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水龍老前輩 帶領工藝迎新潮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別報導】人能飲水思源,才能承先啟後,對工藝產業的大大小小來說,最值得紀念的人,無疑的是,1997年離世而去的顏水龍老前輩,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之所以舉辦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展場為「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目的無他,僅是希望對這位老前輩禮敬,且以1瓣心香祈求他顯靈,啟發後輩如何來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的工藝產業在世界發光、發熱,引領世人追求技藝的登峰造極!

工藝,在顏老前輩的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他在「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顧與前瞻」(詳請參閱2016遠流版、顏水龍著《台灣工藝》p176-199)的文中指出,「如何創造器具以達到『用』與『美』的功能來滿足更舒服、更美的生活,這就是工藝」。這也就是他雖是畫家,但卻願意「以藝入技」,實現「美」與「用」的結合,他曾說明:為什麼畫家也要從事工藝?其目的在於:「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這樣的念頭,也影響了他走上工藝之路,實現了「美」與「用」的結合。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老前輩的生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圖係當天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105年前,也就是民國8年的5月4日,爆發了「五四」運動,影響年輕的中華民國甚大,間接造成台灣與大陸的分治,對中華文化的衝擊更是迄今未歇!同樣的,70年前,也就是1954年,彷彿是另個「五四」,台灣工藝因為有顏水龍老前輩在當年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也啟動了台灣工藝走上「美」與「用」的新結合之路。這1轉變,帶來今天不變的是,對工藝創新的思維與行動。

有所變,即有所不變;變與不變是一胎所生。新工藝的新,不是要有別於舊!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事物若無舊,豈會有新?即使大家談的「創新」,也不是可以無中生有!這3個月來,「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幾經研議,逐步找出如何結合有志之士,並發揮創新媒體無遠弗屆的聯繫力量,以期慢慢推升「工藝」由舊而新、再由新而新,以至新舊交流而生生不息!

▲在世代傳承上,王清霜大師(中)無疑的是當代傳承的典範,他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首先,共學團探究一技在身、如何帶來希望無窮?在顏水龍老前輩的德澤流傳下,後人應可領悟到:「傳承」的重要性,若當年他沒有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將「工藝」與「研究」相結合,那麼1954年之後,70年來這一切將不存在了!幸好,他是有遠見的,不只「功成弗居」,更在他的中晚年投入工藝的教育工作(網址: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在AI時代,共學團將顛覆既有的教學模式,預備於7月起展開「互助共學工坊」,先分別舉辦「竹藝傳承班」(竹藝係台灣工藝之光)、「木藝傳承班」及「綠金咖啡工藝班」,後續再延伸至其他工藝項目。

▲顏水龍老前輩很重視台灣的竹藝;圖係〈竹製客廳桌椅〉由他所設計,許正製作(圖為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其次,共學團認為,百工百藝最重要的是,創作精神的建立與改造,而精神的表現在於器物的藝術性;精神的改造則要著重於建立「利在義中」的觀念。昔年,孟子見梁惠王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即是告訴後人,利自在義之中,不求利而利自然滾滾來!基於改造的需要,共學團也將甄選「百工百藝百傑」,頒給「水龍典範」的榮譽,為台灣工藝界樹立楷模。

此外,共學團深深體認,沒有錢辦不了事,必須先籌經費、再找人。因此,7月1日起,將籌辦「百工百藝百市」,藉《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17年所累積的行銷傳播力,為百工百藝百傑推廣典範之作,同時籌得辦事的經費,請關心台灣工藝前途的各業賢達支持!欲知詳情,請將你line的I.D.與手機號碼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和你連結起來。


