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雙喜臨門 學術上表現傑出

(台北內科週報第634期/2024年6月10日-2024年6月16日)

【產學政研連線】海大許泰文校長在海岸與海洋工程領域表現傑出,不僅參與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 I及NEP II),協助離岸風電的開發、橋接溝通與維運,主持台灣2050淨零排放策略-能源轉型-海洋能與生質能路徑策略規劃,也擔任許多政府部會的委員,協助再生能源開發與海岸管理,他在海大打造AI浮式風機、建立海洋能測試場,朝向實體測試和示範電廠邁進,期望透過創新與研發推展前瞻能源應用,同時也培育出具實務經驗的跨領域的人才。

▲許泰文校長(左)向國發會高仙桂副主委(右)解釋浮式風力發電的平台結構(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台灣最受尊崇的工程學術團體-中國工程師學會,日前公布113年度會士與各獎項得獎名單,台灣海洋大學表現亮眼,不僅許泰文校長榮膺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士,同樣的,河海工程學系陳正宗特聘講座教授,也榮獲傑出工程教授獎,已於6月6日「中國工程師學會暨各專門工程學會113 年聯合年會與慶祝工程師節大會」接受頒獎表揚。

另方面,許泰文校長在國際上,不但是全球前2%的頂尖科學家,而且近10年間於SCI期刊上發表了173多篇高影響力的論文,目前也擔任台灣海洋工程學會理事長、IEET學會常務理事,曾任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台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理事長,推動深層水科學園區規劃與日本交流合作,並曾3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中華民國水利貢獻獎-大禹獎、中華民國力學學會「孫方鐸教授力學獎章」,以及教育部師鐸獎等殊榮。

▲海大河工系陳正宗教授是國內計算力學權威(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陳正宗教授則是國內計算力學權威,名列應用數學全球前2%的頂尖科學家,研究至今30多年來共發表SCI期刊249篇,其獨創的對偶邊界元素法受到國際間肯定,兩篇論文引用均超過400次,已被開發成商業軟體(BEASY-CRACK)並廣為各國採用。

由於在結構動力與地震工程的專業,陳正宗教授也擔任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諮詢委員,並為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更是國內目前唯一的數學(TwSIAM)與力學(STAM)雙會士,且擔任國內外許多期刊的編輯與編委工作,曾獲第1屆吳大猷獎、3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孫方鐸教授力學獎章」及教育部第55屆工科學術獎。


只顧談碳權太落伍了

(台北內科週報第607期/2023年12月4日-2023年12月10日)

(王杉財博士/撰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正在杜拜舉行,關鍵議題之1是「國際碳交易機制」,而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今年成立的碳權交易所,要如何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更是台灣最棘手的問題。

事實上,今日若仍只顧談碳權,實在太落伍了!生物多樣性,才是ESG永續發展的根本。過去,台大森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博士曾提及《台灣植林》的政策,應回歸BioCredit & ESG Future生物多樣性的綠色價值,也是地球生態與人類永續的未來。

▲台東部落大學咖啡講師成果發表會後,王杉財院長(前排右2)偕蔡彧院長(前排右3)、重安部落咖啡園主楊品楹博士(前排左1)和學員合影(照片係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提供)。

當前,台灣瘋咖啡的行為,山巒峰頂「砍樹種咖啡」,實是破壞山林的面貌、滅絕物種,筆者認為,如能積極推動《林下咖啡共生經濟》的BioCredit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發展《無碳無廢綠金商機》進行科研與商務團隊,發展可投資、交易買賣、轉讓、綠色經濟有價證券化、數位化產業組織,即可架構成為商貿平台大串聯的兆元綠金商機。

在識者眼中,咖啡產業可以是無碳無廢的兆元經濟體,個人樂於揭露咖啡的永續特色如下:一、咖啡樹吸收二氧化碳排氧是一般植物的140 %,具固碳效益;二、咖啡與雨林共生產生根部氮肥供應之外,也提高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回復有機天然生態、不用人工肥料;三、咖啡豆是最養生飲品之外、具抗氧化的保健良方,堪為百藥之王;四、天然日曬咖啡花葉果肉,可做花茶系列飲品;五、咖啡植物果實棄物的纖維可抽紗,具排汗除臭的衣物,是無廢料的經濟作物。再加上《自創風力發電系統》,提供智慧工業4.0-全綠能100 %小農咖啡產銷平台,即可達成碳淨零排放,還可以轉化「碳權」銷售。

(本文作者係先後於英業達集團、廣達電腦、香港南太集團任職,並獲有摩納哥皇家大學品牌博士,現任「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院長、南盟智慧六產革新委員會主席)


