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 工藝中心再啟新境界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產學政研連線】杜甫感懷他的遭遇,曾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但對1個重要的文化機構而言,70年後,正是要大展宏圖之年,尤其適時的由來自於學界、肯做事的陳殿禮教授接棒,承繼前輩的風範,繼往開來,更是前程看好!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文化部所屬,卻與產業息息相關,在今日各國莫不以工藝彰顯人文精神之際,欣逢成立70週年,為迎接與慶祝台灣工藝劃時代的里程碑,自6月5日起至6月10日籌辦首屆「六五工藝節」,展開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包含工藝大師—獻藝傳心、工藝行旅、工藝辦桌、電影欣賞、工藝市集、工藝展覽等;無疑的,其為1場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盛會,除展示工藝界多彩文化底蘊,更是宣揚台灣工藝精神,及展現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時刻,期許再啟新工藝文化的契機,已是昭然若現!

陳殿禮主任自去年9月20日接任後,即已和工藝中心團隊揭露「活工藝.工藝活」,期望國人落實生活中使用與運用工藝,並激發工藝的新生命,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左起)南投縣文化局林榮森局長、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捐贈顏水龍作品熱帶魚電光牌衛浴公司代表及台灣工藝聯盟陳啟村總會長共同為顏水龍馬賽克作品熱帶魚揭幕(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事實上,工藝中心起源於1954年,係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老前輩創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70年來,致力於培育台灣工藝技藝人才與推動落實工藝生活美學,不只培育多位國寶級工藝大師,亦積極推動台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而不遺餘力。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創辦人的生日,也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環境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

今年「六五工藝節」於6月5日揭開序幕,當天特別邀請與會來賓穿戴或攜帶工藝品出席,除響應與實踐生活工藝美學,也同時向工藝中心獻上祝福。開幕儀式甚具傳承意義,由電光企業公司代表及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等貴賓共同為顏水龍創辦人的「熱帶魚」馬賽克壁畫揭幕,並宣示「六五工藝節」活動起跑。

▲六五工藝節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熱帶魚」馬賽克壁畫,係顏創辦人於1973年(時年70歲)應電光牌衛浴設備公司之邀所創作,這也是他唯一以海洋為題材的馬賽克壁畫。《熱帶魚》在電光牌台北門市改建時因工程碎裂成多塊,李昭亭董事長感於文化資材保護的重要性,立刻出資請顏創辦人的門生負責修復工作,完成修復後,更將它捐予工藝中心保存迄今。

「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第1境「風起-南投」作為六五工藝節的重頭戲,已於6月5日同時開展,該展緣起顏創辦人1937年的全台火車環島工藝產業調查與1954年促成工藝中心成立之始,主軸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到各地。

此次藉由工藝遶境,展開全國6個地區的跨域「巡」禮,期待如媽祖遶境般讓工藝典藏回返地方,發揮齊聚力量,重新發掘工藝與靈力連結。該展匯集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人匠心獨具的作品,並推出工藝占卜、VR科技體驗、永續工藝、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即日起至8月4日於工藝文化館1樓至2樓展出。

總之,工藝中心誠摯邀請您參與「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感受台灣工藝的無限魅力,歡迎大家共度歡慶這個美好時刻!更多活動訊息請至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https://www.ntcri.gov.tw/)或其臉書查詢。


台灣綠工藝品牌力 共創共享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產學政研連線】今年,為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70週年,更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期許人人生活有工藝,也讓工藝重新激活,使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正值「大師月」的此刻,展開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令優良工藝品的能見度將大為提升!

2021年,工藝中心將「台灣優良工藝品」轉型為「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的建立,並透過台灣工藝認證與推廣計畫,公開徵選發掘深存各處的原創工藝,藉著「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將喚醒大眾體會「良品美器」存在的重要性。

令人矚目的是,「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主軸為「綠活工藝.良品美器」,其強調工藝從本質出發,應貼近生活所需,亦即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物哲思」:用有;用符合身心靈的物件滿足需求:用好;用好技術、藝術及學術共同成就的好工藝豐沛生活;用無,用器物內含的無形意念誘發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之提升。此外,工藝品應是美學與實用兼備、手感與溫度並融,具產品市場性與推廣潛力,引導大眾將工藝用於生活,進而體會生活,深入日常實踐與創造個人品味。

