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宗廷團隊 引領AI進入外科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逐夢築夢特稿】為何外科會需要AI呢?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蔡宗廷主任說,外科可以運用人工智慧AI的運算,協助醫師群面對高難度、高精密度手術時,做出最適宜的判斷,讓手術精準進行的精準醫療。

蔡宗廷醫師是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的靈魂人物,談到如何研發AI協助脊椎病灶判讀時的神情,他說:「我喜歡接觸新科技,喜歡參加論壇,在聆聽演講時,我會不停地思考如何將這些新科技運用在醫學上。」他的興趣加上大膽嚐試,讓他的團隊不斷精進、創新,成為長庚醫療集團閃亮的新星。

▲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蔡宗廷主任(第2排左1)與雲象科技葉肇元執行長(第2排左2)共同帶領的團隊,陽光又有活力(照片係蔡宗廷醫師提供)。

2019年,他帶領的團隊發表了「3D列印個人化導板進行微創椎弓根螺釘植入固定手術技術」,讓醫師群不需反覆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調整植入路徑,大幅縮短手術時間,還能夠以微創手術方式,避免損傷脊椎骨周圍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組織,不僅獲得國家新創獎,並獲得國際期刊青睞刊登。

同樣在2019年,他再發表了全球首篇「脊椎量化AI」,只需要1秒就準確地從患者脊椎X光片中標出特徵點,計算出各種脊椎角度,大幅提高醫師在判讀X光片時的治療決策,因而在國際期刊「臨床醫學雜誌」刊登後,立即引起世界各國醫學界廣泛關注及討論。

他說,「3D列印製作個人化的微創定位導板,操作者僅需要沿著導板上螺釘植入的通道,便可以成功植入椎弓根螺釘,大幅提高手術安全性,林口長庚醫院已申請專利」;「脊椎量化AI」可節省醫師以往傳統判讀X光片需花半小時的時間,有助簡化手術前的繁複手續,以及精準預判。「我和雲象科技葉肇元執行長組成的團隊,花了半年時間,讓AI深度學習後,能1秒判讀病人脊椎病灶」,蔡宗廷主任如是說。

▲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蔡宗廷主任談起運用AI人工智慧,協助脊椎外科醫師手術前判讀時,專業又穩重(照片係有故事公司提供/戴安瑋攝)。

如何讓AI深度學習呢?他表示,「我們使用AI約2210張病人的脊椎X光片讓AI深度學習,每張X光片先從頸椎到尾椎繪出2個點,讓AI抓出病患脊椎駝背情形,之後再多繪幾個點,讓AI運算,1張X光片最少標註了45個點,經過這樣的深度學習後,AI可以換算出各種角度,快速找出脊椎各種角度」、「AI是透過大數據的洗禮,它憑藉著這些大數據進行有效率的判斷,可以減輕醫師手術前傳統判讀的繁複負擔」。這項研究連續3次在國際期刊中發表,其中1篇更是全球首篇。

在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20幾年的蔡宗廷主任表示,骨科病患以外傷、骨骼退化兩大類為主,最怕碰到的是年紀大、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病患,傳統手術是「大醫師大傷口」,需要權威的主治醫師主陣開大刀,手術期間要非常小心、高度專注;現在醫學發達,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導航,甚至機械手臂等相助,手術成功率非常高,加上AI協助判讀與手術規劃,未來會愈來愈好。

今後,會是AI的天下嗎?他淺淺地微笑說,「不會。因為AI無法取代人腦,AI只能在大數據中不斷進行運算,人腦則是靈活的、創新的,這是AI無法觸及的」。您會繼續關注新科技,並將新科技注入到醫學嗎?他點點頭說「會」,並表示,他的信念是「人生就像騎單車,需隨時保持平衡,穩紮穩打的一直向前邁進」。


工藝的世代傳承與進化

程湘如/撰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1期/2024年3月11日-2024年3月17日)

時代進步下的科技文明,為人類生活帶來重要的變革,如傳統相機在數位時代讓底片消失,書信往返被網路取代,虛擬商城成為日常,文字表達被貼圖取代,而工藝也在進化中。

工藝面對這樣的新文明,有了新的樣貌;這次在「三生有幸、藝活相生」活動中由長、中、青3代同時展出。而在工藝多樣的雲層變化中,年輕世代表述著各族群的工藝語言,長成自己獨創的工藝物種。這說明了工藝從1.0到4.0的時代演變新境界,其工藝之根仍與傳統工藝息息相連。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提及新工藝運動的「工藝」,建基在原有工藝1.0~2.0之上,加入工藝3.0~4.0,從工藝1.0手工作、工藝2.0機械作、到「新」工藝運動的工藝3.0數位作、工藝4.0智慧作,展示每個時代孕育下的美好工藝風景線。

▲樂觀進取的程湘如老師(左),總是創意發想有如活泉,令人驚艷!目前策展的「三生有幸、藝活相生」,正在台灣工藝文化園區工藝文化館展出(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再進一步而言,工藝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從早期的基本生存需求、到科技文明發展後對生活美感品味的主張、最後提升到藝術欣賞的精神層面,彼此相生相長。

展覽中,鋪陳3個時期的工藝進化,3個世代70年來對生活工藝的詮釋,與台灣各時代工藝精神的縮影,展現永續的「傳家」物件。在資深的工藝前輩中,邀請人間國寶、國家工藝成就獎、文資保存者之得主,及獲台灣工藝之家的工藝家們為主的選品。而中生代聚焦台灣國產材應用、結合科技的新工藝美學之選品;青世代則側重綠工藝、ESG永續環保循環再生研發,加上運用3D列印技術突破傳統工藝極限的作品。

總之,工藝美學與技藝的傳承,是1條源遠流長之河,也是1個國家面對國際的重要文化話語權,是賴以維生的文化宣傳力量,更是外交國禮的重要形象。如瑞士的鐘錶傲視全球、捷克的玻璃、英國的珠寶金工、法國的服飾、泰國的銀器與泰絲、日本的漆器、印尼的錫器、義大利的石雕與皮件…這是各國在文化工藝上的代表。台灣則在陶瓷、木藝、石雕、漆藝、竹藝、金工、植物染等各層面皆百花齊放,形成獨有豐富的工藝面貌。每位工藝人面對時代潮流如何傳承,如何培養接班人來活絡工藝生態,值得大家一起來探索解決之道。

(本文作者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辦人,也是文化部輔導「藝文產業育成」與「圓夢計畫」評審委員,更是天工開物文創商機研習團台灣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