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風大師風範 照亮工藝五月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世界知名雕塑家楊英風,一生創作2554件以上作品,並以創作晚期現代主義抽象組合造型、不銹鋼材質及中華文化的藝術思維著稱。他的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藝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領域橫跨傳統與現代,包含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石雕、木雕、泥塑、不鏽鋼、景觀規劃、雷射、攝影等。

▲「楊英風-鳳凰來儀(3)作品開幕記者會後,與會者大合照(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次工藝中心展出的「鳳凰來儀(3)」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大師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的「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主要表現祥瑞神獸婉約的英姿,以流暢動態線條引領觀者視線,彷彿一切的真善美乘著鳳翼翩然而至,而其色彩隨光影角度變化,展現出豐厚細膩、雍容古雅的含蓄美感。「工藝70」的5月大師月,「鳳凰來儀(3)」展現祥瑞雄偉英姿,昂首於工藝中心工藝文化館前,展期預計自即日起至2026年4月30日止。

談到工藝中心與楊英風的緣份,起源於1970年代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推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工藝中心前身)的建設,他接受委託、擔任該研究所新建工程總設計師,現今台灣工藝文化園區中的指標性建築「工藝文化館」與「工藝設計館」均是他的創作。

▲這次工藝中心展出的「鳳凰來儀(3)」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大師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的「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工藝文化館」,係由楊英風邀集貝聿銘建築團隊的彭蔭宣與程儀賢兩位建築師共同設計,外型簡潔以4支橢圓柱直立支撐,以雙十和經緯交織為元素,呈現工藝產業向上拓展的意象;「工藝設計館」亦由楊英風規劃設計,以建築美學揉合現代主義極簡風格與東方哲學表現形式,並透過景觀雕塑創作理念與手法,呈現內斂而平穩的空間精神與簡潔的混凝土建材質感。由此可見,他對於工藝設計館與工藝文化館的設計理念,都考量建築與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也試圖從設計與工藝技術中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謙卑思惟。

在工藝中心5月大師展開展記者會中,同時舉辦「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蕭教授為台灣重要的美術史研究者,長年研究楊英風大師,更將其藝術生命耗時10年編纂成書冊,在講座上以深入淺出、生動趣味的介紹,將與會嘉賓帶入時光隧道,徜徉於楊英風先生的藝術美學風華時代。

▲蕭瓊瑞教授以深入淺出、生動趣味的介紹,將與會嘉賓帶入時光隧道,徜徉於楊英風大師的藝術美學風華時代(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會中,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目前於工藝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也正展出由歷史博物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共同主辦的「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而工藝中心推出的5月大師月活動中,除了這次展出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三)之外,陸續將可欣賞到工藝中心重要創立人顏水龍老前輩經典的「熱帶魚」馬賽克作品,以及當代藝術家楊北辰的公共藝術「工藝之樹」等,以長中青3個不同世代脈絡,呈現時代的變遷與多元性,期許台灣工藝持續開創屬於下個世代的新紀元。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