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水龍老前輩 帶領工藝迎新潮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別報導】人能飲水思源,才能承先啟後,對工藝產業的大大小小來說,最值得紀念的人,無疑的是,1997年離世而去的顏水龍老前輩,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之所以舉辦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展場為「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目的無他,僅是希望對這位老前輩禮敬,且以1瓣心香祈求他顯靈,啟發後輩如何來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的工藝產業在世界發光、發熱,引領世人追求技藝的登峰造極!

工藝,在顏老前輩的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他在「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顧與前瞻」(詳請參閱2016遠流版、顏水龍著《台灣工藝》p176-199)的文中指出,「如何創造器具以達到『用』與『美』的功能來滿足更舒服、更美的生活,這就是工藝」。這也就是他雖是畫家,但卻願意「以藝入技」,實現「美」與「用」的結合,他曾說明:為什麼畫家也要從事工藝?其目的在於:「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這樣的念頭,也影響了他走上工藝之路,實現了「美」與「用」的結合。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老前輩的生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圖係當天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105年前,也就是民國8年的5月4日,爆發了「五四」運動,影響年輕的中華民國甚大,間接造成台灣與大陸的分治,對中華文化的衝擊更是迄今未歇!同樣的,70年前,也就是1954年,彷彿是另個「五四」,台灣工藝因為有顏水龍老前輩在當年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也啟動了台灣工藝走上「美」與「用」的新結合之路。這1轉變,帶來今天不變的是,對工藝創新的思維與行動。

有所變,即有所不變;變與不變是一胎所生。新工藝的新,不是要有別於舊!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事物若無舊,豈會有新?即使大家談的「創新」,也不是可以無中生有!這3個月來,「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幾經研議,逐步找出如何結合有志之士,並發揮創新媒體無遠弗屆的聯繫力量,以期慢慢推升「工藝」由舊而新、再由新而新,以至新舊交流而生生不息!

▲在世代傳承上,王清霜大師(中)無疑的是當代傳承的典範,他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首先,共學團探究一技在身、如何帶來希望無窮?在顏水龍老前輩的德澤流傳下,後人應可領悟到:「傳承」的重要性,若當年他沒有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將「工藝」與「研究」相結合,那麼1954年之後,70年來這一切將不存在了!幸好,他是有遠見的,不只「功成弗居」,更在他的中晚年投入工藝的教育工作(網址: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在AI時代,共學團將顛覆既有的教學模式,預備於7月起展開「互助共學工坊」,先分別舉辦「竹藝傳承班」(竹藝係台灣工藝之光)、「木藝傳承班」及「綠金咖啡工藝班」,後續再延伸至其他工藝項目。

▲顏水龍老前輩很重視台灣的竹藝;圖係〈竹製客廳桌椅〉由他所設計,許正製作(圖為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其次,共學團認為,百工百藝最重要的是,創作精神的建立與改造,而精神的表現在於器物的藝術性;精神的改造則要著重於建立「利在義中」的觀念。昔年,孟子見梁惠王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即是告訴後人,利自在義之中,不求利而利自然滾滾來!基於改造的需要,共學團也將甄選「百工百藝百傑」,頒給「水龍典範」的榮譽,為台灣工藝界樹立楷模。

此外,共學團深深體認,沒有錢辦不了事,必須先籌經費、再找人。因此,7月1日起,將籌辦「百工百藝百市」,藉《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17年所累積的行銷傳播力,為百工百藝百傑推廣典範之作,同時籌得辦事的經費,請關心台灣工藝前途的各業賢達支持!欲知詳情,請將你line的I.D.與手機號碼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和你連結起來。


在醫學與藝術 林昶仲獨有所見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逐夢築夢】林昶仲醫師不只成功生活於醫學與藝術的跨領域中,而且宅心仁厚的在社會發展。很榮幸在曾總編輯的書友引介下,能有機會專訪他,並向他請益。這次開端之後,希望能有更進一步的連結,使讀友可以透過「無紙報」的創新發行方式,如親訪這位好醫師。

