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南投 首創工藝遶境展出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遶境,是深受社會大眾響應的民俗活動,能師法它的精神,並用在工藝上則是很有創意的活動,而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從1954年設立迄今,已歷70年,回顧與前瞻之際,日前啟動「工藝遶境」計畫,首站「風起-南投」,即日起至8月4日在工藝文化館展出,將持續以1年時間巡遊至台北、彰化、台東、台南及新竹等地,透過重新爬梳工藝中心70年來的發展,帶著工藝中心典藏之寶前往各地巡禮,更與在地工藝人與工藝物進行多層面的探究與連結。

整個「工藝遶境」過程,除了以工藝作品展示為核心之外,隨同展覽亦推出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並連結周邊工藝店家推出「街角工藝」,展現工藝與當代生活連結的廣度與深度。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遶境不僅是1場文化巡禮,更是1場充滿意義的社會行動,透過這次遶境計畫,希望能將工藝的精神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喚起民眾對工藝的關注與熱情,並促進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

▲畫龍點睛的「工藝遶境」,寓意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更指出,「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為遶境整體計畫的靈魂人物,「工藝遶境」的啟動,除源自民間信仰神明遶境的傳統外,另方面,則師法顏水龍創辦人作為首位「工藝遶境」先驅,曾在1937年展開的火車環島行中,進行全台工藝材料與分佈情形的調查,將其實踐台灣工藝之精神,視為本計畫的重要歷史參考背景。

這次首創「工藝遶境」的主題規劃,寓意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以工藝中心為源頭,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至各地,也將70年來的發展、茁壯,透過「工藝遶境」展開各地區的跨域「巡」禮。首站定名「風起-南投」,係以南投擁有豐富的山林生態,並由顏水龍在此建立台灣工藝發展為起點,逐步孕育了百花盛開的工藝家,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就地取材創造生活中各種美好工藝,展品包含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精彩作品。

至於展場設計,即呼應自顏水龍搭乘火車踏查台灣各地工藝為起點,運用鋼板材質特性,折彎且串接起來的效果呈現軌道的意象,同時為配合持續1整年的展覽巡禮時程,融合ESG永續發展概念,落實展覽物件重複使用率、強化使用結構強度、以及可供拆解再組合等設計,呈現展示空間巧思及設計的多樣性。

▲工藝遶境整體展場設計,呼應自顏水龍搭乘火車踏查台灣各地工藝為起點(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另外,為展現台灣工藝的當代性與多元化,更推出特別企劃內容,包含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透過工藝占卜運用生成式AI,連結命理五行及工藝材質進行算命體驗,探詢適合自己的工藝類項;永續工藝區則展出工藝中心近年推動的廢棄物料再循環利用成果,VR科技體驗將可讓民眾深入其境,宛如參觀王清霜等6位工藝大師的現場創作情景。而隨行旅物.SHOP,係以在地台灣綠工藝入選作品為主軸,推動生活工藝品融入民眾日常生活。

「工藝遶境」的展覽,也將透過階段性工藝徵件,邀請在地工藝家投件,即日起至7月14日辦理「台北場」徵件,期間亦同步推出「街角工藝」活動,徵集串聯全台工藝店家優惠折扣或體驗活動,參與工藝遶境展覽中的「工藝占卜」活動或憑「街角工藝明信片」,於參觀日1個月內至店家消費即可享受相關優惠。此外,「工藝遶境」巡遊至各地時亦將舉辦相關活動,如開幕市集、講座及工藝體驗等,邀請您共同探索工藝的魅力和價值,見證工藝的豐富與蓬勃發展,更多活動訊息請至活動網站查詢:https://expo.ntcri.gov.tw


繼往開來 工藝中心再啟新境界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產學政研連線】杜甫感懷他的遭遇,曾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但對1個重要的文化機構而言,70年後,正是要大展宏圖之年,尤其適時的由來自於學界、肯做事的陳殿禮教授接棒,承繼前輩的風範,繼往開來,更是前程看好!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文化部所屬,卻與產業息息相關,在今日各國莫不以工藝彰顯人文精神之際,欣逢成立70週年,為迎接與慶祝台灣工藝劃時代的里程碑,自6月5日起至6月10日籌辦首屆「六五工藝節」,展開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包含工藝大師—獻藝傳心、工藝行旅、工藝辦桌、電影欣賞、工藝市集、工藝展覽等;無疑的,其為1場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盛會,除展示工藝界多彩文化底蘊,更是宣揚台灣工藝精神,及展現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時刻,期許再啟新工藝文化的契機,已是昭然若現!

