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 工藝中心再啟新境界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產學政研連線】杜甫感懷他的遭遇,曾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但對1個重要的文化機構而言,70年後,正是要大展宏圖之年,尤其適時的由來自於學界、肯做事的陳殿禮教授接棒,承繼前輩的風範,繼往開來,更是前程看好!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文化部所屬,卻與產業息息相關,在今日各國莫不以工藝彰顯人文精神之際,欣逢成立70週年,為迎接與慶祝台灣工藝劃時代的里程碑,自6月5日起至6月10日籌辦首屆「六五工藝節」,展開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包含工藝大師—獻藝傳心、工藝行旅、工藝辦桌、電影欣賞、工藝市集、工藝展覽等;無疑的,其為1場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盛會,除展示工藝界多彩文化底蘊,更是宣揚台灣工藝精神,及展現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時刻,期許再啟新工藝文化的契機,已是昭然若現!

陳殿禮主任自去年9月20日接任後,即已和工藝中心團隊揭露「活工藝.工藝活」,期望國人落實生活中使用與運用工藝,並激發工藝的新生命,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左起)南投縣文化局林榮森局長、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捐贈顏水龍作品熱帶魚電光牌衛浴公司代表及台灣工藝聯盟陳啟村總會長共同為顏水龍馬賽克作品熱帶魚揭幕(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事實上,工藝中心起源於1954年,係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老前輩創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70年來,致力於培育台灣工藝技藝人才與推動落實工藝生活美學,不只培育多位國寶級工藝大師,亦積極推動台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而不遺餘力。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創辦人的生日,也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環境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

今年「六五工藝節」於6月5日揭開序幕,當天特別邀請與會來賓穿戴或攜帶工藝品出席,除響應與實踐生活工藝美學,也同時向工藝中心獻上祝福。開幕儀式甚具傳承意義,由電光企業公司代表及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等貴賓共同為顏水龍創辦人的「熱帶魚」馬賽克壁畫揭幕,並宣示「六五工藝節」活動起跑。

▲六五工藝節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熱帶魚」馬賽克壁畫,係顏創辦人於1973年(時年70歲)應電光牌衛浴設備公司之邀所創作,這也是他唯一以海洋為題材的馬賽克壁畫。《熱帶魚》在電光牌台北門市改建時因工程碎裂成多塊,李昭亭董事長感於文化資材保護的重要性,立刻出資請顏創辦人的門生負責修復工作,完成修復後,更將它捐予工藝中心保存迄今。

「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第1境「風起-南投」作為六五工藝節的重頭戲,已於6月5日同時開展,該展緣起顏創辦人1937年的全台火車環島工藝產業調查與1954年促成工藝中心成立之始,主軸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到各地。

此次藉由工藝遶境,展開全國6個地區的跨域「巡」禮,期待如媽祖遶境般讓工藝典藏回返地方,發揮齊聚力量,重新發掘工藝與靈力連結。該展匯集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人匠心獨具的作品,並推出工藝占卜、VR科技體驗、永續工藝、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即日起至8月4日於工藝文化館1樓至2樓展出。

總之,工藝中心誠摯邀請您參與「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感受台灣工藝的無限魅力,歡迎大家共度歡慶這個美好時刻!更多活動訊息請至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https://www.ntcri.gov.tw/)或其臉書查詢。


從顏水龍那口井汲水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本報社評】顏水龍老前輩對台灣工藝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於1954年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宛如為我們開鑿1口井,讓工藝產業有培植人才的活泉,70年後的今天,我們飲水思源,懷著感恩的心態,談談如何從這口井汲水,以灌溉新工藝的苗圃?

首先,我們要說:新工藝的新,不是要有別於舊!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事物若無舊,豈會有新?即使大家談的「創新」,也不是可以無中生有!你可能質疑這句話說,那麼最早的第1件不是從無中生有嗎?是的!它固然是新的,可是從哪裡而生呢?必然有個源頭!依我們辦報人的淺見,其實看起來矛盾的事情,也可以想得清楚,創新最源頭的新,同樣是從舊中而來,這最原始的舊是「無中的妙有」,妙有不是一般的有,它本來沒有顯現出來,是創新者發現了它,並將它顯現出來。因此,就我們的觀念而言,它雖是新,卻仍然來自於舊!

事有巧合,1954年,台灣省政府仿傚英國等國家實施區域給水制度,以統一規劃、統籌台灣的水資源與自來水,並於1976年3月1日,台灣省各地自來水廠全部整併完成。

▲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宛如為我們開鑿1口井。

有了自來水,人人稱便,於是井水就沒人汲水了。而顏水龍老前輩所開鑿的那口「井」,也因幾番更替,不斷創新求變,直到今天「旭日再東昇」,我們發現,它是獨一無二的活泉!第1,它的水質非常清純,是道地的「以振興台灣工藝為念」;第2,它蘊藏的創意量幾乎深不可測;第3,也是最重要的,它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上善」精神!

今天如何汲取這口活泉的水,來灌溉新工藝的苗圃?無他!只需抱著「上善若水」的學習精神,並確實去實踐!實踐之道有3,一為「會想」;二為「會做」;三為「會賣」。我們從事工藝的目的,原在於製造器物、以應生活所需,既為己也為人。而想中有做、做中有想;想出來、做出來,必須賣得出去,才能達到創作的目的!這口活泉來自於「顏水龍老前輩無私典範」,70年來繼先承志,我們應以「互助共學」的共創共享模式,合力汲出水來,匯聚成為市場所歡迎的工藝品,再造「新工藝文化」精神!


