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預告 碳費配套三子法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ESG促進平台】氣候變遷因應法下與碳費有關的3子法,包含「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碳費收費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環境部已於4月29日依法預告,有關各界關心碳費徵收機制考量碳洩漏風險,對於收費排放量納入分期碳洩漏風險係數值一節,環境部再補充說明如下:

環境部表示,經檢視國際間已實施碳定價機制國家,如歐盟、韓國及新加坡等,為避免碳洩露及兼顧產業的轉型,往往給予免費排放配額或免稅額,相較之下,日前所預告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的設計則更為嚴謹。

以歐盟為例,被列管對象若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且符合排放標竿者,即可無條件取得100%的排放配額,而我國則是要求收費對象需提出具有指定目標之自主減量計畫並經核定後,才能適用碳洩漏風險係數調整收費排放量。

▲環境部預告碳費相關3項子法;圖係氣候署蔡玲儀說明情景(照片係環境部提供)。

在此機制運作下,收費對象即便適用前述過渡調整機制,仍要繳交一定比例的碳費,並無法豁免其繳費義務,此外,其還需要執行經核定的自主減量計畫,進行實質減量。換言之,我國碳費機制對於高碳洩漏風險對象的處理,並無外界所述過度折扣之情形;相對於國際而言,我國更加重視減量的必要性。

隨後,環境部也說明,目前規劃草案訂有兩種減量指定目標,第1種為參考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的精神,以2021年為基準年,至目標年2030年共減量42%;第2種為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以2019年至2023年排放的5年平均值作為基準年排放量,在達成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前提下,依不同排放型式(如直接排放、使用電力間接排放)訂定排放標竿值。以固定燃料燃燒標竿值為例,這次草案係以我國各行業燃料單位熱值排放量的前25%作為標竿值,計算其至2030年應削減的排放量。該部評估前述減量目標對產業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收費對象仍需投入資金進行實質減碳工作後方可達標,並無外界所稱指定目標可輕鬆達陣之情形。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即每單位GDP之二氧化碳排放)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環境部指出,2022年較2005年減少42.13%,顯示我國近年來推動低碳轉型已有成效。未來碳費開徵後搭配自主減量計畫與指定目標等配套措施,在假設所有收費對象均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且達成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之情境下,推估收費對象相較其基準年(2019年至2023年,5年平均排放量)可減少約24%以上的排放量,此一削減量有助於我國達成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

這次碳費徵收3項配套子法草案預告期間為60日,歡迎各界提供相關的建議或意見,環境部近期也將與各利害關係人辦理子法草案的說明會,除了讓碳費徵收對象能及早規劃減碳措施與至2030年的減碳路徑,加速加大減碳力道,也能蒐集各方意見以精進3項配套子法。


楊金龍從央行觀點 談永續發展

(台北內科週報第619期/2024年2月26日-2024年3月3日)

【ESG促進平台】氣候變遷對全球的發展影響日益劇烈,不單是環境面向,也波及全球經濟和金融秩序。中央銀行楊金龍總裁宣示,在既有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基礎上,央行將滾動檢討相關措施,加強與金管會監理合作,並增加外匯存底中的綠色債券投資,更期盼透過國際協調一致氣候政策,促進永續金融發展,齊心邁向綠色全球化。

楊金龍總裁1月25日應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旗下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TCCS)邀請,出席113年第1季理事會議,並發表「全球化與永續發展:中央銀行的觀點」;面對現場來自各行業會員高階主管,他期盼各產業都能夠重視治理架構的金融人才培訓,同時設置專責單位,強化氣候風險管理架構,及自願遵循國際永續金融準則,適時加入國內外相關組織,以因應「綠色金融,綠色通膨」時代挑戰。

▲TAISE簡又新董事長(左)與中央銀行楊金龍總裁相識30年,並曾於1994-97年間,他任駐英代表期間,楊金龍總裁奉派前往倫敦開設央行駐倫敦辦事處(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據楊總裁觀察,全球化不光對全球經濟、金融帶來衝擊,還是導致全球氣候變遷和環境惡化的因素之1。除了工業革命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過度生產、跨境運輸以及無節制消費等,都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上升。幸而,透過國際公約,各國陸續承諾淨零排放,並制定相關策略,經濟部門也積極透過市場資金,協助引導企業減碳與永續轉型。

