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國際學術合作 喜獲新夥伴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產學研連線】台灣海洋大學推展國際學術合作,迎接未來智慧共榮新趨勢,更於3月17日與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JIT)簽署合作備忘錄,由該校許泰文校長與紐澤西理工學院Dr. Teik C. Lim校長代表簽署,協議強化兩校間海事、海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師生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同時透過兩校智慧運輸、港埠及海洋工程的學術基礎,加以產業的合作與投入,建立兩校長期互訪、互助的協作平台。

▲海大與NJIT協議,強化兩校間海事、海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師生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圖為許泰文校長(左)與紐澤西理工學院Dr. Teik C. Lim校長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紐澤西理工學院是美國前50大國立大學之一,1年挹注逾1.6億美元投入研究,獲卡內基分類(Carnegie Classification)為研究最高等級R1;其在工程、資訊科學、電子系統、遊戲設計等領域的影響力,在Money、Fortune、Quacquarelli Symonds、College Factual的評選上,皆名列全美前茅。紐澤西理工學院獲富比世評選為全美提升學生社經地位第1名之大學,同時獲PayScale等機構評選為投資報酬率頂尖的大學。為鼓勵新創產業發展,紐澤西理工學院創設11萬平方英尺的新創空間VentureLink,是該州最大的育成基地。

這次簽約的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參訪團成員,包括校長Dr. Teik C. Lim及夫人Mrs. Gina Lim、副學術事務長Dr. Edwin Hou、NJIT校友知名財務工程公司CEO Mr. Jordan Hu;同為NJIT校友的海大航運管理學系主任蔡豐明教授也一起接待參訪團,雙方更期待透過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立,連結海大在台灣累積深厚的海運海事學術與產業互動底蘊,藉由國際化的科學合作,共同引領國際迎接智慧運輸的新時代。

▲海大與NJIT,將建立智慧運輸、港埠及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長期互訪互助協作平台(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洋大學於參訪會中,向紐澤西理工學院訪問團一行,分享海大產學合作的成果,除以科研技術支援台灣各大產業實踐環保與能源升級,同時鼓勵以學術導引產業投入,相關成果日前更受到總統接見肯定。紐澤西理工學院訪問團一行會後參訪振動與噪音工程研究中心,向他們展現海大以工程技術與專業服務,提升各產業的永續發展。


海大藍海講座 引領學子築夢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逐夢築夢】年輕人的未來,從這幾年的趨勢發展已可看得出來,無可不認的是,在和淨零排放有關的事務上,以台灣而言,綠電又展於很重要的地位。最近,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林法正院長蒞校專題演講:「以智慧電網達成綠能高滲透率」,分享我國能源政策與能源轉型執行策略,引起學子莫大興趣和關注。對於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占比,並發展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等前瞻科技技術,以達到穩定供電,邁向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講解得很詳盡。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林法正院長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並曾任國科會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1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以及第2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等要職;林院長在國家智慧電網貢獻卓著,在學術表現也非常傑出,希望同學可以從講座中學到講者的實務經驗與如何克服困難。

▲林法正院長分享「我國能源政策及能源轉型執行策略」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當天的主要演講內容如下:

一、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同時,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但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海大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研院林法正院長分享國家能源永續發展策略(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二、為克服綠能高滲透率造成的問題,需要許多智慧電網的前瞻技術,如智慧調度、儲能、彈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微電網、電網數位化、再生能源預測、資源整合強化等,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且必須要大量佈建。未來在智慧電網整體規劃方案中所需的相關商品與技術,本土廠商的技術水平及商品規格是否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國內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來協助廠商完成相關技術的研發,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也鼓勵海大具有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等專業背景的學生投入。

三、台灣與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係《增氣、減煤、展綠、減核》同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產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性,台電未來也會需要很多管理能源系統的人才,期能透過學界與研究單位技術團隊協助開發所需要前瞻技術,並培育專業研發人才,以達到國家能源政策的永續發展。


