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慧 台達展現亮點

(台北內科週報第634期/2024年6月10日-2024年6月16日)

【產學政研連線】聚焦AI人工智慧,台達於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4)以「解密Cloud to Edge AI」為主題,全方位展出涵蓋雲端到邊緣的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方案,以及應用於AI運算及終端設備的高效電源、散熱、被動元件等領先技術,包含多款首次亮相的AI伺服器電源,及液冷散熱方案、領先全球的晶片垂直供電技術等,發揮所長驅動AI產業發展。

台達董事長、鄭平執行長表示,「在這個AI新時代,台達身為全球交換式電源與散熱管理的領導廠商,能為AI資料中心提供從電網到晶片(From Grid To Chip)的全方位電源及散熱方案。我們能協助客戶建置或優化資料中心整體電力架構,打造更具效益的資通訊基礎設施,並一路延伸至機櫃內、甚至到AI晶片所在的板端,滿足AI產業對能源及散熱效率的需求,在算力大幅推升的同時,幫助運算更加節能。」

▲台達董事長、鄭平執行長(右2)偕同郭珊珊品牌長(左2)、電源及零組件事業範疇史文景執行副總裁(右1)、資料中心事業部詹智強總經理(左1),於台達COMPUTEX 2024記者會向媒體分享展出內容(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針對伺服器機櫃的AC/DC電源,台達展出符合第3代開放式機櫃標準(ORV3, Open Rack v3)的機架式電源,其中首次登場的66kW與33kW機架式電源,能源效率高達97.5%,將會是下一代AI伺服器的主流。

對於晶片所需的DC/DC電力轉換需求,台達則展出多款輸出功率介於200-2,000W的DC/DC轉換器,最高能效可達98.5%,包括已使用廣泛在市面AI運算設備的48V轉12V DC/DC轉換器。而台達亦已為客戶成功導入以專利設計及材料配方打造的功率電感,具耐電流能力佳、能源耗損低等特性,是板端電壓轉換的關鍵被動元件。

「面對高速成長的資料中心建置需求」,台達資料中心事業部詹智強總經理表示,「台達具備深厚的電力架構規劃實力與經驗,同時透過整合旗下完整的資通訊產品,打造中壓市電至伺服器供電高效率、高彈性的基礎設施,能為客戶有效節省營運成本與時間成本。」

▲台達董事長、鄭平執行長(左4)、郭珊珊品牌長(左3)、電源及零組件事業範疇史文景執行副總裁(右3)、風扇暨熱傳導事業群黃文喜總經理(右2)、資通訊基礎設施事業群黃彥文總經理(左2)、電源及系統事業群陳盈源總經理(右1)及資料中心事業部詹智強總經理(左1),出席台達COMPUTEX 2024記者會(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此次重點展示的預製型電力系統,以40呎貨櫃即可提供超過1.7MW電力,另有預製型All-in-one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將資料中心的基礎設施與IT設備整合在貨櫃中,滿足客戶快速建置與高擴充性的需求,已在全球有超過200套實績。

在散熱方面,除了用於資料中心的EC節能大型風扇,台達也針對眾所矚目的液冷散熱需求,展出可升級現有氣冷資料中心的空氣輔助液體冷卻AALC(Air-Assisted Liquid Cooling)方案,以及能同時處理數10台100kW以上高密度機櫃散熱需求的CDU(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液冷散熱解決方案,以應對AI運算產生的大量熱能。此外,台達也推出最新結合3D建築物資訊模型技術BIM的iDCIM方案,提供資料中心及建築弱電一站式的有效管理。


蔡宗廷團隊 引領AI進入外科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逐夢築夢特稿】為何外科會需要AI呢?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蔡宗廷主任說,外科可以運用人工智慧AI的運算,協助醫師群面對高難度、高精密度手術時,做出最適宜的判斷,讓手術精準進行的精準醫療。

蔡宗廷醫師是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的靈魂人物,談到如何研發AI協助脊椎病灶判讀時的神情,他說:「我喜歡接觸新科技,喜歡參加論壇,在聆聽演講時,我會不停地思考如何將這些新科技運用在醫學上。」他的興趣加上大膽嚐試,讓他的團隊不斷精進、創新,成為長庚醫療集團閃亮的新星。

▲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蔡宗廷主任(第2排左1)與雲象科技葉肇元執行長(第2排左2)共同帶領的團隊,陽光又有活力(照片係蔡宗廷醫師提供)。

2019年,他帶領的團隊發表了「3D列印個人化導板進行微創椎弓根螺釘植入固定手術技術」,讓醫師群不需反覆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調整植入路徑,大幅縮短手術時間,還能夠以微創手術方式,避免損傷脊椎骨周圍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組織,不僅獲得國家新創獎,並獲得國際期刊青睞刊登。

同樣在2019年,他再發表了全球首篇「脊椎量化AI」,只需要1秒就準確地從患者脊椎X光片中標出特徵點,計算出各種脊椎角度,大幅提高醫師在判讀X光片時的治療決策,因而在國際期刊「臨床醫學雜誌」刊登後,立即引起世界各國醫學界廣泛關注及討論。

他說,「3D列印製作個人化的微創定位導板,操作者僅需要沿著導板上螺釘植入的通道,便可以成功植入椎弓根螺釘,大幅提高手術安全性,林口長庚醫院已申請專利」;「脊椎量化AI」可節省醫師以往傳統判讀X光片需花半小時的時間,有助簡化手術前的繁複手續,以及精準預判。「我和雲象科技葉肇元執行長組成的團隊,花了半年時間,讓AI深度學習後,能1秒判讀病人脊椎病灶」,蔡宗廷主任如是說。

▲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蔡宗廷主任談起運用AI人工智慧,協助脊椎外科醫師手術前判讀時,專業又穩重(照片係有故事公司提供/戴安瑋攝)。

如何讓AI深度學習呢?他表示,「我們使用AI約2210張病人的脊椎X光片讓AI深度學習,每張X光片先從頸椎到尾椎繪出2個點,讓AI抓出病患脊椎駝背情形,之後再多繪幾個點,讓AI運算,1張X光片最少標註了45個點,經過這樣的深度學習後,AI可以換算出各種角度,快速找出脊椎各種角度」、「AI是透過大數據的洗禮,它憑藉著這些大數據進行有效率的判斷,可以減輕醫師手術前傳統判讀的繁複負擔」。這項研究連續3次在國際期刊中發表,其中1篇更是全球首篇。

在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20幾年的蔡宗廷主任表示,骨科病患以外傷、骨骼退化兩大類為主,最怕碰到的是年紀大、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病患,傳統手術是「大醫師大傷口」,需要權威的主治醫師主陣開大刀,手術期間要非常小心、高度專注;現在醫學發達,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導航,甚至機械手臂等相助,手術成功率非常高,加上AI協助判讀與手術規劃,未來會愈來愈好。

今後,會是AI的天下嗎?他淺淺地微笑說,「不會。因為AI無法取代人腦,AI只能在大數據中不斷進行運算,人腦則是靈活的、創新的,這是AI無法觸及的」。您會繼續關注新科技,並將新科技注入到醫學嗎?他點點頭說「會」,並表示,他的信念是「人生就像騎單車,需隨時保持平衡,穩紮穩打的一直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