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65期/2023年2月6日-2023年2月12日)
【本報社評】看到美國與大陸的明爭暗鬥,而我政府領導人卻為美國挾持,在所謂「美中霸權爭戰」中,兩岸政策走上「助美抗中」的路,不只對大陸始終「口惠實不至」,連民間的交流也持以「不鼓勵」的態度,豈能期待「春暖花開」之時!
根據2月5日聯合報的報導,「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公開呼籲政府,隨著疫情趨緩,雙方主管兩岸事務的新人事就定位,加上近來陸方釋出一定善意,兩岸融冰的時機已成熟,應可從觀光、航點恢復等低政治性的項目著手,逐步開放兩岸交流」;我們的看法卻不如洪前董事長的樂觀。
台灣與大陸之所以為執政者定位成「兩岸」,就在於執政者的心態裡不顧人民的期待。因此,從「漢賊不兩立」,而「開放探親」,而「兩國論」,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一國兩制」,迄今仍然處於「兩岸」!可是從人民的期待是,台灣與大陸和平相處。那麼,只要「兩岸」的執政者肯傾聽人民的心聲,在現實環境下,政策便應持以「絕對要有彈性」。

就台灣而言,在所謂「美中相爭」下,「兩岸」政策要維持怎樣的彈性?我們認為,連小如新加坡都能有「自主性」,可以在美中之間維持平衡策略,避免成為「夾心餅」,為什麼台灣做不到?
其次,面對美國藉「台灣問題」困擾大陸,相對的,台灣卻要承受來自次大陸的壓力。若希望掙脫如此的格局,便須讓「兩岸」政策具有絕對的彈性。所謂「絕對」,就是自主性,不必依存在美中夾縫之中。這可能不容易!但是與其變成大陸與美國兩方談判的棋子,遠不如藉其對立而爭取我們自主的空間。
當然,新加坡能在美中間找到自主性,有其歷史與地理條件,台灣無法援用,可是台灣也有新加坡不及之處,尤其與大陸的淵源就是我們最有利的地方。換言之,若能善用民間的管道,發展新的交流模式,遇事則有更大的彈性可以面對之,最有利的就是不再受到美國與大陸政府的擺佈。台灣與大陸的人民本來是一家,假如不是內戰發生,應是共同致力於國家建設,豈有「國家定位」問題?他國又何以能夠搬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