跨出醫學界,林昶仲澈底瞭解藝術對於人生的重要性,他說:「同樣的作品,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動。『牛轉』在日本巡迴展覽時,有位女士來幫忙佈展,一看到這件作品,馬上跟老師說:『老師,這隻牛叫我要帶牠回家。』這樣直接而單純的語氣,好像是個小孩子。隨後,她娓娓道來,她今年60歲已活了一甲子,想要送給自己1件值得紀念的禮物。年輕時嫁來日本之後,生活重心早已轉移到日本,對於台灣的眷戀已慢慢淡去。當她看到『牛轉』這件作品,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又回到眼前,想起童年暑假時,在美濃阿公家的田園生活,每天跟著堂兄弟姊妹一起牽牛到湖邊玩耍,青翠的草地、湛藍的湖水、真摯的情誼、無憂無慮快樂度過每1天。」

▲林昶仲(左1)醫師成功的生活在醫學與藝術跨領域中;圖為他在交趾陶的展示會中解說的情景(照片係林昶仲醫師提供)。

每個人也許曾經都有夢,卻不一定擁有夢想,林昶仲對人對事的感受,都是相當敏銳,他表示,「隨著年歲漸長而消逝,卻在看到那隻牛後變回了天真浪漫的小女孩。說著說著眼淚就流下來了。而藝術無法讓人吃飽穿暖,卻能感動人心,讓人覺得幸福。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1位『小王子』或『小公主』,期待大家欣賞藝術品時,用最純真的角度去體會其中韻味。」

不論醫學或藝術,都常接觸到人類最深層的生死議題,林昶仲醫師說:「曾經有1位80多歲的病人來做檢查,影像上顯示是肺癌末期,我告訴病人時、他忽然大聲痛哭,以為他是為了自己的病情悲傷,後來他告訴我,診間外是他失智已久的妻子,他們沒有小孩,不知道他走了以後妻子該怎麼辦?生死的輪迴早已明瞭,心中的牽掛才是真正不想離開的原因。以前會勸癌末病人把握時間、完成想要做的事情,但有些事情是永遠無法完成。」經林醫師一語道破,令人醒悟到,原來這便是生死牽掛之處!而今而後,面對難割捨時,畢竟也要割捨啊!

▲交趾陶是國寶,它感人至深(照片係林昶仲醫師提供)。

在為台灣文化尋根上,林昶仲又是如何看待?他意簡言明的舉個例子說:「有位收藏家曾經跟我說,他為什麼要支持台灣本土藝術?他說讀小學的時候,有1次腳受傷,只好穿木屐上學,到了學校被老師毒打一頓,因為老師是外省人,罵他怎麼可以學日本人穿木屐。過往獨尊1種文化的情況,譬如日本皇民化,國民黨復興中華文化,往往造成許多人的傷害,也導致許多文化的流失,在推廣交趾陶的過程,撫慰許多人的心靈,也讓大家都對台灣精緻藝術更瞭解」。聽到他講這小故事,令人想到:其實文化,何能分為本土或外來?都是人類的瑰寶,應予珍惜和保護。對林昶仲醫師的敬重,又增添了不少,希望他逐夢築夢的路上不斷有新的發現。


立法院豈可重演亂象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本報社評】立法院亂象再起,豈是全民之福!難道我們只能聽令這些才選他們出來為大家做事的委員,就是只能打打鬧鬧嗎?藍綠白3黨領導人,難道也只能縱容這些立委打打鬧鬧嗎?身為國內創新第1大報的我們辦報人,必須在此時嚴正指出,這1屆的立委處於3黨不過半的情勢下,人民再不容你們只會打打鬧鬧、爭新聞版面了。

請聽我們辦報的人一言,520已開啟台灣的新時代,在中華民國的旗幟下,台灣才有一線生機,對國會改革固然重要,可是對如何維護台海的和平更重;對3黨各自之私固然重要,可是對全民之福更重要。在任何改革之前,我們身為報人、求人不如求己。換言之,新聞媒體在過去也是亂象之1,不過在今天,經營「無紙報」的我們,深感自我革新是必然的振興之道。於是歷經兩年的創新過程,本報已為社會找到1條主張「公平正義」的路,此後,再不容譁眾取寵、謀求一黨之私!

