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鼎鈞與木藝因緣

(曾季隆/撰文)

【深度專訪】在學習路上的認真和投入,決定每個人的一生是否有所成就,而所謂的「成就」,不在於一己的榮華富貴,更在於有無實現「生命的意義」,對於年近60歲、正在台北科大攻讀博士學位的該校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許鼎鈞副主任來說,無疑的,他的腳步總是審慎而踏實!

這位在木藝教學、研究及實作上,多年來投入極大的心力,許鼎鈞老師說:「我生於淳樸的蘭陽平原,自幼在父母親與兄長的合理合情規範中,引導我嘗試生活中不同的學習領域,也因此養成面對任何事物,都抱持主動學習及具挑戰性的個性。」

▲許鼎鈞老師運用國產材『臺灣杉』製作榫接,並專注工藝精神、延續木藝傳承、研發創新技術(照片係許鼎鈞老師提供)。

和木藝結緣甚早,許鼎鈞老師表示,「由於國中時期,我一直對手工藝品製作深感興趣,而選擇了宜蘭農工家具木工科就讀。在校期間,張錫鈞導師的細心教導與技藝傳授,並且日以繼夜地親身指導下,讓我有幸代表學校參加台灣區工科技藝競賽而獲得第3名,並在張老師的鼓勵下,於次年參加全國技能競賽榮獲第1名,為學校創下前所未有之紀錄,因此得以保送甄試國立台北工專。」

服完兵役義務後,他於民國79年便開始於室內與家具設計公司服務,在工作中,更深深地瞭解到,除了設計出好的作品之外,在管理與執行中,各種專業領域如木工、水電、泥作、油漆等相互配合,乃是一大學問。這也促成他日後進入「佛光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研修,以增進管理思想的最大原因,更使他在工作上能夠得心應手。

▲2018由陳殿禮教授(第1排左4)帶領「禮設計研究團隊」於華山文創園區策展「福鉋˙華山」展,與國寶級製鉋匠師詹益農(第1排左3)合影。

後來,許鼎鈞老師很高興回到他的母校,也就是台北科大,它擁有木藝發展的最好環境,他說:「在因緣際會下,回到母校之後,有一次和楊明津老師、陳殿禮老師談起,近年來台灣家具產業的式微現況,導致家具製造技術與人才嚴重斷層,因此,人才培育與傳承是目前家具產業急需要落實的要務,其目的就是要讓家具設計與製造能力得以延續。」

人生機緣常在談話與人和人的互動中,開啟預料不到的契機,同樣的,許老師也在陳殿禮老師的邀請之下,擔任台北科大工業設計系有關家具設計實作、試作技術、模型製作等的兼任講師,並於假日協助城市魯班木藝製作教學,他表示,「由於木藝的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我的興趣,便投入很多時間在學校的木工廠,協助系上學生對木家具製作的技術問題解決,包括週6、週日『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班』之經營,至今幾乎班班滿額,讓我感受到社會人士利用假日參與木藝製作學習的熱情,也讓我樂在工作,迄今在木藝中心服務已有10多年之久了」。

▲2022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班」春季課程週6班結訓,許鼎鈞老師與學員合影。

對於科技的進步,許鼎鈞更是時時注意和用心觀察、學習,尤其「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於家具木工」,他不只是關注,而且在陳殿禮教授及李易叡教授、鄭孟淙教授的指導下,針對「AR與家具木工榫接視圖技巧訓練設計」作一番研究,並在學術研討會上成果發表。

在「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於家具木工榫接視圖技巧訓練之設計研究」報告中,許鼎鈞老師指出,「家具木工是ㄧ門講究空間結構與幾何榫接技巧訓練的實作課程,其中需要運用大量視圖的認知判斷與空間理解能力,然而初學者在家具木工的實做中,往往難以掌握榫接結構的空間幾何觀念,並且在視圖判讀上,也因為傳統2D圖面的限制,初學者在缺乏3D空間概念的基礎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家具木工的視圖技巧,並且初學者在傢俱製作上往往發生像是榫接結構錯位,方向顛倒,或是鋸切角度上的失誤。然而,擴增實境(AR)技術已被證實具有幾何結構訓練與增強3D空間概念表現的能力,本研究希望透過實體控制器操作與擴增實境虛擬3D物件的疊合,運用觸覺與視覺空間上認知的雙重回饋來加強初學者在傢俱木工製作上的空間認知能力,進而提升木作技巧。」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