工藝中心培植 MT型領導人才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產學政研連線】培育工藝人才,一直是工藝中心的重要工作,今年暑假陰將開辦的6項大專人才培育營,課程包含:「漆藝上身1_3D飾物創作營」、「包袋設計及電繡應用研習」、「木質工藝結合數位製造技術應用培育課程」、「之間‧錫與花瓶的對話」、「手作之美/竹藝與紙藝結合應用培育課程」及「複合陶瓷音響結合3D列印設計課程」等,目前更透過工藝中心成立的6大工藝實驗室,讓大專優秀的學生在第1階段先學習工藝技術,瞭解現代科技發展趨勢與相關數位科技課程。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為培育更多新生代工藝人才與完善工藝人才培育支持系統,今年暑假7月至8月期間,將開設暑期大專人才培育營,以大專院校青年學子為對象,透過思考從I型垂直軸的人才培育強調技術性工法,並整合為實驗室的概念,進一步培育水平軸具備跨域能力的T型人才,最後形成將I型與T型聚合而成的MT型工藝領導人才。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右)表示,培植將I型與T型聚合而成的MT型工藝領導人才;圖係他過去指導青年學木藝的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更指出,在第2階段,則鼓勵大專院校學生有機會帶著自己的想法,透過工藝材料、設計及技術的運用,實際創造出各種獨特的作品,展現個人風格和品味,最後透過第3階段的成果發表,讓課程開發的產品與實際情境空間相結合,學員也透過實際的參與學習彼此相互結合,創造獨特的生活工藝美學。

今年,工藝中心將研習課程主題目標設定為「潮工藝-活工藝.故我在」,「潮工藝」是指融合了時尚潮流和個性化風格的工藝製作或創作方式,並包含了個性化設計、時尚潮流、多元化材料及技術,除發揮工藝品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亦重視創作者的獨特風格和創意。大專學生具備無窮的創意與設計能力,並能結合時事創造獨特議題,融合工藝技藝,衍伸自我的創意與喜好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潮工藝作品,成為自己作品的設計師和創作者,達到「活工藝.故我在」目的。最後,透過成果發表結合課程開發的產品與實際情境空間,彼此深入交流學習互動,創造獨特的生活工藝美學,透過參與人才培育營的過程,鼓勵學員繼續投入工藝創作並深化思考轉化為未來的發展事業,實現自我夢想的可能性。

▲透過工藝中心成立的6大工藝實驗室,讓大專優秀學生學習工藝技術(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人才培育營培訓時間,為7月2日至8月16日,主要授課地點於工藝中心技術組6大工藝研發實驗室,除專業技術課程外,亦安排通識課程與參訪見習行程,深化跨領域知識;課程招生對象為年滿18歲且為工藝、美術、設計、藝術等相關科系或對工藝技藝學習與創作具有興趣之大專院校學生,各班至多招收15名學員,歡迎有興趣的學子可至工藝中心官網參考各項課程簡章(http://www.ntcri.gov.tw/)或致電承辦人員洽詢。


竹跡+特展 與世界永續相連結

(台北內科週報第626期/2024年4月15日-2024年4月21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已於3月16日登場的「2024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橫跨5縣市,展出不同竹材於生活、工藝、建築中的多元應用之外,更舉辦數場體驗與市集活動;此次有30個國家200多位竹業領域專家來台參加,並分享淨零趨勢下全球竹產業發展現況,重塑次世代竹文化減碳生活新風貌。

這場盛會的同時,4月16日代表台灣竹藝的展區、「竹跡+特展」於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草屯園區正式開展,展期至12月20日,期待讓台灣工藝的國際交流有更多元的樣貌呈現。

▲(左起)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人間國寶張憲平、林業署南投分署李政賢、人間國寶李榮烈等貴賓共同參與「竹跡+特展」開幕儀式合影(照片係文化部提供)。圖說879:「竹跡+特展」中,展現台灣竹產業所奠基的豐厚文化基礎、不斷創新突破的能量(照片係文化部提供)。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在世界減碳的議題下,竹的自然取材除了環境的永續與友善,台灣竹工藝更淋漓盡致地在不論是精品工藝、生活工藝,甚至科技工藝上精進與表現,當然,在整個台灣工藝史的發展上,更是見證台灣當代工藝創造「活工藝,工藝活」的重要典範。

在這慶祝工藝中心成立70週年的重要時刻,舉辦「竹跡+特展」更具歷史意義;1954年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為工藝中心的前身)的顏水龍主任,實是台灣竹工藝產業的重要推手,他曾將工藝的精髓傳承下來,對竹藝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竹跡+特展」中,展現台灣竹產業所奠基的豐厚文化基礎、不斷創新突破的能量(照片係文化部提供)。