▲工藝中心70週年的系列活動中,5月是「大師月」,亦從即日起舉辦「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的報名;圖係楊英風大師-鳳凰來儀(3)經典之作重現工藝中心(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很務實的,入選作品都將獲工藝中心兩大面向的資源,既公開授予榮耀,並輔助作品內容形塑轉譯,收錄年度入選作品型錄,創造「品牌形象加值」,同時,又可獲社群媒體行銷曝光、各類推廣活動參與、市場通路引介合作與線上商務輔導拓展等「行銷資源挹注」,以及輔助開創多元行銷與銷售管道。總之,結合公部門資源與工藝品牌創作能量,攜手工藝品牌共同走入市場,增進產業動力活絡消費產業鏈,促使工藝產業持續不息的運轉循環。

主辦單位表示,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的報名,自即日起至7月5日截止。凡具公司登記、商業登記或團體立案登記等依法設立具統一編號的工藝廠商,作品於台灣生產製造,並可量產銷售,皆所歡迎參與「台灣綠工藝」認證徵選活動,期能與工藝中心協力拓展工藝產業市場,同時亦歡迎各通路業者與工藝中心接洽合作推廣「台灣綠工藝」,串連工藝生活產業鏈。詳情請參閱:https://twc.ntcri.gov.tw/default.aspx


來煮石頭湯 一口井養千口人

(台北內科週報第623期/2024年3月25日-2024年3月31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1】17年前,阿福想創辦報紙,可是他既沒人也沒錢,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機會實現夢想?有1天,看了「石頭湯」的故事,他突然靈光一閃,得到很大的啟示。成功之後,只要有人問他,便講1遍「石頭湯」的故事。本報將他煮石頭湯的故事報導出來「歡喜發財 新創如何開展一片天」(https://lybetter.pse.is/5qpq2a)之後,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尤其是阿祿更關切,希望能向他討教如何靠大家的力量,以實現「化腐朽為神奇」的願景。

阿福先告訴阿祿,「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在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都流傳著不同的版本。資深兒童文學作家馬景賢,曾翻譯強‧穆特(Jon J. Muth)自寫自畫的《石頭湯》,他說:「穆特的這本『石頭湯』,描繪有3個雲遊的和尚來到1個村莊,發現遭到天災、戰爭的村莊,民不聊生。村子裡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就是同1個村子裡的人,鄰居們也互相懷疑,誰也不相信誰。他們一進村子,所有的人家都把門窗關了起來,不理睬他們。於是,有智慧的和尚想出1個巧妙的方法:用石頭煮湯,吸引村人的注意。從煮石頭湯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什麼是施與捨,瞭解付出愈多,得到也愈多,而且要獲得快樂,就像撿石頭煮石頭湯一樣容易」。

之後,身為工藝師的阿祿,擅長竹藝,他講了自己的構想:「聽到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我心中燃起很大的期望,若能喚起工藝圈的人來煮『石頭湯』,是不是能夠使台灣的工藝產業活化起來?」

▲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進一步瞭解阿祿的想法後,阿福回答說:「你打算怎樣煮這鍋『石頭湯』呢?我可沒有這本事教你,因為我花60年的工夫,才辦起報紙,若要實現『活工藝.工藝活』,就不是我的專長了,反而必須回過頭來請教你」。

阿祿便談起他想煮的「活工藝石頭湯」,他說:「我很認同阿福所說,當前要『工藝活.活工藝』最急迫的是,解決台灣工藝的市場問題。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而且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希望你這次能再站出來煮『活工藝石頭湯』,發揮你過去辦報的精神!」

聽到阿祿說到這裡,阿福才發現阿祿原來是希望他再次下廚,也就不敢推辭,便講起「一口井養千口人」,他表示,「承蒙阿祿看得起我,為了『新工藝』的未來,希望和願意來煮『活工藝石頭湯』的朋友,一起發起成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煮湯之前,當然要有1個大鍋,其次要有水,想想看,活工藝的活字拆開來,不是『水、千、口』,這就告訴我們只要找到1口井,便能養千口人!」

