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改造台灣

(台北內科週報第558期/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1日)

(曾季隆/撰文)【本報以書會友專欄】書,可以傳播作者的理念,帶給讀者參考,對於曾任大學院校系主任、3屆立委,及南投縣長彭百顯來說,則不僅是傳播自己的理念,他還抱者對讀友的期許,這至少可從他所寫的,並於2012年10月出版的「台灣改造經濟學:經濟在台灣民主化過程的角色」書中看出來。

數10年來,筆者以「無書不讀」為志,更「以書會友」為樂,讀到彭百顯的這本書,雖離他出版已相距10年,但即使環境會變,人心卻不會變!人類在遠古便是追求生存之外,還要提升生命的意義,莫不帶望以稀少的資源、創造更大的效益來滿足自己生活所需,而人的慾望無窮,又如何能獲得滿足呢?於是,發揮智慧,更可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原則來設法實現。

彭百顯在書中談的,不是什麼大創見,卻是大有意!他在書中以「時代運動絕不能割捨的經濟」為題的序言指出,「解除管制(deregulation)是198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在政治上力圖突破的目標。但就反對陣營而言,政治管制的威力卻一直難以打破,戒嚴雖終在1987年7月15日宣佈解除,然而,民主運動截至1980年代結束前,則仍難見成果」。

▲彭百顯的「台灣改造經濟學:經濟在台灣民主化過程的角色」,係於10年前出版,如今他已轉身「素行」承擔更重要職志(照片係素行生命能量協會提供)。

從彭百顯言簡意賅的上述所言,我們不難想像當時對經濟來說,也是以「管制」為重,尤其隱約之中更有「特權」的存在,他序言中說,「1988年,為試圖檢討當時民主進步黨該走的政治運動重點方向,在號稱為『台灣人國建會』的研討會上,我率先對台灣經濟體質提出強烈批判,對障礙台灣民主自由的元兇,強烈控訴改革政經體制;並從此開始我日後在經濟上全心致力解除管制的投入。我相信讀過這篇論文以及研究報告,大家可以發現,竭盡能力解除經濟管制,是突破一黨政治獨大的方法」。

從序言中,可以看出彭百顯寫這本書的動機與目的,他表示,「回首過往,反對運動的確在經濟領域失落過。就這樣,我和同志伙伴們一同走過二十世紀末期的台灣變革;在少知音的孤寂中,也默默面對新世紀的來臨。我冷靜地思考,台灣的歷史如何被改造?由本書可以看出,在民主進步黨創黨後第1個10年期間,我在檯面上理念的傳播,不斷地宣揚這3個主題:(一)經濟在政治運動過程的重要性,(二)體制改革對時代社會的意義,(三)打破控制經濟體制的政治意義」。

在今日,台灣持續走著「體制內改革」的路,看完彭百顯的這本書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經濟改造台灣已經成功了嗎?若還處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情況,那麼,作者已轉身「素行」,究竟能夠期待何人接棒?以目前看來,台灣已然進入「民主再深化」的時代,既然號稱「民主進步」的黨已走回威權的路,人民就必須覺醒:何必期待政治人物、甚至那個政黨!當前,唯有靠我們自己運用創新成功的「無紙報」連結起來,從6都串聯成一體(其人口總數已逾台灣的7成之上),構成很大的力量後,再實現以經濟改造台灣的夢想吧!總之,經濟不能自外於政治!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曾季隆以變制變

(曾季隆/撰文)

【和精英超連結】這兩年來,全世界遭到前所未有的變局,幾乎是翻天覆地,如今還在波折中,內科園區的15萬多人帶動的15萬家庭,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如何來面對,同時由剝而復,再創另一個盛世?如今,身在變局又如何能夠運用聰明才智,以及所積有的20年資源,同心協力一起尋求突破?未來已來到眼前,包括疫情的趨向、2030、2050議題,正等待著內科園區各企業領導者的決策與行動。

1個人的1生,有幾個半世紀?卻有1個人肯投入半世紀的追求,來實現他在少年時代想辦報的夢。從15歲到65歲,大部分都面對「失敗」,他卻「百戰不退」,終於在52歲時來到內科園區,在60歲才改變了「連戰皆北」的記錄。很多人可能認為他是傻子,甚至是瘋子!他數10年卻無怨無悔,依然希望能驅動媒體,使媒體轉動社會改善的巨輪。不惜投入一切,甚至連生命都可犧牲,為的是凝聚個人微薄心力,聚沙成塔,形成強大改變社會的力量。