對照國際趨勢和央行自身的責任,楊金龍提到,央行的法定職責在: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對外幣值穩定,並在這些目標內協助經濟發展。考量氣候變遷可能推升銀行部門面臨的風險,淨零轉型政策短期內可能加重通膨壓力,而極端氣候和轉型政策也可能衝擊經濟需求面和供給面,因此央行2022年參考國際央行經驗發布《中央銀行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從「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總體審慎」、「外匯存底管理」及「國際交流」5大面向,分階段推動11項政策措施。

▲楊金龍總裁(前排左3)應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TCCS)邀請,出席113年第1季理事會議暨CEO講堂,並發表演說(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在減緩全球化對環境衝擊方面,楊金龍認為,國際協調非常重要,尤其是先進經濟體共享綠色創新等技術,可為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帶來降低碳排與產生經濟效益的雙重紅利。據他剖析,因為氣候變遷和減碳政策在短期內將推升物價上漲,影響民眾通膨預期心理,讓金融部門對經濟部門挹注資金的能力和意願大為降低,加上各國各自碳稅費率差別,都對央行維護總體經濟金融穩定的帶來挑戰。然而,他還是主張,政府部門在制定和推動因應氣候變遷風險政策上,應該居於主導地位。央行雖然不是氣候相關政策主要推動者,但面對氣候變遷對經濟金融帶來的嚴峻挑戰,加上呼應聯合國和我國永續發展目標,央行責無旁貸必須加入氣候行動行列。

他坦言,央行在永續金融發展上,由於是否具有監理職責仍待討論,因此涉入程度還取決於業務範圍,不過從整體審慎監理的角度,必須持續關注並採行相關因應措施,並強化和金管會在ESG議題的監理合作,以確保經濟與環境永續性。


TAISE最新民調出爐 揭露多項發現

(台北內科週報第616期/2024年2月5日-2024年2月11日)

【ESG促進平台】全球矚目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8),已在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召開,會中決議「逐步淘汰」未經處理的化石燃料,宣告終結人類依賴已久的石油時代,成為全球對抗地球暖化有力行動的另1里程碑。

1月31日,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發布了最新「2023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結果,其顯示受訪民眾對於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關心度增加,然而,對於台灣當前能源現況、國際情勢及政府作為的瞭解,仍相對不足。與會學者專家齊聲呼籲,政府今後必須強化對民眾的教育與溝通,期待各大政黨凝聚對氣候變遷的共識,讓台灣真正與國際接軌。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進行「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已邁入第13年,這份民調針對台灣19個縣市民眾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時間自11月27日至12月8日。在參與人數創紀錄的COP28落幕後,此時公布這項台灣對於氣候變遷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格外具有參考價值。

在這份TAISE最新民調的最新調查結果中,氣候變遷讓國人「最有感」的生活影響是「消費變高」,較2022年上升了28.0%,此外,支持對抗氣候變遷納入候選人政見的比例高達72.6%,過半的受訪民眾支持政府徵收碳費或碳稅,顯示氣候變遷議題已逐漸走入台灣民眾的日常。

另方面,完全沒聽過「淨零排放」、「碳中和」的比例有4成,知道國際對抗全球暖化目標、要減少工業革命前均溫1.5℃的受訪者,僅佔11.9%,更甚者,對於台灣目前主要發電方式,有93.3%的受訪者答錯!

從這份民調結果看來,雖然,我國立法院已在2023年2月15日3讀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也代表台灣正式進入淨零時代,但是台灣民眾對於相關實質內涵的理解,仍然有待加強!

