表示,「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

就從1960年由瑞士建築師賈斯特斯‧達辛登設計的公東教堂落成啟用;同年9月更奉准立案登記,並設機工及家具木工兩科算起,也有63年的歷史。即使不計公東的過去,那麼請「你我他」來看看這所高級工業職校是不是老邁而必須退場?很讓人振奮的是,在校學生聽聞「大人」要他們退場,便立即有人將從超徵稅收得來的6000元全額捐給學校,而且也有校友捐出木工作品義賣。是真的!李校長說的「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已有事實為證了!

▲平日用心學習,自己勤於練習,才能增加實力,贏得技藝競賽將牌(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學校和人不同,高齡不必然會老化!在這退場與否的關鍵時刻,可以看看公東高工要人搶救嗎?公東校友、現任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專任教授、木藝中心主任的陳殿禮博士日前在臉書表示,「1所創校以來獲獎無數的私立高職,曾獲國際技能競賽40面獎牌;全國技能競賽223獎面;國際發明展154面獎牌,政府怎麼容許公東高工停辦呢?」他這句話問的,正是審議員沒去顧慮的。若讓它退場,台灣會有多大損失?青少年的未來,又寄託在那裡?不必搶救,而只要關心!

表面上,公東是受困於少子化,其實看看為什麼處於偏鄉的它,需要限期改善、3個月內就要提改善方案?為什麼?答案就在於決議它退場的人,不必問為什麼?只要依法辦事就好了,多省事啊!可是不能省的是,孩子的未來!當1957年,天主教白冷會錫質平神父籌劃創校的時候,他可沒有圖省事,遠從德國與瑞士請來專業技師,並在偏鄉辦成富有「師徒制精神」的技職學校。

▲看他!追求精湛,便須先達到精準!(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今天,「公東只會更好,不會退場!」講這句話的李榮恭校長,面對審議會的決議,他沒有辯解的時間和心情,只能加快腳步處理財務和招生問題,而這兩者又常常牽連在一起。他說:「才剛接任校長,來不及處理舊債,才會導致被列輔,在不影響教學住宅用的狀況下,董事會已決議通過出售價值超過8000萬元的舊宿舍校地,目前已有多人有購買意願,若順利完成,學校不僅清償所有負債,還有數千萬的結餘款,可當校務基金」。

當然,任何學校若靠賣「祖產」才能經營,勢必有走頭無路的1天,但處理事情有急有緩,眼前和執法單位搶時間,李校長只有耽心時間是否佔在學校這邊?如果來不及,難道要眼睜睜看著公東高工退場嗎?數10年的心血可以不計嗎?1場議會就讓這樣好的學校,從此在台東消失嗎?它培育的子弟可以棄之不顧、任人決定它的生死嗎?

▲公東高工贏得金牌,師生一起歡呼情景(照片係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提供)。

關心台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人,包括「你」是校友、「我」是辦報的人和台東也有緣份、「他」是政府機關和民意代表,能夠應許它有個怎樣的未來?是不是「你我他」發動起來,每個人捐500元支持偏鄉1個好學校?讓公東高工在你我他的關懷下,能夠繼續發光發熱!


森入生活設想深遠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曾季隆/撰文)台灣木材的種類繁多,而且紋理、材質都具有特色,更可開發為精緻與高附加價值木藝產品,尤其在這講求淨零排放的時代,它所具有「負碳作用」,實值得大力發展,取代進口家具的市場。可惜目前「曲高和寡」,尚未成為趨勢。應如何群策群力?則仍待產政學研的通力合作,或可以振衰起弊!

