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不容忽略

(台北內科週報第560期/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4日)

【ESG促進平台】農業,在政治經濟發展領域,仍有不容忽略的影響力,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何況為因應淨零減碳的發展,農委會舉辦「111年度農業政策與農民輔導科技發展綱要計畫」第1次工作坊暨專題演講,邀請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周麗芳秘書長分享永續農業於ESG的議題,藉由專業與經驗,培力農業領域的能力,並作為未來執行方向的參考。

在ESG大趨勢下,政府與各國對於碳排放的要求愈趨完善。從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進展到最新且更具企圖心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不僅呼籲企業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更期許民眾對環境、自然的重視。

▲周麗芳秘書長專題演講情景(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COP27會中,更警示大家「人類不但沒有踩煞車,我們還加速了油門,我們正在邁向1個極端氣候變遷的地獄之路。」而透過《雙城記》所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且也是最好的時代。」周秘書長強調,農委會做為國家農業的政策與管理主導者,「我們必須走在時代的前端,我們更要引領這個時代。」先行制定農業的規範與施行準則,將有利未來農產品的外銷與審核。

周秘書長在會中提到,綠色金融是目前國家推動永續的最前端戰略目標,企業界對於碳管理的方式從基本的能源管理,農林漁牧業的碳匯特性也可能成為下1個碳中和的管理選項之1。唯有先行做到相關揭露的資料蒐集與計算工作,企業方的合作才有更多進一步的可能。

▲陳建斌院長(左)與周麗芳秘書長當天的互動情景(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她更指出,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應用,都已是現今各國農業與企業合作的趨勢。透過點線面的串聯,讓自然與環境的議題成為對每一位地球公民的關注的焦點。

提問環節中,農科院陳建斌院長分享循環經濟的合作案例,最艱難的部分是新技術使用規範開放態度不一,他並向參與工作坊的農委會相關業務主管強調,減碳淨零已經是橫在眼前的劃時代業務,如何就農業產業規劃可行的法規與輔導協助措施,以提高農企業和農友投入減碳的意願,更是當務之急!


商研院探討 AI淨零管理趨勢

(台北內科週報第558期/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1日)

【ESG促進平台】商業發展研究院已連續5年辦理AI區塊鏈論壇,曾探討DDS數據、量子力學等,今年特別因應2050淨零排放趨勢,由台灣中油公司委託,舉辦「企業ESG轉型關鍵新思維-2022 AI淨零管理趨勢論壇」。

首場於12月13日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主持人商研院張皇珍副院長表示,今年是AI商業新科技世代的正式來臨,企業迎合國際趨勢,生活形式及商業模式,勢必引起大變革,運用得好將可能由逆勢轉成機會,因此特別邀請重量級講師親臨演講,本場論壇重磅邀請到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高雄科技大學電機學院李俊宏院長、春發成牧場李榮春創辦人、經濟部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辦公室王毓萱總監。

▲2022AI淨零管理趨勢論壇高雄場,企業熱情參與,論壇活動討論熱烈圓滿完成(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也是UN/CEFACT認證的ToS專家與大會的個人永久觀察員,他指出,碳市場與碳金融逐漸形成,取得碳權即可賣買交易,因製程不同,其碳排就會有所差異,而碳市場背後其實隱含著淨零排放對企業帶來的新風險與機會;製造者同時也是生產者,資源與資金流向的透明性與可溯源性將支持其循環性(circularity),其透明性需有3方認證,讓資源即是服務,在循環經濟裡加速能源轉型,成為維護氣候行動目標的催化劑。企業可應用AI的圖像分析及辨識,辨識眾多數據分析,達到可溯源循環經濟,亦可將AI應用於節約能源、電網、消費及交易等,ESG及數位轉型相輔相成,Xaas是綠色轉型重要的商業模式,使低碳能源所需關鍵原料能永續經營,優化數位化產品體驗,以驅動企業跨代成長。在經濟方面就能夠產生較大的效益。

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則分享:如何進行使用數據科學平台,讓產品的生命週期(LCA)變成可持續性數據,高質量的LCA數據對於涵蓋範疇2和範疇3的排放,以及遵守國際公認的報告標準的要求至關重要,在數據科學平台中可進行LCA智慧計算,並經過認證後可自動計算LCA結果,形成可視化LCA建模。