發布會中,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提醒,受訪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瞭解僅止於大方向,包括我國目前的能源政策、配電方式都缺乏更深入的認知,另外,民眾對抗全球暖化的行動也嫌不足,受訪者對於政府、企業面對氣候變遷所採取的積極度也持保留態度,顯見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中)、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彭啟明總經理(右)、TAISE執行長顧洋教授出席「TAISE氣候變遷民調發布會」,並於會後合照(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TAISE執行長顧洋教授表示,由這份民調可以看出,相較於2022年的TAISE民調結果,2023年受訪民眾對於氣候議題造成影響、以及如何減緩暖化的考量更為廣泛,關切的層面已擴增至生活消費、健康、糧食、能源,甚至法制規範、就業及公平正義。

針對TAISE這項民調結果,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彭啟明總經理提出他的觀察,他表示,「台灣民眾對於氣候變遷除了災害外,開始大幅意識到糧食不足、能源短缺、消費變高、就業衝擊、健康疾病及公平正義,顯見國人開始重視氣候變遷的實質內涵」。

再進一步,啟明總認為,國人對於氣候變遷雖高度關注,但對相關內涵及其所帶來的改變,仍有顯著的認知落差,「這將不利於淨零轉型的推動,建議應該多進行全民教育推廣或開放溝通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由民調結果顯示,僅6.7%的受訪者正確答出我國目前主要發電來自天然氣;21.1%的比例回答核能,對此,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李明旭教授指出,民眾對於國家目前與短期電力發展結構,仍存在相當的認知落差。

這份民調的結果也發現,具政黨傾向的受訪者較無政黨傾向的受訪者,更支持將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如全球暖化、減碳等)列入政黨或政治人物的重要政見。但是,在碳費徵收、水電費調整等議題的支持度,將有所下降,顯示當氣候變遷涉及民眾荷包時,對於相關政策的支持度比較保守。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周桂田主任直言,2024年的總統與國會大選結果,台灣未來4年將出現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的政府型態,新任總統為民進黨籍,立法院席次則呈現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各自不過半的比例,政黨立場將影響氣候與能源政策與法案的推動,但發展綠色能源為國際趨勢,政府立場較不易改變。彭啟明則提醒,從先進國家發展經驗來看,對於能源政策具高度對立的國家,不利於能源轉型的推動,建議朝野應積極進行對話討論,形成較明確的共識。

TAISE的民調中詢問受訪者,是否認同禁用化石燃料是減少全球暖化最重要的路徑,結果顯示認同比例約僅50%,遠低於減緩暖化影響力不大的「植林」與「資源循環零廢棄」。

對上述結果,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許晃雄特聘研究員表示,顯示台灣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部分認知與國際訴求無法同步,這項有趣的差異是否反映出台灣目前能源政策的論述,以及相關報導不足,導致受訪民眾認同禁用化石燃料的比例偏低,值得探討。


商研院出高招 啟動ESG雙引擎

(台北內科週報第614期/2024年1月22日-2024年1月28日)

【ESG促進平台】商研院(CDRI)站在國家智庫的高度,以政府資源協助服務業培育人才,尤其是兩代傳承與企業永續經營的領袖人才,更深受王建彬院長的關注,並帶領團隊投入培訓與輔導工作,已卓有績效!

為持續協助中小企業融入國際潮流,商研院積極規劃多樣課程,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趨勢,日前再宣布兩項相關課程,包括廣受企業主與董監事好評的第3期「ESG永續領袖班」,以及採用小班菁英制的第11期「基業長青創二代經營實學班」,歡迎及早報名,把握優質學習機會!

王建彬院長表示,兩班課程結訓後,均可抵上市、上櫃公司董事、監事上課進修時數。同時,今年商研院也計劃擴大影響力,將ESG相關知識引入東南亞的台商,預計推出越南、泰國等地的ESG台商課程,培育更多具有專業和國際競爭力的ESG永續人才。這一舉措將有望在區域層面上,促進ESG理念的推動。

▲商研院發動雙引擎,第3期ESG永續領袖班、第11屆二代班同步招生中;圖係「基業長青創二代班」第8期結訓時,許添財董事長(第1排左5)、王建彬院長(第1排左7)與大家合照(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第3期「ESG永續領袖班」課程,定於2月29日至3月1日為期兩天,總計12小時的充實課程。透過模組化教學與案例討論,深入洞悉如何因應主管機關的要求與2050年淨零碳排轉型。對企業負責人、董事、監事而言,這些內容涵蓋了最新趨勢,例如碳稅、碳交易、碳中和等,將有助於他們掌握所需的知識。