有別於一般的展會,「竹跡+特展」於4月21日特別規劃「竹產業之旅」、「竹藝體驗」,以及竹藝技術示範表演。在專家帶路下,深入台灣竹產業中心的竹山,開箱頂尖職人的工坊,我們將走入全世界碩果僅存之1的竹劍加工廠「竹育竹劍」,看見台灣桂竹傳統加工的技法;到「璞園藝術坊」,欣賞使用環保孟宗竹層積竹材設計的高品質生活用品;在「悅山工坊」可看到獨步煙燻技術結合漆與木工藝的細膩表現,使桂竹與孟宗竹之美成為雅緻的造景之材。尤其難得的是,曾6次榮獲「台灣工藝研究所生活用品評選最優獎」的「大禾竹藝工坊」,其以精湛結合技術與巧思的「玄機盒」趣味橫生,更是使人一再把玩,窺見竹的千變與萬化。而曾為專門生產棒針的「元泰竹藝社」,也在新生代接班下,轉型開發出深受年輕世代喜愛的新商品。

此外,工藝中心更邀請了台南市竹會與台灣竹藝協會,分別提供4項體驗課程和4位工藝老師竹藝技術示範表演。由台南市竹會張永旺老師帶領下,將安排小馬明信片、竹杯握、蝴蝶別針、竹編茶漏等4項不同生活實物的作品體驗課程;台灣竹藝協會則由4位竹藝老師代表,分別是竹雕藝師葉基祥、籃胎漆器藝師李明諺、竹編藝師邱錦緞、竹編藝師林美如,在現場做竹藝的技術示範。


減碳趨勢中 竹博覽會五地展出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近年來,在淨零的趨勢下,全球許多國家紛紛重視竹產業與地方文化經濟間的關係,並建立起不少竹材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包括越南、印度、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等竹材產量豐富的國家,莫不是如此!

由於竹材的循環利用,為全球公認是綠色產業,許多非竹材產區國家,如德國、法國等,也開始積極投入竹材產業發展與研究相關活動。此時,2024年第12屆世界竹論壇(12th World Bamboo Congress)將首度移師台灣辦理,而世界竹論壇是國際上竹領域重要學術與文化交流活動。這場疫情過後睽違已久的國際盛事,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台灣竹會的共同籌備下,將擴大舉辦博覽會與論壇,並於3月16日正式啟動!

▲竹博覽會由5大展區構成,3月16日起至4月28日期間於新竹、南投、雲林、嘉義、花蓮5地展出,工藝中心以台灣竹藝展區(南投)代表展出(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竹博覽會由5大展區構成,3月16日起至4月28日期間於新竹、南投、雲林、嘉義、花蓮5地同時展出,工藝中心以台灣竹藝展區(南投)代表串連竹科技(新竹)、竹療育(雲林)、竹構築(嘉義)及竹生活(花蓮)主題展區,藉由此次活動,從台灣傳統竹產業的生態到新世代竹的生活樣態,以創新、突破的關係,開啟竹藝產業在「次世代竹」的傳承延續與對未來的期許。

台灣竹產業經營的多元面貌,及多年來產業發展的累積與創新經驗,已然帶給來自世界各地與會的論壇嘉賓對台灣竹的認同,加上在博覽會的多元主題展區帶動下,為國內竹產業工作者帶進更多新的產業發展刺激與契機,呼應世界竹產業當代發展的永續目標。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扣合工藝中心倡議的『活工藝.工藝活』目標,本次工藝中心作為竹博覽會台灣竹藝代表展區,將從支持經濟的竹產業、竹藝創新設計合作以及結合當代科技與材料試驗的竹藝未來探索,呈現台灣工藝從工藝1.0逐步走向工藝4.0的脈絡路徑。」

陳殿禮主任指出,展區規劃包含從台灣早期支持竹產業經濟的常民匠師作品到集結當代台灣竹藝大師的「匠心之作」區、結合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國內外設計師與工藝家共創合作的「國際合創」區、以及融合實驗精神於傳統材料技術與當代科技運用的「科技跨域」區,目的在帶給國內外觀者對臺灣竹藝產業發展,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認識與認同。

▲林業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台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各種竹子廣泛分佈於全島各地,竹產業也因此與民生密切相關,特別是早期50至70年代,竹藝製品無處不在,從家具器具到香蕉簍,以及竹筷、竹籤和童玩等大量運用,除了內需供應之外,更有大量出口需求,從而成為推進台灣經濟成長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