陳殿禮主任自去年9月20日接任後,即已和工藝中心團隊揭露「活工藝.工藝活」,期望國人落實生活中使用與運用工藝,並激發工藝的新生命,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左起)南投縣文化局林榮森局長、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捐贈顏水龍作品熱帶魚電光牌衛浴公司代表及台灣工藝聯盟陳啟村總會長共同為顏水龍馬賽克作品熱帶魚揭幕(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事實上,工藝中心起源於1954年,係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老前輩創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70年來,致力於培育台灣工藝技藝人才與推動落實工藝生活美學,不只培育多位國寶級工藝大師,亦積極推動台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而不遺餘力。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創辦人的生日,也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環境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

今年「六五工藝節」於6月5日揭開序幕,當天特別邀請與會來賓穿戴或攜帶工藝品出席,除響應與實踐生活工藝美學,也同時向工藝中心獻上祝福。開幕儀式甚具傳承意義,由電光企業公司代表及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等貴賓共同為顏水龍創辦人的「熱帶魚」馬賽克壁畫揭幕,並宣示「六五工藝節」活動起跑。

▲六五工藝節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熱帶魚」馬賽克壁畫,係顏創辦人於1973年(時年70歲)應電光牌衛浴設備公司之邀所創作,這也是他唯一以海洋為題材的馬賽克壁畫。《熱帶魚》在電光牌台北門市改建時因工程碎裂成多塊,李昭亭董事長感於文化資材保護的重要性,立刻出資請顏創辦人的門生負責修復工作,完成修復後,更將它捐予工藝中心保存迄今。

「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第1境「風起-南投」作為六五工藝節的重頭戲,已於6月5日同時開展,該展緣起顏創辦人1937年的全台火車環島工藝產業調查與1954年促成工藝中心成立之始,主軸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到各地。

此次藉由工藝遶境,展開全國6個地區的跨域「巡」禮,期待如媽祖遶境般讓工藝典藏回返地方,發揮齊聚力量,重新發掘工藝與靈力連結。該展匯集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人匠心獨具的作品,並推出工藝占卜、VR科技體驗、永續工藝、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即日起至8月4日於工藝文化館1樓至2樓展出。

總之,工藝中心誠摯邀請您參與「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感受台灣工藝的無限魅力,歡迎大家共度歡慶這個美好時刻!更多活動訊息請至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https://www.ntcri.gov.tw/)或其臉書查詢。


楊英風大師風範 照亮工藝五月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世界知名雕塑家楊英風,一生創作2554件以上作品,並以創作晚期現代主義抽象組合造型、不銹鋼材質及中華文化的藝術思維著稱。他的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藝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領域橫跨傳統與現代,包含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石雕、木雕、泥塑、不鏽鋼、景觀規劃、雷射、攝影等。

▲「楊英風-鳳凰來儀(3)作品開幕記者會後,與會者大合照(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次工藝中心展出的「鳳凰來儀(3)」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大師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的「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主要表現祥瑞神獸婉約的英姿,以流暢動態線條引領觀者視線,彷彿一切的真善美乘著鳳翼翩然而至,而其色彩隨光影角度變化,展現出豐厚細膩、雍容古雅的含蓄美感。「工藝70」的5月大師月,「鳳凰來儀(3)」展現祥瑞雄偉英姿,昂首於工藝中心工藝文化館前,展期預計自即日起至2026年4月30日止。

談到工藝中心與楊英風的緣份,起源於1970年代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推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工藝中心前身)的建設,他接受委託、擔任該研究所新建工程總設計師,現今台灣工藝文化園區中的指標性建築「工藝文化館」與「工藝設計館」均是他的創作。

▲這次工藝中心展出的「鳳凰來儀(3)」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大師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的「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工藝文化館」,係由楊英風邀集貝聿銘建築團隊的彭蔭宣與程儀賢兩位建築師共同設計,外型簡潔以4支橢圓柱直立支撐,以雙十和經緯交織為元素,呈現工藝產業向上拓展的意象;「工藝設計館」亦由楊英風規劃設計,以建築美學揉合現代主義極簡風格與東方哲學表現形式,並透過景觀雕塑創作理念與手法,呈現內斂而平穩的空間精神與簡潔的混凝土建材質感。由此可見,他對於工藝設計館與工藝文化館的設計理念,都考量建築與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也試圖從設計與工藝技術中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謙卑思惟。

