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 工藝中心再啟新境界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產學政研連線】杜甫感懷他的遭遇,曾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但對1個重要的文化機構而言,70年後,正是要大展宏圖之年,尤其適時的由來自於學界、肯做事的陳殿禮教授接棒,承繼前輩的風範,繼往開來,更是前程看好!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文化部所屬,卻與產業息息相關,在今日各國莫不以工藝彰顯人文精神之際,欣逢成立70週年,為迎接與慶祝台灣工藝劃時代的里程碑,自6月5日起至6月10日籌辦首屆「六五工藝節」,展開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包含工藝大師—獻藝傳心、工藝行旅、工藝辦桌、電影欣賞、工藝市集、工藝展覽等;無疑的,其為1場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盛會,除展示工藝界多彩文化底蘊,更是宣揚台灣工藝精神,及展現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時刻,期許再啟新工藝文化的契機,已是昭然若現!

陳殿禮主任自去年9月20日接任後,即已和工藝中心團隊揭露「活工藝.工藝活」,期望國人落實生活中使用與運用工藝,並激發工藝的新生命,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左起)南投縣文化局林榮森局長、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捐贈顏水龍作品熱帶魚電光牌衛浴公司代表及台灣工藝聯盟陳啟村總會長共同為顏水龍馬賽克作品熱帶魚揭幕(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事實上,工藝中心起源於1954年,係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老前輩創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70年來,致力於培育台灣工藝技藝人才與推動落實工藝生活美學,不只培育多位國寶級工藝大師,亦積極推動台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而不遺餘力。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創辦人的生日,也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環境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

今年「六五工藝節」於6月5日揭開序幕,當天特別邀請與會來賓穿戴或攜帶工藝品出席,除響應與實踐生活工藝美學,也同時向工藝中心獻上祝福。開幕儀式甚具傳承意義,由電光企業公司代表及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等貴賓共同為顏水龍創辦人的「熱帶魚」馬賽克壁畫揭幕,並宣示「六五工藝節」活動起跑。

▲六五工藝節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熱帶魚」馬賽克壁畫,係顏創辦人於1973年(時年70歲)應電光牌衛浴設備公司之邀所創作,這也是他唯一以海洋為題材的馬賽克壁畫。《熱帶魚》在電光牌台北門市改建時因工程碎裂成多塊,李昭亭董事長感於文化資材保護的重要性,立刻出資請顏創辦人的門生負責修復工作,完成修復後,更將它捐予工藝中心保存迄今。

「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第1境「風起-南投」作為六五工藝節的重頭戲,已於6月5日同時開展,該展緣起顏創辦人1937年的全台火車環島工藝產業調查與1954年促成工藝中心成立之始,主軸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到各地。

此次藉由工藝遶境,展開全國6個地區的跨域「巡」禮,期待如媽祖遶境般讓工藝典藏回返地方,發揮齊聚力量,重新發掘工藝與靈力連結。該展匯集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人匠心獨具的作品,並推出工藝占卜、VR科技體驗、永續工藝、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即日起至8月4日於工藝文化館1樓至2樓展出。

總之,工藝中心誠摯邀請您參與「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感受台灣工藝的無限魅力,歡迎大家共度歡慶這個美好時刻!更多活動訊息請至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https://www.ntcri.gov.tw/)或其臉書查詢。


跨足交趾陶領域 營造另片天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逐夢築夢專訪】跨足交趾陶領域,既是核子醫學科林昶仲醫師的夢想,也是他的志趣所在。以1位先端科技的專業人士,無疑的,他不是平常多見的醫師,可是生命的追求,卻引領他走上很有意義的路。悠遊於醫學與藝術的不同場域,畢竟他的付出和收穫,都是超乎一般的想像!