俗語說:「事在人為」,愈是不容易完成的事,愈需要有抱負的1群人一起投入。筆者發現,在這領域耕耘1、20年以上的陳殿禮教授(目前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主任),不久之前,傾力策展的「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已於11月3日正式在台北市定古蹟的新芳春茶行開展,展出期間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每日開放時間為10時-18時,週1、2休館,值得把握機會一睹「永續設計」的發揮。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正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有設計,生活便顯得多采多姿!如何藉著設計,讓人宛若置身於林木間,天天享受「負碳」的氛圍,就必須仰仗「木藝」的發達。策展人陳殿禮教授的理念,著眼於:「經由使用產自在地森林而來的國產好木材,並透過永續設計產出生活居家用品,讓森林進入人們的生活來創造福祉,同時選用『負碳家具』即採用具固碳效果的木質產品,如同在家中坐擁一片森林,享有會『森』呼吸的環境,並可發揮『固碳』保固地球,一起成為愛地球的世界公民,共同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盡一份心力,將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正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上述這樣的眼光與胸懷,可說設想深遠!不過,單憑1場展覽會如何能夠讓民眾體認到林木與生活的關係,從而導入「節能固碳」的觀念,並落實於消費時的抉擇?當然非主辦、協辦單位所能貫澈始終。為了振興台灣林業、提升負碳家具的競爭力,一定要有企業家(筆者期待於產業界的有識之士)肯長期推動,並由學政研一起贊襄其事。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呈現出家具的藝術性(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森入生活天地闊

(台北內科週報第553期/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16日)

(曾季隆/撰文)【本報專欄】有設計,生活便顯得多采多姿!如何藉著設計,讓人宛若置身於林木間,天天享受「負碳」的氛圍,就必須仰仗「木藝」的發達。懷著這樣的心情,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陳殿禮教授,不只策畫「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開幕儀式已於11月3日在新芳春茶行舉行,展出期間自10月21日開展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而且同一天更為他所主編的同名新書舉行發表會,彰顯他和團隊的信心與企圖心。他們的心,是期盼喚起國人「為了達成永續環境『淨零排放』之目標,首先,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做起,只要您願意就可以輕易做到的事」。

這本農委會林務局補助出版的書,展現了不同於一般書籍,它深深蘊含「國產.材好」與「永續設計」的理念,以及帶有濃厚藝術氣息的編輯內容,並將具有代表性的創作和木藝設計思維皆呈現出來,尤其「總統用.生根桌」與「新北桌」,洋溢著本土味,更是滲入人心之中。

懂得看這本書的人,將可以感受到一般能見度不是很高的「木藝」,在這講求「永續發展」時代,是多麼重要而可貴。人的智慧知道怎樣「利用厚生」,但若沒有「設計」,便無法呈現智慧的樣貌!這本書適時的出版,它的後續發展值得大家的期待。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陳殿禮教授之所以能言人所未言、看人所未見,以及從承繼傳統再走出創新的路,皆緣於他異於一般學者的經歷,來自台東的他,係於1980年就讀「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其後參與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金牌,直接保送進入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家具設計組,再於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肄業,並以同等學歷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設計組,且獲得教育學碩士,其後獲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學博士。迄今在大學任教19年了。除了學歷紮實之外,在經歷上更有兩項是難能可貴的,不只是國內學者中少數曾有過職業訓練經歷的教授,而且曾任國際暨全國技能競賽「油漆裝璜」職類國際裁判暨全國裁判長(2002/08~2016)長達10餘年,歷經國際賽事實務工作。

沒有人,如何有天地?只有人,又如何存於天地?人,無論是生存、生活、生命,都和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木作家」策展時,陳殿禮教授提出:「木蘊萬物材為美.作育英才國棟樑.家居美學木作家」的理念,他說:「『木』是光芒內斂的材料,也是從古到今文化與情感的載體;而『作家』是自由的創作者,也是運用各種媒材的生活記錄者;『木作家』,則以不同角度、不同溫度創造1個屬於木創作的家」。

對「木」的深富感情,使陳教授視木工為木藝,不只提升了它的層次,而且設計思維更隨之不同,期待可以建構「木藝學」生態系。他曾宣示著說:「我想當生命的木工。」從小便與木工結緣,擅長家具與室內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文化商品設計、意象分析研究、設計美學等多方領域專長,始終致力於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裡,發展台灣未來木藝文化的新方向。

