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大展,正呼應文化部所屬台灣美術館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的「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分別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對台灣工藝產業的啟蒙極有貢獻的老前輩。

70多年前,顏水龍老前輩1951年受聘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輔導各鄉鎮縣市舉辦手工藝講習班,並於翌年出版了《台灣工藝》(1952)專書,提供對手工藝產業發展的建言,更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將他為人為己的心賦之予「技藝的養成」,創設了「南投縣工藝研究班」(1954-1959),開啟台灣工藝的「旭日東昇」時刻!白天來了!很多人受到他的精神鼓舞,有些年輕人也樂於前來加入「振興工藝」的行列。

顏水龍老前輩人如其名,他成了台灣工藝的「水龍頭」,可是他開設的不是自來水廠,更非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來。事實上,他開鑿一口井,讓有心發展工藝產業的人,可以不斷的汲取天然的井水喝。在他主持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之後,70年來薪火相傳,早已開枝散葉、更蔚為風潮,實在「台灣工藝導師」之名,也可當之無愧!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的展場內,提供馬賽克拼圖讓民眾放置於合適的位置,使每日在此昇起的太陽情景都會有不同(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想延續顏水龍老前輩香火的人,請仔細研讀《台灣工藝》(1952),雖然原書已絕版了,但是感謝文化部和遠流出版公司,它於2016年又重新編輯出版,如今讀來,能夠體悟當年作者的付出滿滿心意,並將他心中的期許傾瀉而出。在書中,他說出1句心中的抱負:「我一直希望由提倡工藝振興,踏上代用與賺取外匯的雙重道路,讓世界看到台灣製品如此有用,而不再對『台灣製』用品有所貶損。」(詳文請見2016版16-26頁;原刊於1942年2月《台灣公論》。)今天,聽在後輩的兒中不知作何感想?尤其在世界上「台積電」舉足輕重,相形之下,工藝產業猶在奮鬥之中!實在,我輩當自強!

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對於顏水龍老前輩來說,他要的不是1家1姓的飛黃騰達,而是透過工藝製作展現我民族的光輝,請傾聽他在《台灣工藝》強調的,他當年曾沈痛的指出,「我國雖有燦爛歷史,持有悠久不滅的工藝技術,但迄今未能予以合理發展。本省因受日本50年統治,於消費日貨的政策下,對工藝產業的改革,未予顧及,故仍保持原始狀態」。直至光復即將80年後的今天,捫心自問沒有異族的箝制,工藝產業又有多大發展?談振興工藝,該怎樣快速起步?仍然自顧不暇,豈能旭日再東昇?有抱負的人可不必洩氣!此時此刻,正是承繼顏水龍香火的最佳時日!

▲「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開展儀式中,與會貴賓的合影(照片係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人生有時候感嘆時不我予,可是俗話不是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嗎?「南投工藝研究班」成立70週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顏水龍老前輩的精神不朽,如同當年他一再呼籲效法德國成立公辦民營的組織,以推動工藝的振興(詳請見2016版《台灣工藝》159-164頁),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在此時成立,便是喚醒工藝人「獨木難成林」,必須百工百藝串聯起來,但怎樣在很短期間達成呢,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

新從舊來,1炷心香祈求下,承蒙顏水龍老前輩的啟發,他念茲在茲的3件事如下:一、從事美術工藝的教育開始培養專才;二、成立產銷合作組織;三、發揚台灣工藝的特色與價值(詳請見2016版《台灣工藝》176-199頁),而「共學團」的倡議,也正是根據這3方面而來,「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欲知其詳,請參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


新工藝再造盛世的關鍵

(台北內科週報第623期/2024年3月25日-2024年3月31日)

【本報社評】工藝,是庶民安身立命的所在,所謂「一技在身,希望無窮」,何況任何創作,既可以滿足自己利人的心願,又能達到人人利我的目的,實是兩全其美、善莫大焉!

這等好事,原應該不分新舊、世代傳承才是,何以3月12日在國人的眼前出現「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的發起成立之舉,竟會引起大家的不解?暫且不談「共學團」發起的因緣,對此,更值得關切的是,工藝有新舊之分嗎?若有,何者為新?何者是舊?舊一定不如新嗎?