李俊宏院長表示,將AI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咖啡產業辨識,透過網路和App在供應鏈上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數位指紋,未來將透過咖啡電子鼻來掌握產業數位趨勢,透過數位轉型達成淨零轉型。李榮春創辦人以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為主軸,提到產品可透過數據監控、系統監控、共享、修復翻新再製造,達到資源再生,形成循環生產價值較高的產品並與大數據設備測器模組整合於遠端控制平台。王毓萱總監以綠色循環產業永續創新應用為主題,提到發展環環經濟之策略需要關鍵技術、材料產品革新,提升服務模式與消費行為,未來將透過材料研發創新,達成產業永續創造產業美好未來。

▲現場貴賓合照(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最後,由張皇珍副院長主持,以「企業如何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為主題進行探討,她表示,AI、區塊鏈是驅動經濟的重要科技動力,隨著碳管理範疇擴大到整個供應鏈,「可溯源」與「透明度」為產品與服務排碳資訊的信任基礎。透過AI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企業導入數位化管理平台,使碳排數據具年度可比性,可準確掌握各環節的碳排數據,達到溯源管理的數據品質管控,提升治理能力。

再者,張皇珍說,愈低碳的企業將擁有愈高的市場溢價能力,碳排放的減少一部份是來自製程轉型,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創意-運用循環經濟,例如塑膠回收再製造、改變原料取得、農業廢棄物如甘蔗渣、咖啡渣等經過專業技術處理再利用等。減碳要從產品生命週期進行思考,從搖籃到墳墓,首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瞭解主要排放端,其次要跟著客戶需求,從供應鏈思考減碳。


善心意加上善工藝

(曾季隆/撰文)

【人物專訪】2030的腳步,已愈來愈近了,不趕快加緊「碳中和」的進度是很可慮的情況,可是如何從各層面來推動,才是正本溯源的根本之計,在此趨勢下,不同於一般家具設計展的「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特別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攜手籌畫,是以台灣在地木材為主軸,首推「負碳家具」,響應碳中和與環保永續目標,吸引大眾關注碳排放與環境永續發展問題。

策展人陳殿禮教授表示,「本次展覽圍繞兩大主題:『負碳家具』與『生活藝術』,兼顧環保與美學。所有展品皆使用台灣國產木材,結合傳統匠師技藝,以木材自然邊的形式呈現『3分天成7分人』天人共創的藝術家具」。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的開展儀式;右1為策展人陳殿禮教授(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陳殿禮教授認為,「尊重萬物生命的本質,以善心意真誠對待材料,以善工藝完成作品,發揮物的本質美,並物盡其用是負碳的基本概念;因此,透過創作者的創意,視國產木材的物性來發覺它的美,讓觀者能感受到它的獨特性。以台灣杉為例,多節為其特徵之1,傳統匠師視節為缺點,欲去之為快,爾今惟有在消費者具備環保與尊重自然的意識下,方得重新被看待與詮釋,然每1個節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成長的印記,是樹木成長過程中向上攀升,向外爭取陽光長出新枝芽,自我突破成長的歷程所遺留的符號,一切皆如此順其自然而生,這才是生命力的展現,何其珍貴與獨特。因此,在作品台灣杉情系列長桌、長凳的設計則是尊重自然順應天意,保留了材料的本質,留下自然邊及樹節,呈現材質本身的天性,表達創作者對自然的禮讚與敬意,摒棄了傳統對材料的對待方式,亦是負碳敬天惜材愛物的表現,符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然法則。」

木材是有生命的,砍伐之後,匠師讓它重生!陳教授指出,「在設計上特別凸顯『節美絕美』獨一無二的作品符碼,同時也尊重天然材料的天性『端裂』的本質,例如在長桌腳端部開裂處,透過人意的處理注入現代的環氧樹脂材料,並輔以領結榫來規範開裂的再發生,來呈現出具有當代藝術性的視覺效果,也是創作者的真誠對自然的善心意,表現出善工藝的作品。」