其次,已堂堂邁入第11期「基業長青創二代經營實學班」,是以打造下屆總裁接班人為宗旨,多年來培育出200多位來自各行各業北、中及南部二代經營者,並藉由異業結合、相互提攜、共同投資、諮詢問題、促成商機等,一路相互扶持至今。這次將於3月辦理,共計6堂課程,除了充實的課程內容,還精心安排於台北星級飯店住宿兩晚,參與學長姊聯誼和社交禮儀晚宴,藉以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成功接軌與提升國際競爭力。有意報名上述課程者,請洽:一、ESG永續領袖班:蔡小姐02-77074945、馬小姐02-77074933;二、基業長青創二代班:林小姐02-77074935。


以書為友 為碳盤查找出好解方

(台北內科週報第605期/2023年11月20日-2023年11月26日)

【本報專訪】碳盤查,這術語聽起來可能要經1個專業而複雜的程序,才能得出初步答案,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熟練的碳盤查執行者,問題在於如何很快領悟其中的施行步驟,否則無法得其門而入!

書,是每個人解決問題最好的朋友,只要能夠「以書為友」,那麼,它將成為您最貼心的幫手,而且是不用花買書以外的錢。今年7月,工研院特聘ESG講師楊聰榮博士,與新陸書局首次合作,共同出版了台灣第1本碳盤查專書:「碳盤查-成功關鍵秘笈」,詳細介紹碳盤查的方法與步驟,解釋如何收集與分析資料,提供特別的排放源類別分析與不同的減量方案,以及不同型別企業的實際案例。

▲楊聰榮博士(左2)與叡揚資訊創新推動處李漢超處長(右2),及產品輔導師毛楚瑜(右1)與楊芷渝(左1)通力合作,《數位化碳盤查》誕生了(照片係李漢超處長提供)。

之後,11月15日,楊聰榮博士攜手深耕淨零減碳多年有成的GSS叡揚資訊張培鏞董事長、創新推動處李漢超處長,及產品輔導師毛楚瑜與楊芷渝小姐,和新陸書局再次合作,導入叡揚資訊研發設計的數位化碳盤查雲端服務系統:「Vital NetZero零碳雲」,出版了「數位化碳盤查-第一次就上手」。

楊聰榮博士說:「中小企業要培養碳盤查的人才,其實相當不容易,但是未來碳盤查的需求會越來越重要,因為不論是國際的碳稅跟國內碳費,都會要求更多的資訊,因此數位化碳盤查的發展會越來越重要」。

▲「數位化碳盤查-第一次就上手」書封(照片係新陸書局提供)。

一般懂得使用工具的人,一定比不懂使用的人要強很多,楊聰榮博士認為,「對大公司也是一樣,應該先做第1次的碳盤查,將數字的產生流程化,未來才可以用更快速的數字呈現方式。無論用哪1套軟體都可以,一定要早一點開始進行,因為盤查的數據產生需要相當的時間去熟練,並且經過不斷地修正,才有可能達到正確的使用。總之,還是要提早開始。」

書中,中央研究院李德財院士指出,「這本指引《數位化碳盤查》,提供了碳盤查的作法與範例參考,對究竟該如何進行碳盤查,有更清晰的輪廓,讓讀者可藉著實際操作叡揚資訊的零碳雲(NetZero)工具平台,從做中學,一步一步地可將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完成,這個零碳雲(NetZero)工具平台,正是我多年前在執行學校溫室氣體盤查時所欠缺的」,實在替讀者對此書下1個最好的註腳,大家若能「以書為友」,必可受益匪淺!