▲曾季隆執行長於2003年創設第1家「一人公司」,迄今有將近20年實戰經驗,從創新理念到實務,他都樂意和有緣的朋友共享(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當前,內科園區面對變局的最大危機是,「各自為戰」,尤其沒有整體的「大戰略」。兩年來的「因變應變」,卻失去了對「變」的掌握。不同的是,他於民國96年創辦的「台北內科週報」,隨著內科園區的成長而成長,才能以1個人的力量辦起來。現在,他也必須面對這變局的挑戰。從去年開始,憑著對時局的敏銳度,他已尋求「以變制變」,開始從「易學」探求策略。

這位15歲(時為成功中學高1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民國64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澈澈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

▲當年,曾季隆執行長站在「內科探索館」前,放眼內科園區的未來(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他,雖是兩報的發行人兼總編輯,但也是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和廣博勵進會的執行長,為了代表內科園區廣大的讀友,向這位今年73歲、每天看1本書、廣交朋友求進步的執行長請益,只好打破慣例,以兩報曾總編輯的身份專訪曾季隆執行長,並針對「以變制變」策略,請他以兩報為例,暢談從「易學」領悟的變革思維與行動方針。

曾執行長表示,「陽明先生曾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對我的啟發很大!這樣『即知即行』的精神,正是人類之能進步的動力,尤其面對變局的時候,憂心喪志都將使問題變得更嚴重。易經是講『變』的經典,可是和目前大家講的『因變應變』不同,易的變,是變中有不變,同時不變中有變」。

▲富貴有道週報曾季隆創辦人和謝聰評共同創辦人(也是BNI台灣地區國家董事),兩人為志同道合的夥伴(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例如,曾執行長回答說:「我辦這份報紙是以創新的模式,顛覆傳統報業的型態,可是讀者看起來和傳統報紙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只是將報紙原有的功能改變而已,其他都沒有變、也不需要變!功能的哪部分變呢?其實,我當年最大的變革是報紙在21世紀,和以前功能最大的不同是『連結』,傳統報紙的4大功能:告知、守望、輿論及教育,都可能受到挑戰,而在網際網路盛行之時,人際網絡卻退化了,報紙的新功能就是促進人與人的『連結』」。

創新的路總是不易走的,特別是報紙已有多少世紀的歷史(最早的「華文報」是漢朝的邸報),想顛覆它更是不容易!所謂「容易」,便是要有「易思維」,曾執行長現在回想起來,為什麼他顛覆傳統報業卻能辦起來?因為他無意中做對了1件事,他從開始財務收入就捨棄傳統報業的「發行」與「廣告」兩大收入,而逼自己非找出另1條路不可!最「容易」的策略,就是運用「有無相生」。在科技當道的今天,大家認為創新可以「無中生有」,殊不知運用「有無相生」的道理,創新就變成很「容易」了,這是另1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請和曾執行長直接聯繫,他「以道相親、以書會友」,何況他受之於內科人太多了,更歡喜回饋內科園區的朋友!

(本文作者係「台北內科週報」發行人,也是廣博勵進會執行長,近10年更推動「一人公司」的創業與經營模式,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優勢從何而來

(曾季隆/撰文)

問和答,可以說是每個人、每天都做個不停的事。有些人從問答之中,不只得到豐富的知識,而且也讓生活變得愉快。有些人卻「話不投機半句多」,使自己常常苦於談話。其實,從每天的應對中,可以學到不少發問技巧和藝術,而讓生活狀況獲得改善。想取得職場做人做事的優勢,便須從「答」與「問」而來,尤其明白「答1句要回問3句」,這是合乎「舉一反三」的道理,也是1種藝術!

發問,雖說看場合與對象而定,但是有些原則是要遵守的,例如,不要刺傷對方,也不要表現自己的優越感,而盡量展現親和的一面,拉近彼此的距離。其次,提出的問題,可以分為有效和無效兩種問題。所謂「有效問題」,就是能引起對方樂於回應的問題,而且答案是對您有幫助的。相對的,如果提出不恰當的問題,那很容易讓對方反感,便不會用心回答了。

撰有「大哉問時代」1書的華倫‧伯格(Warren Berger)便認為,在過去,表現出「無所不知」的人會獲得晉升,如今公司裡最好的位子、甚至有自己的辦公室,卻是留給最懂得問問題的人。常常1個小問題,能創造1門大生意!這年頭,不問問題必然遭到忽略,但如果老是問沒生產力的蠢問題,也會失去機會。究竟要問什麼?該怎麼開頭?怎樣才算是價值千萬、億萬的提問呢?這是有心的你,應該在問人家之前好好問自己的問題。能夠透過這些問題,先找好答案,將能在問對方時,早已「成竹在胸」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快樂是終極貨幣