事實上,正如大家所知,「新從舊來、舊由新生」,這和「雞生蛋、蛋生雞」是完全一樣的道理。在遠古有人類就開始有工藝的創作,第1件器物創作出來之時,即已由新到舊一體完成。也許,使用者的眼中仍然是新的,但在創作者的心中已是舊的;他心裡頭更有新的意念在醞釀。如是,豈有新舊之分!若有,我們僅能說,新舊互相傳承,實是同一脈而生生不息!

新工藝的新,當然是由舊而來!舊如何成為新,正是「共學團」要靠群體的智慧、共同來探討的地方!更是期待國人共襄盛舉的地方!而從今年植樹節發起成立「共學團」,即已播下「新工藝」的種子。令人感動的是,居然在發起的那刻當下就有人響應,使得曾季隆創始人後續也不敢不用心盡力,他幾乎每時每刻都利用自己創作的「新工藝品-無紙報」認真的推動著,也仰賴他的舊雨新知的支持與指導,而積極進行邀集百位發起人的工作。

總之,秉持「一日不作,則一日不食」的態度,論到新工藝再造盛世的關鍵,就在於實踐「互助共學」精神與勵行「新由舊來、舊由新來」的傳承工作。這也正是「共學團」的使命,其目標將由百位發起人的響應,並運用「無紙報」的傳播功能帶動,在汲取顏水龍老前輩的活泉,盡快達成萬人入團,每人繳的年費6000元,則由主辦單位管理,可作為「互助共學基金」來使用,以開創新工藝盛世,告慰歷代工藝的先賢!


來煮石頭湯 一口井養千口人

(台北內科週報第623期/2024年3月25日-2024年3月31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1】17年前,阿福想創辦報紙,可是他既沒人也沒錢,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機會實現夢想?有1天,看了「石頭湯」的故事,他突然靈光一閃,得到很大的啟示。成功之後,只要有人問他,便講1遍「石頭湯」的故事。本報將他煮石頭湯的故事報導出來「歡喜發財 新創如何開展一片天」(https://lybetter.pse.is/5qpq2a)之後,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尤其是阿祿更關切,希望能向他討教如何靠大家的力量,以實現「化腐朽為神奇」的願景。

阿福先告訴阿祿,「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在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都流傳著不同的版本。資深兒童文學作家馬景賢,曾翻譯強‧穆特(Jon J. Muth)自寫自畫的《石頭湯》,他說:「穆特的這本『石頭湯』,描繪有3個雲遊的和尚來到1個村莊,發現遭到天災、戰爭的村莊,民不聊生。村子裡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就是同1個村子裡的人,鄰居們也互相懷疑,誰也不相信誰。他們一進村子,所有的人家都把門窗關了起來,不理睬他們。於是,有智慧的和尚想出1個巧妙的方法:用石頭煮湯,吸引村人的注意。從煮石頭湯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什麼是施與捨,瞭解付出愈多,得到也愈多,而且要獲得快樂,就像撿石頭煮石頭湯一樣容易」。

之後,身為工藝師的阿祿,擅長竹藝,他講了自己的構想:「聽到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我心中燃起很大的期望,若能喚起工藝圈的人來煮『石頭湯』,是不是能夠使台灣的工藝產業活化起來?」

▲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進一步瞭解阿祿的想法後,阿福回答說:「你打算怎樣煮這鍋『石頭湯』呢?我可沒有這本事教你,因為我花60年的工夫,才辦起報紙,若要實現『活工藝.工藝活』,就不是我的專長了,反而必須回過頭來請教你」。

阿祿便談起他想煮的「活工藝石頭湯」,他說:「我很認同阿福所說,當前要『工藝活.活工藝』最急迫的是,解決台灣工藝的市場問題。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而且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希望你這次能再站出來煮『活工藝石頭湯』,發揮你過去辦報的精神!」

聽到阿祿說到這裡,阿福才發現阿祿原來是希望他再次下廚,也就不敢推辭,便講起「一口井養千口人」,他表示,「承蒙阿祿看得起我,為了『新工藝』的未來,希望和願意來煮『活工藝石頭湯』的朋友,一起發起成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煮湯之前,當然要有1個大鍋,其次要有水,想想看,活工藝的活字拆開來,不是『水、千、口』,這就告訴我們只要找到1口井,便能養千口人!」