▲立法院的委員只能排排坐,或打打鬧鬧嗎?圖為立法院第11屆立法委員宣誓就職合影(照片係取自立法院官網)。

敬愛的忠國愛民的立委,看到打打鬧鬧的重演立法院亂象,你們怎能袖手旁觀?為什麼不從黨團去反應你們另一面的看法?助紂為虐,其實不可恕!想想人民的期待,是希望1黨獨大、兩黨相爭,還是像今天3黨不過半?我們認為,這些結果都不是人民的希望。可以明確的說,人民希望立法院議事必須拋開黨派之爭。做不做得到?就要看你們國會改革是不是真有心革新?

今後的民心,不再是沈默的大多數!我們站在民眾的這一邊,而不是民代的那一邊。既然已選邊站在民眾的立場,便呼籲立法院的先進:豈可重演亂象!當前最急的,不是所謂的國會改革,而是立委的議事精神,究竟領了人民的薪水應該如何認真服務?這才是我們關切的重點!請各黨立委三思,感謝!


當旭日東昇 一技在身希望無窮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別報導】人有一技在身,一輩子就擁有永續發展的希望,如何讓生命發光、發熱,也在於如何善用自己的獨家技能服務他人,若愈受歡迎、則成就愈高,古聖先賢莫不是如此!

顏水龍老前輩便是最好的典範,他赴日、法學藝,技成之後,懷著感恩的心、踏上有別於一般畫家的路,更體現「用」與「美」的緊密關係,了不起的是,他的實踐精神與傳道策略,以後者而言,遠在70年前,即已成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值得重視的內涵有兩點,第1,他強調「工藝」;第2,他標舉「研究」,足見「工藝」的重要性,而且沒有「研究」精神,工藝便不是「活」工藝,當前「工藝中心」傳承他的精神,卻沒有有落實在策略上!

▲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創辦「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的曾季隆執行長,希望和大家一起傳承顏水龍老前輩的香火(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是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1966年作品,原設置於台北日新戲院大廳。這幅壁畫是由大樓建築師蔡柏鋒邀請顏水龍創作,早年視為戲院的鎮院之寶。因2021年戲院停業,作品先遭拆除下架、置放在他處,今年才在文化部史哲部長的大力支持下,歷經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

當年,顏老前輩對原住民族面臨的生態和文化危機感到擔憂。戰後,他持續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工藝,並將其創新設計、現代化,以擴展台灣文化的國際視野,提升台灣民眾的生活品味。以利他的精神為基礎,他更致力於創造台灣的美好形象。尤其台灣的陽光與多彩色彩,成為他不斷追求和歌頌的主題。他一生致力於美術創作和工藝實踐,並以服務眾人的藝術形式,將美感帶入現代生活中。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首次合作、目前舉辦「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的展場內,提供馬賽克拼圖讓民眾放置於合適的位置,使每日在此昇起的太陽情景都會有不同(檔案照片;原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今天,「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正籌組中,即以「即知即行」的精神,自4月1日起、以「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內科」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簡稱,今已創刊17年了,兩年前由有紙報創新成為「無紙報」)為展場,舉辦前所未有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迄今參「閱」者即將突破千人以上,預定展至6月底,再由其他個展接續舉辦。

一技在身如何帶來希望無窮?在顏水龍老前輩的德澤流傳下,後人應可領悟到:「傳承」的重要性,若當年他沒有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將「工藝」與「研究」相結合,那麼1954年之後,70年來這一切將不存在了!幸好,他是有遠見的,不只「功成弗居」,更在他的中晚年投入工藝的教育工作(網址: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顏水龍老前輩的馬賽克壁畫〈旭日東昇〉,重現在國美館前迎接觀眾(檔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雖然「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還在萌芽時期,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顏水龍老前輩的典範移轉,「互助共學團」抱著無窮的希望,如今已啟動「70又開始」的計畫,而且即知即行,將在5月開辦「互助共學工坊」,預定結合群力、請來名師指導、名教練輔導,及有心的工藝師聚集一堂,藉兩天12小時的「神仙訓練班」與1年期的無時不刻輔導,培育「百工百藝百傑」,以傳承顏水龍老前輩的香火,欲知詳情,請將你line的I.D.與手機號碼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和你連結起來。


復興五四新文化精神

(台北內科週報第628期/2024年4月29日-2024年5月5日)

【本報社評】在意識裡,「五四」只是民國8年5月4日那1天的風潮;在潛意識裡,那1天卻是永恒!國人莫忘了,沒有「五四」,豈有對日本帝國抗戰的勝利?沒有「五四」,豈有中華民國的再造!

