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院助你 使用ChatGPT得心應手

(台北內科週報第634期/2024年6月10日-2024年6月16日)

【產學政研連線】AI技術的迅猛發展,ChatGPT已成為日常交流與工作助手的重要工具,無論在智慧助手、教育輔助或金融分析等方面,都展現了其不可或缺的價值。然而,許多使用者在應用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ChatGPT在某些情況下的回答不夠準確,以及操作時需要一定的Prompt提示語言處理能力,這對部分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大門檻。如何能夠使用ChatGPT得心應手?商研院(CDRI)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

為協助服務業充分發揮ChatGPT的潛力,商研院數位創新學院推出「有效擴充ChatGPT應用能力」進階課程,將深入介紹各種ChatGPT擴展工具,讓學員全面體驗AI技術的魅力,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應用ChatGPT,並很快學會使用擴充程式來增強ChatGPT的功能,從而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能夠使用ChatGPT得心應手?商研院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商研院表示,「有效擴充ChatGPT應用能力」進階課程,係專為已具備基礎知識的使用者設計,旨在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技能,期能在AI技術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優勢。透過此次課程的學習,學員將能夠更加自信地使用ChatGPT,解決工作中的複雜問題,並在各自領域中脫穎而出。

名符其實的「有效擴充ChatGPT應用能力」進階課程確定開課,將於6月25日(週2)白天舉行,6月14日前報名可享優惠;詳細課程內容請參考課程網址:https://reurl.cc/Vze9qR,或致電(02)7707-4975聯繫傅訓練總監。


清大以AI與VR 創新運動科技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產學政研連線】運動科技日新月異,國科會長期推動基礎研究與運動科技創新技術,更鼓勵學界團隊與業界共同合作開發AI相關系統或產品。在國科會支持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胡敏君教授團隊開發「AI運動影像分析與VR沉浸式訓練平台」,協助運動員進行情報蒐集與訓練,以提升技巧、戰術與決策能力。該團隊所研發相關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於多個國際頂尖會議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等重要國際期刊,也獲得2021年台灣運動科技發展協會運動科技應用獎銀獎與優選。

胡敏君教授團隊所研發的AI運動影像分析技術,可從影片中即時偵測重要事件如投籃、灌籃等,並分析運動員的動作技巧與採用的戰術,幫助運動員與情蒐人員有效率地標註比賽影片內容,並破解對手的策略。此外,也可從比賽影片中重建場景和物件的3維(3D)資訊,以任意視角重播賽事的內容,幫助運動員打造沉浸式的VR模擬訓練環境,協助強化技巧與戰術的認知,進而改善運動技能。

▲VR沉浸式訓練平台(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透過分析大量賽事影片,胡敏君教授團隊研發出各種生成式模型,以籃球為例,除了即時根據進攻者的移動軌跡生成對應的防守者移動軌跡,亦可根據運動員所設定的對手分析其過去的比賽影片,進而生成該對手採取各種動作時所對應的3D動畫,讓運動員在VR環境進行訓練時,更能模擬真實比賽會發生的情況。此外,搭配所研發的手勢辨識技術,可讓運動員在模擬訓練的過程中更直覺地與系統互動,也能完整記錄運動員面對不同狀況的動作反應與表現,有利於訓練成效的評估。

為了讓AI技術可落地到運動場域讓一般大眾都能使用,胡教授也與清大資工系朱宏國教授共同帶領學生將所研發技術延伸成立新創公司(NeuinX),更針對行動裝置所拍攝的移動視角籃球影片,研發精準且即時的物件追蹤與投籃事件分析技術,籃球愛好者可上傳或串流自己拍攝的比賽影片,即時產生投籃事件精彩剪輯與投籃熱點分布。無論是在賽事中或是比賽結束後,AI技術都可輔助快速蒐集有意義的運動數據,甚至可製作具有擴增實境特效的精彩剪輯,進一步應用至廣告行銷,為賽事影片加值,並創造更大的商業收益,且以Court Athena運動影片分析與資料視覺化平台,榮獲2023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創新獎(CES 2023 Innovation Awards)。

