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來體驗 順利踏上療癒之旅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誠如「心之谷」創辦人、文蓓蓓執行長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強大的內在療癒力。藉由改變我們的認知和情感,可以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健康」,自我療癒的力量,將讓人恢復身心靈的和諧與健康。

即將在6月30日舉行「『療癒之旅』電影欣賞與座談會」之際,文蓓蓓執行長表示,「《療癒之旅》這部電影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深入探討了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展現了我們的想法、信念及情感對健康的高度影響。我們選擇這部影片,希望能夠傳達出1個核心訊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強大的內在療癒力。藉由改變我們的認知和情感,可以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健康」。

▲秉持正確理念和熱誠的服務精神,心之谷在中部地區已經營出口碑來了;圖係2022「心之谷」成為全台第1個進行「自主」碳盤查與碳抵銷的民間OT單位,文蓓蓓執行長(第1排左3)與蕭順基永續長(第2排左3)舉行低碳永續記者會情景,(照片係心之谷永續教育園區提供)。

文執行長更強調地說:「根據這部影片強調的科學研究證明,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關聯。透過瞭解和掌控這些內在的力量,我們可以更加有效地預防和治療疾病。我希望與會者能夠從中得到力量,認識到自己有能力主動改變健康狀況,並且更加重視心靈健康的重要性」。

追求身心靈健康,是每個人內心的渴望,能不能獲得,就看自己下多少工夫,文蓓蓓指出,「心之谷自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身心靈的全人健康和心靈環保。我們的經營理念是以人為本,強調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存。我們相信,只有當我們尊重自然,尊重自己和他人,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幸福和永續發展」。

▲心之谷曾多次舉辦很有意義的電影欣賞與座談會;圖為「2023心靈影展」開幕活動,在秋紅谷公園內欣賞開幕片《療癒之旅》的情景(照片係心之谷永續教育園區提供)。

您是否曾被書籍《超癒力》深深吸引,感受到內在療癒力的強大?這本書正是得獎紀錄片《HEAL》的精華收錄,現在,您有機會親身體驗這部紀錄片所帶來的感動。心之谷邀請您在6月30日下午2時至5時30分,前來參加這場即將舉辦的《療癒之旅》電影欣賞與座談會活動,將可順利踏上療癒之旅。

最有價值的是,當天影片欣賞之後,隨即與專家面對面交流,深入探討心靈與健康的關係,兩位與談人分別是蕭順基(心之谷永續長、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副理事長、能量醫學會理事)和楊紹民醫師(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院長、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能量醫學會理事)。

秉持正確理念和熱誠的服務精神,心之谷在中部地區已經營出口碑來了,日前,更成為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主辦的「自主健康體驗日」的協辦單位,這次主辦「『療癒之旅』電影欣賞與座談會」,凡6月16日付費報名參加能量醫學學會活動者,皆可免費入場參加(限額50名),其他參加者也僅收費300元。


產學合作新進階 商業開發最夯

(台北內科週報第630期/2024年5月13日-2024年5月19日)

【產學政研連線】產學合作多年,已有很多的成果,也磨合了不少互補互動的模式,發揮極佳作用,日前,國科會推動「科研創業計畫」致力於探勘學界的前沿成果,並連結科研創業生態系,轉化科研成果落地商化,提升我國產業創新能力與競爭力,更舉辦「商業開發培訓營」,協助學界具技術產業化的潛力團隊進行商業化,參與團隊將接受商業發展策略、市場分析等專業培訓,同時與成功企業家和投資者互動,建立有價值的聯繫和經驗分享。