能源新導向 海大產學合作發威

(台北內科週報第601期/2023年10月23日-2023年10月29日)

【ESG促進平台】海大積極回應國家能源發展政策,致力於再生能源研發,並持續完善國內海洋能源產業相關技術及培育產業發展所需人才,也與去年8月成立的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也合作密切,期望協助台灣加速發展海洋能、推動能源轉型,落實2050淨零轉型目標。

在2023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海大展現全速推進淨零排放浪潮,於K區0807攤位與產學合作的富連海能源科技公司、台灣明耐洋流發電設備公司、源達機電科技公司、聯達行公司以及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等展現新能源創新技術,以「海洋資源、能源無限」為主軸,為台灣能源自主提供專業解方。

富連海能源科技公司做為國內波浪能發電的先行者,主要展出的技術為海陸兩用多軸式波浪能怪手,利用多軸式設計,可以擷取波浪的多向性能量,且浮筒直接連結直驅發電機,隨波擺動發電,響應快速,能量轉換率高,並可搭配各類平台或載具靈活配置,適應各種環境,且置於岸邊還能降低海浪對海岸線的侵蝕。

▲結合產學合作資源,海大全速推進淨零排放浪潮,為台灣能源自主提供專業解方(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另在台灣擁有多年海事經驗的聯達行公司,展出子公司-以科國際海洋能源(I-KE International Ocean Energy)獨有的波浪能發電技術,採用點吸收器浮動裝置單元,可安裝在現有的海洋平臺結構上,具有防颱、防蝕、結構易調整、環境友善及維護簡易等特性。而源達機電則展示無源自變距、雙向海洋能高效捕獲的潮流發電機組,能夠解決孤立島嶼及海上平臺等中大型設備的用電問題。此外,台灣明耐洋流也展示他們最新的技術發展與設備。

此次,海大老師展出則包含:海洋工程科技中心展出離岸風電與海洋能源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透過國產5G O-RAN設備組成 5G專網環境,並規劃佈設感測儀器,結合海大岸上型風機與海大海洋能測試場,以海洋大數據收集為應用目的,收集海面風流、波浪流、洋流等大氣環境資訊,以及以加速度器偵測離岸風電設備之震動數據,經過岸基風電站、海上工作船、陸上與海上變電站等4種場域安裝驗證海洋5G O-RAN應用實績,未來可延伸兩種以上應用情境,包含海上郵輪內部專網覆蓋與海上航運貨櫃與冷凍櫃AIoT裝置無線傳輸。

▲海大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及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產學合作研發風電儲能技術(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機械系周昭昌教授也提出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解方,海大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及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產學研合作,共同研發「風光創能結合不同電池儲能之測試案場-風況與儲能之無線數據擷取與監視系統」,已建立東北角首座風力發電結合液流電池技術之驗證場域,期望未來能夠協助離岸風電上下游業者掌握更多的發展趨勢與契機。

日前獲得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銅牌獎的造船系柯永澤名譽教授之研發技術「擋浪船」,能為離岸風力發電建置工程開發1種有效延長可施工的天數;機械系溫博浚副教授的「無人機救災之影像感測與分析實務人才培訓班」,可以培養出風力發電巡檢、救災巡檢等專才,且產業應用範圍非常廣;光電系李弘彬教授技術「離岸風機水下結構物防蝕系統模擬與實証試驗」,可保護離岸風電水下基礎,預防各種海洋腐蝕現象的發生;河工系臧效義教授研發的技術「海域波浪特性分析」,提供海域各波浪週期條件的發生機率與海域各波浪週期條件的累積波能,可做為波能轉換器(WEC)測試的前期設計參考;機械系林鎮洲教授研發的技術「具優化氣室幾何造型之L形振盪水柱式波浪能轉換器」,可提昇其能量捕獲效率,預期能降低波浪能發電成本。


儲能新作法 日月潭身價大不同

(台北內科週報第593期/2023年8月28日-2023年9月3日)

【ESG促進平台】部分學者認為抽蓄水力為舊工具,對供電無幫助,其實是錯誤認知,忽略了舊工具已有了新用法,據台電公司於8月25日表示,日月潭抽蓄電廠機組採取上下池落差發電,重複使用日月潭水源,相當於全台最大的抽蓄電池,也成為再生能源時代來臨後,確保穩定供電的重要利器。

台電指出,在新的調度模式下,抽蓄水力機組已將可發電度改為8成以上用在夜尖峰時段,10部機組合計有260.2萬瓩,相當於2.6部核2廠機組的量能。

目前最大的觀二、明潭抽蓄水力電廠,台電表示,雖分別於1985與1995年就開始運轉,但目前使用模式已有極大不同,過去運轉模式為日、夜尖峰皆須大量放水發電,再於凌晨夜間透過傳統機組發電,並抽水儲能,由於總發電度數相同,發電時間較長時,機組就必須分散量能使用。

