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水龍老前輩 帶領工藝迎新潮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別報導】人能飲水思源,才能承先啟後,對工藝產業的大大小小來說,最值得紀念的人,無疑的是,1997年離世而去的顏水龍老前輩,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之所以舉辦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展場為「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目的無他,僅是希望對這位老前輩禮敬,且以1瓣心香祈求他顯靈,啟發後輩如何來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的工藝產業在世界發光、發熱,引領世人追求技藝的登峰造極!

工藝,在顏老前輩的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他在「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顧與前瞻」(詳請參閱2016遠流版、顏水龍著《台灣工藝》p176-199)的文中指出,「如何創造器具以達到『用』與『美』的功能來滿足更舒服、更美的生活,這就是工藝」。這也就是他雖是畫家,但卻願意「以藝入技」,實現「美」與「用」的結合,他曾說明:為什麼畫家也要從事工藝?其目的在於:「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這樣的念頭,也影響了他走上工藝之路,實現了「美」與「用」的結合。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老前輩的生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圖係當天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105年前,也就是民國8年的5月4日,爆發了「五四」運動,影響年輕的中華民國甚大,間接造成台灣與大陸的分治,對中華文化的衝擊更是迄今未歇!同樣的,70年前,也就是1954年,彷彿是另個「五四」,台灣工藝因為有顏水龍老前輩在當年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也啟動了台灣工藝走上「美」與「用」的新結合之路。這1轉變,帶來今天不變的是,對工藝創新的思維與行動。

有所變,即有所不變;變與不變是一胎所生。新工藝的新,不是要有別於舊!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事物若無舊,豈會有新?即使大家談的「創新」,也不是可以無中生有!這3個月來,「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幾經研議,逐步找出如何結合有志之士,並發揮創新媒體無遠弗屆的聯繫力量,以期慢慢推升「工藝」由舊而新、再由新而新,以至新舊交流而生生不息!

▲在世代傳承上,王清霜大師(中)無疑的是當代傳承的典範,他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首先,共學團探究一技在身、如何帶來希望無窮?在顏水龍老前輩的德澤流傳下,後人應可領悟到:「傳承」的重要性,若當年他沒有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將「工藝」與「研究」相結合,那麼1954年之後,70年來這一切將不存在了!幸好,他是有遠見的,不只「功成弗居」,更在他的中晚年投入工藝的教育工作(網址: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在AI時代,共學團將顛覆既有的教學模式,預備於7月起展開「互助共學工坊」,先分別舉辦「竹藝傳承班」(竹藝係台灣工藝之光)、「木藝傳承班」及「綠金咖啡工藝班」,後續再延伸至其他工藝項目。

▲顏水龍老前輩很重視台灣的竹藝;圖係〈竹製客廳桌椅〉由他所設計,許正製作(圖為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其次,共學團認為,百工百藝最重要的是,創作精神的建立與改造,而精神的表現在於器物的藝術性;精神的改造則要著重於建立「利在義中」的觀念。昔年,孟子見梁惠王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即是告訴後人,利自在義之中,不求利而利自然滾滾來!基於改造的需要,共學團也將甄選「百工百藝百傑」,頒給「水龍典範」的榮譽,為台灣工藝界樹立楷模。

此外,共學團深深體認,沒有錢辦不了事,必須先籌經費、再找人。因此,7月1日起,將籌辦「百工百藝百市」,藉《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17年所累積的行銷傳播力,為百工百藝百傑推廣典範之作,同時籌得辦事的經費,請關心台灣工藝前途的各業賢達支持!欲知詳情,請將你line的I.D.與手機號碼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和你連結起來。


搭上共融玩聚列車 享受親子樂

(台北內科週報第634期/2024年6月10日-2024年6月16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玩具,不論年齡大小總是難忘,也是可以連結親子關係的媒介,今年正值慶祝工藝中心70週年,在6月份啟動「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其中,將生活工藝館4樓打造為兒童專屬空間,融入顏水龍老前輩相關工藝元素,如馬賽克鑲嵌藝術等,邀請國內木育玩具設計領導品牌PLAYME TOYS玩偶的家和陪您育兒到樂齡教練協會共同策劃「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營造1個工藝共融共創的兒童小天地,即日起於工藝中心生活工藝館4樓展出。