以中央大學陳啟昌教授團隊所衍生新創公司互宇向量公司為例,其累積10餘年研發歷程,成功提出了國內唯一自主設計製造之光纖陀螺儀(FOG)與光纖陀螺儀慣性量測單元(FOG-IMU),該公司已擁有國內外25項以上發明專利與申請案,提供光纖陀螺儀一站式服務完整解決方案,現更與國內航空大廠合作進入試量產階段,產品可應用於國防、海事、航空與太空等領域,如無人機(UAV)、無人載具(AGV/ROV/UUV)、小型衛星(CubeSat、LEO),提供無GNSS/GPS或參考座標下的慣性相對定位,亦可衍生應用於旋轉式地震儀和橋樑監控等防災系統等防災應用,並於今年前往美國與國家太空中心(TASA)參與Satellite 2024展覽,積極拓展國際商機,致力於成為光纖陀螺儀慣性量測領域的國際領先品牌。

▲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舉辦商業開發培訓營,協助學界具技術產業化的潛力團隊進行商業化,與成功企業家和投資者互動,建立有價值的聯繫和經驗分享(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其次,台南大學張家欽教授團隊核心技術亮點,為鋰電池的先進完全回收技術,其以低能耗、高安全性的專利技術分離鋰電池正、負極材料與電解液,並可高度回收鎳、鈷、銅等金屬,目前電池拆解技術的總回收率已達80%以上;回收後,可用於再生鋰電池的正負極材料製作和電解液製程,並應用於備用電池、小型鋰離子電池等市場,且再生材料製作不需使用高溫耗能設備,從源頭降低生產成本和大幅改善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了電芯製造廠的廢棄物處理難題,同時實現石墨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從而達成鋰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

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需求用量不斷增長,未來將面臨大量除役廢棄之鋰離子電池,張家欽教授團隊的回收技術,必有助於將有限資源重生再利用,實現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達到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12,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國科會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推手,長期發掘學界具商業潛力之前瞻技術成果、串接上下游跨部會資源,建構學界完善創業生態系,建立科研成果創業典範,積極孵化臺灣新創企業,並協助科技新創爭取國際資金與市場,對接全球創業生態圈,擴大臺灣的國際影響力。台南大學張家欽教授團隊即為1例由國科會交棒經濟部接力支持,攜手構築成產學研新創的生態鏈,加速科研新創團隊達成重要里程碑,推動台灣產業智慧化和循環永續,展現出創新科技領域的優勢。想瞭解更多「科研創業計畫」資訊,可洽:https://exp.stpi.narl.org.tw/project/TGP/index


氣候變遷下 台灣有怎樣的明天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ESG促進平台】新近完成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指出,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除了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外,水稻、玉米,及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皆因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的升溫也會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在生態影響上,天然森林面積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使面積將大幅減少。

上述科學報告也顯示,全台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其連續不降雨日數越來越多,豐枯水期的差距增加,乾旱事件的強度及頻率會提高;極端暴雨將成為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1次;未來侵台颱風個數受暖化影響,數量將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對台灣的水資源管理與災害風險都會造成影響;海平面上升幅度相較於既有堤防之防護,影響相對不直接,但加上颱風暴潮影響,仍會造成部分沿岸低窪地區排水困難與淹沒面積增加。

▲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公開說明會,開啟台灣調適行動新里程(照片係環境部提供)。

此科學報告由國內長期投入氣候變遷科學及調適科研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以及政府相關單位如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農業部試驗單位以及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68位作者共同完成,並由25位學者專家協助審閱;科學報告共收錄超過1200篇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論文、部會報告與計畫研究成果,整份報告共分為五章,內容包含全球與東亞的氣候變遷概述、台灣的氣候變遷現象與衝擊資訊、氣候變遷風險與調適科學架構,共計600餘頁,31萬字。

兩位主編強調,此報告內容為收錄與參考國內外科研成果,為科學研究階段性成果之彙編,然而氣候變遷科研正快速發展中,建議各界仍須持續關注相關國內外科研成果之更新與發展。同時,此科學報告也反應了科學社群對於現階段國家推動調適工作的期許,期許國家在氣候治理上,除了政府部門現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工作,也應加強重視因應水資源、農漁業、生態系統國土規劃、人體健康在未來降雨不均、熱浪、海平面上升等衝擊下之調適工作,也期待科學資訊的彙整對調適政策的研擬與推動有所助益。