▲國科會工程處李志鵬處長(左3)、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胡敏君教授(左4)及其團隊合影(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除了籃球項目,胡敏君教授團隊也與清華大學運動科技中心的跨校研發團隊合作,將相關技術進一步擴散應用於輔助桌球、棒球、拳擊、射箭等運動項目的情蒐與訓練。在運動領域中,不同運動項目,甚至是同1個運動項目的不同教練或運動員,都可能有很不一樣的需求。許多時候,運動員或教練也無法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得清晰完整。因此,胡教授積極培養資通訊領域學生的跨域溝通素養,希望能深入地瞭解運動領域的需求痛點,開發對應的AI演算法與人機互動系統,幫助運動員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中醫大附醫 加速AI科技進程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逐夢築夢特稿】人工智慧(AI)應用在醫療輔助臨床診斷上,可加速醫師診斷時間、提升準確性,有助解決醫病比例失衡、醫護人員超時工作、醫學研究成本高昂等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周德陽院長表示,自2016年起,中醫大附醫即設立「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積極推動AI科技的進程。他說,7年多前,他前往日本等國家考察參訪,發現AI在醫療上應用已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於是加快腳步推動AI的發展。2019年與台灣微軟攜手合作,透過導入AI技術,加速藥物開發進程、預防醫學檢等項目,全面升級為人工智慧醫院,邁向醫療智能4.0時代。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右2)說,與Google MedLM 大型語言模型合作,有助於建構亞洲華人的醫療AI模型,並提升整體臨床效益與促進醫療品質(照片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2023年,中醫大附醫更上一層樓,與台灣微軟聯手共創「智海系統──生成式語音智慧醫療」,是全球首創華文生成式智慧醫療系統,擁有獨家中英醫學語音識別引擎,具備處理醫學領域專有詞彙能力,可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精準識別醫療專業人員的語音,應用在問診病歷、檢查報告,乃至於會議、護理、手術、轉診、住院以及中醫針灸等紀錄上,有助於簡化醫療文件記錄並確保其易讀性與正確性,同時在少於一分鐘內快速產生逐字稿與病歷摘要,減少醫護人員書寫時間高達75%,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此外,中醫大附醫跟Google Cloud 合作建構全方位「AI輔助醫師(AI-assisted Physician)」,透過生成式AI技術與建構於Med-PaLM 2之上的 Google MedLM 大型語言模型,輔助醫護專家運用於診斷疾病、規劃治療疾病、病患教育,以及與醫學教育研究等領域。

周德陽院長表示,Google MedLM對於藥物指引、疾病基因定序、醫療紀錄等資訊,能夠精準且快速分析,加速醫護團隊發現難治疾病的最新治療研究,提供治療規劃建議,以幫助病人。他期待這項合作能帶領臺灣的智慧醫院能更精準、更安全地協助更多醫護人員與病人,邁向精準醫療3.0的新紀元。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數位轉型,榮登世界前3的智慧醫院(照片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另外,中醫大附醫在新藥研發上,則使用Google 的AI加速器-Tensor Processing Unit(TPU)資源,將有助於蛋白質摺疊運算和新藥開發,初步測試結果顯示,使用這些資源能夠縮短超過10倍相關程式的運算時間。

中醫大附醫在AI與數位轉型上的努力與投入,有豐碩的成果,2023年榮獲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的數位健康指標(DHI)評比全球智慧醫院前3強、頂級智慧醫院榮譽HIMSS戴維斯卓越獎,以及Newsweek評鑑為2023世界最佳醫院與2024最佳智慧醫院;周德陽院長語重心長地說,AI是醫師的助手,「不懂AI的醫生,慢慢就會被淘汰的」,他希望所有中醫大附醫的同仁都能有這樣的體認。


商研院助醫療科技業 進軍印度

(台北內科週報第599期/2023年10月9日-2023年10月15日)

【產學政研連線】印度是台灣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為協助台灣業者爭取當地商機,在經濟部國際貿易署主導下,商研院日前於印度孟買舉辦「Wow!Taiwan Project-醫療科技印度雙邊交流暨媒合洽談會議」,透過印度出題、台灣解題活動以及1對1面對面的洽談,展現了台灣醫療科技產業能量,並協助業者拓展印度醫療市場。

駐印度代表處經濟組陳郁淇組長開幕致詞表示,印度是台灣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為了讓印度業界更加瞭解台灣醫療科技業者的能量,所以這次活動匯集了台灣最優秀的醫療科技業者,針對印度的需求提出了解決方案,以開啟雙方合作的契機。此次活動,台灣許多業者展示了優質的醫療設備與解決方案,透過優質的醫療設備與解決方案,以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與醫療服務,希望能促成台灣、印度企業交流與合作機會。