攜手日本館山市 走向國際共榮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產學研連線】日本千葉縣館山市與基隆市,同為富含人文與海洋文化的城市,館山市森正一市長(Mori Shouichi)、石井敬之議長(Ishii Takayuki)於1月31日帶領觀光協會會長、入境協議會會長、館山市觀光港務課團隊等府會成員前來訪問台灣海洋大學,雙方舉行地方創生合作簽約儀式,並將建立資訊與研究的交流平台,促進觀光、文化、農業、漁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未來也將透過產業實務與語言長時間的培訓,促使雙邊的合作效能最大化。

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與蔬菜水果的館山市,保有當地的鄉村風貌,以觀光結合地產地銷、推動外國人訪日等帶動人流,更是推行移住定居、企業招攬、新工作方式及城鎮創新等營造人口回流發展的利基,值得作為台灣漁村活化的參考案例。

▲海大莊季高副校長(右)曾訪問館山市,對物產直賣所等創生行銷留下深刻印象(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過去,台灣海洋大學長期與館山市維持良好互動,莊季高副校長、張文哲研發長更曾於2019年訪問館山市,見證館山市推行在地創生歷程,也對當地物產直賣所、博物館等創生行銷留下深刻印象。

日前,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作為教育部台日聯盟6大USR中心之1,長期實踐社會責任計畫,在漁港活化、長照、在地青年成長都頗有建樹。而館山市緊鄰海洋,環境與海大所在的基隆市相仿。海大要透過師生蹲點、交換、研修等途徑,以海大招牌的海洋海事相關專業研究成果為利器,貫徹合作約定。

▲許泰文校長(第1排右3)與館山市森正一市長與石井敬之議長帶領的府會參訪團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森正一市長指出,館山市位在房總半島最南方、三面環海,雖設有東京海洋大學實習場,引入青年從事養殖等研究,但仍面臨人口外移及老化之挑戰;他有11年半市議員經驗,期間就曾參與擬定地方發展策略,其中,海洋作為館山市最大的魅力所在,借鏡海大推動海洋創生經驗,實有必要。

海大深耕地方,尤其近10年持續推行USR,積極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育學用合一人才。目前協助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場域營造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市政府、海洋科技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2022年11月,更協助國家發展委員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於海大設立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引領8縣市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成長共好,青年返鄉創生讓在地產業發展遍地開花。


以追蹤技術 挽救鯊魚滅絕危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2期/2023年1月12日-2023年1月18日)

【產學研連線】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以生命地球指數(LPI)及紅色名錄指數(RLI)在Nature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針對全球31種表層鯊魚及魟資源評估,半世紀以來物種資源減少71%,高達3/4的指標性物種具有滅絕風險。

基於保育的目的,台灣海洋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集結3方專長與資源,針對台灣周邊海域軟骨魚類進行魚類生物學研究,利用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瞭解物種棲地偏好,並以彈脫型衛星標識紀錄器釐清洄游路徑,將台灣與周邊國家海域的軟骨魚生態熱點串聯起來,透過10-20年長期研究合作,達到保育與永續利用目標。

▲紅肉丫髻鮫進行miniPAT衛星籤標識放流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1月10日,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副總裁Dr. Alistair Dove前來拜訪海大許泰文校長,並與水試所陳君如所長、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翁進興主任、研究人員徐華遜及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劉光明主任與莊守正教授會晤。

這次喬治亞水族館來訪,總共攜帶20個超音波接收器及111顆超音波籤,研究器材經費總價值新臺幣850萬元,將於1月12-13日在海大舉辦標識放流工作坊訓練研究人員,預計先針對被CITES列入附錄二之波口鱟頭鱝施打超音波籤,調查該物種之棲息喜好、移動行為習性及地理空間分布。