(曾季隆/撰文)

【特稿】世界上有什麼比錢還重要,是生命;有錢,卻不能買到命。比生命還重要的是什麼?是「快樂」。如果活在痛苦中,生命又有何用呢?人活著,就在於追求快樂。

哈佛最受歡迎的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教授,曾經出了1本書「更快樂」,他在哈佛開的「快樂學」,3年後便由6個人選修直線增加到多達855人,甚至後來每學期選修人數超過1400人,是哈佛學生總數的1/4,數以千計的哈佛學生證實,只要用對方法,不論你是只想未來的拚命三郎、永遠活在過去的虛無主義者,還是只在乎眼前的享樂主義者,都可以透過該書的引導,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快樂指數。

這位深受歡迎的教授,係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他在哈佛開設的「正向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的課程分別獲選「最受歡迎課程」的第1與第3名。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可見大家對它的倚重。

快樂,可以從學習而獲得嗎?事實上,塔爾.班夏哈講授的如何更幸福、快樂的方法如下:一、學會成功前,先學會失敗;二、慢慢減少該做的事,多換一點時間做想做的事;三、善用眼前的快樂資源,讓快樂良性循環。這3個要點,看起並非太難,不過難在如何實踐以獲取快樂。

塔爾.班夏哈教授在「更快樂」的前言指出,「100多年前,詹姆斯(William James)為美國心理學奠定了根基,我始終奉行他的理論,一再提醒自己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從經驗中尋求真理的現金價值(cash-value)』。我為學生尋找的現金價值,不是存在於有形貨幣或時下常見的成就和榮譽中,而是蘊藏在我所謂的終極貨幣裡。終極貨幣即是所有目標最後抵達的終點:快樂。」

要獲取這個「終極貨幣」,「修這門課的學生不僅要探討『快樂生活』理論,還必須在閱讀學術論文和學習相關研究之餘應用所學。他們努力克服恐懼,省察個人長處,撰寫書面報告,為每個星期和未來10年立下雄心萬丈的目標,並且勇於冒險地尋找自己的伸展圈(stretch zone),也就是介於舒適圈(comfort zone)和恐慌圈(panic zone)之間的安全中介區。」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怎樣提升讀書會價值

(曾季隆/撰文)

讀書會,是最好的學習組織,帶給參加者很多附加價值,可是有不少的讀書會常常開始的時候,轟轟烈烈,卻沒多久變得愈來參加的人愈少,直到再也吸引不了人為止,最後只好宣告結束。原因無他,尤其在網路發達的21世紀,閱讀書報已受到很大的挑戰。何況,有時候「領讀人」經驗和帶領的功力不夠,難免發揮不了領導作用。

事實上,在21世紀都必須講求「轉型」與「升級」,以讀書會而言,可以往活潑化、多元性「轉型」,同時順著環境的變遷而提升它的價值。怎樣使讀書會活潑化?那就是「讀書」不侷於「書的內容」。怎樣使讀書會能朝向多元性?並不是選書的問題,而是注重它本身的延伸性,也就是要跨領域。文學的書,也可以談哲學;史學的書,也可以談科學。這樣的轉型不會使讀書會變成不在閱讀這件事,反而增加了它的內涵和對外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怎樣提升讀書會的價值?由於書,既是人類所創作,也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最大的慰藉,更能協助自己解決問題。若是讀書會僅是另1種學習方式,來聽「領讀人」的心得,那價值就受到侷限了。

▲親友會成立的當天,曾季隆創辦人(中)和中華亞健康世界總會黃淑真祕書長(左2),及羅中湖共同創辦人(右2)、陳泰淵籌備委員(右)合影(照片係廣博勵進會公司提供)

剛於3月12日成立的親友會,深感要改善生活品質,最好的方式是,你我都能來發揮「以書會友」的力量。事實上,交友目的最重大的是,在於「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而「書」,正是最好的媒介。因書及人,它的價值便不同了。尤其人和人相處,唯有做到「視人猶己」,真心的助人才交到真心朋友。1分的善意,必定換回3分的善意;自己擁有再多,也是不如和朋友共享!因此,「快樂因分享而備增;悲傷因互訴而減輕」,這是天經地義的!