▲嘉義縣茶文化協會在展會中,帶來在地茶染工藝品(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時,看到阿祿猛點著頭,阿福也就繼續說下去,「煮『活工藝石頭湯』的水,其實在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早就為我們挖好了1口井,70年後的今年,它不只沒有枯竭,反而,可以供大家煮石頭湯!」阿祿很興奮地問說:「有了水之後,那口大鍋子在哪裡?我可以幫忙借來煮『活工藝石頭湯』!」

沒想到阿祿如此的投入,阿福也不敢怠慢,趕快指著自己回答,「花了將近60年磨一劍的我,是『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與『有紙報-富貴有道週報』的創辦人,這兩份報紙和時下的報紙完全不同,它最大的功能便在於將人與人串聯起來,百工百藝即能利用它煮出不同口味的石頭湯!」

話說回來,阿福明白的告訴阿祿說:「石頭湯對我最大的啟示是,如何讓各自為政的人,藉煮『石頭湯』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就能『無中生有』,實現每個人的夢想!」阿祿立刻回應著說:「謝謝阿福!既然你願意擔任『活工藝石頭湯』的主廚,更是『新工藝』第1號馬前卒,那麼,我就排在你之後,是第2號馬前卒!」他們兩人一言為定,馬上分頭辦事去也;欲知「共學團」後續發展,請先參閱阿福擬好的「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與「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HuCd8bqhQVuM6EdE8),他滿懷期望能夠結合同樣有心的好朋友,一起為「新工藝」開創美好未來!


工藝的世代傳承與進化

程湘如/撰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1期/2024年3月11日-2024年3月17日)

時代進步下的科技文明,為人類生活帶來重要的變革,如傳統相機在數位時代讓底片消失,書信往返被網路取代,虛擬商城成為日常,文字表達被貼圖取代,而工藝也在進化中。

工藝面對這樣的新文明,有了新的樣貌;這次在「三生有幸、藝活相生」活動中由長、中、青3代同時展出。而在工藝多樣的雲層變化中,年輕世代表述著各族群的工藝語言,長成自己獨創的工藝物種。這說明了工藝從1.0到4.0的時代演變新境界,其工藝之根仍與傳統工藝息息相連。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提及新工藝運動的「工藝」,建基在原有工藝1.0~2.0之上,加入工藝3.0~4.0,從工藝1.0手工作、工藝2.0機械作、到「新」工藝運動的工藝3.0數位作、工藝4.0智慧作,展示每個時代孕育下的美好工藝風景線。

▲樂觀進取的程湘如老師(左),總是創意發想有如活泉,令人驚艷!目前策展的「三生有幸、藝活相生」,正在台灣工藝文化園區工藝文化館展出(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再進一步而言,工藝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從早期的基本生存需求、到科技文明發展後對生活美感品味的主張、最後提升到藝術欣賞的精神層面,彼此相生相長。

展覽中,鋪陳3個時期的工藝進化,3個世代70年來對生活工藝的詮釋,與台灣各時代工藝精神的縮影,展現永續的「傳家」物件。在資深的工藝前輩中,邀請人間國寶、國家工藝成就獎、文資保存者之得主,及獲台灣工藝之家的工藝家們為主的選品。而中生代聚焦台灣國產材應用、結合科技的新工藝美學之選品;青世代則側重綠工藝、ESG永續環保循環再生研發,加上運用3D列印技術突破傳統工藝極限的作品。

總之,工藝美學與技藝的傳承,是1條源遠流長之河,也是1個國家面對國際的重要文化話語權,是賴以維生的文化宣傳力量,更是外交國禮的重要形象。如瑞士的鐘錶傲視全球、捷克的玻璃、英國的珠寶金工、法國的服飾、泰國的銀器與泰絲、日本的漆器、印尼的錫器、義大利的石雕與皮件…這是各國在文化工藝上的代表。台灣則在陶瓷、木藝、石雕、漆藝、竹藝、金工、植物染等各層面皆百花齊放,形成獨有豐富的工藝面貌。每位工藝人面對時代潮流如何傳承,如何培養接班人來活絡工藝生態,值得大家一起來探索解決之道。

(本文作者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辦人,也是文化部輔導「藝文產業育成」與「圓夢計畫」評審委員,更是天工開物文創商機研習團台灣區負責人)


且看世代相傳 工藝舊中有新

(台北內科週報第621期/2024年3月11日-2024年3月17日)

【本報專訪】歷史文化,莫不靠著世代傳承;在技藝方面更是如此!有的是師徒相傳,也有的是家族代代相傳。而傳承中,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新從舊來,舊復成新。於是,技藝的傳承充滿生機,得以生生不息,形成文化傳統!