▲嘉義縣茶文化協會在展會中,帶來在地茶染工藝品(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時,看到阿祿猛點著頭,阿福也就繼續說下去,「煮『活工藝石頭湯』的水,其實在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早就為我們挖好了1口井,70年後的今年,它不只沒有枯竭,反而,可以供大家煮石頭湯!」阿祿很興奮地問說:「有了水之後,那口大鍋子在哪裡?我可以幫忙借來煮『活工藝石頭湯』!」

沒想到阿祿如此的投入,阿福也不敢怠慢,趕快指著自己回答,「花了將近60年磨一劍的我,是『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與『有紙報-富貴有道週報』的創辦人,這兩份報紙和時下的報紙完全不同,它最大的功能便在於將人與人串聯起來,百工百藝即能利用它煮出不同口味的石頭湯!」

話說回來,阿福明白的告訴阿祿說:「石頭湯對我最大的啟示是,如何讓各自為政的人,藉煮『石頭湯』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就能『無中生有』,實現每個人的夢想!」阿祿立刻回應著說:「謝謝阿福!既然你願意擔任『活工藝石頭湯』的主廚,更是『新工藝』第1號馬前卒,那麼,我就排在你之後,是第2號馬前卒!」他們兩人一言為定,馬上分頭辦事去也;欲知「共學團」後續發展,請先參閱阿福擬好的「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與「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HuCd8bqhQVuM6EdE8),他滿懷期望能夠結合同樣有心的好朋友,一起為「新工藝」開創美好未來!


減碳趨勢中 竹博覽會五地展出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近年來,在淨零的趨勢下,全球許多國家紛紛重視竹產業與地方文化經濟間的關係,並建立起不少竹材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包括越南、印度、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等竹材產量豐富的國家,莫不是如此!

由於竹材的循環利用,為全球公認是綠色產業,許多非竹材產區國家,如德國、法國等,也開始積極投入竹材產業發展與研究相關活動。此時,2024年第12屆世界竹論壇(12th World Bamboo Congress)將首度移師台灣辦理,而世界竹論壇是國際上竹領域重要學術與文化交流活動。這場疫情過後睽違已久的國際盛事,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台灣竹會的共同籌備下,將擴大舉辦博覽會與論壇,並於3月16日正式啟動!

▲竹博覽會由5大展區構成,3月16日起至4月28日期間於新竹、南投、雲林、嘉義、花蓮5地展出,工藝中心以台灣竹藝展區(南投)代表展出(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竹博覽會由5大展區構成,3月16日起至4月28日期間於新竹、南投、雲林、嘉義、花蓮5地同時展出,工藝中心以台灣竹藝展區(南投)代表串連竹科技(新竹)、竹療育(雲林)、竹構築(嘉義)及竹生活(花蓮)主題展區,藉由此次活動,從台灣傳統竹產業的生態到新世代竹的生活樣態,以創新、突破的關係,開啟竹藝產業在「次世代竹」的傳承延續與對未來的期許。

台灣竹產業經營的多元面貌,及多年來產業發展的累積與創新經驗,已然帶給來自世界各地與會的論壇嘉賓對台灣竹的認同,加上在博覽會的多元主題展區帶動下,為國內竹產業工作者帶進更多新的產業發展刺激與契機,呼應世界竹產業當代發展的永續目標。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扣合工藝中心倡議的『活工藝.工藝活』目標,本次工藝中心作為竹博覽會台灣竹藝代表展區,將從支持經濟的竹產業、竹藝創新設計合作以及結合當代科技與材料試驗的竹藝未來探索,呈現台灣工藝從工藝1.0逐步走向工藝4.0的脈絡路徑。」

陳殿禮主任指出,展區規劃包含從台灣早期支持竹產業經濟的常民匠師作品到集結當代台灣竹藝大師的「匠心之作」區、結合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國內外設計師與工藝家共創合作的「國際合創」區、以及融合實驗精神於傳統材料技術與當代科技運用的「科技跨域」區,目的在帶給國內外觀者對臺灣竹藝產業發展,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認識與認同。

▲林業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台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各種竹子廣泛分佈於全島各地,竹產業也因此與民生密切相關,特別是早期50至70年代,竹藝製品無處不在,從家具器具到香蕉簍,以及竹筷、竹籤和童玩等大量運用,除了內需供應之外,更有大量出口需求,從而成為推進台灣經濟成長之動力。


