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預告 碳費配套三子法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ESG促進平台】氣候變遷因應法下與碳費有關的3子法,包含「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碳費收費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環境部已於4月29日依法預告,有關各界關心碳費徵收機制考量碳洩漏風險,對於收費排放量納入分期碳洩漏風險係數值一節,環境部再補充說明如下:

環境部表示,經檢視國際間已實施碳定價機制國家,如歐盟、韓國及新加坡等,為避免碳洩露及兼顧產業的轉型,往往給予免費排放配額或免稅額,相較之下,日前所預告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的設計則更為嚴謹。

以歐盟為例,被列管對象若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且符合排放標竿者,即可無條件取得100%的排放配額,而我國則是要求收費對象需提出具有指定目標之自主減量計畫並經核定後,才能適用碳洩漏風險係數調整收費排放量。

▲環境部預告碳費相關3項子法;圖係氣候署蔡玲儀說明情景(照片係環境部提供)。

在此機制運作下,收費對象即便適用前述過渡調整機制,仍要繳交一定比例的碳費,並無法豁免其繳費義務,此外,其還需要執行經核定的自主減量計畫,進行實質減量。換言之,我國碳費機制對於高碳洩漏風險對象的處理,並無外界所述過度折扣之情形;相對於國際而言,我國更加重視減量的必要性。

隨後,環境部也說明,目前規劃草案訂有兩種減量指定目標,第1種為參考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的精神,以2021年為基準年,至目標年2030年共減量42%;第2種為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以2019年至2023年排放的5年平均值作為基準年排放量,在達成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前提下,依不同排放型式(如直接排放、使用電力間接排放)訂定排放標竿值。以固定燃料燃燒標竿值為例,這次草案係以我國各行業燃料單位熱值排放量的前25%作為標竿值,計算其至2030年應削減的排放量。該部評估前述減量目標對產業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收費對象仍需投入資金進行實質減碳工作後方可達標,並無外界所稱指定目標可輕鬆達陣之情形。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即每單位GDP之二氧化碳排放)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環境部指出,2022年較2005年減少42.13%,顯示我國近年來推動低碳轉型已有成效。未來碳費開徵後搭配自主減量計畫與指定目標等配套措施,在假設所有收費對象均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且達成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之情境下,推估收費對象相較其基準年(2019年至2023年,5年平均排放量)可減少約24%以上的排放量,此一削減量有助於我國達成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

這次碳費徵收3項配套子法草案預告期間為60日,歡迎各界提供相關的建議或意見,環境部近期也將與各利害關係人辦理子法草案的說明會,除了讓碳費徵收對象能及早規劃減碳措施與至2030年的減碳路徑,加速加大減碳力道,也能蒐集各方意見以精進3項配套子法。


TAISE最新民調出爐 揭露多項發現

(台北內科週報第616期/2024年2月5日-2024年2月11日)

【ESG促進平台】全球矚目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8),已在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召開,會中決議「逐步淘汰」未經處理的化石燃料,宣告終結人類依賴已久的石油時代,成為全球對抗地球暖化有力行動的另1里程碑。

1月31日,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發布了最新「2023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結果,其顯示受訪民眾對於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關心度增加,然而,對於台灣當前能源現況、國際情勢及政府作為的瞭解,仍相對不足。與會學者專家齊聲呼籲,政府今後必須強化對民眾的教育與溝通,期待各大政黨凝聚對氣候變遷的共識,讓台灣真正與國際接軌。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進行「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已邁入第13年,這份民調針對台灣19個縣市民眾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時間自11月27日至12月8日。在參與人數創紀錄的COP28落幕後,此時公布這項台灣對於氣候變遷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格外具有參考價值。

在這份TAISE最新民調的最新調查結果中,氣候變遷讓國人「最有感」的生活影響是「消費變高」,較2022年上升了28.0%,此外,支持對抗氣候變遷納入候選人政見的比例高達72.6%,過半的受訪民眾支持政府徵收碳費或碳稅,顯示氣候變遷議題已逐漸走入台灣民眾的日常。

另方面,完全沒聽過「淨零排放」、「碳中和」的比例有4成,知道國際對抗全球暖化目標、要減少工業革命前均溫1.5℃的受訪者,僅佔11.9%,更甚者,對於台灣目前主要發電方式,有93.3%的受訪者答錯!

