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海洋永續教育 張正杰受獎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日)

【本報產學研連線】長年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台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張正杰教授,榮獲教育部肯定,於12月2日獲頒「111年度社會教育貢獻獎-個人獎」,多年來,他由中等教育延續至高等教育,從基層到主管,兼備實務操作與政策訂定經驗,更結合自身專長與資歷,參與各種活動籌備、計畫擬定,如擔任教育部課審會委員、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及非營利組織理事等,積極參與產業、官方與學界,成為兼容並蓄、融合多方建議的橋樑,深受重視!

張正杰教授2012年參與編著《海洋教育:認識海洋的教與學》專書,可說是台灣海洋教育著述先鋒之作。近年更是引進美國國家海洋教育者協會(NMEA)提出的海洋素養基本原則作為基礎,與多名教師共同編譯成著作《海洋教育關鍵DNA:K-12海洋素養範圍與程序指引手冊》,提供中、小學海洋素養教育的範圍與程序,為海洋議題融入普通教育建構完整的參考指標。

▲張正杰教授推廣海洋環境教育,獲教育部肯定(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深耕於海洋教育、海洋防災、科普教育及科技教育的張正杰,肩負起引領社會親海、愛海、知海的責任,他利用自身專長與經驗,長期執行國科會與教育部相關計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宣導防災知識,期待用多元方式推展,有系統的讓民眾理解,建構正確的親海觀念。

於後,張教授擔任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長期推廣海洋防災科普宣導,帶領團隊結合新媒體,邀請具有海洋防災專業知識之專家學者,撰寫文章以及製作短片。他欣慰地表示,近年民眾參與海洋休憩活動時,對於海域的風險,如離岸流、瘋狗浪等,有逐漸認識及正視的趨勢;這意味著海洋素養的種子,已確實透過海洋教育,在社會大眾的心中發芽。

▲張正杰教授在聯合國海洋學委員會(IOC)中,介紹台灣海洋教育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在執行多項國家計畫中,張正杰教授整併自身多元長才,將永續概念結合媒體素養,應用至環境教育的推展,也將正確的科學知識,以不同形式表現與執行,並實現「做中學」與「玩中學」的科教理念。

學習「教育」是個人的基石,張教授認為,透過積累能堆疊成跨領域的養分。他深深體會教師授課與執行困境,而提供解決問題的脈絡,期盼根植普通教育、深化社會教育,並藉由在學術領域累積的力量,讓所帶領的莘莘學子,未來亦能回饋社會,形成正向循環。擁有11年中等教育的實務經驗,曾榮獲基隆市SUPER教師,如今也於海洋大學服務滿10年,更受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的肯定,尤其於海大師資培育中心與教育研究所任教期間,培育了無數的海洋種子教師,厚實了台灣海洋教育量能,引領台灣海洋教育中心團隊成為海洋教育實踐家最有力的後盾。

▲張正杰教授參與編著海洋教育先鋒之作:《海洋教育:認識海洋的教與學》(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總之,海洋是跨越國界必經的重要途徑,張正杰教授表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能夠在各領域持續堅持,皆要感謝有許多夥伴一同支持。未來將進一步推動海洋基礎教育的國際化,讓國境不再成為學子向海洋學習的藩籬。透過海洋素養的深化,永續發展概念的普及,以及在推動國家政策與海洋教育中心團隊的努力,深厚學習資源底蘊的積累下,海洋教育得以成為台灣長期與世界接軌的利器。將過去的行動基石、堆疊成未來推展海洋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動力,期盼自校園扎根,於社會擴散茁壯。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