▲集結海大、水試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3方專長與資源,以實現軟骨魚保育與永續利用目標(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全世界軟骨魚類大約有1,250種,而台灣周圍海域就有190種鯊魚、魟鰩分布,但有許多經濟性大型表層軟骨魚相繼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包含鯨鯊、象鮫、食人鮫、紅肉丫髻鮫、丫髻鮫、八鰭丫髻鮫、污斑白眼鮫、鼠鯊、蝠鱝屬、平滑白眼鮫、狐鮫屬、灰鯖鮫、長臂灰鯖鮫、琵琶鱝屬與鱟頭鱝科列入附錄2,而2022年CITES更是將白眼鮫科54個物種與丫髻鮫科其餘5個物種一併列入附錄2名單,其中鋸峰齒鮫(水鯊)為台灣最主要捕獲的鯊魚物種,漁獲量佔鯊魚總漁獲的80-90%,顯示臺灣對於鯊魚研究、管理與保育之急迫性。

▲標識後將紅肉丫髻鮫放流回海裡(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藉由台灣豐富的鯊魚分佈及樣本資料進行相關研究,並透過推廣教育讓普羅大眾認識鯊魚、瞭解鯊魚,透過管理或保育建議,讓鯊魚及鯊魚漁業得以永續。該中心人員也持續協助漁業署,針對我國3大洋鯊魚進行資源評估,以及配合各區域管理組織之要求,提供我國鯊魚之工作報告。

美國亞特蘭大喬治亞水族館為非營利單位,飼養約10萬隻、超過500種海洋生物,積極從事海洋動物保育相關之研究,為世界水族館之領導者。目前展館內有兩尾鯨鯊來自於台灣,分別以「太魯閣」和「玉山」命名。水產試驗所為台灣漁業研究之重要的政府單位,著重於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透過台灣周邊海域長期環境監測、重要漁業資源利用與動態評估,以及因應氣候變遷之預測漁業資源變動與影響。


商研院著眼海洋永續 線上開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0期/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4日)

【產學研連線】今年已近尾聲了,這1年最紅的關鍵字非「ESG」莫屬,各界都在關注著永續力的發展,尤其商研院(CDRI)啟動「ESG永續推動元年」,同時成立「ESG永續學苑」,辦理企業ESG人才培訓課與企業輔導等項目,獲得各界所矚目!當前更以「海洋」為主題,籌劃錄製「ESG永續講堂」系列影片,向大眾介紹及說明永續議題與相關發展。

商研院張皇珍副院長表示,ESG永續學苑致力於協助企業強化面對氣候變遷風險的韌性,並依據公司之定位與資源,將ESG策略規劃應用於企業日常運作中,感謝亞果遊艇集團對於永續發展目標(SDGs)4:「優質教育」的響應,以海洋系列籌劃「ESG永續講堂」,其精彩內容包括永續海洋、永續港灣、永續旅遊、永續餐桌及永續建築等5大主軸,更邀請到海洋大學許泰文校長、台灣港務公司李賢義董事長、燦星旅遊殳蓁蓁總經理、Plants植宿餐飲饒孟蓁創辦人,以及德國Fraunhofer IBP建築物理學研究所永續產品開發數據科學領域主管的Dr.Daniel Wehner等人,以貼近社會角度,分享產業在永續議題的實際作為。

張皇珍指出,根據ESG永續學苑調查國內企業ESG報告執行17項SDGs項目的重視程度,第14項「保育海洋生態」敬陪末座,只有25%企業有相關作為。台灣為海島國家,海洋資源與海洋對氣候調適影響非常重要,各界應更積極推動各項親海行動。

▲商研院「ESG永續學苑」,以「海洋」為主題籌劃錄製「ESG永續講堂」系列影片,向大眾介紹及說明永續議題與相關發展(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亞果集團侯佑霖董事長表示,亞果希望透過遊艇產業生態系,除了建置環保永續碼頭,並希望透過會員經濟,展開各項綠色行動,同時推動海洋人才的培育跟永續發展,為會員與社會大眾,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