從這份民調結果看來,雖然,我國立法院已在2023年2月15日3讀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也代表台灣正式進入淨零時代,但是台灣民眾對於相關實質內涵的理解,仍然有待加強!

發布會中,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提醒,受訪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瞭解僅止於大方向,包括我國目前的能源政策、配電方式都缺乏更深入的認知,另外,民眾對抗全球暖化的行動也嫌不足,受訪者對於政府、企業面對氣候變遷所採取的積極度也持保留態度,顯見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中)、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彭啟明總經理(右)、TAISE執行長顧洋教授出席「TAISE氣候變遷民調發布會」,並於會後合照(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TAISE執行長顧洋教授表示,由這份民調可以看出,相較於2022年的TAISE民調結果,2023年受訪民眾對於氣候議題造成影響、以及如何減緩暖化的考量更為廣泛,關切的層面已擴增至生活消費、健康、糧食、能源,甚至法制規範、就業及公平正義。

針對TAISE這項民調結果,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彭啟明總經理提出他的觀察,他表示,「台灣民眾對於氣候變遷除了災害外,開始大幅意識到糧食不足、能源短缺、消費變高、就業衝擊、健康疾病及公平正義,顯見國人開始重視氣候變遷的實質內涵」。

再進一步,啟明總認為,國人對於氣候變遷雖高度關注,但對相關內涵及其所帶來的改變,仍有顯著的認知落差,「這將不利於淨零轉型的推動,建議應該多進行全民教育推廣或開放溝通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由民調結果顯示,僅6.7%的受訪者正確答出我國目前主要發電來自天然氣;21.1%的比例回答核能,對此,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李明旭教授指出,民眾對於國家目前與短期電力發展結構,仍存在相當的認知落差。

這份民調的結果也發現,具政黨傾向的受訪者較無政黨傾向的受訪者,更支持將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如全球暖化、減碳等)列入政黨或政治人物的重要政見。但是,在碳費徵收、水電費調整等議題的支持度,將有所下降,顯示當氣候變遷涉及民眾荷包時,對於相關政策的支持度比較保守。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周桂田主任直言,2024年的總統與國會大選結果,台灣未來4年將出現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的政府型態,新任總統為民進黨籍,立法院席次則呈現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各自不過半的比例,政黨立場將影響氣候與能源政策與法案的推動,但發展綠色能源為國際趨勢,政府立場較不易改變。彭啟明則提醒,從先進國家發展經驗來看,對於能源政策具高度對立的國家,不利於能源轉型的推動,建議朝野應積極進行對話討論,形成較明確的共識。

TAISE的民調中詢問受訪者,是否認同禁用化石燃料是減少全球暖化最重要的路徑,結果顯示認同比例約僅50%,遠低於減緩暖化影響力不大的「植林」與「資源循環零廢棄」。

對上述結果,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許晃雄特聘研究員表示,顯示台灣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部分認知與國際訴求無法同步,這項有趣的差異是否反映出台灣目前能源政策的論述,以及相關報導不足,導致受訪民眾認同禁用化石燃料的比例偏低,值得探討。


數位化碳盤查 第一次就上手

(台北內科週報第604期/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9日)

【以書會友】今年1月,立法院已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目前令企業界頭痛的是碳費課徵,雖然碳費徵收最快將於2024至2025年間上路,但其實已迫在眉間了。即使,初步鎖定年排放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之碳排大戶,可預見的卻是,未來將逐年下修資本額限制,連中小企業都不能置身於執行碳盤查之外。此時,如何來面對,將決定企業的發展甚巨!