在工藝中心5月大師展開展記者會中,同時舉辦「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蕭教授為台灣重要的美術史研究者,長年研究楊英風大師,更將其藝術生命耗時10年編纂成書冊,在講座上以深入淺出、生動趣味的介紹,將與會嘉賓帶入時光隧道,徜徉於楊英風先生的藝術美學風華時代。

▲蕭瓊瑞教授以深入淺出、生動趣味的介紹,將與會嘉賓帶入時光隧道,徜徉於楊英風大師的藝術美學風華時代(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會中,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目前於工藝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也正展出由歷史博物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共同主辦的「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而工藝中心推出的5月大師月活動中,除了這次展出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三)之外,陸續將可欣賞到工藝中心重要創立人顏水龍老前輩經典的「熱帶魚」馬賽克作品,以及當代藝術家楊北辰的公共藝術「工藝之樹」等,以長中青3個不同世代脈絡,呈現時代的變遷與多元性,期許台灣工藝持續開創屬於下個世代的新紀元。


且看世代相傳 工藝舊中有新

(台北內科週報第621期/2024年3月11日-2024年3月17日)

【本報專訪】歷史文化,莫不靠著世代傳承;在技藝方面更是如此!有的是師徒相傳,也有的是家族代代相傳。而傳承中,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新從舊來,舊復成新。於是,技藝的傳承充滿生機,得以生生不息,形成文化傳統!

今年,工藝中心70週年系列活動序曲推出「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即日起至8月4日止於台灣工藝文化園區工藝文化館(縣定古蹟「原手工業品陳列館」)展出,邀請工藝發展史上重要工藝世家共同參與,讓長、中、青3代工藝職人的精彩作品齊聚一堂,在見證工藝發展的重要場域裡,展開1場彷彿是穿越時空的精彩對話。

這場盛會的策展人,便是文創業界卓有佳譽的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辦人程湘如老師,她也是文化部輔導「藝文產業育成」與「圓夢計畫」評審委員,更是天工開物文創商機研習團台灣區負責人,數10年的閱歷與經驗,讓她承擔這場特展中的特展,實在游刃有餘!

▲程湘如老師(左1)有數10年的閱歷與經驗,讓她承擔「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實在游刃有餘(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程湘如老師接受本報曾總編輯專訪時表示,「三生有幸的展覽,囊括70年來台灣3代之間的工藝樣態,觀者可以在兩層樓的展場中看到70年來工藝的與時俱進,年輕世代就算沒有基礎,也可藉由資深工藝家前輩的展品,受到啟蒙後快速與現代材料技術應用連結,並加上新科技的助力,展開新工藝的旅程」。

事實上,在傳承的過程必須有所啟發與感悟,受授之際,更是要心志相通,程老師說:「與當代生活習習相關的工藝製品,如茶器具、食器周邊用品,居家及辦公場域關連性物品,服飾包袋等行動配戴等產品;這每1個領域從材料到生產過程中,不同工序串連各種人力技術,形成工藝產業鏈的供需共榮,即為產業的活水」,講得甚有道理!

不論時代如何變,工藝仍然是技術結合藝術的創作,程老師指出,「活工藝即為生活而做、延伸生生不息的工藝樣態,每人根據人生不同階段所需,從基本功能到美學品味、最後提升到藝術境界的工藝追求;匠師亦在不斷精進中,展現工藝價值的極致,因而需求方與提供方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照,在彼此生活中都得到喜悅與成就」。

▲樂觀進取的程湘如老師(左),總是創意有如活泉,令人驚艷!(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工藝品,不同於藝術品,它要有實用的價值,程湘如老師認為,「《新工藝》是依循傳統工藝基礎下,運用隨時代進化研發的新材料、新工法工序、新技術,並搭配新科技、新設備等產出的產品,帶有或多或少的手工、手觸的質感,同時結合當代生活需求、創造美學質感價值的少量化或可量產產品」,如是的觀念,在這工藝中心歡慶70週年的時候,更顯得具有參考價值!

舊未必不如新,就在於沒有舊、如何可以有新?程老師說:「展覽中的中、青世代作品,展現各自演繹的舞台魅力,有具話題性的、趨動好奇心的、抽象冥想的、玄機解碼的、時尚翻轉的、也有傳統材料再創的、運用新科技的3D列印,以及循環再生的綠色工藝,這些展品都足以啟發年輕世代的工藝造夢」,誠哉斯言!請大家趕快把握機會,前往現場領略「新工藝」印證工藝中心的70又開始,也讓您共享工藝中心的倡議之功,70年前如此、70年後的今天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