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日展現 前進台大爭才理念

(台北內科週報第580期/2023年5月29日-2023年6月4日)

【產學研連線】因應人才提早布局,台達大幅增加不同領域的實習機會,除了研發工程師亦有財務、行銷方面的職缺,歡迎有興趣的同學投遞履歷報名。台達持續加強與大學的研發合作,今年台達成大聯合研發中心、台達北科聯合研發中心亦將陸續落成揭牌。此外,為了支持年輕菁英學者,強化創新的學術生態,台達規劃於年底前舉辦「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將鎖定電力電子、電力系統、電動車、機器人學、智慧製造等5大領域,每年評選出優秀學者,由台達提供獎金與研究合作機會,預計投入逾千萬元。

基於產學合作理念,台達在台灣大學首度舉辦「DELTA DAY 台達日」,將校園徵才結合高階主管論壇,由台達鄭平執行長分享經營理念與轉型心得、台達研究院闕志克院長進行科技趨勢演講,並實體開箱座落於台大校園的「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吸引眾多師生參與,現場座無虛席。

在「Keep Exploring 在台達永續發展你的未來」的雇主品牌理念下,台達持續深耕校園培育人才,每年投入產學合作研發經費超過上億,今年更大幅增加在校實習生名額,由往年約80人增至150人。

▲(由左至右):台達研究院闕志克院長、台達執鄭平行長、台大吳忠幟研發長、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楊佳玲主任為「DELTA DAY 台達日」揭開序幕,並一起合影(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當天,台大吳忠幟研發長表示,台達為科技產業的領導公司,在推動永續上更是有目共睹。台達與台大產學合作緊密,不僅透過成立聯合研發中心打造良好的實驗場域,讓台大優秀的師生可以與台達研發團隊進行激盪注入創新活力,「DELTA DAY 台達日」活動,更為學生提供一窺企業經營哲學、前瞻技術的難得機會,開闊學子跨域視野,幫助培育接軌國際的頂尖科技人才。

鄭平執行長表示,台達近年來成長腳步非常快,積極投入電動車、智慧製造、智慧樓宇、資通訊、能源及微電網等高成長領域,全球有超過5000名的人才需求,希望透過「DELTA DAY 台達日」的舉辦,能讓更多的學生瞭解台達的發展願景,以及「誠信、創新、協同、共融、賦能」的企業文化,讓有志一同的學子能加入台達,發揮所學、永續成長,提供客戶深具附加價值的節能減碳解決方案。

闕志克指出,台達與台大產學合作密切,自「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成立之後,以自主化(Autonomous)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為核心理念,聚焦於電動車、先進人工智慧(AI)、工業物聯網(IIoT)安全與控制等領域,已與20位老師開啟15件前瞻計畫,至少有50位同學參與研究,成果豐碩,也讓學生有機會提早將所學應用至實際問題。未來也將與台達各事業群合作,共同推展永續相關的先進研發計畫,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商研院探討 AI淨零管理趨勢

(台北內科週報第558期/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1日)

【ESG促進平台】商業發展研究院已連續5年辦理AI區塊鏈論壇,曾探討DDS數據、量子力學等,今年特別因應2050淨零排放趨勢,由台灣中油公司委託,舉辦「企業ESG轉型關鍵新思維-2022 AI淨零管理趨勢論壇」。

首場於12月13日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主持人商研院張皇珍副院長表示,今年是AI商業新科技世代的正式來臨,企業迎合國際趨勢,生活形式及商業模式,勢必引起大變革,運用得好將可能由逆勢轉成機會,因此特別邀請重量級講師親臨演講,本場論壇重磅邀請到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高雄科技大學電機學院李俊宏院長、春發成牧場李榮春創辦人、經濟部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辦公室王毓萱總監。