今年,工藝中心70週年系列活動序曲推出「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即日起至8月4日止於台灣工藝文化園區工藝文化館(縣定古蹟「原手工業品陳列館」)展出,邀請工藝發展史上重要工藝世家共同參與,讓長、中、青3代工藝職人的精彩作品齊聚一堂,在見證工藝發展的重要場域裡,展開1場彷彿是穿越時空的精彩對話。

這場盛會的策展人,便是文創業界卓有佳譽的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辦人程湘如老師,她也是文化部輔導「藝文產業育成」與「圓夢計畫」評審委員,更是天工開物文創商機研習團台灣區負責人,數10年的閱歷與經驗,讓她承擔這場特展中的特展,實在游刃有餘!

▲程湘如老師(左1)有數10年的閱歷與經驗,讓她承擔「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實在游刃有餘(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程湘如老師接受本報曾總編輯專訪時表示,「三生有幸的展覽,囊括70年來台灣3代之間的工藝樣態,觀者可以在兩層樓的展場中看到70年來工藝的與時俱進,年輕世代就算沒有基礎,也可藉由資深工藝家前輩的展品,受到啟蒙後快速與現代材料技術應用連結,並加上新科技的助力,展開新工藝的旅程」。

事實上,在傳承的過程必須有所啟發與感悟,受授之際,更是要心志相通,程老師說:「與當代生活習習相關的工藝製品,如茶器具、食器周邊用品,居家及辦公場域關連性物品,服飾包袋等行動配戴等產品;這每1個領域從材料到生產過程中,不同工序串連各種人力技術,形成工藝產業鏈的供需共榮,即為產業的活水」,講得甚有道理!

不論時代如何變,工藝仍然是技術結合藝術的創作,程老師指出,「活工藝即為生活而做、延伸生生不息的工藝樣態,每人根據人生不同階段所需,從基本功能到美學品味、最後提升到藝術境界的工藝追求;匠師亦在不斷精進中,展現工藝價值的極致,因而需求方與提供方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照,在彼此生活中都得到喜悅與成就」。

▲樂觀進取的程湘如老師(左),總是創意有如活泉,令人驚艷!(照片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提供)。

工藝品,不同於藝術品,它要有實用的價值,程湘如老師認為,「《新工藝》是依循傳統工藝基礎下,運用隨時代進化研發的新材料、新工法工序、新技術,並搭配新科技、新設備等產出的產品,帶有或多或少的手工、手觸的質感,同時結合當代生活需求、創造美學質感價值的少量化或可量產產品」,如是的觀念,在這工藝中心歡慶70週年的時候,更顯得具有參考價值!

舊未必不如新,就在於沒有舊、如何可以有新?程老師說:「展覽中的中、青世代作品,展現各自演繹的舞台魅力,有具話題性的、趨動好奇心的、抽象冥想的、玄機解碼的、時尚翻轉的、也有傳統材料再創的、運用新科技的3D列印,以及循環再生的綠色工藝,這些展品都足以啟發年輕世代的工藝造夢」,誠哉斯言!請大家趕快把握機會,前往現場領略「新工藝」印證工藝中心的70又開始,也讓您共享工藝中心的倡議之功,70年前如此、70年後的今天亦復如是!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

(台北內科週報第618期/2024年2月19日-2024年2月25日)

【本報社評】在800多年前,朱熹有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講出1種讀書的意境,能夠陶冶性情、活化思想,全在於「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天,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我們也認為,無論「活工藝」或「工藝活」,都必須尋得源頭的活水!

易經,蘊含著宇宙密碼,看似高深莫測,其實「大道至簡」,若具備「易思維」則自可以尋得源頭的活水。何謂「易思維」?簡而言之,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這道理中的「一、二、三」,並不是數字的1、2、3,而是代表「簡易」、「不易」及「變易」。一代表「簡易」,也就是說萬事萬物莫不導源於「一」,由「一生二」(不是一分二)、「二生三」(不是二分三)而「三生萬物」,正是「不易」與「變易」的交互演化。

