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

(台北內科週報第618期/2024年2月19日-2024年2月25日)

【本報社評】在800多年前,朱熹有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講出1種讀書的意境,能夠陶冶性情、活化思想,全在於「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天,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我們也認為,無論「活工藝」或「工藝活」,都必須尋得源頭的活水!

易經,蘊含著宇宙密碼,看似高深莫測,其實「大道至簡」,若具備「易思維」則自可以尋得源頭的活水。何謂「易思維」?簡而言之,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這道理中的「一、二、三」,並不是數字的1、2、3,而是代表「簡易」、「不易」及「變易」。一代表「簡易」,也就是說萬事萬物莫不導源於「一」,由「一生二」(不是一分二)、「二生三」(不是二分三)而「三生萬物」,正是「不易」與「變易」的交互演化。

去年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便是著落在「活」這個字,也是任何響應「新工藝運動」的人必須用心的所在。怎樣才能尋得源頭的活水?換言之,如何使今後的工藝品在製作的源頭(思想)即能有活水注入腦中?答案無他,就在起心動念的這一剎那,也就是我們的腦中靈光一閃的一剎那。

有了「一」之後,製作者將守住「一」,並開始「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化。所謂的「一生二」的「二」,當然是從「一」演化來的,這時的「二」都有「一」的基因(姑且如此言之)。例如,想設計1個杯子是獨一無二的,就要先有「獨一」的「一」,這「一」可以是功能,也可以是外型設計。如果是功能,那麼緊接著發想就是「二」,即包括「功能」與「外型設計」。隨後,進入「二生三」,亦即「功能」與「外型設計」的相互激盪,最後確定了原型的製作。

以上,講的是流程,如果僅僅死守流程,不知如何演化,豈是能製作出「活」的工藝品。何況陳殿禮主任對「活工藝」有所期許,希望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喚起大眾看見工藝的存在,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的哲思,凡我工藝製作者更應有「易思維」,能夠在「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使工藝品的創作「千變萬化」,而且「百變不離其宗」!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