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未竟之業 重啟新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637期/2024年7月1日-2024年7月7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新工藝文化】杜甫認為「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人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在思想上差距甚大,更反映出時代的不同。在超高齡社會的時代,年到70歲其實還有很多未竟之業,可是卻要面對人生舞台「逼退」行動,使人無法再創高峰!對1個組織,又如何呢?

顏水龍老前輩有1954年的創舉,卻同樣的留下未竟之業。當年,他成立了「南投縣工藝研究班」(1954-1959),將「工藝」與「研究」相結合,開啟了新視野,更劍及履及、展開人才培植。心志夠堅定,行動也夠快而有力!似乎前程看好,而且「振興台灣工藝」似乎指日可待。為什麼70年後的今天,仍然壯志未酬?

▲師徒相傳,固然延續了技藝的生命,可是在AI時代應有新思維,使傳承帶動新工藝文化的發展。

正籌組中的「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詳請參閱「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arRK6P1XGMzEF7Mz6,與規畫了「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KhCfJTXHsQkRfQTL9),希望以民間的立場,並以「即知即行」的精神,自4月1日起、便以「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內科」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簡稱,今已創刊17年了,兩年前由有紙報創新成為「無紙報」)為展場,舉辦前所未有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已於6月30日告1個段落,從7月1日起,進行第2季的展出,啟動「日夜頌-顏水龍與新工藝文化」特展。

策展人為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曾季隆執行長,他表示,新工藝的新,要從舊的根源革新著手,首要之務即在於「技藝傳承」,包括「師徒相傳」與「學校教育訓練」兩種模式的革新。昔年,顏老前輩便是在這兩大模式之外,另替公部門成立培訓機構,希望運用政府資源扶植工藝發展,很可惜的是,5年之後,他就離開了,而轉至教育體系服務。

▲顏水龍老前輩的馬賽克壁畫〈旭日東昇〉,曾於「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重現在國美館前迎接觀眾(檔案照片;原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在「技藝傳承」革新的大前提下,共學團將顛覆既有的教學模式,預備於7月起展開「互助共學工坊」,先分別舉辦「竹藝傳承班」(竹藝係台灣工藝之光)、「木藝傳承班」及「綠金咖啡工藝班」,後續再延伸至其他工藝項目。而擬議中的「互助共學工坊」,如何來顛覆既有的教學模式?曾執行長回答說:「我們計畫以問卷徵答方式,甄選合格學員參加兩天的密集教育訓練(施以「易思維+易設計」移轉,使參加者體認「會想」、「會做」及「會賣」),於結束時再次填答問卷,通過的人士則可參加1年的實戰計畫」。

曾執行長指出,傳承之間往往牽涉到利益問題,如何使授受雙方都能交互其利,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換言之,授者不會留一手、受者不會不懂珍惜,那就必須讓彼此都能實現兩蒙其利的目的。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首次合作、舉辦「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當時展場提供馬賽克拼圖讓民眾放置於合適的位置,使每日在此昇起的太陽情景都會有不同;這是頗具象徵意義(檔案照片;原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兩蒙其利,就從師徒相傳的改造做起,具體而言,「互助共學工坊」為傳承的平台,秉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改造的理念,以商場為教室,直接取材於大環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它的創新所在,且教與學的角色是可以互易,也就是以技藝交流的心態參與其中,但有所變(將師徒相傳改造為亦師亦徒的交流模式),亦需堅持有所不變(授與受雙方皆要尊師重道)。

雖然「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還在萌芽時期,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顏水龍老前輩的典範移轉,「互助共學團」抱著無窮的希望,如今已啟動「70又開始」的計畫,而且即知即行,即將在7至9月間開辦「互助共學工坊」,預定結合群力、請來有心的工藝師聚集一堂,藉兩天12小時的「神仙訓練班」與1年期的無時不刻輔導,培育「百工百藝百傑」,以傳承顏水龍老前輩的香火,欲知詳情,請將你line的I.D.與手機號碼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和你連結起來。