談減碳,首要的在「碳盤查」,若企業不瞭解怎樣執行,又怎能減碳成功呢?未來勢必會影響融資取得。當然,部分大型企業針對碳盤查與碳費課徵議題,早已未雨綢繆、提前部署。對於超過98%的中小企業來說,即使有緩衝期,在法規施行初期尚未強制進行碳盤查和碳費課徵,但仍須因應大型企業和銀行為了自身減碳目標,會要求產業鏈中的夥伴共同參與,可見面對碳盤查與減碳,中小企業依舊要承擔一些責任。

▲「數位化碳盤查:第一次就上手」書封(照片係新陸書局提供)。

就淨零排放所需要學習的方法、培訓人才及數位工具的選擇,中小企業都較為陌生,容易形成所謂的「碳焦慮」。因為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過程中,必會面對到不同範疇類別、不同排放源,以及對應到不同排放係數、單位換算與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公式等紛亂與複雜情況,常常不知如何假手「數位工具」來協助解決,難免為此而「焦慮」。如何擺脫傳統人工使用試算表可能產生失誤,耗時檢核活動數據、排放係數與計算公式的正確性,以及人員異動造成盤查作業傳承困難等風險。

當前,必須先瞭解情況,才談得上因應策略和措施。在這方面,甫於11月9日由在台創立60年歷史的新陸書局出版的「數位化碳盤查:第一次就上手」,正是可以讓企業很快瞭解自身的狀況,從而以數位化來管理碳盤查,尤其新陸書局邀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碳盤查特聘講師,也是先前「碳盤查成功關鍵秘笈」1書主要作者: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楊聰榮博士與叡揚資訊負責碳盤查工具軟體開發的李漢超處長共同編著,希望能夠就企業實踐淨零排放的起手式:「溫室氣體盤查(碳盤查)」,將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方法,結合數位工具來使用。

▲楊聰榮博士繼「碳盤查成功關鍵秘笈」1書之後,再度為降低企業「碳焦慮」而出新書;圖他出席「新加坡商台北碳權交易所」成立時所攝(照片係楊聰榮博士提供)。

這本工具書內容,包含了不同行業別的碳盤查案例演練、習作與試題,也提供QR code可以申請「Vital NetZero零碳雲」軟體試用,下載最新版的教學教材、軟體操作手冊與動態影片,可作為企業培訓專業「碳管理師」人才,以「碳盤查ISO方法導入、綠領人才培訓、數位賦能」3效合1策略,充分解決企業的「碳焦慮」。

最難得的是,新陸書局攜手中華財務管理科技學會與叡揚資訊公司,於11月15日下午1時30分,假犇亞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復興北路99號2樓)201會議室,舉行「數位化碳盤查–第一次就上手」新書發表會,歡迎各界能共襄盛舉,並期盼能藉此新書出版搭配碳盤查數位工具的使用,能為企業降低從事碳盤查工作的入門障礙,減少對於人員工作時間影響,充分提高碳盤查效率,加速實現企業淨零轉型,永續發展願景;報名:https://forms.gle/E6FjWS9ghXFgoSTR8


經濟部行動快 力助企業碳盤查

(台北內科週報第587期/2023年7月17日-2023年7月23日)

【ESG促進平台】爭相追求淨零排放的趨勢下,為協助國內業者提升「淨」爭力,經濟部特別編製「企業淨零行動手冊」,從趨勢面、政策面說明企業減碳重要性,並彙集減碳行動解方、輔導補助資源等資訊,引導企業找到方法、找對資源,加速產業邁向淨零,接軌國際市場、搶進綠色商機。

這本「企業淨零行動手冊」,首先從「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展開,說明國際推動碳關稅的現況,以及國際品牌、國內大廠對於綠色供應鏈的要求,協助企業瞭解可能面臨的挑戰。何況,我國推展淨零碳排也不落人後,包括金管會提出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行政院環保署新增納管排放源、《氣候變遷因應法》導入碳費徵收,以及經濟部推動能源、產業淨零轉型的方向、措施等重要政策,也呈現於手冊之中。