去年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便是著落在「活」這個字,也是任何響應「新工藝運動」的人必須用心的所在。怎樣才能尋得源頭的活水?換言之,如何使今後的工藝品在製作的源頭(思想)即能有活水注入腦中?答案無他,就在起心動念的這一剎那,也就是我們的腦中靈光一閃的一剎那。

有了「一」之後,製作者將守住「一」,並開始「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化。所謂的「一生二」的「二」,當然是從「一」演化來的,這時的「二」都有「一」的基因(姑且如此言之)。例如,想設計1個杯子是獨一無二的,就要先有「獨一」的「一」,這「一」可以是功能,也可以是外型設計。如果是功能,那麼緊接著發想就是「二」,即包括「功能」與「外型設計」。隨後,進入「二生三」,亦即「功能」與「外型設計」的相互激盪,最後確定了原型的製作。

以上,講的是流程,如果僅僅死守流程,不知如何演化,豈是能製作出「活」的工藝品。何況陳殿禮主任對「活工藝」有所期許,希望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喚起大眾看見工藝的存在,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的哲思,凡我工藝製作者更應有「易思維」,能夠在「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使工藝品的創作「千變萬化」,而且「百變不離其宗」!


在工藝世界裡 春節帶來驚喜

(台北內科週報第616期/2024年2月5日-2024年2月11日)

【廣編稿】春節,在每個人的心目中佔有特別意義,和一般節慶大為不同,除了象徵一元復始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親近的人團聚在一起過個歡樂的時光,今年的春節尤其即將帶給大家1個驚喜,是來自於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也許有些人對它沒有什麼認識,其實它誕生迄今已有70年了,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正是顯現它的不凡之處!

人之所以偉大,全在於懂得創造器物為日常所用,尤其透過物物交換更豐富了自己的生活,70年前,前輩畫家顏水龍創辦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培植文化菁英,開啟工藝的新時代,數10年承傳,屢屢在工藝世界傑作輩出,令人驚艷不已!

▲春來了,歡迎春節來體驗版畫拓印(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去年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工藝在生活中,實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活化工藝,何況「人生70才開始」,今年適逢工藝中心70週年慶,將於春節期間,規劃富有新意的新春活動,主題為「Craft a Life You Love—在工藝的世界裡,我們沐浴著金褐色的光」,也啟動了「活工藝.工藝活」的序幕。

▲「新春市集」以特色市集「光之市」為主,募集各地特色文創工藝品,邀大家透過物件,開啟與工藝創作者的深度交流(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雖然,工藝是因應生活需求而生,但充滿著記憶與溫度,在日常中擁抱工藝、享受生活,如同冬日裡金褐色的暖陽給予溫暖與希望,新春之始,工藝中心帶來驚喜,號召大眾一起打造樂活工藝新生活,用工藝改變生活的樣貌、實踐永續精神,並創造專屬自我風格的工藝品。

陳殿禮主任表示,榮耀的獎再多,也難以表彰執著的「職人精神」之偉大,只有使用者的掌聲,可以激勵職人的心志,歡迎大家在春節能夠呼朋引友、攜家帶眷,來「沐浴著金褐色的光」,為「活工藝.工藝活」加油!

▲吸引大小的「新春競技」,將透過解鎖工藝的謎底,即時獲得工藝的專業小知識(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場新春活動,規劃「新春市集」、「新春閱讀」、「新春體驗」、「新春樂音」、「新春競技」及「新春展秀」等6大主題,其中,「新春體驗」以「樂活‧生活」為概念,透過手作課程與工藝示範表演,療癒你我的身心靈;「新春競技」則以適合親子一起共學的「工藝實境解謎」為主,透過解鎖工藝的謎底,即時獲得工藝的專業小知識;「新春樂音」邀請了阿卡貝拉樂團、爵士樂團以及清新風格的獨立樂團演出,營造富有聽覺及視覺的豐富饗宴;「新春市集」則以特色市集「光之市」為主,募集各地特色文創工藝品,邀大家透過物件,品味創作者的生活哲學,開啟與工藝創作者的深度交流。

新春期間,歡迎闔家蒞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享受歡樂幸福時光,親身體驗工藝的趣味和享受樂活工藝的美好,2月11日至2月14日(即初2至初5),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5點,天天精彩活動不間斷,歡喜過好年!活動報名:請洽工藝中心官網查詢(http://www.ntcri.gov.tw)。


綜論活工藝與工藝活

(台北內科週報第608期/2023年12月11日-2023年12月17日)