風起南投 首創工藝遶境展出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遶境,是深受社會大眾響應的民俗活動,能師法它的精神,並用在工藝上則是很有創意的活動,而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從1954年設立迄今,已歷70年,回顧與前瞻之際,日前啟動「工藝遶境」計畫,首站「風起-南投」,即日起至8月4日在工藝文化館展出,將持續以1年時間巡遊至台北、彰化、台東、台南及新竹等地,透過重新爬梳工藝中心70年來的發展,帶著工藝中心典藏之寶前往各地巡禮,更與在地工藝人與工藝物進行多層面的探究與連結。

整個「工藝遶境」過程,除了以工藝作品展示為核心之外,隨同展覽亦推出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並連結周邊工藝店家推出「街角工藝」,展現工藝與當代生活連結的廣度與深度。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遶境不僅是1場文化巡禮,更是1場充滿意義的社會行動,透過這次遶境計畫,希望能將工藝的精神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喚起民眾對工藝的關注與熱情,並促進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

▲畫龍點睛的「工藝遶境」,寓意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更指出,「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為遶境整體計畫的靈魂人物,「工藝遶境」的啟動,除源自民間信仰神明遶境的傳統外,另方面,則師法顏水龍創辦人作為首位「工藝遶境」先驅,曾在1937年展開的火車環島行中,進行全台工藝材料與分佈情形的調查,將其實踐台灣工藝之精神,視為本計畫的重要歷史參考背景。

這次首創「工藝遶境」的主題規劃,寓意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以工藝中心為源頭,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至各地,也將70年來的發展、茁壯,透過「工藝遶境」展開各地區的跨域「巡」禮。首站定名「風起-南投」,係以南投擁有豐富的山林生態,並由顏水龍在此建立台灣工藝發展為起點,逐步孕育了百花盛開的工藝家,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就地取材創造生活中各種美好工藝,展品包含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精彩作品。

至於展場設計,即呼應自顏水龍搭乘火車踏查台灣各地工藝為起點,運用鋼板材質特性,折彎且串接起來的效果呈現軌道的意象,同時為配合持續1整年的展覽巡禮時程,融合ESG永續發展概念,落實展覽物件重複使用率、強化使用結構強度、以及可供拆解再組合等設計,呈現展示空間巧思及設計的多樣性。

▲工藝遶境整體展場設計,呼應自顏水龍搭乘火車踏查台灣各地工藝為起點(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另外,為展現台灣工藝的當代性與多元化,更推出特別企劃內容,包含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透過工藝占卜運用生成式AI,連結命理五行及工藝材質進行算命體驗,探詢適合自己的工藝類項;永續工藝區則展出工藝中心近年推動的廢棄物料再循環利用成果,VR科技體驗將可讓民眾深入其境,宛如參觀王清霜等6位工藝大師的現場創作情景。而隨行旅物.SHOP,係以在地台灣綠工藝入選作品為主軸,推動生活工藝品融入民眾日常生活。

「工藝遶境」的展覽,也將透過階段性工藝徵件,邀請在地工藝家投件,即日起至7月14日辦理「台北場」徵件,期間亦同步推出「街角工藝」活動,徵集串聯全台工藝店家優惠折扣或體驗活動,參與工藝遶境展覽中的「工藝占卜」活動或憑「街角工藝明信片」,於參觀日1個月內至店家消費即可享受相關優惠。此外,「工藝遶境」巡遊至各地時亦將舉辦相關活動,如開幕市集、講座及工藝體驗等,邀請您共同探索工藝的魅力和價值,見證工藝的豐富與蓬勃發展,更多活動訊息請至活動網站查詢:https://expo.ntcri.gov.tw


從顏水龍那口井汲水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本報社評】顏水龍老前輩對台灣工藝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於1954年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宛如為我們開鑿1口井,讓工藝產業有培植人才的活泉,70年後的今天,我們飲水思源,懷著感恩的心態,談談如何從這口井汲水,以灌溉新工藝的苗圃?