百工百藝互助共學 再造新工藝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本報特別報導】2500多年前,傳說孔子在聞聽呂梁洪(今徐州呂梁山)乃四險之最,便帶得意弟子數人,前去觀洪。途中,孔子師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黃河),有感而發而寫下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千古名言。是的!歲月如流水,永不停歇!新由舊來、舊中有新,永遠生生不息!使得傳統與創新,周而復始的進行。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專研藝術史的顏娟英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現雖已退休,但關心藝術發展的熱忱不減當年,她說:「顏水龍一生為我們留下龐大的美術遺產,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他是台灣美術史上非常特殊,甚至是反主流的1位藝術家。當許多畫家投入創作,意圖在畫壇揚名時,唯有他獨自深入山地鄉間,記錄傳統藝術文化。這位留學東京、巴黎的畫家,原本可以專心創作,享譽畫壇,卻為了他的理想,深入農村與偏遠部落,藉著保存手工藝品的價值,提升台灣文化素質」(參見2016年遠流出版的《台灣工藝》前言)。

▲王清霜大師(左4)本於促進台灣工藝發展之初衷與信念,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顏娟英博士在該文中也指出,「戰後,顏水龍先後規劃成立南投工藝研究班(1954~1959)、平地山胞手工業訓練班等,培訓許多工藝技師,並將他多年調查整理出版《台灣工藝》。1953年報紙商業專刊中,稱他為台灣手工藝導師。他的成果受到美國專家顧問重視,特別指定運用美援經費補助其推廣計畫。但他的教育推廣理念,終究與急功好利的官員心態不合,如龍困淺灘,難以長期合作。他曾單身赴任台北的手工業推廣中心擔任設計組長,在辦公室日夜工作兩年多,最後卻黯然離開。回到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培訓人才,又因為經費無以為繼而辭職。不過,10年間的努力訓練了1批具有設計意念的工藝家,更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奠定良好基礎」。

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播下來的珍貴種子,如今早已發芽、生根、茁壯,百工百藝蔚然成林。在去年9月20日、時值工藝中心70週年的前夕,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當時,本報發行人、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曾季隆執行長,感於時代賴於世代傳承與進化,而工藝為生活所繫,人類之所以有文明皆起源於手工藝創作,勢必不容停滯,必須再造新工藝,發揮「新由舊來、舊中有新,永遠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維護人類的生存、生活、生命的永續發展!

▲當年,曾季隆執行長站在「內科探索館」前,放眼內科園區的未來(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於是,曾季隆執行長立即為他的舊識,也正是新任工藝中心主任的陳殿禮教授專文報導,並允諾願為「新工藝運動」的馬前卒。事實上,不論舊雨新知,對他於15歲(民國53年;時為成功中學高1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民國64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澈澈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的過往,都瞭解甚深,更肯定他能付出60年磨一劍的精神與毅力!

當前要「工藝活.活工藝」,最急迫的是,台灣工藝的市場問題。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為此,身為馬前卒的曾季隆執行長已經集思廣議,並擬好「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與「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HuCd8bqhQVuM6EdE8),他滿懷期望能夠結合同樣有心的好朋友,一起為「新工藝」開創美好未來!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

(台北內科週報第618期/2024年2月19日-2024年2月25日)

【本報社評】在800多年前,朱熹有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講出1種讀書的意境,能夠陶冶性情、活化思想,全在於「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天,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我們也認為,無論「活工藝」或「工藝活」,都必須尋得源頭的活水!

易經,蘊含著宇宙密碼,看似高深莫測,其實「大道至簡」,若具備「易思維」則自可以尋得源頭的活水。何謂「易思維」?簡而言之,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這道理中的「一、二、三」,並不是數字的1、2、3,而是代表「簡易」、「不易」及「變易」。一代表「簡易」,也就是說萬事萬物莫不導源於「一」,由「一生二」(不是一分二)、「二生三」(不是二分三)而「三生萬物」,正是「不易」與「變易」的交互演化。

去年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便是著落在「活」這個字,也是任何響應「新工藝運動」的人必須用心的所在。怎樣才能尋得源頭的活水?換言之,如何使今後的工藝品在製作的源頭(思想)即能有活水注入腦中?答案無他,就在起心動念的這一剎那,也就是我們的腦中靈光一閃的一剎那。