▲儲能的作法已不一樣了,明潭抽蓄水力電廠相當於全台最大的抽蓄電池(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日前,台電說明,過去因應日夜尖峰,由於上午8時至晚上12時都要放水發電,所以在夜尖峰時段,若以2018年5月為例,下午4時抽蓄機組剩900萬度電可發,但以台電目前的作法,通常可於下午4時前保留1,200萬至1,400萬度電可發,以下池最低水位時可發1,600萬度計算,可保留7到8成的發電量,集中於夜尖峰使用。

不僅發電時段不同,台電指出,在儲能的作法上也不一樣。過去集中於夜間儲蓄電能,現在在白天利用再生能源大量發電供給民眾用電時,亦可進行儲電,並將電力轉移於夜間無光電時段使用,連中午最高用電尖峰時都可以抽水存電。以七月上旬為例,白天利用部分太陽光電、風力發電高時儲能於抽蓄水力,最高可存下約1,000萬度,可供10部抽蓄機組於夜尖峰滿載運轉3小時以上,透過水力儲能機制,妥善利用再生能源及克服間歇特性,對穩定供電非常有幫助。


比爾蓋茲的實踐力 為淨零加油

(台北內科週報第573期/2023年4月10日-2023年4月16日)

(曾季隆/撰文)【以書會友】身為科技人、企業領袖及慈善家的比爾蓋茲,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既高且大,尤其他在兩年前出版「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轉型新經濟」,呈現他10年來研究「氣候災難」的解決之道與實踐心得,天下雜誌更在3月1日再度出版它的「全新修訂版」,持續為淨零「加油」,當然這本書為「淨零」加的「油」,絕對是「再生能源」,請讀友放心!

談到「淨零」,這位科技業的大咖提出,「關於氣候變遷,你需要知道兩個數字:520億與零」。在第1版的時候,這兩個數字之1還僅是「510億」,事隔兩年居然又不減反增為「520億」。不論是「510億」或是「520億」,都是駭人的數字!如果是財富的話,也是巨大的數字!零,不言可喻是淨零;520億則不是財富,作者說:「520億是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噸數。這個數字每年有起有落,但基本趨勢是在增加,這是我們目前狀況」。

看到520億的數字之大,令人心情沈重之至!而比爾蓋茲卻以務實的心態,來面對這兩個數字,他說:「這聽起來好像很困難,確實不容易。人類世界從來沒有進行過這麼大的工程,這代表每個國家都必須改變運作方式。因為現代生活的每1種活動,舉凡耕種養殖、製造產品、交通運輸等等,幾乎無一不在排放溫室氣體,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還會有更多人開始過這種現代生活方式。這是好事,代表愈來愈多人的生活將獲得改善。但假設其他方面都沒有改變,全世界將會製造更多溫室氣體,氣候變遷就會持續惡化,幾乎可以肯定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場大災難」。

▲比爾蓋茲所撰寫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轉型新經濟」一書,
天下雜誌在今年3月1日再度出版「全新修訂版」。封面來源:誠品網路書店

最重要的是,比爾蓋茲的務實並非駝鳥心態,他表示,「然而,『假設其他方面都沒有改變』,是很大的疑問,我相信事情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必需的工具,至於還欠缺的部分,我從科技領域中理解到的新氣候解方令我感到樂觀,相信我們有能力發明出來,並在有效運用下,成功躲過一場氣候大災難,如果我們動作夠快」,給了我們對「淨零」備增很大的信心!

比爾蓋茲說:「這本書要講的就是我們必須採取什麼行動,以及我認為我們做得到的原因。」這些年來,他盡最大努力去理解氣候變遷的相關問題,跟氣候與能源、農業、海洋、海平面、冰川、電力線路等各領域的專家見面,閱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發布的報告,他終於確認了以下3件事:

一、我們要避免氣候災難,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到零。
二、我們得加快腳步,以更有智慧的方式有效運用太陽能和風力等現有工具。
三、我們必須推出突破性的創新技術,把發電以外的排放量也減到零。

當前,人類的淨零排放的最大疑慮,則在於比爾蓋茲所確定的這3件事,仍然停留在「我們之中的少數人」心中和更少數人的實踐中,而大部分的「我們」還是無法「生活轉型」,卻依然故我!而這才是,淨零能否達成的問題所在!請任何醒覺的「我們」趕快向圖書館借來這本書,仔細瞭解也學習他的務實精神與實踐力。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