在1個沒想到的機遇,林昶仲醫師加深了和交趾陶的緣份,他說:「曾經,在推廣交趾陶過程,我遇到1位學甲人,也是透過他的介紹才認識慈濟宮董事長。他說,他從小在慈濟宮遊玩長大,又是保生大帝的契子,卻完全不知道葉王交趾陶是國寶,感到很震驚!即使這麼親近的人也對交趾陶知之甚少,讓我更堅定要去推廣!」

▲林昶仲醫師(左2)曾多次策畫交趾陶展出;圖係他有次在當時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來參觀時,向她解說交趾陶的展品(照片係林昶仲醫師提供)。

對於異國文化,林醫師年輕時就很喜歡日本文化,他表示,「曾努力學習日文,學了日文才知道台灣跟日本是完全不同的。在日文考試有1個題目,討論博愛座的問題,如果有1個老婆婆進到新幹線自由座車廂,沒有位置,是否要讓位?日本人的思維是不要,因為自由座是要提早排隊,努力得來的位置不應該給別人,而且如果想要有位置就應該花錢買指定席或提早來排隊,更重要的是老婆婆不一定需要你讓座,讓座反而造成了別人的困擾,這樣的思想其實與台灣人是大不同,讓我思索到底台灣文化是甚麼?」

在林昶仲醫師心目中,交趾陶是工藝品,還是藝術品?他是如何來定位?對它在國際上代表台灣文化的一環,他的看法又如何?他指出,「工藝有其遵循傳統的規則;藝術有其抒發自我的意涵。從葉王開始,雖然一樣做著八仙過海封神演義的題材,但他卻將其日常所接觸之親朋好友,融入作品裡,正式從工藝過渡到藝術。日本學者尾崎秀真在『清朝時代的台灣文化』專題演講裡,直稱『台灣300年間,只產生陶藝名師葉王1人』,葉王的藝術成就受肯定之程度可見一斑,葉王堪稱台灣交趾陶的第一代宗師!」

▲跨足交趾陶領域,林昶仲醫師(左2)與台南學甲慈濟宮很有緣份;圖係與友人攝於慈濟宮前(照片係林昶仲醫師提供)。

隨後,林醫師很快補充說:「在所有傳統工藝中,交趾陶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尤其歷史上的因緣際會,造就了交趾陶與台灣的連結。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將葉王作品送往法國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展,便曾驚動世界藝壇。李登輝總統深知交趾陶代表台灣的獨特性,因此每每出國訪問,總會特別精選交趾陶名家作品送給外國友人。這些年來,台灣的主體性慢慢建立,除了經濟上的成就,國人也需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藝術文化。交趾陶再經過多年的沉潛,近年來有位吳榮大師其創作的交趾陶獨具特色,佳作連連,不只是台灣元素,更因為其精緻造型與絢麗釉料,成為台灣蔦屋書店第1位邀請辦展之交趾陶藝術家,可見交趾陶雖然可以代表台灣,但也需要有人才來發揚光大,相信未來前景不可限量」。


台灣綠工藝品牌力 共創共享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產學政研連線】今年,為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70週年,更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期許人人生活有工藝,也讓工藝重新激活,使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正值「大師月」的此刻,展開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令優良工藝品的能見度將大為提升!

2021年,工藝中心將「台灣優良工藝品」轉型為「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的建立,並透過台灣工藝認證與推廣計畫,公開徵選發掘深存各處的原創工藝,藉著「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將喚醒大眾體會「良品美器」存在的重要性。

令人矚目的是,「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主軸為「綠活工藝.良品美器」,其強調工藝從本質出發,應貼近生活所需,亦即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物哲思」:用有;用符合身心靈的物件滿足需求:用好;用好技術、藝術及學術共同成就的好工藝豐沛生活;用無,用器物內含的無形意念誘發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之提升。此外,工藝品應是美學與實用兼備、手感與溫度並融,具產品市場性與推廣潛力,引導大眾將工藝用於生活,進而體會生活,深入日常實踐與創造個人品味。