有了「一」之後,製作者將守住「一」,並開始「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化。所謂的「一生二」的「二」,當然是從「一」演化來的,這時的「二」都有「一」的基因(姑且如此言之)。例如,想設計1個杯子是獨一無二的,就要先有「獨一」的「一」,這「一」可以是功能,也可以是外型設計。如果是功能,那麼緊接著發想就是「二」,即包括「功能」與「外型設計」。隨後,進入「二生三」,亦即「功能」與「外型設計」的相互激盪,最後確定了原型的製作。

以上,講的是流程,如果僅僅死守流程,不知如何演化,豈是能製作出「活」的工藝品。何況陳殿禮主任對「活工藝」有所期許,希望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喚起大眾看見工藝的存在,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的哲思,凡我工藝製作者更應有「易思維」,能夠在「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使工藝品的創作「千變萬化」,而且「百變不離其宗」!


在工藝世界裡 春節帶來驚喜

(台北內科週報第616期/2024年2月5日-2024年2月11日)

【廣編稿】春節,在每個人的心目中佔有特別意義,和一般節慶大為不同,除了象徵一元復始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親近的人團聚在一起過個歡樂的時光,今年的春節尤其即將帶給大家1個驚喜,是來自於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也許有些人對它沒有什麼認識,其實它誕生迄今已有70年了,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正是顯現它的不凡之處!

人之所以偉大,全在於懂得創造器物為日常所用,尤其透過物物交換更豐富了自己的生活,70年前,前輩畫家顏水龍創辦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培植文化菁英,開啟工藝的新時代,數10年承傳,屢屢在工藝世界傑作輩出,令人驚艷不已!

▲春來了,歡迎春節來體驗版畫拓印(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去年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工藝在生活中,實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活化工藝,何況「人生70才開始」,今年適逢工藝中心70週年慶,將於春節期間,規劃富有新意的新春活動,主題為「Craft a Life You Love—在工藝的世界裡,我們沐浴著金褐色的光」,也啟動了「活工藝.工藝活」的序幕。

▲「新春市集」以特色市集「光之市」為主,募集各地特色文創工藝品,邀大家透過物件,開啟與工藝創作者的深度交流(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雖然,工藝是因應生活需求而生,但充滿著記憶與溫度,在日常中擁抱工藝、享受生活,如同冬日裡金褐色的暖陽給予溫暖與希望,新春之始,工藝中心帶來驚喜,號召大眾一起打造樂活工藝新生活,用工藝改變生活的樣貌、實踐永續精神,並創造專屬自我風格的工藝品。

陳殿禮主任表示,榮耀的獎再多,也難以表彰執著的「職人精神」之偉大,只有使用者的掌聲,可以激勵職人的心志,歡迎大家在春節能夠呼朋引友、攜家帶眷,來「沐浴著金褐色的光」,為「活工藝.工藝活」加油!

▲吸引大小的「新春競技」,將透過解鎖工藝的謎底,即時獲得工藝的專業小知識(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場新春活動,規劃「新春市集」、「新春閱讀」、「新春體驗」、「新春樂音」、「新春競技」及「新春展秀」等6大主題,其中,「新春體驗」以「樂活‧生活」為概念,透過手作課程與工藝示範表演,療癒你我的身心靈;「新春競技」則以適合親子一起共學的「工藝實境解謎」為主,透過解鎖工藝的謎底,即時獲得工藝的專業小知識;「新春樂音」邀請了阿卡貝拉樂團、爵士樂團以及清新風格的獨立樂團演出,營造富有聽覺及視覺的豐富饗宴;「新春市集」則以特色市集「光之市」為主,募集各地特色文創工藝品,邀大家透過物件,品味創作者的生活哲學,開啟與工藝創作者的深度交流。

新春期間,歡迎闔家蒞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享受歡樂幸福時光,親身體驗工藝的趣味和享受樂活工藝的美好,2月11日至2月14日(即初2至初5),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5點,天天精彩活動不間斷,歡喜過好年!活動報名:請洽工藝中心官網查詢(http://www.ntcri.gov.tw)。


綜論活工藝與工藝活

(台北內科週報第608期/2023年12月11日-2023年12月17日)