▲「Wow!Taiwan Project-醫療科技印度雙邊交流暨媒合洽談會議」中,當地業者與台灣業者互動熱絡(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此次活動參與的台灣業者,包括遠距醫療、醫療設備以及照護輔具等業者。而隨著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和物聯網技術的成熟,穿戴式和行動健康設備的發展加強了遠距醫療照護的能力,台灣業者以科技滿足不同的醫療需求。當天包括博鑫醫電、帆宣科技、廣積科技等透過裝置與AI等技術,提供創新的醫療解決方案,獲得印度業者高度關注與興趣。

其次,在醫療院所與居家施行救治,以及實驗與照護時,精密的儀器增強了醫療環境的穩定度與精準度,也能協助患者加速其康復,因此包括輔人科技、精拓生技、鯨揚科技、奈捷生技與鴻辰通訊以智能感應裝置、精密儀器,及穿戴式裝置,協助醫護人員以更精準有效的方式完成救治,並優化患者生活環境與品質,都獲得印度業者青睞。

▲駐印度代表處經濟組陳郁淇組長(左4)、商研院行銷所曾志成所長(左3),會後與貴賓合照(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總共有超過20家印度當地業者參與此次媒合洽談會,其中包括擁有24年醫療相關產品代理經驗的AAKAAR Medical Technologies,也打進印度最大集團信實醫院體系的TS Comprozone和由Bilakhia家族成立的Meril印度醫療器材廠商等知名企業。參與活動的買主表示,台灣擁有重視醫療的傳統,醫療企業更擅長軟硬整合,並應用於醫療設備和儀器的開發,這些都是台灣在醫療產業的優勢。利用這次的機會,在行程中更參訪了印度孟買知名的兩家私立醫院P. D. Hinduja Hospital&Medical Research Center與Dr. L. N. Hiranandani Hospital,互動過程中讓他們瞭解台灣業者的強項。更多新興市場情報,及議題研究與活動等資訊,請至該計畫官網「新興市場情報誌」查閱:https://mvp-plan.cdri.org.tw/


智慧商店拿了就走 不再是空想

(台北內科週報第588期/2023年7月24日-2023年7月30日)

【產學研連線】手機開啟OPENPOINT APP、掃QR Code進入超商,拿了商品走到結帳區用APP輕鬆完成結帳。這1系列行動,係開啟無人商店的契機,使零售業即將進入新時代。工研院於7月19日攜手7-ELEVEN舉辦智慧超商X-STORE 7開幕記者會,雙方在工研院中興院區內,打造拿了就走且24小時可獨立營運、無須依附母店經營的智慧商店。

數位部數位產業署林俊秀副署長表示,為了加速台灣的產業AI化,數位產業署委託工研院研發,並推動FAST AI技術與系統,讓產業可以最少資料與資源,快速發展AI解決方案。

林俊秀指出,目前已有北中南共114家業者參與,近60家申請試用,期能將AI技術導入至倉儲物流、研發、生產、行銷流程等各個產業應用。此次工研院與統一超雙方的合作,不僅是作為結合FAST AI與IoT技術提升商務應用服務品質的典範案例,也期望能帶頭加速國內產業AI轉型,進一步打造新的AIoT產業生態系。

▲在工研院中興院區內,打造24小時獨立無人商店;此店結合工研院「拿了就走解決方案(Grab & Go System Service)」,具備高整合性、高便利性、高佈建性特色(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丁邦安所長指出,近幾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加速產業數位轉型腳步,不管是AI人工智慧、巨量資料或物聯網等技術,須思考如何從管理層面到銷售服務整體的數位布局更完整,以及精準掌握消費者喜好,才是業者在新商務/零售時代決勝的關鍵點。而無人商店拿了就走解決方案,透過AI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除能協助業者人力配置問題,解決偏遠與具有設店困難地區購物需求、亦能精確的掌握營運狀況,進而幫助業者踏入AIoT轉型革命,進軍國際市場。

7-ELEVEN表示,自2018年起領先同業推動智慧零售實驗場域X-STORE,更成功將實驗場域中的智能服務擴散到全台超過1,600個據點滿足商圈需求,累計吸引超過4,000萬人次體驗。此次與工研院深度合作推出X-STORE 7,透過10坪賣場實踐全台首家沒有母店相鄰、真正拿了就走的智慧超商!店長可藉由智能貨架與台帳系統,遠端即時監測商品庫存、銷售狀況、人流熱點,可有效調度人力機動性補貨、持續優化商品結構掌握商機;消費者則透過智慧手機開啟OPEN POINT APP,掃描QR Code即可入店,沉浸在拿了就走的智能購物體驗,店內提供超過300款商品,選擇從鮮食、麵包、乳飲品、日用品、保健食品,到地方名特產、CITY CAFE現煮咖啡都買得到。