▲工藝中心70週年的系列活動中,5月是「大師月」,亦從即日起舉辦「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的報名;圖係楊英風大師-鳳凰來儀(3)經典之作重現工藝中心(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很務實的,入選作品都將獲工藝中心兩大面向的資源,既公開授予榮耀,並輔助作品內容形塑轉譯,收錄年度入選作品型錄,創造「品牌形象加值」,同時,又可獲社群媒體行銷曝光、各類推廣活動參與、市場通路引介合作與線上商務輔導拓展等「行銷資源挹注」,以及輔助開創多元行銷與銷售管道。總之,結合公部門資源與工藝品牌創作能量,攜手工藝品牌共同走入市場,增進產業動力活絡消費產業鏈,促使工藝產業持續不息的運轉循環。

主辦單位表示,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的報名,自即日起至7月5日截止。凡具公司登記、商業登記或團體立案登記等依法設立具統一編號的工藝廠商,作品於台灣生產製造,並可量產銷售,皆所歡迎參與「台灣綠工藝」認證徵選活動,期能與工藝中心協力拓展工藝產業市場,同時亦歡迎各通路業者與工藝中心接洽合作推廣「台灣綠工藝」,串連工藝生活產業鏈。詳情請參閱:https://twc.ntcri.gov.tw/default.aspx


奉師命接創藝島 賴秉銳心篤定

(台北內科週報第630期/2024年5月13日-2024年5月19日)

【本報專訪】創藝島,是很特別的木藝機構,係已逝蔣茂煌老師所創立,梅門弟子賴秉銳師兄說:「我身為梅門弟子,奉李鳳山師父之命,照顧當時癌症復發的蔣老師,因而結緣,3個月密集的鍛鍊、讓老師奇蹟似復原,但後來卻因操勞過度加上過度的醫療導致惡化,終至逝世。我銜師命傳承他的遺志,接手創藝島的經營,目的是為了發揚百工百藝的精神」。

台大金融財務系學士、政大國貿研究所碩士,並師承李鳳山師父已24年的賴秉銳,具有經營事業的好條件,但工藝產業不同於一般的事業,他卻能游刃有餘,最主要的是深獲李鳳山師父的啟發,他表示,「師父常帶著我們探訪許許多多的工藝家,也看了大小文創展覽,我感受最深的是,工藝家與商業經營若能好好合作,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賴秉銳師兄(左)主持112年梅門防空洞秋展:廖仁彬彩墨創作展(照片係創藝島顧問公司提供)。

理念正確的賴秉銳,在蔣茂煌老師的傳承下曾有很多體悟,他說了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當年第1回去拜訪蔣茂煌老師帶他練功,行前知道他因為癌症吃到骨髓,隨時都在痛,想說他可能在休息,一到時只見1位個頭小小的人,紮著馬尾,綁著護腰,拿著電動起子,冒著汗,還在鎖螺絲。我們趕緊跟老師說『不要累著了』,耽心他的身體撐不住,但老師一邊咬牙一邊說:『鎖完這些再說。』而我從這兒、真正見識到了藝術家堅持的精神」。

一直以來,賴秉銳深知「商業經營首重與大眾結合,切中需求才能得到大家的青睞,若是曲高和寡就難以推廣了」,因此,創藝島在他的做中學也走出1條穩健的路,迄今只有3、4樣產品,對於這段心路歷程,他說:「我剛開始經營創藝島時,憑著個人的喜好選擇推廣的作品,常常顧此失彼,積了許多的存貨,記得有1次訂做了100個小木盒,榫接製作,生漆塗裝,看起來蠻精緻的,價格相對於做工其實不貴,但是乏人問津,一問之下,大家紛紛反應:不知道要做甚麼用?當藝術品品質談不上,太便宜;當實用品不好用,又太貴,卡在中間以至於賣不出去,只好當禮物送人,這倒是挺討喜的!」

▲李鳳山師父(左2)帶著賴秉銳師兄(右2)等數人參觀展覽,請了1幅作品(照片係創藝島顧問公司提供)。

經過真槍實刀的磨練之後,賴秉銳有不少心得,他說:「我學到了,有些精湛的作品不見得能賣得好,反而有些粗俗但便宜的東西有很多人買,但創藝島不想做粗俗的東西,那該做甚麼呢?觀念還是養生,在物品上表現就是要『品質保證』。第1,要好用;第2,要耐用;第3,要好看;第4,要耐看。不做暢銷品,要做常銷品,而且要能精益求精,不斷改良、改進,盡量做到雅俗共賞。」掌握到創藝島的核心思想:「不做暢銷品,要做常銷品」之後,賴秉銳的心就很篤定了。