▲楊聰榮博士認為,碳盤查的工作一定起步要早(照片係楊聰榮博士提供)。

誠如台北商業大學張瑞雄前校長所說,「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1是它介紹了1個實際的工具,Vital NetZero溫室氣體盤查系統。這1創新對於希望有效管理碳排放的行業來說是1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工具,透過自動化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和報告的過程,Vital NetZero簡化了本來是複雜且耗時的工作。這不僅減輕了組織的負擔,還提高了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計算效率,從而促進了更客觀與明智的減排決策的制定」,從楊聰榮博士與李漢超處長合著的這本書,確實可以如同書名:「第一次就上手」。


碳稅只是起點 先推貿易便捷化

(台北內科週報第604期/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9日)

【產學政研連線】資策會卓政宏執行長認為,全球都在為即將實施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做準備,其實從產業國際移動歷史中,看到各項ESG承受的外部成本,就可以知道碳稅只是起點,所有外部化的成本都必須被還原,ESG的可追溯性將會一步步跟上,雖然ESG相關稅務還很遠,但會是必然的走向。

易便捷化與電子商務理事會(AFACT)中華民國代表、資策會卓政宏執行長,於11月9日至10日以AFACT亞太貿代表身分,受邀參與於瑞士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舉辦的聯合國貿易便捷化與電子商務中心(UN/CEFACT)第29屆大會,偕同各國國家代表與專家,就推動貿易便捷化、標準制定、永續及循環經濟等議題進行國際事務討論。

UN/CEFACT聯合國大會為該組織年度例行會議,主要檢視當年全球推動貿易便捷化與電子商務發展之成果,並探討未來發展方向。AFACT則為UN/CEFACT姐妹會,故UN/CEFACT每年均邀請AFACT代表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大會討論。繼今(2023)年5月出席UN/CEFACT第40屆論壇後,卓政宏執行長再度代表台灣赴瑞士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參加UN/CEFACT大會。

▲資策會卓政宏執行長出席聯合國UN/CEFACT年度大會,聽取世界貿易組織及聯合國下轄的歐洲經濟委員會、貿發會議、各地區代表過去1年在貿易電子化成果與未來合作機會(照片係資訊工業策進會提供)。

UN/CEFACT會中,由世界貿易組織及聯合國下轄之歐洲經濟委員會、貿發會議、各地區代表等報告過去1年在貿易電子化之成果,也針對全球關注的永續貿易、法規程序障礙以及ESG可追溯性等議題進行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資策會自2022年起接任AFACT常設秘書處,近期UN/CEFACT針對鋰、銅、鎳等原物料的上下游溯源機制,以杜絕電子產品漂綠(greenwashing)情事所成立的關鍵原物料提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Project,CRM Project),台灣AFACT常設秘書處以我國電子製造經驗,加入跨國溯源機制設定討論,有助於掌握標準設定建議權,為產業掌握先機。

今年台灣與日本共同擔任AFACT主辦國,將於12月1日在台灣舉辦AFACT第41屆大會與2023年eASIA Awards國際競賽。除了AFACT會員代表將組團來台參與此盛會外,由各國專家所組成之eASIA Awards評審團與參加競賽的各國團隊將齊聚一堂,有助於我國深耕國際,並鏈結企業合作。


商研院再加持 永續領袖班爆滿

(台北內科週報第594期/2023年9月4日-2023年9月10日)

【ESG促進平台】現在的企業經營階層,而對淨零排放的挑戰,無不精神緊繃起來、加快學習及瞭解如何因應,但受限於事務繁忙,無法投人太多時間而兩難,此時,有了商研院(CDRI)的加持,與法國AFNOR集團,針對上市櫃企業負責人,董、監事、企業主所規劃兩天「ESG永續領袖實務班」,結果一開班就爆滿!

第1期「ESG永續領袖實務班」於9月8日舉行始業式,有來自北中南部的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參與,如杏一、新竹物流、新光產險、雲豹能源、祥寶、歐賀服飾、台鉅生技、景發鋁業、志邦企業、台灣運彩、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日造酒妝、第一化粧品、文賀、荷華達康生技、立展興、園圃農場、台灣微生物、唯豐肉鬆、台灣微生物、蓋亞新創…等。

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於開訓典禮時勉勵所有學員時表示,目前國際間有關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不只是為了因應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碳權、碳稅等迎面而來的挑戰,更為企業本身的國際競爭力與永續經營必須急起直追。身為企業組織的領導人,「數位商數」(DQ)與「綠商數」(GQ)更成為領導力的決定因素。