為協助企業踏出減碳的第1步,這本手冊也整理「碳盤查」的基礎作法,鼓勵有減碳需求的企業,從掌握自身碳排放開始,逐步訂定減碳計畫並積極落實,同時,更分享不同產業的輔導減碳案例,提供可依循的榜樣及作法讓企業參考。

▲為協助國內業者提升「淨」爭力,經濟部特別編製「企業淨零行動手冊」,引導企業找到方法、找對資源(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企業淨零行動手冊」還有一大亮點,即是企業最有興趣的「政府輔導補助資源」相關資訊,包含近期透過疫後條例預算推出的疫後補助,經濟部所轄單位今年提供多元的輔導補助方案,以協助產業及中小企業加速邁向低碳化及智慧化,不管是碳盤查輔導、設備汰換、能源轉換、技術發展、商業模式轉型或是貸款優惠等輔導補助,各類方案皆提供詳細申請資訊及諮詢窗口,以助企業順利獲取所需資源。

這本最新的手冊資訊,除可在「經濟部2050淨零排放」網站線上閱覽與下載電子檔外,經濟部也將印製限量實體手冊,並陸續提供給全國工業總會、中小企業總會、創新創業總會、會計師公會、縣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等產業公協會,以及外貿協會、工研院、塑膠中心、商研院等法人單位,方便有興趣的企業直接索取,歡迎大家多加下載運用,並分享給更多企業朋友,一起找對資源、開始減碳、邁向淨零!


揮發性有機物減排 有解方了

(台北內科週報第580期/2023年5月29日-2023年6月4日)

【ESG促進平台】石化業是我國重要經濟命脈產業之1,近年來因極端氣候導致極端高溫頻繁,使石化儲槽因環境溫度過高而造成揮發性有機物逸散,其物體是形成溫室氣體臭氧的前驅物質。

經濟部技術處指出,為了改善空氣品質,並提升我國石化產業綠色永續競爭力,除了以科技專案補助工研院發展減碳技術外,也鼓勵業界導入綠色永續循環概念。此合作案「低揮發性有機物防蝕隔熱塗料系統」,不僅塗料本身相較傳統防蝕塗料約可減少30%以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而且藉由連續披覆熱阻隔材關鍵技術塗裝,可大幅降低化學桶槽受熱,進一步減低化學桶槽內揮發性有機物逸散,使塗料與桶槽都達到減排的效果。

揮發性有機物減排有解方了,工研院與台灣聚合化學品公司共同開發創新防蝕隔熱塗料系統,用於戶外石化桶槽的外層塗裝,可阻擋90%的太陽熱能進入儲槽,有效降低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逸散空氣中達20%以上,並通過ISO12944-9最高腐蝕等級CX環境之防蝕測試,2022年成功量產商業化,目前已在高雄林園工業區、雲林麥寮地區完成多個大型化學儲槽的塗裝驗證,提供產業綠色創新材料解方。

▲工研院與台聚公司合作的防蝕隔熱塗料系統,可用於戶外石化桶槽的外層塗裝,並通過ISO12944-9最高腐蝕等級CX環境之防蝕測試,目前已在高雄林園工業區、雲林麥寮地區完成多個大型化學儲槽的塗裝驗證(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李宗銘所長表示,石化業常以戶外桶槽儲存氣體與液體,一般傳統塗料僅具有防蝕保護效果,這次工研院與台聚公司透過樹脂與塗料配方設計,賦予新塗料優異的隔熱效果。經研發團隊驗證,塗裝在大型儲槽可大幅降低表面溫度15~20℃、槽內溫度降低3~7℃,進而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20%。防蝕隔熱塗料系統更可避免化學品因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受熱,而使化學品的溫度跟著上下劇烈變化,減少桶槽化學品變質機率,提供產業更穩定的儲存環境。研發團隊預估,國內儲槽用塗料產值約新台幣35億元,帶領產業往高值化發展。

