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書,是人和人之間最好的媒介,不只和今人,就是和古人照樣可以因書結緣,甚至能夠穿越時空環境,讓完全不在同一時代的人結成好友。何況人生苦短,即使現代人壽命大幅增長,可是能夠活得快樂、幸福,卻不是1件容易的事。如何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換句話說,怎樣才能夠過著身心靈富足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融合內在和外在的力量。
約在1千年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便倡論:「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可見閱讀帶來的改變力量是很大的。另方面,「禮記.學記」更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告訴世人「學」與「友」的重要性。當前,卻讀書風氣低落,影響所及,失去扭轉命運的許多機會。
若能藉書為媒介,實踐「以書會友」的目標,必能廣結善緣。從前,林基興博士說:「人們傾向於閱讀和自己的職業、興趣、生活環境等相關的刊物,因此,看看她的書物就知她的職業和性向。就像有人說,要多瞭解1個人,就看她教什麼朋友。在好的觀點,這是『深化』能力,就像今天專業競爭力所需。但從另1角度看,光只閱讀原屬於自己領域的書刊,可能『窄化』自己的視界,有時需要出去『不一樣』,增加生活經驗或刺激靈感。問題是:要『分心』到什麼地步呢?類似的例子是,現在的學校有些講究傳統,聘用自己學校畢業生,但這會造成『近親繁殖』,可能導致嚴重疾病(遺傳缺陷)。也有的學校只聘用外來者,以便增長『生物多樣性』,適應多元變遷的社會,但是這可能導致意見或爭論太多,甚至無法動彈。因此,兩極間的取捨就很重要。」
林基興博士在他寫的「閱讀力」書序又說:「人生事件是否『無為而治』或『積極進取』,依個案而定。想想美國名醫湯姆斯(Lewis Thomas)所說:『給予出充份的時間,人會在沒有醫療的情況下,從大多數折磨我們的病痛中恢復。』人的所學『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適宜與否,也依個案而定。話說古代1位學究搭船過河,他問擺渡者是否念過書,回答是沒有,學究說:『那你的人生去了一半。』船行到半路突遇大風而翻覆,擺渡者問學究是否學過游泳,回答是沒有,擺渡者說:『那你的人生去了全部。』」您看,這便是學究太拘泥於讀書了。
透過書,可以因書及人,大家結為同好,互相談論書中的精妙之處,或是提出不同的看法,享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情趣。此外,讀書更要懂得放下。誠如唐宋8大家之1的蘇東坡說要「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可是林基興博士卻認為,「志向崇高,但是不可行,想想天下多少語言和文字,就知該取捨」。而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固然認同林博士,可是取捨之道便是「放下」,不只在於「取捨之間」;他盡量不要收藏書籍,否則總有1天會被書壓垮。(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