工藝中心培植 MT型領導人才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產學政研連線】培育工藝人才,一直是工藝中心的重要工作,今年暑假陰將開辦的6項大專人才培育營,課程包含:「漆藝上身1_3D飾物創作營」、「包袋設計及電繡應用研習」、「木質工藝結合數位製造技術應用培育課程」、「之間‧錫與花瓶的對話」、「手作之美/竹藝與紙藝結合應用培育課程」及「複合陶瓷音響結合3D列印設計課程」等,目前更透過工藝中心成立的6大工藝實驗室,讓大專優秀的學生在第1階段先學習工藝技術,瞭解現代科技發展趨勢與相關數位科技課程。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為培育更多新生代工藝人才與完善工藝人才培育支持系統,今年暑假7月至8月期間,將開設暑期大專人才培育營,以大專院校青年學子為對象,透過思考從I型垂直軸的人才培育強調技術性工法,並整合為實驗室的概念,進一步培育水平軸具備跨域能力的T型人才,最後形成將I型與T型聚合而成的MT型工藝領導人才。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右)表示,培植將I型與T型聚合而成的MT型工藝領導人才;圖係他過去指導青年學木藝的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更指出,在第2階段,則鼓勵大專院校學生有機會帶著自己的想法,透過工藝材料、設計及技術的運用,實際創造出各種獨特的作品,展現個人風格和品味,最後透過第3階段的成果發表,讓課程開發的產品與實際情境空間相結合,學員也透過實際的參與學習彼此相互結合,創造獨特的生活工藝美學。

今年,工藝中心將研習課程主題目標設定為「潮工藝-活工藝.故我在」,「潮工藝」是指融合了時尚潮流和個性化風格的工藝製作或創作方式,並包含了個性化設計、時尚潮流、多元化材料及技術,除發揮工藝品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亦重視創作者的獨特風格和創意。大專學生具備無窮的創意與設計能力,並能結合時事創造獨特議題,融合工藝技藝,衍伸自我的創意與喜好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潮工藝作品,成為自己作品的設計師和創作者,達到「活工藝.故我在」目的。最後,透過成果發表結合課程開發的產品與實際情境空間,彼此深入交流學習互動,創造獨特的生活工藝美學,透過參與人才培育營的過程,鼓勵學員繼續投入工藝創作並深化思考轉化為未來的發展事業,實現自我夢想的可能性。

▲透過工藝中心成立的6大工藝實驗室,讓大專優秀學生學習工藝技術(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人才培育營培訓時間,為7月2日至8月16日,主要授課地點於工藝中心技術組6大工藝研發實驗室,除專業技術課程外,亦安排通識課程與參訪見習行程,深化跨領域知識;課程招生對象為年滿18歲且為工藝、美術、設計、藝術等相關科系或對工藝技藝學習與創作具有興趣之大專院校學生,各班至多招收15名學員,歡迎有興趣的學子可至工藝中心官網參考各項課程簡章(http://www.ntcri.gov.tw/)或致電承辦人員洽詢。


從顏水龍那口井汲水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本報社評】顏水龍老前輩對台灣工藝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於1954年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宛如為我們開鑿1口井,讓工藝產業有培植人才的活泉,70年後的今天,我們飲水思源,懷著感恩的心態,談談如何從這口井汲水,以灌溉新工藝的苗圃?

