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遇到專業問題,當然要請專家來幫忙處理,若有專家能夠跨業,那更是求之不得。台灣成功學苑陳怜伶創辦人,以她服務中小企業35年的經驗,便是從專業到擁有跨領域的歷練。她表示,「我發現中小企業的經營者有一些痛點,其中,包含資源欠缺、經驗不足,還有不願意學習種種原因,造成他們的企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由於這樣的觀察和經驗累積,讓我萌生想要服務微型企業的創業和協助他們突破經營瓶頸的輔導,於是成立了『台灣成功學苑』。」
長期以來,各國政府最大的稅基來源,是中小企業的所得稅和個人的薪資所得稅,政府的稅制設計是將這兩大族群視為提款機,其中1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財源短缺,政府就在2代健保補充保費動腦筋,其他的項目當然不勝枚舉,企業為了生存迫於無奈,自己吸收成本也降低了利潤,後果就是影響整個員工的福利,這樣的惡性循環週而復始的在上演,有多少人曾經想過突破點來改變這個宿命呢?
數月前,陳怜伶在數位時代雜誌看到今年4月份1篇報導:「近7成領導者認為生態系是成功途徑,它為何成為企業競爭最熱關鍵詞」的1文中提到,「諮詢機構安永針對400多位董事級別以上的經理人調查指出,約有67%的受訪者認為,未來5年生態系帶來的收入將佔整體營收的10%。」她很感興趣,於是仔細將全文看完。對下列內容尤其值得參考。

陳創辦人表示,該文指出,「1993年,美國學者詹姆斯.摩爾James Moor率先提出較完整的企業生態系business ecosystem的定義:不要把企業視為單1產業的1員,要是為橫跨多種產業的生態系成員之1,企業圍繞著1個創新(想法、產品或服務),在1個商業生態系統內共同演化出各項的能力,這如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人是無法離群索居。」。
由於產業結構的轉變,近幾年盛行的共享經濟模式,將成為引領企業走向新商業模式發展的趨勢。清大洪世章講座教授也曾詮釋說:「基於共同理念或信仰的各路人馬,藉由交換價值而演化共生,其中並沒有固定的組成與規範」,非常貼切的來形容生態系。可是波斯頓(BCG)的統計,嘗試生態系的眾多企業只有15%能永續經營,既然如此低的的比率,那為什麼企業還爭相投入?安永在疫情期間調查570家全球企業,發現多達68%的企業領導者認為,「生態系統與夥伴關係是在當前市場成功的唯一途徑」。
是的!陳怜伶認為,時代已變了,經營者再也不能閉關自守了,必須具備「生態系」的眼光和考量,也就是關心自己的同時,要關心和自己有關的相關事業,能共生、才能共榮;沒有共生,如何共榮?何況根據報導,2025年共享經濟的規模將成長20倍,在2030年的時候,所有的消費將有30%,將透過共享經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