首先,我們要說:新工藝的新,不是要有別於舊!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事物若無舊,豈會有新?即使大家談的「創新」,也不是可以無中生有!你可能質疑這句話說,那麼最早的第1件不是從無中生有嗎?是的!它固然是新的,可是從哪裡而生呢?必然有個源頭!依我們辦報人的淺見,其實看起來矛盾的事情,也可以想得清楚,創新最源頭的新,同樣是從舊中而來,這最原始的舊是「無中的妙有」,妙有不是一般的有,它本來沒有顯現出來,是創新者發現了它,並將它顯現出來。因此,就我們的觀念而言,它雖是新,卻仍然來自於舊!

事有巧合,1954年,台灣省政府仿傚英國等國家實施區域給水制度,以統一規劃、統籌台灣的水資源與自來水,並於1976年3月1日,台灣省各地自來水廠全部整併完成。

▲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宛如為我們開鑿1口井。

有了自來水,人人稱便,於是井水就沒人汲水了。而顏水龍老前輩所開鑿的那口「井」,也因幾番更替,不斷創新求變,直到今天「旭日再東昇」,我們發現,它是獨一無二的活泉!第1,它的水質非常清純,是道地的「以振興台灣工藝為念」;第2,它蘊藏的創意量幾乎深不可測;第3,也是最重要的,它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上善」精神!

今天如何汲取這口活泉的水,來灌溉新工藝的苗圃?無他!只需抱著「上善若水」的學習精神,並確實去實踐!實踐之道有3,一為「會想」;二為「會做」;三為「會賣」。我們從事工藝的目的,原在於製造器物、以應生活所需,既為己也為人。而想中有做、做中有想;想出來、做出來,必須賣得出去,才能達到創作的目的!這口活泉來自於「顏水龍老前輩無私典範」,70年來繼先承志,我們應以「互助共學」的共創共享模式,合力汲出水來,匯聚成為市場所歡迎的工藝品,再造「新工藝文化」精神!


竹工藝與科技的運用

梁又照/撰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工藝品的產製,不只要有技術,而且必須講究藝術。個人數10年來,置身於工業設計領域,因緣際會而略有心得。對顏水龍前輩的創辦「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也深感佩服!他當年推動台灣工藝產業發展的初衷,如以70年後的今天,回顧台灣產業對產品創新設計,足見他確是「高瞻遠矚」!

竹,是台灣自有的資源,也關係到常民的生活所需。在顏水龍教授的年代,竹工藝更是受到重視,他也有作品留下來。可是歲月的演變下,似乎對它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尤其科技的一日千里,卻沒有對它產生作用。試看我們今日所處的環境,早已是數位化智能運算(Ai)的無所不在,及數位傳輸與物聯(IoT)科技的無遠弗屆,竹工藝如何來運用科技,便殊為重要!

▲梁又照教授畢生置身教育界數10年,近年提出「易創新」理念,極獲學界推崇(檔案照片;原係華冑設計企業公司提供)。

論到科技發展,數年前,德國推動工業4.0,對人類工業發展的歷史沿革分為:1.0工業革命初期,以動力代替人力;2.0動力進入大量生產的量產經濟;3.0工業與經濟發展,進入第3波資訊革命與工業自動化生產;4.0數位資通訊科技進入雲端大數據,高速運算及快速無線傳輸的「雲通世代」,使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聯互動,更密切的相互結合,也使人類社會與產業經濟發展都跳脫了傳統以大量生產產品為主的工業經濟範疇,產品的設計亦與時並進,經由知識經濟、體驗經濟,進入了以人類多樣化需求,及跨專業協同創新的服務經濟時代。

換言之,在創作與製造上,我們的思想要與時俱進;在學習與實踐上,我們必須劍及履及;在工藝品的市場開發上,我們更須「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全世界」不可!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又非運用科技的力量不可!