首先,我們要說:新工藝的新,不是要有別於舊!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事物若無舊,豈會有新?即使大家談的「創新」,也不是可以無中生有!你可能質疑這句話說,那麼最早的第1件不是從無中生有嗎?是的!它固然是新的,可是從哪裡而生呢?必然有個源頭!依我們辦報人的淺見,其實看起來矛盾的事情,也可以想得清楚,創新最源頭的新,同樣是從舊中而來,這最原始的舊是「無中的妙有」,妙有不是一般的有,它本來沒有顯現出來,是創新者發現了它,並將它顯現出來。因此,就我們的觀念而言,它雖是新,卻仍然來自於舊!

事有巧合,1954年,台灣省政府仿傚英國等國家實施區域給水制度,以統一規劃、統籌台灣的水資源與自來水,並於1976年3月1日,台灣省各地自來水廠全部整併完成。

▲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宛如為我們開鑿1口井。

有了自來水,人人稱便,於是井水就沒人汲水了。而顏水龍老前輩所開鑿的那口「井」,也因幾番更替,不斷創新求變,直到今天「旭日再東昇」,我們發現,它是獨一無二的活泉!第1,它的水質非常清純,是道地的「以振興台灣工藝為念」;第2,它蘊藏的創意量幾乎深不可測;第3,也是最重要的,它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上善」精神!

今天如何汲取這口活泉的水,來灌溉新工藝的苗圃?無他!只需抱著「上善若水」的學習精神,並確實去實踐!實踐之道有3,一為「會想」;二為「會做」;三為「會賣」。我們從事工藝的目的,原在於製造器物、以應生活所需,既為己也為人。而想中有做、做中有想;想出來、做出來,必須賣得出去,才能達到創作的目的!這口活泉來自於「顏水龍老前輩無私典範」,70年來繼先承志,我們應以「互助共學」的共創共享模式,合力汲出水來,匯聚成為市場所歡迎的工藝品,再造「新工藝文化」精神!


竹工藝與科技的運用

梁又照/撰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工藝品的產製,不只要有技術,而且必須講究藝術。個人數10年來,置身於工業設計領域,因緣際會而略有心得。對顏水龍前輩的創辦「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也深感佩服!他當年推動台灣工藝產業發展的初衷,如以70年後的今天,回顧台灣產業對產品創新設計,足見他確是「高瞻遠矚」!

竹,是台灣自有的資源,也關係到常民的生活所需。在顏水龍教授的年代,竹工藝更是受到重視,他也有作品留下來。可是歲月的演變下,似乎對它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尤其科技的一日千里,卻沒有對它產生作用。試看我們今日所處的環境,早已是數位化智能運算(Ai)的無所不在,及數位傳輸與物聯(IoT)科技的無遠弗屆,竹工藝如何來運用科技,便殊為重要!

▲梁又照教授畢生置身教育界數10年,近年提出「易創新」理念,極獲學界推崇(檔案照片;原係華冑設計企業公司提供)。

論到科技發展,數年前,德國推動工業4.0,對人類工業發展的歷史沿革分為:1.0工業革命初期,以動力代替人力;2.0動力進入大量生產的量產經濟;3.0工業與經濟發展,進入第3波資訊革命與工業自動化生產;4.0數位資通訊科技進入雲端大數據,高速運算及快速無線傳輸的「雲通世代」,使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聯互動,更密切的相互結合,也使人類社會與產業經濟發展都跳脫了傳統以大量生產產品為主的工業經濟範疇,產品的設計亦與時並進,經由知識經濟、體驗經濟,進入了以人類多樣化需求,及跨專業協同創新的服務經濟時代。

換言之,在創作與製造上,我們的思想要與時俱進;在學習與實踐上,我們必須劍及履及;在工藝品的市場開發上,我們更須「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全世界」不可!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又非運用科技的力量不可!