▲2022AI淨零管理趨勢論壇高雄場,企業熱情參與,論壇活動討論熱烈圓滿完成(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也是UN/CEFACT認證的ToS專家與大會的個人永久觀察員,他指出,碳市場與碳金融逐漸形成,取得碳權即可賣買交易,因製程不同,其碳排就會有所差異,而碳市場背後其實隱含著淨零排放對企業帶來的新風險與機會;製造者同時也是生產者,資源與資金流向的透明性與可溯源性將支持其循環性(circularity),其透明性需有3方認證,讓資源即是服務,在循環經濟裡加速能源轉型,成為維護氣候行動目標的催化劑。企業可應用AI的圖像分析及辨識,辨識眾多數據分析,達到可溯源循環經濟,亦可將AI應用於節約能源、電網、消費及交易等,ESG及數位轉型相輔相成,Xaas是綠色轉型重要的商業模式,使低碳能源所需關鍵原料能永續經營,優化數位化產品體驗,以驅動企業跨代成長。在經濟方面就能夠產生較大的效益。

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則分享:如何進行使用數據科學平台,讓產品的生命週期(LCA)變成可持續性數據,高質量的LCA數據對於涵蓋範疇2和範疇3的排放,以及遵守國際公認的報告標準的要求至關重要,在數據科學平台中可進行LCA智慧計算,並經過認證後可自動計算LCA結果,形成可視化LCA建模。

李俊宏院長表示,將AI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咖啡產業辨識,透過網路和App在供應鏈上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數位指紋,未來將透過咖啡電子鼻來掌握產業數位趨勢,透過數位轉型達成淨零轉型。李榮春創辦人以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為主軸,提到產品可透過數據監控、系統監控、共享、修復翻新再製造,達到資源再生,形成循環生產價值較高的產品並與大數據設備測器模組整合於遠端控制平台。王毓萱總監以綠色循環產業永續創新應用為主題,提到發展環環經濟之策略需要關鍵技術、材料產品革新,提升服務模式與消費行為,未來將透過材料研發創新,達成產業永續創造產業美好未來。

▲現場貴賓合照(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最後,由張皇珍副院長主持,以「企業如何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為主題進行探討,她表示,AI、區塊鏈是驅動經濟的重要科技動力,隨著碳管理範疇擴大到整個供應鏈,「可溯源」與「透明度」為產品與服務排碳資訊的信任基礎。透過AI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企業導入數位化管理平台,使碳排數據具年度可比性,可準確掌握各環節的碳排數據,達到溯源管理的數據品質管控,提升治理能力。

再者,張皇珍說,愈低碳的企業將擁有愈高的市場溢價能力,碳排放的減少一部份是來自製程轉型,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創意-運用循環經濟,例如塑膠回收再製造、改變原料取得、農業廢棄物如甘蔗渣、咖啡渣等經過專業技術處理再利用等。減碳要從產品生命週期進行思考,從搖籃到墳墓,首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瞭解主要排放端,其次要跟著客戶需求,從供應鏈思考減碳。


合力開發 AI口語溝通輔助技術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日)

【逐夢築夢】近年來,由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大幅進步,在資通訊、生醫、金融、教育等諸多領域創造了許多革命性的成果,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長期重視基礎研究發展,積極推動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前瞻關鍵技術開發,包括應用於智慧醫療的AI關鍵技術開發,並鼓勵學界團隊、業界和醫界共同研究合作,開發數位化相關系統或產品,以落實產業與臨床之需求,以提升國內智慧醫療技術競爭力。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支持下,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曹昱研究員團隊,合力開發AI口語溝通輔助技術,利用AI技術協助口語溝通障礙者改善其生活品質,並提高學習能力。

口語溝通,可用來表達需求、和他人溝通情感、交換訊息和學習。一般而言,口語(spoken language)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接受性語言(聽話)與表達性語言(說話)。順暢的口語溝通,對於人類科技發展、情感交流、智慧傳承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曹昱研究員長期深耕於深度學習與訊號處理,開發以人為中心的AI技術-基於AI的口語溝通輔助技術,以最新穎的AI技術為有口語溝通障礙的人們帶來一線「聲」機。

由於環境噪聲的頻繁發生,而且過度使用耳機,聽損的人數逐年升高,聽損族群的年齡卻逐年下降。聽力損失,會導致老年人與外界隔絕,間接造成失智問題,而學齡兒童聽力損失會降低學習效率。常見的環境噪音包含交通工具、社會環境和娛樂擴音設備等,常造成語音品質降低,進而影響語音應用體驗。對口語溝通障礙者來說,因為機能的不完全,環境躁音所造成的影響遠比正常人更強烈,為提升語音品質,曹昱研究員團隊提出「基於深度學習的語音增強處理演算法」,此演算法可應用在口語溝通障礙者對話時,有效消除環境噪音如附近的車聲、音樂等,降低訊號失真,讓口語溝通障礙者能較清楚聽到對方的聲音,以實現良好的口語溝通品質,同時提昇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效率。