若要運用科技到竹工藝的發展上,個人曾為「有紙報-台北內科週報」寫了「放眼國際創新」專欄23篇,最重要的是指出,時代在變,社會需求也在變,如何因變、應變,便是創新主要思考所在。其次,創新離不開聰明才智,尤其對人才的培植方式,個人認為有兩方面可以參考,一為偏重創新設計思考及跨專業協同合作創新開發程序的美國史丹佛大學D-School,另一為英國倫敦帝國大學商學院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工程)研究所合辦,偏重創新設計思維應用於企業經營商業模式與創投的IE&D(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 Design)。

(本文作者係華冑設計企業公司創辦人,現為長庚大學設計研究所客座教授,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設計付出心力)


四十年歲月如斯 開鑿這口井

(台北內科週報第627期/2024年4月22日-2024年4月28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雖然,時間有如河水一般流動,但不像河水的是,人看不到時間的流動。其實,用心的人仍然可以時時刻刻感受著時間的流動。若想看到時間,就只有做出成果!有成果,才能顯現時間留下的痕跡。

人能飲水思源,才能承先啟後,對工藝產業的大大小小來說,最值得紀念的人,無疑的是,1997年離世而去的顏水龍老前輩,今天,「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之所以舉辦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展場為「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目的無他,僅是希望對這位老前輩禮敬,且以1瓣心香祈求他顯靈,啟發後輩如何來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的工藝產業在世界發光、發熱,引領世人追求技藝的登峰造極!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開展以來,已進入第4週了,真的是「歲月如斯,不捨晝夜」,可是到現在還看不到有多少人能體會顏水龍老前輩對「振興台灣工藝」的心志,開展4週來,唯一令人讚嘆的,是從辦展的過程,竟然找到70年前他開鑿的這口井:「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源頭。

▲〈竹製客廳桌椅〉由顏水龍設計,許正製作(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當年,顏水龍老前輩曾在1978年2月出版的《藝術家》雜誌,發表「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顧與前瞻」1文(詳請參閱2016遠流版、顏水龍著《台灣工藝》p176-199),即使他於1952年自行出版的原著,已是72年前的事了,不過歲月的更替,卻帶不走他始終持有「復興台灣工藝」的心志,尤其在這篇重要的回顧與前瞻,更透露他40年開鑿的「這口井」的心路歷程,也為後人留下最寶貴的學習資料。

「工藝」,在顏老前輩的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他在上述的文中指出,「如何創造器具以達到『用』與『美』的功能來滿足更舒服、更美的生活,這就是工藝」。這也就是他雖是畫家,但卻願意「以藝入技」,實現「美」與「用」的結合,他曾說明:為什麼畫家也要從事工藝?其目的在於:「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這樣的念頭,也影響了他走上工藝之路,實現了「美」與「用」的結合。

為了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顏老前輩認為,「首先應該要推行和生活有關之藝術,即對生活用具及居住空間或景觀的美化,以培養高雅樸素的趣味,生活才能導入純粹美術之境地。」他並接著問說:「這1段啟蒙的推行工作由誰來負責?是不是美術界或藝術家應負的責任?」最後,他得到的答案,便是以畫家來承擔這份責任。捨我其誰?於是,他當仁不讓的挑起「復興台灣工藝」的重責大任。

在顏老前輩的時代,是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他看到台灣空有很好的發展工藝條件,卻久受日本殖民地政策的影響,「經濟未能發展,以致生活文化十分落後」,更未能充分發揮技藝所長,尤其是正值2戰的前夕,連他構思多時的美術工藝學校創立計畫,都無法有實施的機會。

▲〈竹製乳母椅〉由顏水龍設計,許正、李榮烈製作,1990,台灣工藝研究與發展中心典藏(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民國29(1940)年,他從東京返台,雖與殖產局官員商量,但在戰爭激烈之際,他們也無能為力,而只是鼓勵他先做調查工藝的現況。他便接受這項建議,並得到補助費用。之後,他發現,要推動工藝復興必先培育人才;辦學是應該做的事。他在1954年,以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的身份,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這也奠定了他令後人追思不已的地位。

日治時期,顏水龍老前輩接受1筆補助,曾於1941年在台南學甲、北門地區創設南亞工藝社,而且為保持品質規格化、產銷合理化,更組織「台南州藺草產品產銷合作社」,並設檢查產品制度,可見他不僅是能坐而言的人,也是能起而行的人。值得學習的是,他在合作社經營極為順利之後,就交給地方人士接管。對很多事情,他總是抱著「功成弗居」的態度,實是最好的典範!