▲「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書中,他和團隊揭櫫了「螺旋創新理論」與「三七法則」的設計理念,凡關心木藝設計的人都應予重視。所謂「螺旋創新理論」,即設計創新經由「做、想、賣」之法則,來對應老子道德經中「陰、陽、和」之道。而「三七法則」,大異於過去「人定勝天」的思維!陳教授認為,「『設計』的三七:設計語言是『三分在地,七分國際』;『製造』的三七:製造方式是『手作三分,機械七分』;『行銷』的三七:行銷配比是『藝品三分,產品七分』」。

雖然,台灣土地有6成為森林所覆蓋,但是使用的木材卻99%需要進口,這在講求「淨零排放」的今天,無疑的是,必須從速改善不可!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在書中的序言指出,「林務局為振興國內人工林產業,致力打造台灣木材品牌,對於國產材應用在家具市場的推動上,初期是以多樣少量、高附加價值、精品家具為發展主力」。這是政策的走向,但仍然有待於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的改變。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森入生活創造福祉

(曾季隆/撰文)

【專訪】在「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開展的前夕,策展人、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主任陳殿禮教授表示,「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6),眾所矚目的焦點仍是碳排放量,各國為了達成目標,必須透過『淨零』(Net Zero)的行動來因應。為了達成永續環境『淨零排放』之目標,首先,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做起,只要您願意就可以輕易做到的事」。這也是他希望能藉這次展出,能夠帶動銀青兩世代都關心生活環境的問題。從而,瞭解「讓森林進入生活」,將可創造莫大福祉!

陳殿禮教授指出,「經由使用產自在地森林而來的國產好木材,並透過永續設計產出生活居家用品,讓森林進入人們的生活來創造福祉,同時選用『負碳家具』即採用具固碳效果的木質產品,如同在家中坐擁一片森林,享有會『森』呼吸的環境,並可發揮『固碳』保固地球,一起成為愛地球的世界公民,共同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盡一份心力,將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事實上,樹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吸收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並釋出氧氣,在光合作用轉換成碳水化合物時,這些養分會被分配到樹木的各部位,也就是把碳固定住來形成木質部的材料,作為人類生活所需的日用品的最佳天然材料。換言之,木材是樹木作為地球最佳的空氣濾清器的副產品,因此,使用木製品即是將碳鎖定在居家之中,特別是使用國產木材,減少了材料長途運輸的碳足跡,且在製造過程中重視降低碳排量。因此,產品製造過程的碳排放量減去產品木材的固碳量為負數,即謂之「負碳家具」。

基於永續發展的理念,陳殿禮教授認為,「尊重萬物生命的本質,以善心意真誠對待材料,以善工藝完成作品,發揮物的本質美,並物盡其用是負碳的基本概念;因此,透過創作者的創意,視國產木材的物性來發覺它的美,讓觀者能感受到它的獨特性。」

▲這是「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展場的一隅,它於10月21日起,在台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此次展覽除了是產政學「互聯共創」合作的作品成果展出外,同時也是策展人陳殿禮教授與團隊,將7年來投入國產材設計研發的成果集結成書,出版了「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新書的發表會,此計畫係由林務局補助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進行國產材家具設計技術研發與產學合作之成果,現場展出的作品約60件,從公共藝術作品的重生羅漢、台灣林相等,及可作為居家用品之椅、凳、桌、几、櫃及鏡子…等設計商品應有盡有一應俱全。

另方面,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支持下,選擇於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展出,並與台北教育大學林詠能教授團隊進行跨校合作,除了現場的實體展之外,也同時採線上開放博物館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來因應疫情期間不同的參觀行為。這次「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開幕儀式,即將於11月3日在新芳春茶行舉行,展出期間自10月21日開展至年底,並可延展至明年春節之後,每日開放時間為10時-18時,週1、2休館,歡迎大眾蒞臨參觀。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許鼎鈞與木藝因緣

(曾季隆/撰文)

【深度專訪】在學習路上的認真和投入,決定每個人的一生是否有所成就,而所謂的「成就」,不在於一己的榮華富貴,更在於有無實現「生命的意義」,對於年近60歲、正在台北科大攻讀博士學位的該校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許鼎鈞副主任來說,無疑的,他的腳步總是審慎而踏實!