台聚公司先進材料事業處劉興澤副總指出,立法院於2023年1月10日3讀通過修訂《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不僅明確訂定應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對於碳費的徵收亦有階段性規劃。如何面對及因應全球減碳、環境友善的訴求,兼顧營收與環保,為台聚公司當前最重要的議題。這次投入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隔熱防蝕塗料技術創新,不僅在台聚集團內使用,同時也對外提供產品與服務,持續與環保、減碳、永續的社會福祉努力並行。


探討醫療機構 碳排解決之道

(台北內科週報第574期/2023年4月17日-2023年4月23日)

【ESG促進平台】面對日益加劇、危及全球生態與人類健康安全的極端氣候,各醫療院所如何更積極地採取淨零氣候行動?由TAISE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率先舉辦的「2023台灣健康永續論壇」活動,已於3月30日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精彩落幕,透過政府、醫院和學者專家們的分享及對話,探討新世紀永續醫務管理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包括淨零排放願景、推動政策和策略、醫院管理實務等,吸引了實體加線上約400多人共襄盛舉。

根據國際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 HCWH)的調查統計,2014年全球醫療體系造成的溫室氣體約20億噸,占全球總排放量的4.4%,相當於514座燃煤電廠每年產生的排放量,而台灣醫療機構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6%,高於全球的平均值。

其次,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的調查研究也指出,2021年國內非生產性質行業中的能源消費,醫院高居第1名,約占16.09%,比車站及軌道的13.54%、學校的12.34%等都來得高。

在全球力拚2050淨零排放的此刻,台灣已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是目前全球第18個將2050淨零目標納入法規的國家,其中碳費是一大關注焦點。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談到,未來碳費的徵收將帶來全面性影響,健康醫療機構也不可輕忽「綠色通膨」的風險管理,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展現更積極的作為,愈早投入減碳愈有利。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簡又新董事長提出,綠色醫院節能減碳秘笈的10大構面,涵蓋領導、採購、交通、化學品、廢棄物、藥物、能源、建築、食物及水等不同面向。他同時引述世界經濟論壇(WEF)建議的做法,包括使用再生能源與提高能源效率、提供數位化遠端醫療、低碳供應鏈獎勵、透過預防醫學等來提升醫療效率,以及與夥伴一起行動,都有助於健康醫療產業減少碳足跡。

「這是令人難以面對的真相」,衛福部醫事司劉玉菁副司長不諱言地說,氣候變遷直接或間接損害人民健康,並對於醫療體系造成負擔,例如熱浪、空氣汙染、疾病傳染等都可能帶來各種健康危害,「我們以前就知道SDGs、ESG是重要的,但對醫療機構的感覺是遙遠的,直到攤開這些統計數據,更深感自己肩負重責大任。」

劉玉菁表示,淨零排放已成為許多國家的目標與趨勢,由上而下推動相關環境永續政策,國家醫療支出的GDP占比與醫療體系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國內占比也呈現高度正相關,尤其是已開發國家更具推動醫療體系淨零壓力。例如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即是全球首個訂定淨零排放目標與政策的國家衛生主管機關,美國白宮與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也邀集許多健康部門各領域單位響應簽署氣候變遷對應承諾等。

▲衛福部醫事司劉玉菁副司長與會的分享(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台灣要怎麼做?劉玉菁認為,先瞭解自己的位置很重要,醫療體系平均每人溫室氣體排放量為0.52公噸,相較於世界各國偏高,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衛福部將依據國內醫療機構溫室氣體盤查與能源管理認證導入概況,提供不同對應程度輔導,以推動國內醫療體系邁向淨零排放。

此次論壇的多位講者也都提到,健康醫療機構邁向永續的第1步是從領導階層開始,由上到下帶動推行。如同「氣候智慧醫療照護」(Climate Smart Healthcare)倡議所言,領導力及治理(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是所有行動的重點。這也指出1個很明顯的現象:在ESG的推行順序上,通常是由治理面開始著手,而目前最需要也最難改善的則是環境面。

以2020年國內醫院的電力使用為例,醫院作為用電大戶,最耗電的前3名依序是空調設備(57.66%)、照明設備(13.81%)和電梯設備(5.83%),其他如水資源的管理與回收及醫療廢棄物的分類、處理與減量等問題,都是屬於環境面的挑戰。