今天,中華民國的再造,就在你我的手中、腦中、心中!莫忘了「五四」是「新文化運動」的代名詞;「五四精神」更是「新文化運動」的動力源頭!值此「五四」的前夕,莫忘了「復興五四新文化精神」!

新與舊,如易經所啟示,「新中有舊、舊中有新」,如是才能苟日新、日日新!那麼,新文化的「舊」在哪裡呢?我們很大膽的指出,就在每個人「會想會做又會賣」之中!

當年的「五四青年」,他們會想國家遭受到侵略,而大部分民眾卻還在醉夢中;他們會做的事就是連結起來,不顧自己力量的微弱!他們更會賣、只是不賣國!賣的是,他們所想所做出的事。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係51位學者,從文學、思想、文體、人物等角度,重看「五四」及其影響(照片係博客來書封)。

親愛的讀友,本報創刊已17年了,表面上是「一人辦報」,其實是由曾創辦人以「一生只做1件事」的精神,感動了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30個人開始的,這30人每人只須付出1年10000元,到了3個月後,曾創辦人已無法辦下去的時候,他無語問蒼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蒼天的回答,就是今天各位親愛的讀友看到的,由「有紙報」而於前年創新成為「無紙報」,藉著「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而超脫紙張的框限,並形成聚少為眾、積沙成塔的新媒體。

在「五四」發生的105年之後,要復興「五四新文化精神」,首要之務就是辨明我們今天遭遇到什麼存亡問題?當前,國將不國,520之後,是否更看不到「中華民國」的身影?若大家心中只有台灣,也就是只有「已」而無「他」,那麼,難道依靠美國便能保護我們家國的安全嗎?

親愛的讀友,請大家要「會想」,想想如何復興「五四新文化精神」;要「會做」,也就是做到團結起來「復興中華文化」;更要「會賣」,將我們結合大陸同胞生產的文化工藝產品賣到世界各國,尤其是先在大陸大賣!


四十年歲月如斯 開鑿這口井

(台北內科週報第627期/2024年4月22日-2024年4月28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雖然,時間有如河水一般流動,但不像河水的是,人看不到時間的流動。其實,用心的人仍然可以時時刻刻感受著時間的流動。若想看到時間,就只有做出成果!有成果,才能顯現時間留下的痕跡。

人能飲水思源,才能承先啟後,對工藝產業的大大小小來說,最值得紀念的人,無疑的是,1997年離世而去的顏水龍老前輩,今天,「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之所以舉辦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展場為「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目的無他,僅是希望對這位老前輩禮敬,且以1瓣心香祈求他顯靈,啟發後輩如何來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的工藝產業在世界發光、發熱,引領世人追求技藝的登峰造極!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開展以來,已進入第4週了,真的是「歲月如斯,不捨晝夜」,可是到現在還看不到有多少人能體會顏水龍老前輩對「振興台灣工藝」的心志,開展4週來,唯一令人讚嘆的,是從辦展的過程,竟然找到70年前他開鑿的這口井:「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源頭。

▲〈竹製客廳桌椅〉由顏水龍設計,許正製作(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當年,顏水龍老前輩曾在1978年2月出版的《藝術家》雜誌,發表「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顧與前瞻」1文(詳請參閱2016遠流版、顏水龍著《台灣工藝》p176-199),即使他於1952年自行出版的原著,已是72年前的事了,不過歲月的更替,卻帶不走他始終持有「復興台灣工藝」的心志,尤其在這篇重要的回顧與前瞻,更透露他40年開鑿的「這口井」的心路歷程,也為後人留下最寶貴的學習資料。

「工藝」,在顏老前輩的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他在上述的文中指出,「如何創造器具以達到『用』與『美』的功能來滿足更舒服、更美的生活,這就是工藝」。這也就是他雖是畫家,但卻願意「以藝入技」,實現「美」與「用」的結合,他曾說明:為什麼畫家也要從事工藝?其目的在於:「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這樣的念頭,也影響了他走上工藝之路,實現了「美」與「用」的結合。