這位在木藝教學、研究及實作上,多年來投入極大的心力,許鼎鈞老師說:「我生於淳樸的蘭陽平原,自幼在父母親與兄長的合理合情規範中,引導我嘗試生活中不同的學習領域,也因此養成面對任何事物,都抱持主動學習及具挑戰性的個性。」

▲許鼎鈞老師運用國產材『臺灣杉』製作榫接,並專注工藝精神、延續木藝傳承、研發創新技術(照片係許鼎鈞老師提供)。

和木藝結緣甚早,許鼎鈞老師表示,「由於國中時期,我一直對手工藝品製作深感興趣,而選擇了宜蘭農工家具木工科就讀。在校期間,張錫鈞導師的細心教導與技藝傳授,並且日以繼夜地親身指導下,讓我有幸代表學校參加台灣區工科技藝競賽而獲得第3名,並在張老師的鼓勵下,於次年參加全國技能競賽榮獲第1名,為學校創下前所未有之紀錄,因此得以保送甄試國立台北工專。」

服完兵役義務後,他於民國79年便開始於室內與家具設計公司服務,在工作中,更深深地瞭解到,除了設計出好的作品之外,在管理與執行中,各種專業領域如木工、水電、泥作、油漆等相互配合,乃是一大學問。這也促成他日後進入「佛光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研修,以增進管理思想的最大原因,更使他在工作上能夠得心應手。

▲2018由陳殿禮教授(第1排左4)帶領「禮設計研究團隊」於華山文創園區策展「福鉋˙華山」展,與國寶級製鉋匠師詹益農(第1排左3)合影。

後來,許鼎鈞老師很高興回到他的母校,也就是台北科大,它擁有木藝發展的最好環境,他說:「在因緣際會下,回到母校之後,有一次和楊明津老師、陳殿禮老師談起,近年來台灣家具產業的式微現況,導致家具製造技術與人才嚴重斷層,因此,人才培育與傳承是目前家具產業急需要落實的要務,其目的就是要讓家具設計與製造能力得以延續。」

人生機緣常在談話與人和人的互動中,開啟預料不到的契機,同樣的,許老師也在陳殿禮老師的邀請之下,擔任台北科大工業設計系有關家具設計實作、試作技術、模型製作等的兼任講師,並於假日協助城市魯班木藝製作教學,他表示,「由於木藝的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我的興趣,便投入很多時間在學校的木工廠,協助系上學生對木家具製作的技術問題解決,包括週6、週日『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班』之經營,至今幾乎班班滿額,讓我感受到社會人士利用假日參與木藝製作學習的熱情,也讓我樂在工作,迄今在木藝中心服務已有10多年之久了」。

▲2022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班」春季課程週6班結訓,許鼎鈞老師與學員合影。

對於科技的進步,許鼎鈞更是時時注意和用心觀察、學習,尤其「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於家具木工」,他不只是關注,而且在陳殿禮教授及李易叡教授、鄭孟淙教授的指導下,針對「AR與家具木工榫接視圖技巧訓練設計」作一番研究,並在學術研討會上成果發表。

在「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於家具木工榫接視圖技巧訓練之設計研究」報告中,許鼎鈞老師指出,「家具木工是ㄧ門講究空間結構與幾何榫接技巧訓練的實作課程,其中需要運用大量視圖的認知判斷與空間理解能力,然而初學者在家具木工的實做中,往往難以掌握榫接結構的空間幾何觀念,並且在視圖判讀上,也因為傳統2D圖面的限制,初學者在缺乏3D空間概念的基礎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家具木工的視圖技巧,並且初學者在傢俱製作上往往發生像是榫接結構錯位,方向顛倒,或是鋸切角度上的失誤。然而,擴增實境(AR)技術已被證實具有幾何結構訓練與增強3D空間概念表現的能力,本研究希望透過實體控制器操作與擴增實境虛擬3D物件的疊合,運用觸覺與視覺空間上認知的雙重回饋來加強初學者在傢俱木工製作上的空間認知能力,進而提升木作技巧。」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對技藝執著與頂真