不容忽視的是,醫療機構為照顧病人使其恢復健康,需要在如「感染控制」等原本主責項目和「節能減碳」這個最新項目之間取捨,可說是淨零工作上要面對的短期困難。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陳永仁秘書長則分享HCWH倡議的7個行動,例如投資零排放建築與基礎建設、提供健康永續食品、鼓勵生產低碳排藥品、實施永續廢棄物管理,以及建立更有效率的醫療架構等。

▲衛福部醫事司劉玉菁副司長(左2)、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左3)、台灣醫務管理學會洪子仁理事長(右2)、台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左1)以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陳永仁秘書長(右1)等主講人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行政洪子仁副院長補充與強調,「健康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Health is an investment, not a cost.)他透過比較不同國家的醫療服務產出,也就是如何測量健康,包括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的死亡率等指標,結果發現臺灣過去多年來在這些面向的成長,已經明顯落後於日本、南韓等國家。

洪理事長感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認為台灣全民健保已提供相當便宜的醫療服務,「但唯有強化健康的投資,並推動醫療支出的合理成長,才有可能改善落後的健康指標,並推動國家發展。」

另方面,新光醫院身為全台第1家與TAISE基金會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的醫院,洪子仁說「醫院倡議ESG,先承諾很重要」,有了承諾之後,才能夠努力朝向健全機構治理(G)、發揮社會影響力(S)及落實環境永續(E)等3大目標前進。

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申永順秘書長指出,「相較於企業與大學,健康醫療機構在永續路上是第三梯隊。」若要追上領先集團,首要工作是出版永續報告書,也就是所謂的「資訊先行,績效隨後」。也因為這些新增的工作內容,對於相關人才的需求也很急迫。從企業實踐永續的路徑來看,相關工作先由兼任人員負責,逐漸轉為專任人員,最終再設立專責單位,因為ESG及永續發展涉及領域太多太廣。這也是健康醫療機構會走的1條路。


能源轉型 很大部分和海有關

(台北內科週報第572期/2023年4月3日-2023年4月9日)

【產學研連線】3月31日上午,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蒞校專題演講「台灣淨零轉型政策藍圖」,分享我國在2050淨零轉型目標下的各種執行策略,近300位師生踴躍參與。

許泰文校長於致詞時表示,曾次長除擔任經濟部要職,也是台灣電力公司的代理董事長,是能源轉型政策與橋接溝通的重要推手,希望未來海大在能源轉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期望學子增進專業能力,為淨零轉型盡一份心力。

▲曾文生次長表示,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曾文生次長一開場便直言,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特別是在藍色國土的應用,他並表示,未來會需要非常多與地球科學相關的工作,鼓勵海大學子投入再生能源產業。

能源轉型的目的,就是為了減低極端氣候的衝擊,需要快速讓地球降溫,曾文生次長表示,在《巴黎協定》、2021淨零目標宣誓及2022碳邊境調整機制等作為之下,淨零已成為國際共識,主要國家將透過貿易手段影響主權國家加強氣候治理強度,促使各國朝向2050淨零排放邁進,而台灣已於2023年1月10日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正式走入淨零時代,與國際接軌。

▲曾文生次長(第1排左4)蒞校分享淨零轉型策略藍圖,與許泰文校長(第1排左5)及師生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台灣有91%的碳排放量來自於能源排放,包含電力排放(發電廠)與非電力排放(交通運具),曾次長指出,另外為改善製程減少碳排,各種民生用具的電氣化,會使電力需求高度成長,預估2050年會有高達5000億度的需求,同時,台灣的能源有9成以上來自進口,能源系統淨零轉型、也是翻轉依賴進口能源的契機!以離岸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電及碳匯等打造綠能產業生態鏈,增加投資發展綠能產業,減少進口能源及替代化石燃料,並以能源控制相關設備打入國際綠能電力設備市場。