為了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顏老前輩認為,「首先應該要推行和生活有關之藝術,即對生活用具及居住空間或景觀的美化,以培養高雅樸素的趣味,生活才能導入純粹美術之境地。」他並接著問說:「這1段啟蒙的推行工作由誰來負責?是不是美術界或藝術家應負的責任?」最後,他得到的答案,便是以畫家來承擔這份責任。捨我其誰?於是,他當仁不讓的挑起「復興台灣工藝」的重責大任。

在顏老前輩的時代,是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他看到台灣空有很好的發展工藝條件,卻久受日本殖民地政策的影響,「經濟未能發展,以致生活文化十分落後」,更未能充分發揮技藝所長,尤其是正值2戰的前夕,連他構思多時的美術工藝學校創立計畫,都無法有實施的機會。

▲〈竹製乳母椅〉由顏水龍設計,許正、李榮烈製作,1990,台灣工藝研究與發展中心典藏(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民國29(1940)年,他從東京返台,雖與殖產局官員商量,但在戰爭激烈之際,他們也無能為力,而只是鼓勵他先做調查工藝的現況。他便接受這項建議,並得到補助費用。之後,他發現,要推動工藝復興必先培育人才;辦學是應該做的事。他在1954年,以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的身份,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這也奠定了他令後人追思不已的地位。

日治時期,顏水龍老前輩接受1筆補助,曾於1941年在台南學甲、北門地區創設南亞工藝社,而且為保持品質規格化、產銷合理化,更組織「台南州藺草產品產銷合作社」,並設檢查產品制度,可見他不僅是能坐而言的人,也是能起而行的人。值得學習的是,他在合作社經營極為順利之後,就交給地方人士接管。對很多事情,他總是抱著「功成弗居」的態度,實是最好的典範!

總之,70年前他開鑿的這口井:「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源頭,就是他以藝術家的視野觀照工藝事業,致力於實現「美」與「用」的結合,所付出心力有3個面向,第1,在教育上,他不只早在光復前夕(1944年9月)已接受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成大前身)聘為建築工程科講師,也於民國54年9月應台南家專與東方工藝專科學校為工藝科教授兼科主任,更於民國60年6月在實踐家專謝東閔創辦人敦請下,創設美術工藝科,並於81歲時退休。第2,在創作上,顏水龍老前輩無論在美術或工藝兩領域,都有讓後人讚誦的創作;第3,在工藝的推廣上,他更是付出無比的心力,關照整個產業的「美」與「用」的結合,這也是他對後世工藝發展最為永續的影響力。


全新自我介紹 讓生命鮮活起來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以書會友】生命常受到生活壓力,有時候讓人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要如何才能讓自己鮮活起來?

人在社會上,總是希望受到尊重,更需要他人的肯定,可是先決條件是,必須懂得行銷自己!認識人固然很重要,而讓人認識你是同樣的重要。任何人若讀了橫川裕之《自我介紹的技術》,便很容易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的自我介紹常常不能引發他人認識你的興趣。原因無他,自我介紹如果只是談過去的你,並且和對方的未來沒有關聯性,那麼他對你怎會有興趣認識?

橫川裕之係著名的自我介紹新技術顧問,更是「日本第一午餐會」的主辦者,尤其從2010年4月起在日本全國舉辦過152場自我介紹研討會,足跡遍及18個縣市,講師團人數超過100位,皆是引領業界的傑出人士。他的理念獲得講師團的認同,並擔任午餐會的演講嘉賓。於是,他更進一步從編修自我介紹的經驗中濃縮菁華,打造了獨家的「18秒自我介紹」。運用此方法,只要透過初次見面的自我介紹,就能讓營業額和介紹率獲得飛躍性的成長。他的自我介紹技術,成功使口條不佳、內向害羞、沒有自信的經營者和業務員,接二連三創造了大幅躍進的成果。

很多人都以為「自我介紹」就是自己介紹自己,橫川裕之卻有很大不同的看法,他說:「我發現:能使他人主動攀談的人,絕不會提到自己是否緊張、是否感到不安等;而且,他們的談話內容簡短易懂,也不會總是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