▲商研院第1期「ESG永續領袖實務班」爆滿開出;圖為許添財董事長(中)、王建彬院長(左3)與前來學習的上市櫃公司高層主管,於始業式後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指出,商研院為落實全球淨零轉型趨勢,並協助輔導中小企業培養淨零轉型人才與實力,除開辦1系列相關課程與培訓,更於日前開放《企業碳盤查DIY服務平台》,提供企業以「省錢省事」的方式搶攻淨零碳排先機,跨出減碳最基礎的第1步:「ISO 14064-1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即指打穩碳盤查能力,建置碳帳本,邁向綠色永續轉型。

更進一步,許添財表示,商研院《企業碳盤查DIY服務平台》所提供的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是透過訂閱整合機制與運算加服務的智慧化、自主化、平台化、雲端化,來讓企業領導人可訓練、指定專人管理公司組織的「碳帳本」,化解「碳焦慮」。

王建彬院長表示,「ESG永續領袖實務班」課程為業界首創、第1且唯一的僅需上課兩天,就立即可獲得法國AFNOR國際證照,並可抵上市櫃公司董、監事上課時數12小時。此外,有鑑於多位仍在國外而這次無法上課的企業主要求,亦規劃第2期預計於第4季開班,以協助更多上市櫃公司高層主管,掌握最新趨勢,如碳稅、碳交易、碳中和…等。

這次「ESG永續領袖實務班」課程為期兩天,即9月8日、9日展開共計12小時的紮實豐富課程,內容包括「全球淨零行動發展」、「自然碳匯與碳資產管理」、「碳盤查與減量技術」、「國際永續準則發展趨勢」、「永續報告書」等主題。


TAISE辦論壇 聚焦全球最熱議題

(台北內科週報第584期/2023年6月26日-2023年7月2日)

【ESG促進平台】日前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舉辦的「ESG趨勢論壇」中,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碳稅與數位化是當前最受矚目的議題。當然,碳稅的設定並非僅由1個國家單獨決定,而是1個涉及全球範疇的議題。舉例來說,如果台灣的碳稅低於歐盟,我們的商品在出口到歐盟時仍將被課以進口碳關稅,同時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時間的推進,碳稅在國際上會趨於一致,進而可能引發綠色通膨的趨勢。

這場盛會聚焦於全球最熱門的「碳關稅與數位永續:永續潮流企業佈局」,並邀請台灣微軟商務解決方案事業部營運暨行銷事業群陳怡帆副總經理與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籌備處黃偉鳴副主任,介紹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並以數位服務作為解方,提供各企業ESG可行的數位戰略方向。本次論壇採實體及線上同步舉行,共計逾890人出席。

▲陳怡帆副總經理演講時,將焦點轉向科技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首先,陳怡帆副總經理將焦點轉向: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與科技在這個領域中的關鍵作用。她指出,隨著各國對ESG法規的不斷加嚴,永續性已經不再只是公司營運的1部分,而是人類生存的關鍵。根據專業機構預測,永續性在未來將能創造高達43兆美元的產值,科技在其中收集相關數據的環節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特別是Scope 3(範疇3:其他間接排放)供應鏈碳排放方面。

隨後,陳怡帆進一步透露,微軟已經在營運上承諾要在2030年達到負碳排放,並已經收集到供應鏈80%的數據。她強調,IT中心的雲端化是微軟減碳排放的重要一步,這將有助於減少高達98%的碳排放。她也指出,儘管微軟只佔全球碳排的0.03%,但仍致力於協助顧客和供應商減少碳排放。

▲黃偉鳴副主任針對氣候變遷因應法與台灣的淨零轉型計畫,提供了深入的見解(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當天論壇進行中,黃偉鳴副主任針對氣候變遷因應法與台灣的淨零轉型計畫,提供了深入的見解。他指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實現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他並解釋說,盡管各國對於達成淨零排放的時程與定義,都有所不同,但聯合國對於這些不同的態度是理解和保持尊重。他也提到,氣候變遷因應法包含7章共63條文,對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規範,不僅僅是碳的規內容,並涵蓋了除減排外的氣候變遷調適措施。

