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南投 首創工藝遶境展出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遶境,是深受社會大眾響應的民俗活動,能師法它的精神,並用在工藝上則是很有創意的活動,而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從1954年設立迄今,已歷70年,回顧與前瞻之際,日前啟動「工藝遶境」計畫,首站「風起-南投」,即日起至8月4日在工藝文化館展出,將持續以1年時間巡遊至台北、彰化、台東、台南及新竹等地,透過重新爬梳工藝中心70年來的發展,帶著工藝中心典藏之寶前往各地巡禮,更與在地工藝人與工藝物進行多層面的探究與連結。

整個「工藝遶境」過程,除了以工藝作品展示為核心之外,隨同展覽亦推出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並連結周邊工藝店家推出「街角工藝」,展現工藝與當代生活連結的廣度與深度。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遶境不僅是1場文化巡禮,更是1場充滿意義的社會行動,透過這次遶境計畫,希望能將工藝的精神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喚起民眾對工藝的關注與熱情,並促進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

▲畫龍點睛的「工藝遶境」,寓意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更指出,「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為遶境整體計畫的靈魂人物,「工藝遶境」的啟動,除源自民間信仰神明遶境的傳統外,另方面,則師法顏水龍創辦人作為首位「工藝遶境」先驅,曾在1937年展開的火車環島行中,進行全台工藝材料與分佈情形的調查,將其實踐台灣工藝之精神,視為本計畫的重要歷史參考背景。

這次首創「工藝遶境」的主題規劃,寓意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以工藝中心為源頭,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至各地,也將70年來的發展、茁壯,透過「工藝遶境」展開各地區的跨域「巡」禮。首站定名「風起-南投」,係以南投擁有豐富的山林生態,並由顏水龍在此建立台灣工藝發展為起點,逐步孕育了百花盛開的工藝家,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就地取材創造生活中各種美好工藝,展品包含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精彩作品。

至於展場設計,即呼應自顏水龍搭乘火車踏查台灣各地工藝為起點,運用鋼板材質特性,折彎且串接起來的效果呈現軌道的意象,同時為配合持續1整年的展覽巡禮時程,融合ESG永續發展概念,落實展覽物件重複使用率、強化使用結構強度、以及可供拆解再組合等設計,呈現展示空間巧思及設計的多樣性。

▲工藝遶境整體展場設計,呼應自顏水龍搭乘火車踏查台灣各地工藝為起點(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另外,為展現台灣工藝的當代性與多元化,更推出特別企劃內容,包含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透過工藝占卜運用生成式AI,連結命理五行及工藝材質進行算命體驗,探詢適合自己的工藝類項;永續工藝區則展出工藝中心近年推動的廢棄物料再循環利用成果,VR科技體驗將可讓民眾深入其境,宛如參觀王清霜等6位工藝大師的現場創作情景。而隨行旅物.SHOP,係以在地台灣綠工藝入選作品為主軸,推動生活工藝品融入民眾日常生活。

「工藝遶境」的展覽,也將透過階段性工藝徵件,邀請在地工藝家投件,即日起至7月14日辦理「台北場」徵件,期間亦同步推出「街角工藝」活動,徵集串聯全台工藝店家優惠折扣或體驗活動,參與工藝遶境展覽中的「工藝占卜」活動或憑「街角工藝明信片」,於參觀日1個月內至店家消費即可享受相關優惠。此外,「工藝遶境」巡遊至各地時亦將舉辦相關活動,如開幕市集、講座及工藝體驗等,邀請您共同探索工藝的魅力和價值,見證工藝的豐富與蓬勃發展,更多活動訊息請至活動網站查詢:https://expo.ntcri.gov.tw


奉師命接創藝島 賴秉銳心篤定

(台北內科週報第630期/2024年5月13日-2024年5月19日)

【本報專訪】創藝島,是很特別的木藝機構,係已逝蔣茂煌老師所創立,梅門弟子賴秉銳師兄說:「我身為梅門弟子,奉李鳳山師父之命,照顧當時癌症復發的蔣老師,因而結緣,3個月密集的鍛鍊、讓老師奇蹟似復原,但後來卻因操勞過度加上過度的醫療導致惡化,終至逝世。我銜師命傳承他的遺志,接手創藝島的經營,目的是為了發揚百工百藝的精神」。

台大金融財務系學士、政大國貿研究所碩士,並師承李鳳山師父已24年的賴秉銳,具有經營事業的好條件,但工藝產業不同於一般的事業,他卻能游刃有餘,最主要的是深獲李鳳山師父的啟發,他表示,「師父常帶著我們探訪許許多多的工藝家,也看了大小文創展覽,我感受最深的是,工藝家與商業經營若能好好合作,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賴秉銳師兄(左)主持112年梅門防空洞秋展:廖仁彬彩墨創作展(照片係創藝島顧問公司提供)。

理念正確的賴秉銳,在蔣茂煌老師的傳承下曾有很多體悟,他說了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當年第1回去拜訪蔣茂煌老師帶他練功,行前知道他因為癌症吃到骨髓,隨時都在痛,想說他可能在休息,一到時只見1位個頭小小的人,紮著馬尾,綁著護腰,拿著電動起子,冒著汗,還在鎖螺絲。我們趕緊跟老師說『不要累著了』,耽心他的身體撐不住,但老師一邊咬牙一邊說:『鎖完這些再說。』而我從這兒、真正見識到了藝術家堅持的精神」。

一直以來,賴秉銳深知「商業經營首重與大眾結合,切中需求才能得到大家的青睞,若是曲高和寡就難以推廣了」,因此,創藝島在他的做中學也走出1條穩健的路,迄今只有3、4樣產品,對於這段心路歷程,他說:「我剛開始經營創藝島時,憑著個人的喜好選擇推廣的作品,常常顧此失彼,積了許多的存貨,記得有1次訂做了100個小木盒,榫接製作,生漆塗裝,看起來蠻精緻的,價格相對於做工其實不貴,但是乏人問津,一問之下,大家紛紛反應:不知道要做甚麼用?當藝術品品質談不上,太便宜;當實用品不好用,又太貴,卡在中間以至於賣不出去,只好當禮物送人,這倒是挺討喜的!」

▲李鳳山師父(左2)帶著賴秉銳師兄(右2)等數人參觀展覽,請了1幅作品(照片係創藝島顧問公司提供)。

經過真槍實刀的磨練之後,賴秉銳有不少心得,他說:「我學到了,有些精湛的作品不見得能賣得好,反而有些粗俗但便宜的東西有很多人買,但創藝島不想做粗俗的東西,那該做甚麼呢?觀念還是養生,在物品上表現就是要『品質保證』。第1,要好用;第2,要耐用;第3,要好看;第4,要耐看。不做暢銷品,要做常銷品,而且要能精益求精,不斷改良、改進,盡量做到雅俗共賞。」掌握到創藝島的核心思想:「不做暢銷品,要做常銷品」之後,賴秉銳的心就很篤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