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典範如風 有時吹有時不吹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本報特別報導】大師風範,總是令人欽敬不已,尤其有心向他學習者,更是苦無機會,而技藝的代代相傳才能形成文化,在工藝中心5月大師展的前夕,本報曾季隆總編輯專訪陳殿禮主任,請他談談師徒相傳、如何讓技藝在傳承中能有創新的成果產出?

以大師的傳承為例,陳殿禮主任表示,「大師的傳承是1個深奧而豐富的過程,它超越了傳授知識和解惑的層面,更蘊含了1種生活哲學和精神風範,大師不僅僅是教導理論,更重要的是他們身體力行,實踐自己所宣揚的價值觀和理念,大師的言行舉止都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和態度,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深具學者風範的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對技藝傳承曾提出「3好1創新」的理念,他強調了品德、態度、觀念3個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創新的關鍵作用(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言教不如身教,能夠親受大師的指導,當然是三生有幸,陳主任指出,「大師的風範是1個規範,是1個有系統的模式,但又不是僵化的,他們如風一般,有時吹,有時不吹,這需要學生透過深入體悟大師的生活和言行中,才能領悟到,而大師的風範通常體現在他們的日常語言和作風中,並且通過身體力行來實踐他們所宣揚的理論,在無中形成有,在日月交替的過程中持續進化和轉化,這就是我認為大師的精神實踐,要傳承大師的風範,需要近身生活,深入理解大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並且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透過生活的實踐和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和傳承大師的風範」。

▲「鳳凰來儀」為楊英風大師當年應葉公超先生委託,為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景觀美化而創製(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技藝的師徒相傳,關係到工藝產業的生態演化,稍一不慎則精湛的技藝便失傳了,相對於學校有系統的教學,兩者如何相輔相成?陳殿禮主任認為,「師徒相傳強調的是實踐中的技能習得和知識傳承,通過長期的跟隨和模仿,學徒可以獲得師傅身上的技藝和經驗,這種方式下,技藝的傳承是深入的、生動的,能夠傳授更多無法以文字、數字和繪圖表達的「無形」知識和技能(Jeanne Gamble,2001)。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和工作場所的靈活性需求,師徒制度在一些情況下已經不再適用(Guile and Young,1999),相比之下,學校教育提供了更系統化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通過課堂教學和實習,學生可以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基礎和技術訓練。因此,兩者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現代工藝產業需要結合傳統的師徒相傳和學校的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人才的培養需求」。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