總之,70年前他開鑿的這口井:「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源頭,就是他以藝術家的視野觀照工藝事業,致力於實現「美」與「用」的結合,所付出心力有3個面向,第1,在教育上,他不只早在光復前夕(1944年9月)已接受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成大前身)聘為建築工程科講師,也於民國54年9月應台南家專與東方工藝專科學校為工藝科教授兼科主任,更於民國60年6月在實踐家專謝東閔創辦人敦請下,創設美術工藝科,並於81歲時退休。第2,在創作上,顏水龍老前輩無論在美術或工藝兩領域,都有讓後人讚誦的創作;第3,在工藝的推廣上,他更是付出無比的心力,關照整個產業的「美」與「用」的結合,這也是他對後世工藝發展最為永續的影響力。


振興工藝從大題小做起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本報社評】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慶祝70週年的今天,我們認為最有意義的事莫過於「振興工藝」,但這是個大題目,談何容易!豈是文化部所屬的1個單位能夠勝任的,更遑論挑起大擔子,又豈是慶祝時節所當為!

事實上,「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以「振興工藝」這件事來說,它的「本」在於「藝」,「末」則是「技」;事之「始」在於日常需求;「終」則在於器物之美;以「匠心的改變」為先,並以「振衰起敝」為後,那麼,何患事之不可成?

講起來,「振興工藝」是很大的題目,其實可以從「大題小做」開始,而問題在於雖然小做好做,但是從大題要挑出可以小做的事,卻很不容易!姑不論,百工百藝牽涉既廣且深,有人10年磨1劍還難以有好成績,何況即使現代人急功好利,也難在3、5年內能夠功成名就啊!又怎能讓工藝在短期間內發達起來?單是找出小事作為起步,便已難倒一些有心人了!

▲此為顏水龍老前輩1927年的自畫像;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典藏(照片係文化部提供)。

翻轉難的一面,我們很快就可以發現:容易的另一面。它固然牽涉既深且廣,可是由淺及深、由狹及廣,不就能從「小做」開始著手了嗎?第1件,我們想到的是,從技藝的互助共學做起。以前的工藝大都仰賴師徒相傳,在傳承中難免流失之憾,若能利用今日傳播科技的發達,加以學習觀念的進步,「人人是我師、我是人人師」,使技藝突飛猛進,就不是怎麼困難的事!

當年,顏水龍老前輩學藝有成,感於振興台灣工藝重要性,也是發揮「大題小做」的精神,他先量力而為,調查手工藝的現況,有了瞭解之後,再由教育訓練著手,然後40年如一日投注心力,終於奠定了振興工藝的基石。如今亦然,將師法他的精神和毅力,尋求有共識的人從小事做起。小事做到極緻,就能質變為大事。而要實踐「互助共學」的目標,便須從突破「私心」做起;要突破「私心」,便須從示之以利做起。總之,只要能振興工藝,必然可以帶動的循環收入,將是利上滾利、義中取利之舉!