能源產業的各項技術都在發展,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也會與現有產業相互結合,海平面之上與之下都應運用,例如,離岸風機、太陽能光電與海上箱網養殖的結合,曾文生次長也說,他非常看好地熱發電,由於與既有的石化業技術相關,已投入相當多資源,尤其是探勘技術,在碳封存上也同樣重要。

此外,他強調著說,未來能源產業會占有15-20%的GDP,會是相當好的產業發展,非常鼓勵海大學子投入。


簡又新宏觀視野 放眼修法之後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獨家專訪】1月10日,立法院正式3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2月15日經總統正式公告後,將開啟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的新階段,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1部橫跨數10年的法律或許無法將細節訂定清楚,未來也存在許多變數,但最重要的是掌握清楚方向,未來子法的訂立與監督機構作為更是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舉辦研討會、邀請行政及立法對產學與各界,暢談規劃和交流溝通的最重要原因」。

新近帶領團隊舉辦「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的簡又新董事長,30幾年前,行政院正式設立環境保護署之始,便由他出任署長,也開啟了他終身不變的志業。16年前,他更膺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之職,且帶領著年輕人組成的團隊,1年可以舉辦超過200場的各種促進活動。尤其令人敬服的是,他個人行動力之快,連比他年輕的人都跟不上。不只身兼中廣「當地球發燒時」廣播節目主持人,而且為新聞媒體寫專欄、時評,又到各級學校和企業講演,同時還出國參加各類永續發展會議。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與談嘉賓合影;(左起)歐嘉瑞秘書長、洪申翰立委、陳椒華立委、莊銘池執秘、王彬墀副執行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使產學政研能夠同心協力邁向2030、2050,這位具有宏觀視野,又具豐富學養與經驗的領導人物對此表示,「企業著手淨零轉型,在過去是有做有加分,而現在對企業來說更像是資格考,除了政府增加自產再生能源,也提供具體輔導措施:碳估算工具、碳盤查基礎課程,及相關輔導機制等,協助產業面對當前的國際競爭壓力。學界方面,已同時在開源及節流方面進行研發,如地熱發電、海洋能、生質能,以及CCUS(碳捕捉封存利用)、最新節能減碳技術等。透過產業積極進行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減少排碳,也能降低我國過度依賴進口能源,進而降低能源風險發生」。

站在國際的角度,現任無任所大使的簡又新博士說:「這是完全國際化的立法內容,與國際百分之百連動,台灣如未跟上趨勢,很可能未來在國際經爭上會大幅落後。」他也強調地表示,「根據最近國際對於碳邊境調整機制又有新的規定,除了原先的鋼鐵水泥、化肥等產業,現在螺絲螺帽的公司也列入範圍內,這對台灣的影響不小,因為螺絲螺帽普遍為中小企業,意味著以大帶小的速度可能也快跟不上國際變化速度。」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簡又新大使(中)與蔡玲儀處長(左)及歐嘉瑞秘書長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簡大使認為,「從立法院通過此法的幾個特徵可以觀察的出來,單一法案時程跨距達30年之久,在過去非常罕見,立法院將2050淨零路徑的期程排定得很清楚,包括能源轉型、生產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不僅包含層面非常廣泛,深度也非常之深,進入到生活圈、生產圈、社會組成方面等,幾乎是全方位的淨零轉型,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也是創造更多綠色成長契機,企盼全民都要投入,在心態上及行動面都要做好邁向2050的準備。」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行政院環保署蔡玲儀處長演說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不可諱言的是,以現況而言,對2030目標已有所落後,尤其產業界更為緊張,簡又新大使說:「以2005年為基準,在2030年減碳24±1%的目標,雖然也遭受很多批評,認為減碳政策目標,難以引導淨零轉型的投資、帶動企業積極減碳,但即便是尚顯保守的目標,目前的進度也不甚樂觀。這也是我們為呼應聯合國與國際2030減碳目標,矢志讓組織總部和辦公室據點於203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在去年結合各界力量,組成『淨零排放聯盟』,以號召各大組織、企業的總部和辦公室,經由『承諾』及『達成』兩階段方式,推廣淨零排放概念。也唯有以積極的行動落實,並從做中學,才能因應人類有史以來未曾面對的氣候變局,希望有更多的產業界起而效尤,一起努力!」