(曾季隆/撰文)【專論】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陳殿禮主任指出,「活工藝」讓人人生活有工藝品,導引大眾生活品味的提升,帶動消費需求來活絡工藝產業;「工藝活」則鼓勵產出符合現代消費者生活型態的工藝品,讓工藝重新激活起來,進而促進台灣工藝產業進入民生生活產業。

個人淺見認為,要有「活工藝」才能使「工藝活」,《大學》有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可見何者為先、何為後,至關事情是否能夠推動起來,甚為重要!那麼,如何能有「活工藝」呢?其實關鍵就在陳主任所提出的「活」字,這字不只是生活的活,也是意境的活,更是活化的活!

▲陳殿禮主任的新思維,也是希望引進給工藝中心和社會的新泉源(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沒有針對生活需求的工藝品,最多只能當藝術品,自己或他人觀賞而已,不如工藝品既可以賞鑑,又能有實用價值。其次,再進一步言之,若只有滿足生活所需,那也不能稱得上「活工藝」,因為陳主任說得好,必須「導引大眾生活品味的提升」,因此,創作者的意境要活!最後,工藝要活化則應產業化,而產業化講究生態系的觀念,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依存的。

至於如何「活工藝」之同時,展現「工藝活」的動力?我們仍然可以著落於這個「活」字,換言之,要激活工藝無他,唯有善用市場的接納力。與其期待「工藝活」,莫如活化工藝市場!

工藝市場的活化,過去咸少受到工藝中心主事者的重視,常常表揚優良的工藝今作和產品,卻很少關注於工藝市場的活化。而今,陳殿禮主任雖是學者出身,但不是象牙塔內的蛋頭學者,我們應可以期許他好好利用明年慶祝工藝中心70週年的機會,讓社會各界耳目一新,印證它70新開紀元!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是本報發行人,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報業經營模式,付出大半生心力,更將見證台灣走上驅動媒體改善社會的新時代)


給紙發聲 擾動台灣紙工藝發展

(台北內科週報第603期/2023年11月6日-2023年11月12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地球說話了,說的是「給紙發聲」,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演進,紙工藝在當代除了文字信息的傳輸外,已轉化成設計與藝術的本體表述。

陳殿禮主任指出,工藝中心在未來推動紙工藝時,將以「生存」的技術為底蘊,從「生活」中探尋其美好的價值與意義,並提升成為「生命」裡心靈層次的藝術領域,藉由這次「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International Biennial for Paper Fibre Art)」展覽,希望擾動台灣紙工藝發展,讓更多人參與、瞭解紙纖維藝術的多元風貌與無限可能。

工藝中心主辦的「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已於11月3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此次邀請國際纖維藝術家Amy Richard擔任策展人,並以「地球說話:給紙發聲(Earth Speak:Giving Voice to Paper)」為命題,年初進行國際徵件,總計24國、106位藝術家報名,件數179件,最終通過審查獲選參展者共計17國、44位藝術家,54件作品。

▲Forest Ambassadors森林大使;Gloria Florez(澳洲)創作(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IBPFA),為當代紙纖維藝術的新平臺,2012年由法國藝術家Jan Fairbairn-Edwards女士創辦,至今10餘年,其目的在讓更多紙纖維藝術家站上國際舞台。

2016年雙年展巡迴來台,並於世界宗教博物館展出,工藝中心為拓展台灣纖維工藝國際交流,於是促成後續與法方的合作,讓國際紙纖雙年展兩度移至台灣展出,共同策辦包含2017/18「壯美的自然(ECO-Sublime)」、2021/22「蛻(Transfiguration)」,邀請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以原纖維和混合纖維創作多樣的紙纖維藝術作品。

在雙年展持續舉辦成功的基礎上,加上Jan Fairbairn-Edwards和其團隊支持下,自此屆雙年展由工藝中心接手主辦權,積極延續創辦團隊精神和探討新的紙纖藝術在國際和文化主張的發展。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演進,已轉化成設計與藝術的本體表述(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2023/24雙年展主題:「地球說話:給紙發聲」,以1968年美國太空人威廉.安德森(William Anders)執行阿波羅8號任務時回望地球所拍攝的《地球升起》(Earth Rise)照片為發想,安德森本人在50年後回顧著說:「我們前往探索月球,卻發現了地球。」這張照片在1夜之間、點燃了全球環保運動,藝術界也透過手工製紙和纖維藝術的復興,回應了這項嶄新的意識。