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大展,正呼應文化部所屬台灣美術館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的「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分別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對台灣工藝產業的啟蒙極有貢獻的老前輩。

70多年前,顏水龍老前輩1951年受聘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輔導各鄉鎮縣市舉辦手工藝講習班,並於翌年出版了《台灣工藝》(1952)專書,提供對手工藝產業發展的建言,更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將他為人為己的心賦之予「技藝的養成」,創設了「南投縣工藝研究班」(1954-1959),開啟台灣工藝的「旭日東昇」時刻!白天來了!很多人受到他的精神鼓舞,有些年輕人也樂於前來加入「振興工藝」的行列。

顏水龍老前輩人如其名,他成了台灣工藝的「水龍頭」,可是他開設的不是自來水廠,更非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來。事實上,他開鑿一口井,讓有心發展工藝產業的人,可以不斷的汲取天然的井水喝。在他主持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之後,70年來薪火相傳,早已開枝散葉、更蔚為風潮,實在「台灣工藝導師」之名,也可當之無愧!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的展場內,提供馬賽克拼圖讓民眾放置於合適的位置,使每日在此昇起的太陽情景都會有不同(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想延續顏水龍老前輩香火的人,請仔細研讀《台灣工藝》(1952),雖然原書已絕版了,但是感謝文化部和遠流出版公司,它於2016年又重新編輯出版,如今讀來,能夠體悟當年作者的付出滿滿心意,並將他心中的期許傾瀉而出。在書中,他說出1句心中的抱負:「我一直希望由提倡工藝振興,踏上代用與賺取外匯的雙重道路,讓世界看到台灣製品如此有用,而不再對『台灣製』用品有所貶損。」(詳文請見2016版16-26頁;原刊於1942年2月《台灣公論》。)今天,聽在後輩的兒中不知作何感想?尤其在世界上「台積電」舉足輕重,相形之下,工藝產業猶在奮鬥之中!實在,我輩當自強!

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對於顏水龍老前輩來說,他要的不是1家1姓的飛黃騰達,而是透過工藝製作展現我民族的光輝,請傾聽他在《台灣工藝》強調的,他當年曾沈痛的指出,「我國雖有燦爛歷史,持有悠久不滅的工藝技術,但迄今未能予以合理發展。本省因受日本50年統治,於消費日貨的政策下,對工藝產業的改革,未予顧及,故仍保持原始狀態」。直至光復即將80年後的今天,捫心自問沒有異族的箝制,工藝產業又有多大發展?談振興工藝,該怎樣快速起步?仍然自顧不暇,豈能旭日再東昇?有抱負的人可不必洩氣!此時此刻,正是承繼顏水龍香火的最佳時日!

▲「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開展儀式中,與會貴賓的合影(照片係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人生有時候感嘆時不我予,可是俗話不是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嗎?「南投工藝研究班」成立70週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顏水龍老前輩的精神不朽,如同當年他一再呼籲效法德國成立公辦民營的組織,以推動工藝的振興(詳請見2016版《台灣工藝》159-164頁),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在此時成立,便是喚醒工藝人「獨木難成林」,必須百工百藝串聯起來,但怎樣在很短期間達成呢,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

新從舊來,1炷心香祈求下,承蒙顏水龍老前輩的啟發,他念茲在茲的3件事如下:一、從事美術工藝的教育開始培養專才;二、成立產銷合作組織;三、發揚台灣工藝的特色與價值(詳請見2016版《台灣工藝》176-199頁),而「共學團」的倡議,也正是根據這3方面而來,「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欲知其詳,請參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


且看世代相傳 工藝舊中有新

(台北內科週報第621期/2024年3月11日-2024年3月17日)

【本報專訪】歷史文化,莫不靠著世代傳承;在技藝方面更是如此!有的是師徒相傳,也有的是家族代代相傳。而傳承中,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新從舊來,舊復成新。於是,技藝的傳承充滿生機,得以生生不息,形成文化傳統!

今年,工藝中心70週年系列活動序曲推出「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即日起至8月4日止於台灣工藝文化園區工藝文化館(縣定古蹟「原手工業品陳列館」)展出,邀請工藝發展史上重要工藝世家共同參與,讓長、中、青3代工藝職人的精彩作品齊聚一堂,在見證工藝發展的重要場域裡,展開1場彷彿是穿越時空的精彩對話。

這場盛會的策展人,便是文創業界卓有佳譽的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辦人程湘如老師,她也是文化部輔導「藝文產業育成」與「圓夢計畫」評審委員,更是天工開物文創商機研習團台灣區負責人,數10年的閱歷與經驗,讓她承擔這場特展中的特展,實在游刃有餘!