(陳殿禮/撰文)

【八方論壇】歷年來,筆者長期進行著台灣傳統工藝的研究工作,與傳統藝師有許多合作共創的機會,希望能為台灣記錄一些鮮為人知的傳統美好記憶,讓1群台灣幕後無名英雄的「善藝」被看見。

在與藝師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傳統技藝之所以可以透過這些無名英雄得以保存,很重要的1個因素是:這些匠人有著1份對於自己工作的「執著與頂真」的精神,一輩子堅持在1件事上,這是何等浪漫的事呀!

▲展現善工藝與善心意(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每位藝師背後都是刻劃著一些善長的事,也透露出一些動人的故事。換言之,可能就是一股傻勁使然吧!更是1種擇善固執的精神所致。對照現今這多變的世代,可能已是很難被理解與想像的事了。

老子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為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詮釋了最上乘的善就好比是水,而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之相爭,它可自處於眾人厭惡卑下之地,於是乎它最接近於「道」的境界。

▲陳殿禮教授團隊曾在台北北投鳳甲美術館舉辦1場「善藝十方.設計創作展」(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這些年來,傳統藝師默默的守護著台灣的技藝與記憶,以「善意」傳播「善藝」,而且用「善藝」展現心中的「善意」,而「善」是1種內在修為,它透過藝來承載、藝通過形式來表現出善的精神,兩者一內一外,一陰一陽相互運作,以期達到最和諧的境界,來呈現將是最美好的一面,對筆者而言,傳統藝師的精神,實是1種純焠的美!

猶記2020年5月份,筆者團隊曾在台北北投鳳甲美術館策畫了1場「善藝十方.設計創作展」,透過在地的三生需求理論「生存、生活、生命」來策展,以「台灣林相」來代表的在地「生存」樣態;以「台江國家公園」的在地人文,呈現出當地的「生活」景象,而「玉山群像」則代表了台灣「生命」之源起,展出的每1件展品除了呈現在地的人文思維外,同時表達對這塊土地的善心意與世代共創的善工藝,期待透過展出讓觀者對這塊土地有更多的感動,觸發其善意,進而採取行動支持在地善藝。

(本文作者係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專任教授、木藝中心主任)


從傳統走出創新之道

(曾季隆/撰文)

【和精英超連結】沒有傳統,豈能有創新?沒有創新,社會還能進步嗎?從傳統的承繼到走出1條創新的路,正是考驗人類的智慧和毅力的深度。看不到成果,大部分的人很容易半途而廢,而少部分的人獲得成果,卻又滿足於現狀,仍然難以發揮創造力的極限。何況是,潛力愈開發愈大,就看如何高瞻遠矚、如何具備雄心壯志了。

怎樣從傳統的承繼走出創新的路?尋求這問題的最佳答案,並非容易的事!為了向現任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專任教授、木藝中心主任的陳殿禮博士請益,就他的親身學、經歷,深談由「東」而「西」、由「南」而「北」,更貫穿「在地」與「國際」的創新設計思維,已在台北內科園區發行16年的「台北內科週報」曾發行人特地專程訪問他,他也撥出相當的時間暢談:如何大自然的恩賜中,體悟出「善藝」與追求生命、生活、生存之止於至善?這,對於內科人和企業都是很有價值的專訪報導。

從陳殿禮教授豐厚的學經歷來看,將很快明白他之所以能言人所未言、看人所未見,以及從承繼傳統再走出創新的路。來自於台東的他,係於1980年就讀「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其後參與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金牌,直接保送進入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家具設計組(1984/09~1987/06),於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肄業(1995/07~1996/09),並以同等學歷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設計組,且獲得教育學碩士(1996/09~1998/06),再獲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學博士(2001/09~2005/06)。