梁又照傳承絕學 暢談易設計

(台北內科週報第628期/2024年4月29日-2024年5月5日)

【日夜頌-人物專訪】工藝,始終是文化重要的一環,對台灣來說更是淵遠流長,尤其在光復初年即回到中華文化的主流,很快的獲取一脈相傳、源源不絕的職人精神滋潤,再經數10年百工百藝的心力灌溉,在台灣已是蔚然成林!

顏水龍老前輩於1954年啟動,並成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實成為今日「新工藝文化」的源頭。12年後,也就是民國55年5月25日,有1位前輩卻才遇到他此生的轉捩點。日前,本報很榮幸的得到他的首肯,由曾季隆發行人親自專訪,請他談談這60年來的「創新設計」心路歷程。他,就是長庚大學客座教授梁又照!

▲梁又照教授(中)關心「新工藝文化」的未來,日前更前往草屯參觀「竹跡+特展」,巧遇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左),相談甚歡(照片係梁又照教授提供)。

梁又照教授,於民國28年出生於僑居地越南,民國46年返國升學,民國51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就讀期間由於他課餘興趣,曾獲台大全校美術比賽首獎。台大畢業後,考入當時全國第2大煉鋼廠「大榮製鋼公司」,從事鋼鐵冶鍊設備與工具機械之設計工作;53年由於為該公司完成煉鐵原料自動化輸送混合與燒結系統之機械設計工程,榮獲該公司當年模範員工獎。

民國54年返僑居地,任職於當地與台灣味全公司技術合作,生產味精與罐頭產品的越南食品公司,負責機械設備的設計與修配工作;民國55年因僑居國執行排華國籍法而再度返台。返台之後,考入中國生產力中心,他想到學機械工程的自己,難道一輩子就做些只是以拉計算尺為運算工具(當時尚無計算機與電腦),按照所設計機械工程系統的功能元件、以材料與力學的公式,運算出機械工程的元件與系統,並無思考內涵的設計工作嗎?此時,另1個聲音在他心中響起,那就是當時最需要的「工業設計」。一念之間,他的人生完全不同了。如今作育英才無數,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因他的傳承之心,在台北科技大學退而未休,又在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工業設計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

▲梁又照教授創始「易設計」,闡述「天地人」合一的造物與處世之「道」(照片係梁又照教授提供)。

民國55年,相距於顏老前輩開鑿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那口井剛好是12年,當年顏老前輩正是轉而從事教育工作,自1960年至1968年間,曾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為台灣藝術大學)兼任教職,並於台南家政專科學校、東方工專擔任美工科創科主任,更於1971年成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實踐大學)美術工藝科,並擔任該科教授兼科主任;兩人堪稱志同道合!

對於中華歷史文化文物,如何在現代生涯再現?梁教授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創新性的轉化與創造性的發展!」俗語說:「站著說話不腰疼」,談「創新性的轉化」很容易,只不過是1句話就說完了,但是怎樣做到呢?何況是「創造性的發展」,又怎樣才能做到呢?其實,對梁又照教授來說,這方法和實踐並不難,只要參照他倡議多年、也在課堂上講授多年的「易設計」就可無罣礙了。

▲梁又照教授近20多年來,和大陸學界交流密切,他的論述深受肯定(照片係梁又照教授提供)。

在他的心目中,「易經」可說是東方遠古人類,以觀察宇宙「天」體的運行,大「地」萬物創生與滋長萬象的「變易」,而悟得其背後的「不易」的變率,及人類與天地共存,「天、地、人」合一的造物與處世之「道」,並以「簡易」的圖說、文字表達,傳承予後世。

梁教授認為,要以設計的思維,而必須避免陷入「易經」章句的糾纏之中。對於從研發設計的角度,領悟「易經」蘊藏的「形而下」與「形而上」一體的理念,梁又照教授指出,「根本上,『易設計』的源頭,就是將『易經』宇宙萬物恆變的原理,與將其變易中不易的法則,以簡易與易從的方式,應用於實際思想,並融入設計的頭腦中。溯自遠古的時代,人類為什麼能夠創造器物,便是人類能夠有學習能力。最早,來自於生活環境的接觸,所謂『人法地』,為了滿足生活上的需求,開始設計器物。俯察地之後,繼而,仰觀天,發現世界不是自己置身的小小地方。於是,視野開闊了,追求的境界便變得不同了。」

▲梁又照教授專注授課情景(照片係梁又照教授提供)。

再進一步言之,他投入「易設計」研究後發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並不是僅指「大自然」,而是「自自然然」,也就是「道」的本體。設計,也只不過是將器物從「無」之中顯現出來罷了。

總之,根據梁教授的體悟,「若依照『易經』的思想為設計的理念,凡事應向『簡易』求,如何將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且用起來比複雜的東西好用,這就需要發揮設計者的智能。當然,簡易不是簡單而已,除了必須簡單之外,還要好用才行!」

經過多年的實事求是,在「易設計」的理念上,梁又照教授總結地說:「自古以來,對『易』的描述最根本的是,『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變為六四卦,直至推演天地萬物』,而『易』的精神,則在於『簡易、不易、變易』。任何事情若能守著『簡易』,那麼它一定是最好的設計了。人類就是喜歡『變易』,卻不瞭解『不易』,結果愈變愈複雜,也愈變離初始的需求愈遠。若能在變易之前,找出『不易』的元素,僅變其該變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正如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做到『變中有不變,不變中要有變』,何況宇宙中『恆變』,如果不明『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最後會變出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