▲橫川裕之著作的《自我介紹的技術》一書(圖係取自誠品線上)。

如果不談自己,自我介紹要談什麼?何況18秒這樣短的介紹時間,怎能讓人認識自己?橫川裕之在書中表示,「自我介紹無法令聽眾產生回響的人,介紹的的是『自己』;自我介紹可以打動聽眾心靈的人,介紹的是『未來』。自我介紹談論的內容不是自己,而是未來。那麼,談論的是什麼樣的未來呢? 就是『藉由自己參與的事物,聽眾可以獲得的未來』;說得直接一些,就是將『藉由與自己相關的事物,能獲得的好處』這一點,簡單易懂地傳達出去」。

要「簡單易懂地傳達出去」的簡單到18秒鐘就夠了,這只需用3句話來表達,依照橫川裕之書中的範本,這3句話如下:第1句話,即未來能夠提供給對方的服務或優點;第2句話,即過去已經建立的實績或專業水準;第3句話,即現在希望對方可以採取的行動。

總之,希望他人能認識你的,並非過去自己,因為過去的你再成功、他們也來不及參與和分享,而未來才有機會和你共譜成功典範,所以未來才能引起他們認識你的動機,也因此自我介紹的內容是「未來」,至於「過去」則只能證明你的「現在」的表現而已。唯有掌握這樣的自我介紹技術,才能重塑自己鮮活的形象,讓新認識你的人很快和你交成朋友,甚至成為你的客戶!有興趣「以書會友」的朋友,請和「我」聯繫,「我」的自我介紹如下:我是60年磨一劍的曾季隆,能協助有心創業的人沒人沒錢也可圓夢,曾於2007年創辦「台北內科週報」,現在已蛻變為「無紙報」,可以無遠引屆、為你串聯人脈所用,你只要將自己的「自我介紹」寄email:cowell.tw@gmail.com給我,就可開啟1扇邁向成功之門!


顏水龍老前輩顯靈 七十又開始

(台北內科週報第624期/2024年4月1日-2024年4月7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有白天,必有黑夜;日夜循環是道的運轉。雖說「道可道,非常道」,但人生活其中畢竟要有一技之長。而技藝的養成,是如何進行的?在這清明時節,令人感念逝去人的恩德。技藝的養成,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傳;如日夜循環而代代傳承。沒有前人豈有今人;沒有師父豈有徒弟?

工藝來自於人的技藝,技藝來自於人的生存與生活的需求。任何人為了滿足人己的所需,必須透過交流來達成。若只是閉門造車,必然無法進步再進步!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1951年受聘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輔導各鄉鎮縣市舉辦手工藝講習班,並於翌年出版了《台灣工藝》(1952)專書,提供對手工藝產業發展的建言,更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將他為人為己的心賦之予「技藝的養成」,創設了「南投工藝研究班」(1954-1959),開啟台灣工藝的「旭日東昇」時刻!白天來了!

是的!白天來了!由於顏水龍老前輩的心,迄今還沒有很多人瞭解,更沒有傳承下來!他所寫的「台灣工藝」,到今天仍沒有多少人用心看;即使用心看,也難體悟書中蘊藏的「心意」啊!

▲顏水龍老前輩1952年出版的《台灣工藝》,很早就已絕版了,此係遠流出版公司2016年重新編輯出版。

直到「以書為友」的阿福,在他的書友影響下,發現「台灣新工藝」的源頭,居然是顏水龍老前輩70年前開鑿這口「井」,他欣然若狂!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發起「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也立刻即知即行,連顏老前輩的書都來不及看,已先擬好「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arRK6P1XGMzEF7Mz6),展開邀請100位發起人的工作,並規畫了「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KhCfJTXHsQkRfQTL9)。

阿福開始付之行動後,沒想到第1時間就有1位書友匯了6000元年費加入,讓他非常興奮,也受到非錢財所能比擬的鼓勵。啊!原來「道可道,非常道」,居然不必「道」就可道!後來沒多久,便遇到阿祿的響應,是阿福要快馬加鞭的主因,所謂「三人成眾」,那麼事不疑遲,緊接著,他便一炷心香向顏水龍老前輩祝禱。