此外,該法也啟動了碳定價及排放交易機制。這與亞洲開發銀行(ADB)的政策相呼應,也與國際趨勢保持一致。黃偉鳴進一步指出,自願減量額度(碳權)已經有相關的法規機制,但該標準相當嚴謹,並非簡單的擁有土地、種樹即可獲得。碳費的徵收也是這次修法的重點,訂定自主減量計畫及優惠費率,並參考了SBTi的審查機制。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左2)、台灣微軟商務解決方案事業部營運暨行銷事業群陳怡帆副總經理(左1)、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籌備處黃偉鳴副主任(右2)、TAISE江惠櫻常務委員(右1)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黃偉鳴最後強調,大眾行為的改變是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因素,而節能科技的進步,如果伴隨著增量的能源使用,則可能導致能源的浪費。因此,推動大眾改變生活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達成淨零目標的關鍵。


簡又新央行演講 對提問以實答

(台北內科週報第579期/2023年5月22日-2023年5月28日)

【ESG促進平台】時隔兩年多,在淨零的倡議上已更為不同了,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繼前年初至中央銀行講述「氣候風險與永續金融發展策略」,再度於今年4月14日應楊金龍總裁之邀至中央銀行演講。此次內容不只盤點兩年來世界各氣候領域趨勢的新增與變化,更就氣候治理議題提供論述。在最後的提問時間,簡大使與楊總裁及央行同仁就相關議題熱烈討論,讓此行對雙方都有著滿滿的收穫。

當天,簡大使首先以聯合國不斷出台的多項氣候行動開場,接著說明不只是各個領域有共識加入淨零倡議,各國也相繼公布2030的減碳目標。這種不論公私部門一同努力的趨勢,也能從許多非政府組織與相關監管單位都不斷研訂的倡議與規範中窺見。此外,他也從歐美提出的各項法案與資金規模,講到台灣的2050淨零轉型12大關鍵戰略。這些例子所帶出的是氣候治理的「多層級」特性,他指出,縱向從全球,到國家,再到地方,而橫向則連結政府、國際組織、國內NGO及私部門(如企業界)。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於中央銀行演講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隨後,簡大使提到歐洲央行正在進行的氣候行動,像是致力於銀行監管、提高環境永續意識、制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規範,以及設定了氣候變遷中心。同時,他也指出接下來政府的財政相關單位,在制定國家政策時要考慮到綠色通膨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影響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所有層面。最後,他更期望央行自身要宣示與承諾淨零,並說明這是1個嶄新的知識,且不斷在演變,鼓勵與會的央行同仁要持續不斷地接受新知。

末段的提問也是異常精彩,與會者首先問到企業轉型通常需要人力與經費,這樣要如何在淨零與公司績效之間做取捨。簡大使回答時,強調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這是1個生死存亡的階段,不做就無法生存。再者,企業要有碳權即商機的觀念,在帶入此觀念後訂出的節能減碳決策,相關經費的投入可以不是「花費」,而是「投資」。

其次,針對現場的提問:「台灣產業特性導致中小企業為數眾多,他們沒有多的人力與資源投入ESG議題的改善,要如何協助他們」,簡大使表示,目前政府由金管會推動政策,未來將範疇3排放納入監管,這樣可以推動由資源較充裕的大企業帶領其供應鏈的中小企業前進。

▲中央銀行楊金龍總裁(左)將2022年底剛出爐的「中央銀行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贈送給簡又新大使(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與會者也問到:「碳稅與碳費的差異,對產業轉型來說何者有效?」簡大使表示,兩者都有效,初期要加快腳步的話就是碳費先行,專款專用較能讓企業接受,阻力較少,但長期來說則是碳稅較為公平,可以照顧到被氣候變遷影響較大的弱勢族群。

最後,與會者則問到政府非核家園與淨零轉型的衝突問題。簡大使便舉歐洲國家為例,理論上核能與天然氣都不是再生能源,但現實上由於烏俄戰爭導致的能源問題使得歐洲國家重新審視綠能的認定條件。再說,核能技術也有不同世代的發展,因此,這個議題與政策在未來也預計會是滾動式的討論與調整。