▲工研院創新科技「拿了就走」,攜手7-ELEVEN打造24小時獨立無人商店開幕(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若進一步瞭解,翡工研院「拿了就走智慧商店技術」有3「高」特色,第1,高整合性:透過整合AI多重感測,包括攝影機、重量感測、紅外線光柵,以及天花板攝影機等,運用智慧貨架、人員定位追蹤兩大關鍵技術,突破現行半自動自助結帳,或出店前無法即時確定訂單的困境。運用會員ID,加上結帳區設計,可整店人員定位追蹤,確認拿取商品品項與數量,並讓消費者確認明細再出店,實踐拿了就走的應用情境。

第2,高便利性:此解決方案提升消費者、營運端更快速、便捷、新穎的體驗,主要透過串聯APP點數會員生態圈、線上/線下支付工具,結合即時檯帳、庫存及熱點分析等方式;第3,高佈建性:透過智慧貨架強化運算效率的同時,更降低攝影機設置的數量與成本,已從試量產走向量產,協助業者邁向快速佈建。


推台版ChatGPT 國科會展示TAIDE

(台北內科週報第583期/2023年6月19日-2023年6月25日)

【產學研連線】近期ChatGPT等生成式AI迅速崛起,為因應它所帶來廣泛且巨大的影響力,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吳政忠主委日前宣布,將整合國內學研力量,並與業界協力合作,發展國內自主開發的可信任生成式AI對話引擎。

國科會於6月14日舉辦「TAIDE計畫第1階段成果說明記者會」,對外說明計畫架構與方向,並展示「可信任人工智慧對話引擎」(Trustworthy AI Dialogue Engine,簡稱TAIDE)7B模型。

吳政忠政委表示,生成式AI已被證明在多個領域中展現應用價值,其發展潛力超乎想像,希望在符合倫理準則的前提下發揮功能,模型產出內容也能符合大多數台灣人的習慣用語。因此,TAIDE將以台灣文化為基底,融入在地特有的語言、價值觀、風俗習慣等元素,使其能理解和回應在地使用者的需求,未來亦將逐步導入不同主題領域可信任的繁體中文文本,建立特定領域應用範例,提高模型對不同主題領域的表現。

打造TAIDE,國科會聚集國內相關領域最頂尖的教授團隊,負責指導核心模型及對話學習技術開發,再加上國科會轄下法人機構,例如國研院國網中心負責建置新一代超級電腦,以提升算力資源,並提供應用服務平台;科政中心則負責徵集處理訓練資料。此外,數位發展部負責驗測環境架構的發展,且針對該計畫所產出之模型進行評測,以提供可信任之證據基礎。

▲國科會舉辦「TAIDE計畫第1階段成果說明記者會」,會後大合影(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7B模型是TAIDE第1個產出的中模型,它是在LLaMA原型的基礎上,由前述學界專家進一步發展及訓練調校。截至目前為止,在計劃起步階段,時間、資料有限下,實測自動摘要、翻譯文本、寫信及寫文章等4個方面,TAIDE 7B均有不錯的表現,尤其對於繁體中文處理能量與回答更為穩定準確。

國內優質資料的合法取得與整理還需要1段時間,吳政忠政委指出,未來將推出更大的模型及更多元的功能。下階段,預計下半年可展示特定任務,並利用中模型與TAIDE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其他功能,並於年底展示大模型(13B)及其具備阻絕產生不適當回應的能力,並釋出大模型供TAIDE合作夥伴。

另外,吳政忠政委也提到,TAIDE的開發,是希望提供1個能夠讓政府或業者,繼續發展其專屬的內部應用系統或加值服務,亦即後續各單位可依照需求選擇適用的模型大小,並衡量所需算力及成本,自行運用加值,以加速台灣各領域掌握自主性的能力。

除學研界的合作外,國科會表示,業界的早期加入及協力發展,是後續推動技術轉化應用,以及AI技術普及進步的重要一環。而這次記者會也邀請資訊服務、金控、新創等業者出席,對於以TAIDE基礎模型發展應用均表興趣,也於會中分享對生成式AI的需求及既有能量掌握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