以海洋為主體,但不以海洋為限的許泰文校長在首發「永續海洋篇」提到,台灣是海島國家,而且海洋產業發展也舉世聞名,如:漁水產品、遊艇船舶製造、海洋運輸、海洋礦業及能源業、海洋環境保護業及海洋運動、觀光、休憩業等海洋研究,不但是國力的展現,並可有效提供國家海域資源開發和環境調查。針對能源轉型議題,他也提到台灣的波浪能與黑潮能有非常大的開發潛力,如能妥善開發運用,台灣的流能發電將可大有作為。

在「永續港灣篇」中,7個國際商港已全數取得國際生態港認證的台灣港務公司,李賢義董事長也分享,如何提升綠色港口競爭力、風電及天然氣等能源上作出港口整體性的規劃及建設,在國家往低碳能源發展的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外,近年來也持續規劃智慧科技協助港口營運效率的提升,透過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減少傳統人力作業之依賴,同時配合國家政策推動港口成為低碳能源供應鏈的一環。

ESG永續講堂-永續海洋篇、永續港灣篇影片資訊請至商研院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dri2222/videos搜尋觀看,後續將陸續上架旅遊篇、餐桌篇及建築篇,敬請期待。


產學研聯手 化解風電面對挑戰

(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產學研連線】風機設備運能表現的關鍵,就在水下,如何克服風電設施移入台灣所需面對的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特色,再加上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須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這答案,已由台灣海洋大學與工研院及玉豐海洋科儀公司的產學研聯手提出了。

台灣海洋大學長期積極回應國家能源發展政策,妥善維持離岸風電能源機具效能,推動永續發展不遺餘力,更由海大許泰文校長於12月21日代表,與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李宗銘所長、玉豐海洋科儀公司張乃仁總經理,攜手簽訂台灣離岸風電運維產學研合作意向書。

這份意向書的目標,在於透過落實產學研3方合作,在專業技術與設備的導入下,促使環保能源產運效能最大化,進而引領國內風電運轉維護產業獨立自主化。許泰文校長表示,雖風電在歐洲已有長足發展,但是風電設施移植台灣時,需適應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特色,加上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須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為提供穩定的風力電能,高效的運轉維護措施尤其重要。

▲海大許泰文校長(站立者)指出,台灣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下,更應注重風電系統高效運維(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許校長更指出,這次合作意向書簽訂,共針對防蝕風險數據管理、海洋附生物監測調查、海床與支撐結構電纜監測、安全評估系統建置分析、陰極保護與塗裝品質檢測等防蝕系統人才培訓5個項目,建立合作平台。透過玉豐海科提供技師運用尖端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水下無人載具/水下機器人)技術採集數據,工研院以深厚的化材處理經驗支援,經過海大監測資料的管理與研究成果,他期待除了延長電力供給設備壽命外,更要使台灣電業具備自主能力,達成產業的在地化與關聯化,實踐永續經營願景。

歷年來,台灣海洋大學持續提升本土海洋產業之創新,如風機基礎液化監測、動力分析與防護工法、地形變遷、友善空間規劃與生態復育及風機運維新技術開發與應用。海洋大學光電與材料系李弘彬教授亦研究離岸風機的防腐蝕塗料於海洋環境下劣化,及受海生物附著影響之情形,是維運離岸風電的重要參考。

▲海大攜手產研合作,期待引領國內風電運維產業獨立自主化(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此次合作對象之1的工研院,擘畫「2030技術發展策略與藍圖」,聚焦提升再生能源效率,投入新能源技術開發,以綠能帶動科技創新研發,創造經濟成長動能。而另1合作對象玉豐海科,可說是唯一的離岸海事工程供應商,更是亞洲唯一的ROV軟體、硬體、韌體開發商。其所開發的ROV技術,具高自有技術率和操作人員持證率,是風電維運的一大利器。