▲左起為國科會工程處郭箐副處長、國科會林廣宏主任秘書、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曹昱研究員合影(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目前聽障者主要是透過聽覺輔具改善與外界的溝通,然而傳統聽覺輔具在有噪音的環境下,常無法得到理想的聲音品質與語音理解度。為提升聽覺輔器效益和提升溝通品質,曹昱研究員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致力於將AI語音增強技術應用於聽覺輔具上,包括輔聽器、助聽器、人工電子耳,讓聽障人士不只「聽到」更是「聽懂」,降低聽障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進一步改善聽損者學習能力和生活品質。

至於口腔癌術後、電子喉、吶語症等構音異常患者,常因口腔動作不協調,造成發音錯誤和語音不清楚,導致溝通障礙和誤會,曹昱研究員團隊將數項基於AI為基礎的語音增強系統,透過手持裝置如手機,將構音異常患者不清楚的語音轉換為正確的語音發出,提升語音品質和理解度,協助構音異常患者進行表達與溝通,提高與其他人的溝通效率,進而改善人際互動和生活品質。

以上研究相關發表已超過50篇國際期刊論文及120篇國際研討會論文,並與日本、美國和義大利等研究機構進行跨國合作。同時,獲得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肯定。此外,曹昱研究團隊與仁寶電腦等4家廠商共同合作,將先進AI語音處理技術落地於溝通輔具產品開發,並實際應用於多媒體相關產品開發。這些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界、業界都受到高度重視。

相較於開發更高效的AI機器,曹昱研究團隊更著重於運用人工智慧來發展輔具,提供給需要幫助的口語溝通障礙者,讓人工智慧的進步對人類社會有實質上的助益,也讓科學研究更有溫度。


ERP與數位轉型

(李鳳珠/撰文)

【八方論壇】以筆者的經歷而言,從事ERP系統產業已有30年,專精於食品產業、螺絲產業等製造業的整廠ERP系統建置整合經驗,當然也有其他產業。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是我的日常,每週都與客戶固定會議,疫情間,仍線上進行也不停歇。從現有ERP系統中發掘問題再優化,甚或是重新定義流程、反覆琢磨或以新模式運作等。每當企業陷於迷思,我會以專業第3者角度協助找出最佳方案選擇,在業者多年積習之下,同樣會有反對、消極,或不作為的抵制,但在這已建置系統基礎上,實現創新與數位轉型目標是很明確的持續著。

什麼是ERP?ERP就是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運用資訊科技對企業所有資源:產、銷、人、發、財做規劃,以會計為導向的內稽內控管理系統,例如,製造業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品管、採購,以及銷售、庫存、財務、人事、薪資、成本…,都是需去做企業的內外部資源整合與管理,若是服務產業,則需將服務流程系統化,不僅提供好的客戶體驗與服務,最重要的是運用ERP作為「擴大事業規模」與「創新」的利器。

▲李鳳珠總經理(右5)從事ERP系統產業已有30年;圖係她與夥伴參訪企業時合影(照片係智泉資訊公司提供)。

在後疫情時代,企業不只期待回到過去的日子,更希望能創新商業模式、改造流程,以翻轉企業的發展。不同以往的是,轉型目的不只是達到效率提升而已,還需將「企業價值放大」,能更快速因應變化、為顧客創造好的體驗,並與ESG永續經營理念趨勢結合。總之,數位轉型已勢在必行,在新經濟時代轉換後,再推出新商品或服務是企業需積極超前部署。

ERP能快速部署使用,盡可能少客製需求,但若為區隔化或突顯商業價值來考量,則需客製化以創造獨特性產品與服務為主。同時,清晰的轉型藍圖源自企業核心價值與定位的精準、所處階段與執行策略、想達成的明確數位轉型目標,莫不需要專業顧問協助。另視需要運用數位科技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RPA、大數據等等,加速深化與實踐,如此才能在不斷優化過程中逐步實現轉型藍圖與創新市場。

(本文作者係智泉資訊公司總經理,具豐厚的ERP系統產業實務經驗,協助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尤其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