書和友之間有3層關係,剛開始以書為友,繼而以書會友,最後以友為書。在以書為友的階段,愛書人要看好的書,就如交友要謹慎。然後,以書會友,找到真心待書的朋友。和看好書的人交朋友,便如孔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這樣的友人雖有如好書一般,但他的見識與視野卻更勝於書。於是,以友為書,勤於向他們學習,遇到有自己不懂的事情或難解的問題,便可向他們不時請益。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書是最好的朋友

(曾季隆/撰文)

書,既是人類所創作,也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最大的慰藉,更能協助自己解決問題。

即使你和書很疏遠也沒關係,它不會拒絕你,會在任何時候你打開書的那一刻,就靜靜地聽你訴說,並接受你提出的問題,然後,它將介紹給你其他的朋友,再一起來幫你的忙,而且不收取任何酬勞,似乎能幫上你的忙已是讓它心滿意足了。不知你是否曾經遇上這樣好的朋友?

有時候,你心煩意燥,找不到人可以為你排除,請放心,只要找1個角落,拿起你最喜歡看的書,翻開它,並全心投入,很快就能忘掉心中的煩惱。如果遇到不好的人,受到他的傷害,最好的療癒也在書中。看書時,會讓人沈靜下來,使情緒脫離負面恢復常態,而且重新換個角度看待這件事。那時候,原是烏雲密佈的狀況,卻雲破月又再明,給了新的力量。

因書而結交到好朋友,更是順理成章的事。書和友之間的關係,有3個不同的境界,剛開始以書為友,繼而以書會友,最後以友為書。在以書為友的階段,愛書人要看好的書,就如交友要謹慎。然後,以書會友,找到真心待書的朋友。和看好書的人交朋友,便如孔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顯現百分之一的力量

(曾季隆/撰文)

人的潛力無窮,卻很難全部發揮出來。可是令人驚奇的是,即使任何事物微弱到只是1%,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力量。而偉大的夢想,剛開始根本看不到能夠實現,僅僅是念頭而已,例如,登上月球,又如飛上天空,都是人類從1%做起的。

任何人如果做事情懂得從1%做起,他一定不會覺得吃力。能挑100斤的人,請他只挑1斤,一定可以箭步如飛。相反的,只挑得動1斤的人,要他挑100斤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但是分成100次來挑,每次都很輕鬆完成。換句話說,1%的力量顯現出來,真的使天下的事都變得簡單了。

▲羅中湖顧問(左1)攝於新北市展望同心會成立大會(照片係羅中湖顧問提供)。

去年10月1日,筆者做了1件事,那時覺得很容易,沒想到一下子想做到100%,結果迄今連1%都做不到。於是,就找書看了,希望從書中找到解決策略。運氣還不錯,有本書名就是「1%的力量」,它的作者是和筆者同年出生的鎌田實醫師,係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醫學部畢業,1974年赴長野縣諏訪中央醫院任職,致力於「塑造健康運動」、「與當地居民共築醫療」。

自1991年起,長達25年間,派遣上百次醫師團至白俄羅斯的核災污染地區,支援多達14億日圓的醫藥品。2004年開始援助伊拉克,為伊拉克四所兒童醫院運送藥品,並在難民營提供診療服務。目前擔任諏訪中央醫院榮譽院長、日本車諾比連帶基金會(JCF)理事長、日本與伊拉克醫療網絡(JIM-NET)代表、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臨床教授、東海大學醫學部兼任教授。

▲王杉財博士(中)和他3位朋友,連同曾執行長(左2)成立了「杉財圈」(照片係晴天旅遊林春旺副總經理提供)。

看到鎌田實醫師經歷,可能很多人都會誤以為他是有錢人家的子弟,而且自己的收入也可觀,殊不知小時候的他過的是有1餐沒1餐的日子,四處去他人家裡吃飯。他之所以體悟到1%的力量,正是個性使然!反正再壞也壞不到那裡去,何不放下肩膀的負擔?他的書中寫了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說盡「付出一點點就足夠的淚光奇蹟」。

沒有看完鎌田實醫師的這本書,筆者已經感到無限希望,也打從心底湧現力量出來。自己開始不再有壓力,先從1%做起,做成之後再做1%。正在做的這件事,是筆者在數年前發起的「以書會友」運動,做到最後竟始終只有筆者個人享受到閱讀的好處。數月之前,筆者從更寬廣視野再度發起「親友會」的成立,卻又重蹈覆轍,事情仍然進行得很不如預期。有一些好朋友也都出了很大力氣,尤其是不求名、不求利的中湖兄,願意和筆者一起創辦!幸好,現在受到同年的日本兄弟啟發,終於瞭解「1%的力量」,不只信心備增,而且再也不擔心事情做不成。總之,「人有願、天必從之」。