陳殿禮教授(右前1)和各界交流,勤於推廣木藝,圖簽名者係前駐美代表高碩泰大使、後排左3為前美國在台協會莫健主席(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這樣的求學歷程,讓他從少年時期便已紮下很好的基本功,隨後又再經台北工專兼得理論與實作的培育,也在成大1年接受企業管理薰陶,然後在師大修畢碩士學位,最後於雲林科大深造獲博士學位。迄今在大學任教19年了。除了學歷紮實之外,在經歷上更有兩項是難能可貴的,其1是,「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台南職業訓練中心:『室內設計』、『裝璜木工』、『家具木工』職類訓練師(1993/07~2002/08)」,是國內學者中少數曾有過職業訓練經歷的教授;其2是,曾任國際暨全國技能競賽「油漆裝璜」職類國際裁判暨全國裁判長(2002/08~2016)長達10餘年,歷經國際賽事實務工作。

人,無論是生存、生活、生命,都和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木作家」策展時,陳殿禮教授提出:「木蘊萬物材為美.作育英才國棟樑.家居美學木作家」的理念,他說:「『木』是光芒內斂的材料,也是從古到今文化與情感的載體;而『作家』是自由的創作者,也是運用各種媒材的生活記錄者;『木作家』,則以不同角度、不同溫度創造1個屬於木創作的家」。

對「木」的深富感情,使陳教授視木工為木藝,不只提升了它的層次,而且設計思維更隨之不同,期待可以建構「木藝學」生態系。他曾宣示著說:「我想當生命的木工。」從小便與木工結緣,擅長家具與室內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文化商品設計、意象分析研究、設計美學等多方領域專長,始終致力於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裡,發展台灣未來木藝文化的新方向。

在創新設計的路上,陳殿禮成長過程領悟到,木匠若只會做,就僅僅只是1個木匠,只是求1頓溫飽的「生存木工」,但是在學校接受訓練將教會人去想、去設計,成為1個「生活的木工」。這時的人若還不滿足,他說,便躍入了新境界,可以透過思維創新,將注入靈魂與哲思於作品中,做1個「生命的木工」。

在相思樹下長大、從傳統的承繼到走出1條創新路的陳殿禮教授,總是滿懷信心前瞻未來,發揮他發揮最大的生命力(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2016年蔡總統就職後,陳殿禮教授承接「總統桌」的設計與製作,他說:「我們不只是做1張總統桌,而是完成1次台灣生活美學的歷程,讓總統成為台灣家具的代言人」,於是,找來他認識最厲害的台灣傳統木藝匠師,加上自己年輕的研究生團隊,形成「長、中、青」3代共榮的合作。他表示,自己是中生代,跟老師傅溝通絕對沒問題,但老師傅很難接觸到年輕學生,透過這次的機會讓「世代共創」,「傳承」也是總統桌很重要的意涵之1。

最重要的是,這張怎樣呈現「台灣文化」,陳殿禮認為,必須賦予總統桌「生於天地初,根茂台灣土」的意涵,換言之,總統桌是融合傳統技藝與創新的結晶。在這樣的設計思維下,「總統用.生根桌」之命名獲得認同而誕生了。他說:「總統桌的特別,在於整張桌子結合許多傳統工法,成品沒有使用任何1根釘子,而是靠438顆傳統榫接結構組成,呈現極致的結構美學;在桌面邊緣的設計,也融入台灣廟宇屋頂飛簷弧形的理念,從側面看會形成漂亮的圓弧曲線。」

材料的部分,他也特別盡心,「選用台灣闊葉林為首的櫸木做為外部材料,台灣針五木的檜木做為內部材料,象徵對外可以『一櫸成名』,對內台灣人民可以『檜活人生』」。

2019木作家在圓山花博流行館,舉行盛大開幕式的大合照(照片係陳殿禮教授提供)。

過去,台灣的職人匠師透過鉋刀打造各式各樣木藝精品,但製鉋工藝似乎漸漸被遺忘,或不再被重視,看在陳殿禮眼裡,他要透過木藝美學的展現與展覽,推廣屬於台灣職人的文化。他指出,木藝文化裡,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鉋刀,這是全世界木工藝術師的共同語言,對他來說,「鉋刀如同我身體血液裡面的一部分,也是我思維的載體」。