▲尊重萬物生命的本質,以善心意真誠對待材料(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誠如以上所述,創作人在藝術與設計間以「3分天成7分人」的理念,所呈現出來的作品,「3分天成」是上天巧手所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而「7分人意」則是根據家具機能與使用者需求進行設計,來符合使用者實用性機能的期待,並扭轉了傳統家具對待材料的思維,留下自然邊與節點,陳策展人說:「我們在材料的利用上更符合減碳的信念,讓碳固鎖家具中,提高了材料的使用價值,凡此總總作法的目的即是『節能減碳』,讓家具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小於木材本身的固碳量,便符合了『負碳家具』的目標」。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展出訊息如下:展覽期間為即日起至2月28日每日12時~21時(逢週3店休);展覽地點:有情門-新南門市(台北市中正區新生南路1段114號)。

▲「藝在‧有情—台灣國產材家具設計展」展覽全景(照片係台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提供)。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淨零排放引爆大轉型

【特別報導】愛地球,是人人樂意說出口卻很少認真去實踐的話,唯獨無任所大使、身兼兩家致力於永續發展的基金會董事長的簡又新博士,能夠腳踏實地、認真參與,從以教育喚起社會大眾,到國際聯繫、合作,以至於10月19日發起成立「台灣淨零行動聯盟」;他自擔任政府首任環保署署長迄今已數10年,總是帶領著年輕人付出心力,用心投入環境的改善,包括1年舉辦超過200場的各種促進活動,以及受邀數10場演講與參國際重要會議,更運用自己豐厚的經驗,發揮無比的智慧,面對2030、2050的極大挑戰!

廣博勵進會公司曾創辦人在半年前,邀請簡又新大使蒞臨指導,即獲得他的允諾,很榮幸的,於11月13日他和24位中小企業,甚至是微型企業的經營者,一起聆聽簡大使講授:「淨零排放引爆的生產與生活大轉型」,受到莫大的震撼!

▲簡又新大使蒞臨廣博勵進會「良機講座」,講授「淨零排放引爆的生產與生活大轉型」(照片係廣博勵進會提供)。

在簡大使談笑風生的講話內容,將枯燥卻關係到每個人未來的議題,以深入淺出,讓與會者聽得聚精會神,因為沒聽之前,完全不知道「淨零排放」已經進入到食衣住行育樂的各個層面了,不再只是「氣候變遷」,也不再只是「節能減碳」,尤其在全世界集中精神在防疫時,「碳排放」卻沒有給世人緩衝時間,反而在疫情稍緩時變得更嚴重。

這場小而重要的「良機講座」,簡大使從現實面談起,他說,「Z世代是指1995年後出生的人,這世代的人已經從網路學習新知,也開始對環保更為認同。各大品牌出的環保材料產品雖然貴但暢銷,這消費行為展現了Z世代的環保意識。未來柴油車也會消失,由腳踏車或電動車取代。」

▲「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院長王杉財博士(站立者),現場提問情景(照片係廣博勵進會提供)。

除了Z世代的人之外,其他的人就是要努力改變的目標,可是改變談何容易!簡大使指出,「二氧化碳造成熱保留在地表,此現象造成了世界各地出現極端的氣候和造成天災。專家過去以『氣候變遷』來警示,現在改以『氣候緊急狀態』來描述世界氣候的現況,雖然演進過程本來就有氣候變遷,但是過去百萬年才增加0.1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平均溫度卻已上升1.1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目標,而要在短時間減少50%的用電量,是不太容易達到的。舉例來說,電器、高鐵或工業用電都需要,人們不太可能1天只用電12小時。」

轉型有轉型的風險,可是不轉型難道就沒有風險嗎?簡又新大使懇切的表示,「轉型風險是存在的,例如,企業面對減少用電、碳排放及碳中和等等問題,在轉型的過程中都有風險,也可能遇上不成熟的決策需要調整,但是如果不趕快想辦法2030、2050的目標,那樣的風險將難以承受!」

▲簡又新大使一場精闢剖析,與會者聽得聚精會神(照片係廣博勵進會提供)。

此外,引起與會人士注意的是,幾乎簡大使剖析的內容,給大家切身的感覺,而體會到每個人、每家企業,以及每個國家面對當前的「氣候緊急狀態」,都不能置身事外,只要勇於承擔,其實「危機」也是「轉機」,在過程中更存在訴說不盡的機會,簡大使在結論時說:「世界正在急速轉變,大家應該要掌握機會跟上潮流,從趨勢看來,第1,全球化已進入全球治理的時代;第2,科技進步愈來愈快速,如何善用來幫忙解決;第3,氣候變遷影響生活、生產及商業模式,必須能夠善加因應!」

(本文為台北內科週報534期特別報導的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