▲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放眼未來,他期待大家透過「三合一新工具」的使用,能夠實現「人脈共享」的願景(照片係廣博勵進會公司提供)。

附註/親友會邀請發起人簡單說明如下:

「親友會」計畫在2022/3/12(六)召開成立大會,預定要有60位發起人與會由曾創辦人與羅共同創辦人發起,將邀集58位志同道合親友一起成立,若屆時發起人不足,將另擇期舉行。

※「親友會」是柔性組織的公益社團,參加「親友會」發起人,也同時成為「廣博勵進會」的會員每年的6000元年費是繳交給「廣博勵進會」,由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開具發票,享有廣博勵進會會員的服務)。

※繳交「廣博勵進會」年費6000元後,並成為「親友會」發起人,且可享有免費參加親友會「良機講座」的福利。

※未來「親友會」所有活動所需的經費,只需曾創辦人同意,均由「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支理,不足之數亦由曾創辦人籌募支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從失敗中成功

(曾季隆/撰文)

正在進行的東京奧運,得到獎牌的立刻舉世皆知,3名之後的運動選手幾不受人注意,使成功和失敗有很大的差別。其實,只要看看每個成功人物,免不了都有失敗記錄。這也代表著:成功和失敗有某種關係存在。

史上最有名的「發明王」,同時也是成功的企業家,就是那位講出:「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有10000種方法行不通」的愛迪生。他可能是迄今最瞭解成與敗,並沒有很大的界線,任何人只要懂得「從失敗中成功」的方法,那一定會成功!

有1句話可以讓人瞭解成與敗的界線有多小,那就是「失敗乃兵家常事」,尤其日本成功企業家柳正一說過「九敗一勝」的豪語,來鼓舞著反敗為勝的心。即使9連敗,只要勝1次便成為勝利者。也就是說,從9次失敗中贏得的成功是極為豐碩的。關鍵在於:「九敗」是敗在何處?這些失敗因素是怎樣造成的?若能澈底研究和發掘,將離成功很近了!

邁爾康.富比士Malcolm Forbes曾說:「如果能從失敗中學習,那麼失敗就是成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失敗中成功必須依靠「學習能力」。值得探討的是,向誰學習?學習什麼?又如何學習?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失敗有其教育意義。用心思考的人從成與敗之中學到的一樣多。」對於向誰學習的問題,從他這句話的含意得知,是向失敗學習。換言之,造成失敗的人正是自己,只要向自己學習,並認真檢討,以找出做不好的地方加以改善,就是踏出往成功方向的第1步。

第2步,是學習什麼?這就要找學習的對象,去學得如何改善的方法。即使知道失敗的原因,仍然無助於獲得成功,必須向人學習針對問題的改善方法。郭台銘曾說:「成功是1名差勁的導師,它給你的是無知與膽識,不能給的是下次成功必備的經驗與智慧。」他的意思是說,成功沒辦法教出成功。但是,失敗能夠嗎?筆者認為,找到好的老師針對自己錯誤的地方指點,將讓自己可以很快的改正。

第3步,便是解決如何學習的問題了。《失敗這回事:16個讓人生再進化的幸福提案》的作者西門.雷諾茲說:「有成千上萬本書談論如何成功,但很少有書討論為何失敗,也很少有人願意真正面對失敗。但是,在逐步實現目標和夢想的過程中,掌握失敗的原因絕對是重要關鍵!」。他說的固然沒錯,可是如果不懂如何學習,光知道失敗原因也於事無補。

為什麼有的人能夠逆轉勝?最大的原因是,他知道如何學習成功的方法。對「失敗」最好的定義,便是「還沒有成功」,只要學會將「還沒有」去掉的方法,也就能在失敗中成功。請大家嚐試一下,即不必擔心失敗!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經營工作室新策略

(曾季隆/撰文)

經營工作室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於它能夠發揮一己的專長,又可以不必牽掛工作團隊,講得真切一些,有如「一人吃飽,全家都飽」,而且能實現夢想,也沒有太大的財務負擔。若要舉出工作室的侷限,最主要的是,規模小,大一點的業務難以接下來,同時,1個人畢竟難敵有組織的團隊,在競爭上常常吃虧不小。