這場演講結束時,楊總裁不只感謝簡大使為他的同仁帶來新資訊,他也表示,未來中央銀行法的修法應該要把Green & Sustainability的概念置入,並親自將2022年底剛出爐的「中央銀行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贈送給簡大使。該方案明訂許多央行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政策措施,顯示央行正審慎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且透過國際組織汲取經驗,並與金管會在氣候議題之監理合作,共同協助推動我國永續發展,期望央行能帶動金融體系積極因應氣候變遷挑戰,確保我國金融穩健發展,經濟永續成長。


黃文義解決綠能不足 有創見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本報獨家專訪】在1月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無任所大使、也是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博士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表示,過去政府講節能減碳只是宣示,如今落實在法律上,影響非常大,而政府現階段當務之急是解決綠電不足的問題。

對於「解決綠能不足問題」,當然政府責無旁貸,同樣的,企業界也不能坐等政府來解決,何況這問題已迫在眉間了,在地熱探勘與開發,投入數10年心力的黃文義博士,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義不容辭的提出他的建言,他說:「碳稅已是企業很大的負擔,綠色再生能源則是減碳的工具,台灣本身的綠能不足以應付企業的需求,我認為台灣地熱也不足以應付台灣綠能的需求,但COP26巴黎協議Article 6允許國際碳交易,也允許以技術、資金等在他國投資綠能扣抵本國綠能的需求。台灣在國外投資開發的地熱再生能源所產生的碳權,將可以賣給台灣企業,尤其是電子5哥,可以解決買不到綠能的窘境。另外,台灣有礦化碳封存的條件,成立台灣民營E&P公司建立礦化碳封存的能力,也可提供企業一些碳交易」。

▲黃文義博士從年輕就對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黃文義博士認為,「E&P是半封閉的產業,資源開發與碳封存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往國外擴大E&P市場規模,是台灣可以走的路,尤其對邦交國的援助,期待能使用民間地熱探勘作為援外的工具,中油、台電等公營公司作為風險分攤與開發的投資,工研院及學術界全力支援,就能創造台灣E&P產業!」

這位不只學有專長,更值得重視的是豐富的探勘與開發經驗,尤其對地熱方面,黃文義博士談起他的背景說:「我從事地熱探勘與開發是因為學的是地球物理;當初考上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系,取得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碩士後,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地球物理組也是申請科羅拉多礦業學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地球物理系就讀。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又熱衷組裝當時流行的DEC PDP 11和LSI 11小型電腦,以及組裝可控源電磁波探勘設備與資料處理軟體,得以做探勘服務。其實,當時純粹是把它當作賺錢養家的工具,直到2015年開發了效果、讓我也驚訝的大地電磁陣列探勘以後,更樂於到處花錢探勘。對於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但希望還是能有所回報!當前的『金山南』計畫,則是我們在台灣多年探勘後所探明的典型火山型地熱儲集層,希望能募集到資金開發成國際級的地熱發電廠。」

▲1986年,黃文義博士(左)攝於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前(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以專業領域深厚的學經歷,黃文義博士曾說過「地熱探勘與開發」有3大成功因素,他表示,「第1個成功要素是探勘要探明地熱儲集層,瞭解您使用方法及軟硬體的原理和限制,按手冊依樣畫葫蘆的探勘可能很容易誤導,另外探勘就像看醫生,每個醫生的診斷不見得一樣,有時需要第2個意見。我們針對台灣複雜地形、地質及高人為噪音所開發的探勘系統,在台灣進行約4年的探勘,結果可以解釋為何台灣的地熱鑽井為何不成功,因為都沒有鑽在地熱儲集層上,此結論發表在世界地熱論壇(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2020+1),也做成視頻:https://youtu.be/sTiWpOiuK-ohttps://youtu.be/SpD5LuHrD0I(中文版)。」

此外,黃文義說:「第2個成功要素是鑽井的工藝,鑽井也是地熱開發的重要的一環。它跟一般石油及地下水、溫泉鑽井不一樣,為保證熱氣或熱水可以大量湧出,在生產層的井孔需保持負壓,也就是欠平衡鑽井,才不會破壞噴道。如果使用後段的洗井,產能一般也會有所折扣。而第3個成功要素就是對地下儲集層的監控,讓生產與回注達到平衡,以期永續經營。」

▲1986年,黃文義博士參與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地熱探勘(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