▲環境部施文真次長表示,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將作為各部會與地方政府規劃調適行動策略的科學基礎(照片係環境部提供)。

集結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及調適科研諸多學者戮力完成的新版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於5月8日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國際會議廳舉辦《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公開說明會,也是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由環境部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首度聯合公開發布之科學報告;這次說明會計有國家調適行動業務相關部會、各縣市政府以及關心氣候變遷調適議題各界共約680人參與。

科學報告下載網址:國科會:https://tccip.ncdr.nat.gov.tw/ScientificReport2024/;環境部:https://www.moenv.gov.tw/nera/7CFA1D364EA6AFE4

▲國科會林敏聰副主委致詞時表示,將來與環境部等共同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科研生態圈(照片係環境部提供)。

台達救援珊瑚 再添國際幫手

(台北內科週報第620期/2024年3月4日-2024年3月10日)

【ESG促進平台】以3年復育萬株珊瑚為目標,「台達孕生珊瑚復育計畫」與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持續執行保種、育種,日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更與在珊瑚復育科學研究上、具有世界領先地位的美國Mote海洋實驗室(Mote Marine Laboratory & Aquarium),及海生館、海科館等研究單位,針對耐熱珊瑚研究簽署國際合作備忘錄。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郭珊珊副董事長表示,「全球的海溫近1年來,每天都在寫歷史新高,珊瑚生存也都備受威脅。台達基金會去年派員至Mote觀摩珊瑚白化救援機制,今年很榮幸能正式進一步與Mote展開合作,並將資助海科館與海生館的研究人員,以及選派台達的珊瑚復育志工赴美交流學習,希望未來台灣發生珊瑚大白化現象時,能即早完善珊瑚白化預警與救援機制。」

▲郭珊珊副董事長(左2)、Mote總裁Michael P. Crosby(右2)、海科館陳素芬館長(左1)、海生館陳德豪副館長於簽約後合影(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Mote總裁Michael P. Crosby表示,「很高興台達基金會成為珊瑚復育計畫的國際夥伴,也透過基金會的計畫與海生館及海科館研究人員交流,多方瞭解台灣耐熱珊瑚培育成果,將實際經驗應用於各自復育區域,以因應日後更加頻繁的海洋熱浪危機,提升珊瑚應對極端氣候的韌性。」

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Mote海洋實驗室,成立已有近70年的歷史,擁有40位以上的博士級研究員與300多位的員工,該團隊長期以來也已復育超過22萬株珊瑚。去年,當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溫刷新全球新高超過38度,造成多處復育點珊瑚白化甚至死亡時,Mote的研究人員整個夏天馬不停蹄地,從復育點救援數千株珊瑚上岸,暫置在離岸工作站由研究人員與志工照料,並順利在11月時重新放回海中。

▲郭珊珊副董事長(左2)、Mote總裁Michael P. Crosby(右2)、海科館陳素芬館長(左1)、海生館陳德豪副館長代表簽署「耐熱珊瑚國際交流」合作備忘錄(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自2021年啟動的「台達孕生珊瑚復育計畫」,係與海生館、海科館及非政府組織山海天使共同合作,在專業研究的基礎上,台達投入自身自動化技術、設備及企業志工,為耐熱珊瑚研究及保種盡一份力,並與海科館合作,在基隆潮境海灣保護區成立亞洲首座零碳「潮境珊瑚保種中心」,鎖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認定瀕危珊瑚種類。除進行活體保種之外,也與海生館合作在墾丁國家公園後壁湖出水口,設立水下耐熱珊瑚苗圃,以通過國際耐熱標準測試的「銳枝鹿角珊瑚」為主要移植物種,由通過訓練考核的台達珊瑚復育志工執行監測和維護,為未來可能遭受海洋熱浪襲擊預作防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