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人物專訪】照護和醫護是有很大不同,輔英科技大學長照系業師、具有多項專業證照的何寶珍老師(有日本血緣,日名為良子),從事照護工作已有36年,看到不少悲歡離合的情事,卻能保有愛心,始終以志業心態服務病苦的人,她說:「家屬、病患所期待的照護品質,或許在大家的認知中,只要把個案照顧好就可以了,可是照顧好的內容是什麼,卻是家屬無法想出來的」。
這是1份良心工作,面對病人和他的家屬,良子老師說:「需同理心、需耐心、需用心,更需專業、需溝通協調等等。照護不是只有把病患身體清洗乾淨而已,就算清洗乾淨也要有專業的技術。照護是全面性的,是身、心、靈都要兼顧的工作。這樣才能讓家屬放心、病患安心。而醫護與照護是不同的領域,醫護是短暫,是急性期,但是照護是條漫漫長路,在家屬與病患心中,彷彿是條未知盡頭所在的路」。
在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時期的今日,照護的需求是不斷的增加,而除了必須有專業資格之外,最重要的服務心態卻無法依賴教育訓練獲取,只能業人員的修煉,就良子老師而言,她一直用心學習,從2、30年前開始,幾乎每年都獲取1項的專業資格,包括「日台醫療福祉文化交流培訓足部照護健足師」、「安寧療護護理課程結訓」、「日本心身機能活性療法指導士」,以及「加拿大高齡者按摩證照」、佐久大學信州短大學部「日本介護教育與健康經營研修」等等,都幫助她做好她想要做到自己滿意的地步。

良子老師說:「我常想,如何讓更多的人暸解照護的基本面,若照護基本面的概念和技能暸解,當家人生病住院,找不到照護員時,家屬可以自己先行照護…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由於有這樣的心願,所以一遇有機會,她便在一些推廣教育機構擔任課程,並藉此傳授自己的心得。
另方面,良子老師也常常急人之急,她表示,「一般而言,當有家人生病住院時,第1考慮是什麼病,需住院多久,需手術嗎?最重要和最讓病患家屬煩惱的是需花多少錢?需多問題都浮現在家屬與病患的心中…。雖然台灣有健保,但是只要家中有人生病,或因意外住院花費的錢,及出院後面對的復健等等的問題是,常常讓家屬、病患不敢去想像的」。
抱著如上述一般的心態,良子老師說:「有優質的照護品質,才能讓家屬省錢,而且病患可以早日恢復,可以生活自理,甚至節省健保支出;有優質的照護,病人生活著才有尊嚴,生命才有品質,甚至才能善終!」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