在陳教授的策畫下,從2016年起連續辦理3年5檔「福鉋系列展」,2018年更將台灣傳統木藝帶到美國華盛頓雙橡園雙十國慶酒宴,辦理「2018福鉋美國.幸福共好」策展活動,用木藝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台灣,展現傳統也是創新的木藝文化,讓千餘位出席國慶酒宴的各國嘉賓留下深刻印象。

傳統,必須創新才能累積,也才能生生不息地傳承,善於行銷的陳殿禮化身不同的角色,讓自己「盡心不用心」,發揮最大的生命力,為的便是傳承與創新,他近年不斷的藉著展示活動,鼓吹「負碳家具」和家具的在地化,畢竟「生命、生活、生存」是值得以「善藝」來展現的!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善心意加上善工藝

(曾季隆/撰文)

【人物專訪】2030的腳步,已愈來愈近了,不趕快加緊「碳中和」的進度是很可慮的情況,可是如何從各層面來推動,才是正本溯源的根本之計,在此趨勢下,不同於一般家具設計展的「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特別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攜手籌畫,是以台灣在地木材為主軸,首推「負碳家具」,響應碳中和與環保永續目標,吸引大眾關注碳排放與環境永續發展問題。

策展人陳殿禮教授表示,「本次展覽圍繞兩大主題:『負碳家具』與『生活藝術』,兼顧環保與美學。所有展品皆使用台灣國產木材,結合傳統匠師技藝,以木材自然邊的形式呈現『3分天成7分人』天人共創的藝術家具」。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的開展儀式;右1為策展人陳殿禮教授(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陳殿禮教授認為,「尊重萬物生命的本質,以善心意真誠對待材料,以善工藝完成作品,發揮物的本質美,並物盡其用是負碳的基本概念;因此,透過創作者的創意,視國產木材的物性來發覺它的美,讓觀者能感受到它的獨特性。以台灣杉為例,多節為其特徵之1,傳統匠師視節為缺點,欲去之為快,爾今惟有在消費者具備環保與尊重自然的意識下,方得重新被看待與詮釋,然每1個節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成長的印記,是樹木成長過程中向上攀升,向外爭取陽光長出新枝芽,自我突破成長的歷程所遺留的符號,一切皆如此順其自然而生,這才是生命力的展現,何其珍貴與獨特。因此,在作品台灣杉情系列長桌、長凳的設計則是尊重自然順應天意,保留了材料的本質,留下自然邊及樹節,呈現材質本身的天性,表達創作者對自然的禮讚與敬意,摒棄了傳統對材料的對待方式,亦是負碳敬天惜材愛物的表現,符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然法則。」

木材是有生命的,砍伐之後,匠師讓它重生!陳教授指出,「在設計上特別凸顯『節美絕美』獨一無二的作品符碼,同時也尊重天然材料的天性『端裂』的本質,例如在長桌腳端部開裂處,透過人意的處理注入現代的環氧樹脂材料,並輔以領結榫來規範開裂的再發生,來呈現出具有當代藝術性的視覺效果,也是創作者的真誠對自然的善心意,表現出善工藝的作品。」

▲尊重萬物生命的本質,以善心意真誠對待材料(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誠如以上所述,創作人在藝術與設計間以「3分天成7分人」的理念,所呈現出來的作品,「3分天成」是上天巧手所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而「7分人意」則是根據家具機能與使用者需求進行設計,來符合使用者實用性機能的期待,並扭轉了傳統家具對待材料的思維,留下自然邊與節點,陳策展人說:「我們在材料的利用上更符合減碳的信念,讓碳固鎖家具中,提高了材料的使用價值,凡此總總作法的目的即是『節能減碳』,讓家具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小於木材本身的固碳量,便符合了『負碳家具』的目標」。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展出訊息如下:展覽期間為即日起至2月28日每日12時~21時(逢週3店休);展覽地點:有情門-新南門市(台北市中正區新生南路1段114號)。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展覽全景(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