由於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如何使風電系統高效運維尤其重要,許泰文校長指出,由玉豐海科提供技師運用尖端ROV技術採集數據,工研院以深厚的化材處理經驗支援,經過海大監測資料的管理與研究成果,能為電力供給設備延長壽命指引方向,使台灣電業具備自主能力,達成產業的在地化與關聯化。

另方面,李宗銘所長積極看待合作願景,他表示,「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經由合作,有效依據台灣環境轉換所需參數,不只創造低碳排社會,更為新產業鏈帶來商機。而玉豐海科張乃仁總經理則感謝海大領軍,是為海洋能源產業完成好幾片拼圖,他更表示,未來20年風機設備運能表現的關鍵就在水下,邀集海大優秀學子一同投入水下技術產業。


海嘯災害預警 劉立方享譽國際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逐夢築夢】海嘯,令人人談之色變,對享譽國際的中央研究院劉立方院士來說,則是他投入極大心力於海嘯災害預警、海洋工程,尤其出版了1系列海洋工程專書,更獲得舉世的重視。

數日前,劉立方院士榮獲台灣海洋大學頒授「第10屆海洋貢獻獎」,並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遴選委員代表曾志朗院士說,「台灣必須走向世界,要瞭解海洋的榮耀或危險,海洋貢獻獎意義重大!」而劉院士長期專注於海岸與海洋工程學,於海嘯災害預警、海洋工程貢獻重大,他也致力於發表研究所得,出版了1系列海洋工程專書,享譽國際,且多年來培養眾多優秀研究人才。劉院士的貢獻有目共睹、影響深遠,獲得遴選委員一致推崇與肯定。

▲海大許泰文校長(左)頒授劉立方院士「海洋貢獻獎」獎座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許泰文校長表示,劉立方院士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在台大、成大、中山等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與玉山學者,曾任教於美國康乃爾大學,也擔任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並獲頒國內中央研究院與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的殊榮,海大也很榮幸在去年底聘任劉院士為榮譽講座教授,劉院士多年來作育英才無數,非常令人欽佩!

劉立方院士說,非常高興,一點一點的累積,最後能有點成就回饋社會。另外非常驕傲的是,與30多位博士學生一同工作、研究,並有大多數學生在拿到學位之後投入了教育領域,一直做到退休為止,傳承到下下一代。同時,劉院士把他認真教書與研究、求真的態度及按部就班的精神,歸功於他在台大土木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啟蒙老師。他並在最後特別以英文感謝他的夫人,同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的Professor Christine A. Shoemaker,支持他的學術之路,並與在場的貴賓分享他們對教育的熱誠。

▲國際海嘯專家劉立方院士榮獲海大頒第10屆海洋貢獻獎(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過去,劉立方院士不但發展出重要的海嘯數值模式COMCOT(Corn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 model),已被許多國家應用於開發海嘯預警系統、海嘯高風險區溢淹圖以及評估海嘯損害。他的另1個數值模型COBRAS(Cornell-Breaking-Waves-and Structures),亦作為海岸結構工程初步設計工具,及包括由山體滑坡引發的水波等的波浪與固體相互作用的研究工具,在國際間廣泛使用,貢獻卓越。尤其發表多篇重要波浪力學與相關海洋科學研究成果,更受到國際重視,可應用於海岸工程開發與海洋保育與相關海洋產業。

海大校友總會長林見松國策顧問於致詞時強調,劉院士長期在海岸工程領域深耕打拼,獲致國內外的高度肯定,獲得此殊榮,乃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海洋貢獻獎第9屆獲獎人廖一久院士也補充說,台灣以海洋立國,海洋貢獻獎是最能夠代表台灣的1個獎項,恭喜劉院士獲得代表「海洋」最高榮譽的獎項,同時也希望藉由海洋貢獻獎,讓更多人可以關心海洋事務發展,使台灣的競爭力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