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是英國當代最知名的管理學人。他以「組織與人的關係」與「未來工作型態」的新觀念而聞名於世。早年,曾寫了「大象與跳蚤」的名著,歷久不衰,在2011年2月遠見天下文化公司出版的第2版中,他指出,「跳蚤(獨立工作者或是小型企業)的生活並不比以往更輕鬆,擁有專屬技能或是絕佳構想是一回事,但將它帶進市場,仍然是一大挑戰。」如今,這場挑戰因為疫情的變化,而更加激烈了。

在韓第的眼中,「對許多人而言,面臨壓力的大象已經成為靈魂的監牢。為保存個人的完整和人性,跳蚤離開大象一定會比被大象壓扁好。」可是身為跳蚤,也有說不出的問題要面對,尤其業務若無法穩定的話,那會壓垮自己的雄心壯志。幸好,有問題正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比當跳蚤還好的是,可以當螞蟻!螞蟻和跳蚤最大的不同,牠也能有組織依靠,不過牠的組織和大象不同,不在大而無當,而在靈活而數量巨大。所謂「螞蟻雄兵」,正是形容螞蟻佔有什麼優勢。

當前,共享經濟的概念盛行,Uber、Airbnb都已發展出很有價值的商業模式。對工作室的經營來說,最關鍵的是「案源的掌握」,而要掌握案源,便需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能夠將「人際關係」發展成為「人際網絡」,那麼它的價值便提升非常之多。

5月15日,筆者接受「良機文化基金會」之邀,揭露「一人公司的組織與發展」策略,面授「銀青共享創業實習營」成員,如何創辦事業,並傳承個人近15年來的沒錢、沒人經營兩報的心得,且能夠廣結善緣,更藉媒體運作串連成很好的「人際網絡」。如果工作室的經營者有需要,隨時歡迎大家來使用。

依照筆者的構想,工作室如同螞蟻雄兵,今後經營的新策略,就是「同業可以合作」與「異業廣為互介」,形成強大的組織網,發揮「競而不爭」和「各取所需」的效應。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有可能壯大嗎

(本文著作權屬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所有、請勿剽竊)

就像人的成長過程一樣,必須經過嬰兒、幼兒、少年、青年等等的階段,創業也絕對無法速成。有些事業搶對了時機,沒有幾年便發展得很火紅,可是時勢一旦逆轉,它隨之衰敗得很快,最後逃不了結束營業的下場。那麼,經營「一人公司」,怎樣由小而大?它的關鍵何在?尤其只靠1個人在經營,既要顧外面接洽生意,也要顧裡面的工作,有可能壯大嗎?

樂天知命的良機集團張廣博董事長,在職場打拼早已超過1甲子,他認為,「打拼應盡的事務,並抱著專業經營,專心愛自己事業、敬愛自己的工作,心與靈健康一致,自然就能發揮最大的智慧潛力,相信必能獲得好人緣,對事業不敢說會成為大企業,至少也必有所成就,用本身的心力的頻率加上本身靈力的頻率,將兩力合為一體發揮心與靈的作用,亦能克制了種種阻礙的因子,導向造福人群的偉業。但1個人心過度強烈的慾望如果是負面的,那就會很不快樂,一切只看得到黑暗,一切舉止反常,脫離了為人處事正規的軌道,豈能不支離破碎,心神俱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幡然醒悟亦是靈的律動,『靈』正、負面都影響『人』一生甚鉅,亦造成了周邊的人悲歡離合,『心』和『靈』的契合運作,攸關自己和他人一生,不可不慎!」這1段話實在講出他畢生的心得,也就是經營事業,不只可以發揮自己潛能,而且要同時運用宇宙的動能。

天地之間,存在周而復始的運作力量,1人的能量雖然極小而有限,但是宇宙是無窮的,如何借力使力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動力?這正是廣博勵進會成立「銀青營」的目的,希望「一.提供銀青兩世代創業前的實戰機會,並使創業風險趨近於零;二.結合銀青兩世代優勢共享共創,讓他們有親身體驗創業歷程的機會;三.藉此機會,嚐試解決疫情期間的生活困境,並在良機裡開拓天地」。

事實上,銀青兩世代各有優勢,可以結合起來發揮個別所無法相比的作用。而經營「一人公司」表面上看來,有如校長兼工友,其實不然!任何成立「一人公司」,透過連結力,可以串連成很大的組織,不只每家公司都省去管理工作,而且大家都為自己打拼,又可協助其他公司推廣。這樣的組織型態和營運模式,就是它奠下成功的基礎,也是由小而大、循序漸進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