黃文義解決綠能不足 有創見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本報獨家專訪】在1月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無任所大使、也是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博士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表示,過去政府講節能減碳只是宣示,如今落實在法律上,影響非常大,而政府現階段當務之急是解決綠電不足的問題。

對於「解決綠能不足問題」,當然政府責無旁貸,同樣的,企業界也不能坐等政府來解決,何況這問題已迫在眉間了,在地熱探勘與開發,投入數10年心力的黃文義博士,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義不容辭的提出他的建言,他說:「碳稅已是企業很大的負擔,綠色再生能源則是減碳的工具,台灣本身的綠能不足以應付企業的需求,我認為台灣地熱也不足以應付台灣綠能的需求,但COP26巴黎協議Article 6允許國際碳交易,也允許以技術、資金等在他國投資綠能扣抵本國綠能的需求。台灣在國外投資開發的地熱再生能源所產生的碳權,將可以賣給台灣企業,尤其是電子5哥,可以解決買不到綠能的窘境。另外,台灣有礦化碳封存的條件,成立台灣民營E&P公司建立礦化碳封存的能力,也可提供企業一些碳交易」。

▲黃文義博士從年輕就對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黃文義博士認為,「E&P是半封閉的產業,資源開發與碳封存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往國外擴大E&P市場規模,是台灣可以走的路,尤其對邦交國的援助,期待能使用民間地熱探勘作為援外的工具,中油、台電等公營公司作為風險分攤與開發的投資,工研院及學術界全力支援,就能創造台灣E&P產業!」

這位不只學有專長,更值得重視的是豐富的探勘與開發經驗,尤其對地熱方面,黃文義博士談起他的背景說:「我從事地熱探勘與開發是因為學的是地球物理;當初考上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系,取得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碩士後,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地球物理組也是申請科羅拉多礦業學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地球物理系就讀。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又熱衷組裝當時流行的DEC PDP 11和LSI 11小型電腦,以及組裝可控源電磁波探勘設備與資料處理軟體,得以做探勘服務。其實,當時純粹是把它當作賺錢養家的工具,直到2015年開發了效果、讓我也驚訝的大地電磁陣列探勘以後,更樂於到處花錢探勘。對於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但希望還是能有所回報!當前的『金山南』計畫,則是我們在台灣多年探勘後所探明的典型火山型地熱儲集層,希望能募集到資金開發成國際級的地熱發電廠。」

▲1986年,黃文義博士(左)攝於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前(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以專業領域深厚的學經歷,黃文義博士曾說過「地熱探勘與開發」有3大成功因素,他表示,「第1個成功要素是探勘要探明地熱儲集層,瞭解您使用方法及軟硬體的原理和限制,按手冊依樣畫葫蘆的探勘可能很容易誤導,另外探勘就像看醫生,每個醫生的診斷不見得一樣,有時需要第2個意見。我們針對台灣複雜地形、地質及高人為噪音所開發的探勘系統,在台灣進行約4年的探勘,結果可以解釋為何台灣的地熱鑽井為何不成功,因為都沒有鑽在地熱儲集層上,此結論發表在世界地熱論壇(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2020+1),也做成視頻:https://youtu.be/sTiWpOiuK-ohttps://youtu.be/SpD5LuHrD0I(中文版)。」

此外,黃文義說:「第2個成功要素是鑽井的工藝,鑽井也是地熱開發的重要的一環。它跟一般石油及地下水、溫泉鑽井不一樣,為保證熱氣或熱水可以大量湧出,在生產層的井孔需保持負壓,也就是欠平衡鑽井,才不會破壞噴道。如果使用後段的洗井,產能一般也會有所折扣。而第3個成功要素就是對地下儲集層的監控,讓生產與回注達到平衡,以期永續經營。」

▲1986年,黃文義博士參與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地熱探勘(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