顏水龍老前輩顯靈了!阿福在心中呼喊著,他也感應到「七十又開始」了!「南投工藝研究班」這口70年前開鑿的「井」,將再度湧出「技藝養成」的活泉。於是,「共學團」以「群龍無首」的概念,籌辦「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大展,並已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

▲顏水龍老前輩的馬賽克壁畫〈旭日東昇〉,重現在國美館前迎接觀眾(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為什麼選定愚人節為開展日?阿福其實是有用意的,因為所謂「大智若愚」,智者往往不顯山不顯水,阿福自己便是愚人,60年磨一劍、還不知可用不可用,他照樣天天不忘磨!他則希望先能結合6至9位不計得失的愚人站出來,每人繳6000元當年費,主辦單位雖是營利機構,卻是義中取利,打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如同營造「顏水龍宮」一般,作為「新工藝文化運動」的基金。此後,愚人承繼顏老前輩的香火,若大家70年後變成智者,那麼,台灣工藝轉身為世界新工藝的前驅,造福後人、將不只區區2300萬多的台灣人啊!

這場既是「實」也是「虛」的大展,展場當然有實有虛,實的是「共學團」將於6-9位共同創始人加入之後,立即開辦「互助共學工坊」,為團眾的承繼顏水龍老前輩香火盡心力。其次,在「虛」的部分,則於4月1日起至6月30日展期結束時,將以「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為展場,不分場次報導「百工百藝百傑」,除了促進工藝師互助共學、互通有無之外,更能彰顯國家工藝師的技藝之光!

此外,由於工藝來自於技藝,而技藝的高低則取決於市場的接受度,所以這場大展的實虛整合方面,將舉辦3場展示會,希望有心承辦的單位,請於4月底之前和「共學團」聯繫(請將提案寄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將會由主辦單位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創立於2003年7月28日)提供經費辦理。


新工藝再造盛世的關鍵

(台北內科週報第623期/2024年3月25日-2024年3月31日)

【本報社評】工藝,是庶民安身立命的所在,所謂「一技在身,希望無窮」,何況任何創作,既可以滿足自己利人的心願,又能達到人人利我的目的,實是兩全其美、善莫大焉!

這等好事,原應該不分新舊、世代傳承才是,何以3月12日在國人的眼前出現「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的發起成立之舉,竟會引起大家的不解?暫且不談「共學團」發起的因緣,對此,更值得關切的是,工藝有新舊之分嗎?若有,何者為新?何者是舊?舊一定不如新嗎?

事實上,正如大家所知,「新從舊來、舊由新生」,這和「雞生蛋、蛋生雞」是完全一樣的道理。在遠古有人類就開始有工藝的創作,第1件器物創作出來之時,即已由新到舊一體完成。也許,使用者的眼中仍然是新的,但在創作者的心中已是舊的;他心裡頭更有新的意念在醞釀。如是,豈有新舊之分!若有,我們僅能說,新舊互相傳承,實是同一脈而生生不息!

新工藝的新,當然是由舊而來!舊如何成為新,正是「共學團」要靠群體的智慧、共同來探討的地方!更是期待國人共襄盛舉的地方!而從今年植樹節發起成立「共學團」,即已播下「新工藝」的種子。令人感動的是,居然在發起的那刻當下就有人響應,使得曾季隆創始人後續也不敢不用心盡力,他幾乎每時每刻都利用自己創作的「新工藝品-無紙報」認真的推動著,也仰賴他的舊雨新知的支持與指導,而積極進行邀集百位發起人的工作。

總之,秉持「一日不作,則一日不食」的態度,論到新工藝再造盛世的關鍵,就在於實踐「互助共學」精神與勵行「新由舊來、舊由新來」的傳承工作。這也正是「共學團」的使命,其目標將由百位發起人的響應,並運用「無紙報」的傳播功能帶動,在汲取顏水龍老前輩的活泉,盡快達成萬人入團,每人繳的年費6000元,則由主辦單位管理,可作為「互助共學基金」來使用,以開創新工藝盛世,告慰歷代工藝的先賢!