若要運用科技到竹工藝的發展上,個人曾為「有紙報-台北內科週報」寫了「放眼國際創新」專欄23篇,最重要的是指出,時代在變,社會需求也在變,如何因變、應變,便是創新主要思考所在。其次,創新離不開聰明才智,尤其對人才的培植方式,個人認為有兩方面可以參考,一為偏重創新設計思考及跨專業協同合作創新開發程序的美國史丹佛大學D-School,另一為英國倫敦帝國大學商學院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工程)研究所合辦,偏重創新設計思維應用於企業經營商業模式與創投的IE&D(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 Design)。

(本文作者係華冑設計企業公司創辦人,現為長庚大學設計研究所客座教授,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設計付出心力)


新工藝再造盛世的關鍵

(台北內科週報第623期/2024年3月25日-2024年3月31日)

【本報社評】工藝,是庶民安身立命的所在,所謂「一技在身,希望無窮」,何況任何創作,既可以滿足自己利人的心願,又能達到人人利我的目的,實是兩全其美、善莫大焉!

這等好事,原應該不分新舊、世代傳承才是,何以3月12日在國人的眼前出現「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的發起成立之舉,竟會引起大家的不解?暫且不談「共學團」發起的因緣,對此,更值得關切的是,工藝有新舊之分嗎?若有,何者為新?何者是舊?舊一定不如新嗎?

事實上,正如大家所知,「新從舊來、舊由新生」,這和「雞生蛋、蛋生雞」是完全一樣的道理。在遠古有人類就開始有工藝的創作,第1件器物創作出來之時,即已由新到舊一體完成。也許,使用者的眼中仍然是新的,但在創作者的心中已是舊的;他心裡頭更有新的意念在醞釀。如是,豈有新舊之分!若有,我們僅能說,新舊互相傳承,實是同一脈而生生不息!

新工藝的新,當然是由舊而來!舊如何成為新,正是「共學團」要靠群體的智慧、共同來探討的地方!更是期待國人共襄盛舉的地方!而從今年植樹節發起成立「共學團」,即已播下「新工藝」的種子。令人感動的是,居然在發起的那刻當下就有人響應,使得曾季隆創始人後續也不敢不用心盡力,他幾乎每時每刻都利用自己創作的「新工藝品-無紙報」認真的推動著,也仰賴他的舊雨新知的支持與指導,而積極進行邀集百位發起人的工作。

總之,秉持「一日不作,則一日不食」的態度,論到新工藝再造盛世的關鍵,就在於實踐「互助共學」精神與勵行「新由舊來、舊由新來」的傳承工作。這也正是「共學團」的使命,其目標將由百位發起人的響應,並運用「無紙報」的傳播功能帶動,在汲取顏水龍老前輩的活泉,盡快達成萬人入團,每人繳的年費6000元,則由主辦單位管理,可作為「互助共學基金」來使用,以開創新工藝盛世,告慰歷代工藝的先賢!


且看世代相傳 工藝舊中有新

(台北內科週報第621期/2024年3月11日-2024年3月17日)

【本報專訪】歷史文化,莫不靠著世代傳承;在技藝方面更是如此!有的是師徒相傳,也有的是家族代代相傳。而傳承中,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新從舊來,舊復成新。於是,技藝的傳承充滿生機,得以生生不息,形成文化傳統!

今年,工藝中心70週年系列活動序曲推出「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即日起至8月4日止於台灣工藝文化園區工藝文化館(縣定古蹟「原手工業品陳列館」)展出,邀請工藝發展史上重要工藝世家共同參與,讓長、中、青3代工藝職人的精彩作品齊聚一堂,在見證工藝發展的重要場域裡,展開1場彷彿是穿越時空的精彩對話。

這場盛會的策展人,便是文創業界卓有佳譽的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辦人程湘如老師,她也是文化部輔導「藝文產業育成」與「圓夢計畫」評審委員,更是天工開物文創商機研習團台灣區負責人,數10年的閱歷與經驗,讓她承擔這場特展中的特展,實在游刃有餘!