曾經,已逝哲學家兼神話學者喬瑟夫.坎裴(Joseph Campbell),在觀看那幅圖像時表示:「你看不到國族或國家或任何這類事物的劃分。這可能真的是1種新神話到來的象徵。」

呼應前開命題的發想,這次展覽內容著墨於紙張迷人的演變和多樣性,看到纖維轉化成雕塑、裝置、影像及表演,並從創作者的視角親近、模擬自然,傳遞與自然相遇的時刻、對環境的擔憂、對武裝衝突的反思、對未來世界的謬思,以寫實或詩意風格,以纖維細密的線條,淘洗、風乾、過濾、編織、重組,反映不分國界、種族共同的理解、感謝與憂心,展現紙纖維當代創作的豐富樣貌。

▲The Path-Where Moonlight_The Path月光流經的道路;Jounghye Yoo韓國創作(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展覽即日起於台北、南投先後展出,歡迎民眾前往欣賞當代紙纖維創作工藝美學。開幕期間,主辦單位也將邀請策展人以線上座談方式、分享策展理念與過程,以及邀請國外參展藝術家Jounghye Yoo(韓國)、Nancy Cohen&Meagan Woods(美國)、Aleksandra Polenska(波蘭)、Gloria Florez(澳大利亞)來台進行作品裝置和分享,期待透過當代紙纖維藝術於國際間不同藝術作品的詮釋方式,將傳統紙工藝的媒材往前推向現代藝術的前端。

此次,「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地球說話:給紙發聲」台北場展期係11月2日-11月14日;開放時間:週1至週日9時-18時;地點:中正紀念堂一展廳(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南投場展期:12月8日-2024年3月31日;開放時間:週2至週日及國定假日9時-17時;地點: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設計館(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發現工藝好物 展現活工藝之美

(台北內科週報第602期/2023年10月30日-2023年11月5日)

【產學政研連線】如何發現工藝好物,是受到消費者關切的,何況同樣的器物經不同的工藝人創造,給使用者的感受常常有很大的差別,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始於日常,飲食器皿、穿戴飾物、家居擺設等均可見存在,以各式樣貌融合其中。工藝中心將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喚起大眾看見工藝的存在,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的哲思:「用有」!用,符合身/心/靈的物件滿足需求;「用好」,用好技術/好藝術/好學術共同成就的好工藝來豐沛生活;「用無」,內含無形意念誘發思考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之提升。

▲工藝中心為大眾推薦台灣工藝好物,2023年入選產品展現工藝多元樣貌(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指出,發掘在地好工藝、推薦在地好品牌,讓源於大地的工藝,回歸生活實踐。

基於同樣的理念,工藝中心推動的「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以整體品牌形象建構與品牌選品,為大眾推薦台灣工藝好物,2023年入選產品展現工藝多元樣貌,盡顯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以及工藝用於生活的豐饒繁盛。

▲今年98組作品入選作品,其中有來自風土、取材自然,以至回收永續利用材料的製品,如月桃編製燈罩(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今年度經評選後共62家品牌計98組作品入選,其中有來自風土、取材自然,以至回收永續利用材料的製品,如月桃編製燈罩、天然染托特包。此外,著重美感設計、文青風格的生活工藝,如以流染釉色展現漸層不同紋理的杯具、國產木材製成的森林鳥造型筆;形塑舒適生活空間與質感氛圍的家具如拼花椅、實木藤編椅凳等。值得強調的是,將傳統技術帶入當代樣貌,如漆器花器組、融入鋦釘修復概念的嵌杯等,更多豐盛綻放的台灣工藝,值得收藏擁有、細細品味。

總之,「台灣綠工藝」歷次入選品,大至家居藝術、小至個人穿搭,呈現產業蓬勃發展的多元樣貌,亦傳遞「活工藝、工藝活」概念,工藝不僅很生活,生活也讓工藝創作隨之成長,將來自台灣的無限創意動能、生產製造技術、納入自然風土資源與揉合創作者意念的工藝好物推介大眾,以工藝實踐共好生活。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相關資訊:入選名單:https://reurl.cc/Do8ngj;品牌選物:https://tcc.ntcri.gov.tw/home/zh-tw

▲台灣工藝發展的旺盛活力與獨到風格表現(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