來煮石頭湯 一口井養千口人

(台北內科週報第623期/2024年3月25日-2024年3月31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1】17年前,阿福想創辦報紙,可是他既沒人也沒錢,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機會實現夢想?有1天,看了「石頭湯」的故事,他突然靈光一閃,得到很大的啟示。成功之後,只要有人問他,便講1遍「石頭湯」的故事。本報將他煮石頭湯的故事報導出來「歡喜發財 新創如何開展一片天」(https://lybetter.pse.is/5qpq2a)之後,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尤其是阿祿更關切,希望能向他討教如何靠大家的力量,以實現「化腐朽為神奇」的願景。

阿福先告訴阿祿,「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在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都流傳著不同的版本。資深兒童文學作家馬景賢,曾翻譯強‧穆特(Jon J. Muth)自寫自畫的《石頭湯》,他說:「穆特的這本『石頭湯』,描繪有3個雲遊的和尚來到1個村莊,發現遭到天災、戰爭的村莊,民不聊生。村子裡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就是同1個村子裡的人,鄰居們也互相懷疑,誰也不相信誰。他們一進村子,所有的人家都把門窗關了起來,不理睬他們。於是,有智慧的和尚想出1個巧妙的方法:用石頭煮湯,吸引村人的注意。從煮石頭湯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什麼是施與捨,瞭解付出愈多,得到也愈多,而且要獲得快樂,就像撿石頭煮石頭湯一樣容易」。

之後,身為工藝師的阿祿,擅長竹藝,他講了自己的構想:「聽到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我心中燃起很大的期望,若能喚起工藝圈的人來煮『石頭湯』,是不是能夠使台灣的工藝產業活化起來?」

▲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進一步瞭解阿祿的想法後,阿福回答說:「你打算怎樣煮這鍋『石頭湯』呢?我可沒有這本事教你,因為我花60年的工夫,才辦起報紙,若要實現『活工藝.工藝活』,就不是我的專長了,反而必須回過頭來請教你」。

阿祿便談起他想煮的「活工藝石頭湯」,他說:「我很認同阿福所說,當前要『工藝活.活工藝』最急迫的是,解決台灣工藝的市場問題。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而且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希望你這次能再站出來煮『活工藝石頭湯』,發揮你過去辦報的精神!」

聽到阿祿說到這裡,阿福才發現阿祿原來是希望他再次下廚,也就不敢推辭,便講起「一口井養千口人」,他表示,「承蒙阿祿看得起我,為了『新工藝』的未來,希望和願意來煮『活工藝石頭湯』的朋友,一起發起成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煮湯之前,當然要有1個大鍋,其次要有水,想想看,活工藝的活字拆開來,不是『水、千、口』,這就告訴我們只要找到1口井,便能養千口人!」

▲嘉義縣茶文化協會在展會中,帶來在地茶染工藝品(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時,看到阿祿猛點著頭,阿福也就繼續說下去,「煮『活工藝石頭湯』的水,其實在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早就為我們挖好了1口井,70年後的今年,它不只沒有枯竭,反而,可以供大家煮石頭湯!」阿祿很興奮地問說:「有了水之後,那口大鍋子在哪裡?我可以幫忙借來煮『活工藝石頭湯』!」

沒想到阿祿如此的投入,阿福也不敢怠慢,趕快指著自己回答,「花了將近60年磨一劍的我,是『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與『有紙報-富貴有道週報』的創辦人,這兩份報紙和時下的報紙完全不同,它最大的功能便在於將人與人串聯起來,百工百藝即能利用它煮出不同口味的石頭湯!」

話說回來,阿福明白的告訴阿祿說:「石頭湯對我最大的啟示是,如何讓各自為政的人,藉煮『石頭湯』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就能『無中生有』,實現每個人的夢想!」阿祿立刻回應著說:「謝謝阿福!既然你願意擔任『活工藝石頭湯』的主廚,更是『新工藝』第1號馬前卒,那麼,我就排在你之後,是第2號馬前卒!」他們兩人一言為定,馬上分頭辦事去也;欲知「共學團」後續發展,請先參閱阿福擬好的「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與「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HuCd8bqhQVuM6EdE8),他滿懷期望能夠結合同樣有心的好朋友,一起為「新工藝」開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