▲程湘如老師(左1)有數10年的閱歷與經驗,讓她承擔「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實在游刃有餘(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程湘如老師接受本報曾總編輯專訪時表示,「三生有幸的展覽,囊括70年來台灣3代之間的工藝樣態,觀者可以在兩層樓的展場中看到70年來工藝的與時俱進,年輕世代就算沒有基礎,也可藉由資深工藝家前輩的展品,受到啟蒙後快速與現代材料技術應用連結,並加上新科技的助力,展開新工藝的旅程」。

事實上,在傳承的過程必須有所啟發與感悟,受授之際,更是要心志相通,程老師說:「與當代生活習習相關的工藝製品,如茶器具、食器周邊用品,居家及辦公場域關連性物品,服飾包袋等行動配戴等產品;這每1個領域從材料到生產過程中,不同工序串連各種人力技術,形成工藝產業鏈的供需共榮,即為產業的活水」,講得甚有道理!

不論時代如何變,工藝仍然是技術結合藝術的創作,程老師指出,「活工藝即為生活而做、延伸生生不息的工藝樣態,每人根據人生不同階段所需,從基本功能到美學品味、最後提升到藝術境界的工藝追求;匠師亦在不斷精進中,展現工藝價值的極致,因而需求方與提供方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照,在彼此生活中都得到喜悅與成就」。

▲樂觀進取的程湘如老師(左),總是創意有如活泉,令人驚艷!(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工藝品,不同於藝術品,它要有實用的價值,程湘如老師認為,「《新工藝》是依循傳統工藝基礎下,運用隨時代進化研發的新材料、新工法工序、新技術,並搭配新科技、新設備等產出的產品,帶有或多或少的手工、手觸的質感,同時結合當代生活需求、創造美學質感價值的少量化或可量產產品」,如是的觀念,在這工藝中心歡慶70週年的時候,更顯得具有參考價值!

舊未必不如新,就在於沒有舊、如何可以有新?程老師說:「展覽中的中、青世代作品,展現各自演繹的舞台魅力,有具話題性的、趨動好奇心的、抽象冥想的、玄機解碼的、時尚翻轉的、也有傳統材料再創的、運用新科技的3D列印,以及循環再生的綠色工藝,這些展品都足以啟發年輕世代的工藝造夢」,誠哉斯言!請大家趕快把握機會,前往現場領略「新工藝」印證工藝中心的70又開始,也讓您共享工藝中心的倡議之功,70年前如此、70年後的今天亦復如是!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

(台北內科週報第618期/2024年2月19日-2024年2月25日)

【本報社評】在800多年前,朱熹有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講出1種讀書的意境,能夠陶冶性情、活化思想,全在於「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天,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我們也認為,無論「活工藝」或「工藝活」,都必須尋得源頭的活水!

易經,蘊含著宇宙密碼,看似高深莫測,其實「大道至簡」,若具備「易思維」則自可以尋得源頭的活水。何謂「易思維」?簡而言之,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這道理中的「一、二、三」,並不是數字的1、2、3,而是代表「簡易」、「不易」及「變易」。一代表「簡易」,也就是說萬事萬物莫不導源於「一」,由「一生二」(不是一分二)、「二生三」(不是二分三)而「三生萬物」,正是「不易」與「變易」的交互演化。

去年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便是著落在「活」這個字,也是任何響應「新工藝運動」的人必須用心的所在。怎樣才能尋得源頭的活水?換言之,如何使今後的工藝品在製作的源頭(思想)即能有活水注入腦中?答案無他,就在起心動念的這一剎那,也就是我們的腦中靈光一閃的一剎那。

有了「一」之後,製作者將守住「一」,並開始「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化。所謂的「一生二」的「二」,當然是從「一」演化來的,這時的「二」都有「一」的基因(姑且如此言之)。例如,想設計1個杯子是獨一無二的,就要先有「獨一」的「一」,這「一」可以是功能,也可以是外型設計。如果是功能,那麼緊接著發想就是「二」,即包括「功能」與「外型設計」。隨後,進入「二生三」,亦即「功能」與「外型設計」的相互激盪,最後確定了原型的製作。

以上,講的是流程,如果僅僅死守流程,不知如何演化,豈是能製作出「活」的工藝品。何況陳殿禮主任對「活工藝」有所期許,希望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喚起大眾看見工藝的存在,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的哲思,凡我工藝製作者更應有「易思維」,能夠在「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使工藝品的創作「千變萬化」,而且「百變不離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