▲程湘如老師(左1)有數10年的閱歷與經驗,讓她承擔「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實在游刃有餘(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程湘如老師接受本報曾總編輯專訪時表示,「三生有幸的展覽,囊括70年來台灣3代之間的工藝樣態,觀者可以在兩層樓的展場中看到70年來工藝的與時俱進,年輕世代就算沒有基礎,也可藉由資深工藝家前輩的展品,受到啟蒙後快速與現代材料技術應用連結,並加上新科技的助力,展開新工藝的旅程」。

事實上,在傳承的過程必須有所啟發與感悟,受授之際,更是要心志相通,程老師說:「與當代生活習習相關的工藝製品,如茶器具、食器周邊用品,居家及辦公場域關連性物品,服飾包袋等行動配戴等產品;這每1個領域從材料到生產過程中,不同工序串連各種人力技術,形成工藝產業鏈的供需共榮,即為產業的活水」,講得甚有道理!

不論時代如何變,工藝仍然是技術結合藝術的創作,程老師指出,「活工藝即為生活而做、延伸生生不息的工藝樣態,每人根據人生不同階段所需,從基本功能到美學品味、最後提升到藝術境界的工藝追求;匠師亦在不斷精進中,展現工藝價值的極致,因而需求方與提供方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照,在彼此生活中都得到喜悅與成就」。

▲樂觀進取的程湘如老師(左),總是創意有如活泉,令人驚艷!(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工藝品,不同於藝術品,它要有實用的價值,程湘如老師認為,「《新工藝》是依循傳統工藝基礎下,運用隨時代進化研發的新材料、新工法工序、新技術,並搭配新科技、新設備等產出的產品,帶有或多或少的手工、手觸的質感,同時結合當代生活需求、創造美學質感價值的少量化或可量產產品」,如是的觀念,在這工藝中心歡慶70週年的時候,更顯得具有參考價值!

舊未必不如新,就在於沒有舊、如何可以有新?程老師說:「展覽中的中、青世代作品,展現各自演繹的舞台魅力,有具話題性的、趨動好奇心的、抽象冥想的、玄機解碼的、時尚翻轉的、也有傳統材料再創的、運用新科技的3D列印,以及循環再生的綠色工藝,這些展品都足以啟發年輕世代的工藝造夢」,誠哉斯言!請大家趕快把握機會,前往現場領略「新工藝」印證工藝中心的70又開始,也讓您共享工藝中心的倡議之功,70年前如此、70年後的今天亦復如是!


發現工藝好物 展現活工藝之美

(台北內科週報第602期/2023年10月30日-2023年11月5日)

【產學政研連線】如何發現工藝好物,是受到消費者關切的,何況同樣的器物經不同的工藝人創造,給使用者的感受常常有很大的差別,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始於日常,飲食器皿、穿戴飾物、家居擺設等均可見存在,以各式樣貌融合其中。工藝中心將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喚起大眾看見工藝的存在,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的哲思:「用有」!用,符合身/心/靈的物件滿足需求;「用好」,用好技術/好藝術/好學術共同成就的好工藝來豐沛生活;「用無」,內含無形意念誘發思考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之提升。

▲工藝中心為大眾推薦台灣工藝好物,2023年入選產品展現工藝多元樣貌(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指出,發掘在地好工藝、推薦在地好品牌,讓源於大地的工藝,回歸生活實踐。

基於同樣的理念,工藝中心推動的「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以整體品牌形象建構與品牌選品,為大眾推薦台灣工藝好物,2023年入選產品展現工藝多元樣貌,盡顯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以及工藝用於生活的豐饒繁盛。