(曾季隆/撰文)【專論】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陳殿禮主任指出,「活工藝」讓人人生活有工藝品,導引大眾生活品味的提升,帶動消費需求來活絡工藝產業;「工藝活」則鼓勵產出符合現代消費者生活型態的工藝品,讓工藝重新激活起來,進而促進台灣工藝產業進入民生生活產業。

個人淺見認為,要有「活工藝」才能使「工藝活」,《大學》有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可見何者為先、何為後,至關事情是否能夠推動起來,甚為重要!那麼,如何能有「活工藝」呢?其實關鍵就在陳主任所提出的「活」字,這字不只是生活的活,也是意境的活,更是活化的活!

▲陳殿禮主任的新思維,也是希望引進給工藝中心和社會的新泉源(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沒有針對生活需求的工藝品,最多只能當藝術品,自己或他人觀賞而已,不如工藝品既可以賞鑑,又能有實用價值。其次,再進一步言之,若只有滿足生活所需,那也不能稱得上「活工藝」,因為陳主任說得好,必須「導引大眾生活品味的提升」,因此,創作者的意境要活!最後,工藝要活化則應產業化,而產業化講究生態系的觀念,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依存的。

至於如何「活工藝」之同時,展現「工藝活」的動力?我們仍然可以著落於這個「活」字,換言之,要激活工藝無他,唯有善用市場的接納力。與其期待「工藝活」,莫如活化工藝市場!

工藝市場的活化,過去咸少受到工藝中心主事者的重視,常常表揚優良的工藝今作和產品,卻很少關注於工藝市場的活化。而今,陳殿禮主任雖是學者出身,但不是象牙塔內的蛋頭學者,我們應可以期許他好好利用明年慶祝工藝中心70週年的機會,讓社會各界耳目一新,印證它70新開紀元!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發現工藝好物 展現活工藝之美

(台北內科週報第602期/2023年10月30日-2023年11月5日)

【產學政研連線】如何發現工藝好物,是受到消費者關切的,何況同樣的器物經不同的工藝人創造,給使用者的感受常常有很大的差別,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始於日常,飲食器皿、穿戴飾物、家居擺設等均可見存在,以各式樣貌融合其中。工藝中心將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喚起大眾看見工藝的存在,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的哲思:「用有」!用,符合身/心/靈的物件滿足需求;「用好」,用好技術/好藝術/好學術共同成就的好工藝來豐沛生活;「用無」,內含無形意念誘發思考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之提升。

▲工藝中心為大眾推薦台灣工藝好物,2023年入選產品展現工藝多元樣貌(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指出,發掘在地好工藝、推薦在地好品牌,讓源於大地的工藝,回歸生活實踐。

基於同樣的理念,工藝中心推動的「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以整體品牌形象建構與品牌選品,為大眾推薦台灣工藝好物,2023年入選產品展現工藝多元樣貌,盡顯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以及工藝用於生活的豐饒繁盛。

▲今年98組作品入選作品,其中有來自風土、取材自然,以至回收永續利用材料的製品,如月桃編製燈罩(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今年度經評選後共62家品牌計98組作品入選,其中有來自風土、取材自然,以至回收永續利用材料的製品,如月桃編製燈罩、天然染托特包。此外,著重美感設計、文青風格的生活工藝,如以流染釉色展現漸層不同紋理的杯具、國產木材製成的森林鳥造型筆;形塑舒適生活空間與質感氛圍的家具如拼花椅、實木藤編椅凳等。值得強調的是,將傳統技術帶入當代樣貌,如漆器花器組、融入鋦釘修復概念的嵌杯等,更多豐盛綻放的台灣工藝,值得收藏擁有、細細品味。

總之,「台灣綠工藝」歷次入選品,大至家居藝術、小至個人穿搭,呈現產業蓬勃發展的多元樣貌,亦傳遞「活工藝、工藝活」概念,工藝不僅很生活,生活也讓工藝創作隨之成長,將來自台灣的無限創意動能、生產製造技術、納入自然風土資源與揉合創作者意念的工藝好物推介大眾,以工藝實踐共好生活。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相關資訊:入選名單:https://reurl.cc/Do8ngj;品牌選物:https://tcc.ntcri.gov.tw/home/zh-tw

▲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