▲今年98組作品入選作品,其中有來自風土、取材自然,以至回收永續利用材料的製品,如月桃編製燈罩(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今年度經評選後共62家品牌計98組作品入選,其中有來自風土、取材自然,以至回收永續利用材料的製品,如月桃編製燈罩、天然染托特包。此外,著重美感設計、文青風格的生活工藝,如以流染釉色展現漸層不同紋理的杯具、國產木材製成的森林鳥造型筆;形塑舒適生活空間與質感氛圍的家具如拼花椅、實木藤編椅凳等。值得強調的是,將傳統技術帶入當代樣貌,如漆器花器組、融入鋦釘修復概念的嵌杯等,更多豐盛綻放的台灣工藝,值得收藏擁有、細細品味。

總之,「台灣綠工藝」歷次入選品,大至家居藝術、小至個人穿搭,呈現產業蓬勃發展的多元樣貌,亦傳遞「活工藝、工藝活」概念,工藝不僅很生活,生活也讓工藝創作隨之成長,將來自台灣的無限創意動能、生產製造技術、納入自然風土資源與揉合創作者意念的工藝好物推介大眾,以工藝實踐共好生活。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相關資訊:入選名單:https://reurl.cc/Do8ngj;品牌選物:https://tcc.ntcri.gov.tw/home/zh-tw

▲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親訪王清霜 傳承意義大

(台北內科週報第602期/2023年10月30日-2023年11月5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工藝在生活中,實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活化工藝,是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甫上任滿月的陳殿禮主任,多年以來心中念茲在茲的要事,光復節前夕,他即親訪國寶級、今年102歲的王清霜大師,向他請益有關工藝技術的精進、傳承及推廣,此行,讓陳主任感到台灣工藝發展之所以有希望,全在老藝師的典範傳承,今後更有賴於用心推廣!

10月24日那天,陳殿禮主任抱著向老前輩請益和祝福的心態,前往王清霜大師住處,話題一打開,他即感受到畢竟在漆藝投注85年心力,是如此令人欽佩的親和力。

▲甫上任滿月的陳殿禮主任(左),即親訪國寶級、今年102歲的王清霜大師,向他請益有關工藝技術的精進、傳承及推廣(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數10年來,王清霜大師的典範,鼓舞著職人創作之心,他以自身的生命歷程實踐「擇一事、執一生」的職人風範,致力於漆工藝創作、產業經營以及教育傳承,成就與貢獻備受外界尊崇;2007年榮獲第1屆「國家工藝成就獎」、2010年獲文化部認定首位重要傳統工藝「漆工藝」保存者(人間國寶)、2014年獲頒第3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2016年獲總統府2等景星勳章、2022年再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的肯定。

榮耀的獎再多,也難以表彰執著的「職人精神」之偉大,王清霜則人如其名,「履霜堅冰至」,在他的生涯中,常有先見之明,尤其曾於工藝中心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初創時期,擔任教務主任(當時顏水龍為班主任),而工藝中心從1954年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至今,見證台灣工藝從手工業轉向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堪稱是1本工藝的活史書!

▲王清霜大師(左)和陳殿禮主任相見歡(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表示,王清霜老師的百歲工藝生命史,代表的也是台灣工藝發展的百年近代史,更感謝他一輩子為台灣漆藝打拼,專注於漆工藝技術精進及傳承與推廣,讓世人從老師身上看見台灣工藝文化價值。不僅他是人間國寶,王家第2代王賢民、王賢志,第3代王峻偉、王怡婷亦投入漆藝創作,1家3代傳承精湛工藝,為漆工藝開枝散葉。

與談時,王清霜大師特別表達對台灣工藝傳承問題的關心,以及對未來工藝發展的深切期盼。現代社會發展趨勢對工藝產業造成諸多影響,尤其原有人力日趨老化,新生代人力投入不足。過去至今,令人佩服的是,他本於促進台灣工藝發展之初衷與信念,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積極投入漆工藝傳承與推廣工作,歷年來除了協助公部門的研習課程外,也參與推動人間國寶的漆工藝傳習,便是希望能為工藝界培育更多生力軍。

▲王清霜大師(左4)本於促進台灣工藝發展之初衷與信念,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