▲大樹塗鴉工具拍照區、讓親子互相學習成長,共融共創更多美好回憶(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六五工藝節」係以顏水龍老前輩的生日(即6月5日)發想訂定,紀念他在台灣工藝的卓越貢獻,同時響應聯合國「世界環境日」(即6月5日)訴求。而這次「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選定於6月5日開展,展覽內容連結顏老前輩元素與木育概念。一方面,扣合他「生活就是藝術」的信念,及他在繪畫、編織與竹製品外,亦透過馬賽克拼貼創作公共藝術。另一方面,連結近年來學校教育現場推動的木育議題,引導孩子從認識木材、體驗木材到動手玩木頭,透過自然材質與5感體驗,瞭解森林的美好與木共生,啟迪環境意識與永續生活教育。

▲「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營造1個工藝共融共創的兒童小天地(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展場從顏老前輩當年乘坐列車踏查台灣工藝為意象出發,打造系列遊戲區域,由紅色火車頭造型服務台佇立門口區域迎接大小朋友的到來,還有大樹塗鴉工具拍照區、探索閱讀區、寶貝竹籠積木區、木玩闖關區與顏水龍馬賽克專區等多項互動體驗設施,透過遊戲體驗啟發工藝創意,增進親子互動與交流,從遊戲中學習成長,傳遞微笑,提升幸福感,共融共創更多美好回憶;後續展覽也將推出相關教育推廣活動,啟發兒童好奇心、刺激感官及培養創造力,相關資訊請至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方網站(https://www.ntcri.gov.tw/)或官方臉書查詢。

▲過遊戲體驗啟發工藝創意,增進親子互動與交流(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繼往開來 工藝中心再啟新境界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產學政研連線】杜甫感懷他的遭遇,曾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但對1個重要的文化機構而言,70年後,正是要大展宏圖之年,尤其適時的由來自於學界、肯做事的陳殿禮教授接棒,承繼前輩的風範,繼往開來,更是前程看好!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文化部所屬,卻與產業息息相關,在今日各國莫不以工藝彰顯人文精神之際,欣逢成立70週年,為迎接與慶祝台灣工藝劃時代的里程碑,自6月5日起至6月10日籌辦首屆「六五工藝節」,展開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包含工藝大師—獻藝傳心、工藝行旅、工藝辦桌、電影欣賞、工藝市集、工藝展覽等;無疑的,其為1場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盛會,除展示工藝界多彩文化底蘊,更是宣揚台灣工藝精神,及展現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時刻,期許再啟新工藝文化的契機,已是昭然若現!

陳殿禮主任自去年9月20日接任後,即已和工藝中心團隊揭露「活工藝.工藝活」,期望國人落實生活中使用與運用工藝,並激發工藝的新生命,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左起)南投縣文化局林榮森局長、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捐贈顏水龍作品熱帶魚電光牌衛浴公司代表及台灣工藝聯盟陳啟村總會長共同為顏水龍馬賽克作品熱帶魚揭幕(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事實上,工藝中心起源於1954年,係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老前輩創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70年來,致力於培育台灣工藝技藝人才與推動落實工藝生活美學,不只培育多位國寶級工藝大師,亦積極推動台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而不遺餘力。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創辦人的生日,也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環境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

今年「六五工藝節」於6月5日揭開序幕,當天特別邀請與會來賓穿戴或攜帶工藝品出席,除響應與實踐生活工藝美學,也同時向工藝中心獻上祝福。開幕儀式甚具傳承意義,由電光企業公司代表及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等貴賓共同為顏水龍創辦人的「熱帶魚」馬賽克壁畫揭幕,並宣示「六五工藝節」活動起跑。

▲六五工藝節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熱帶魚」馬賽克壁畫,係顏創辦人於1973年(時年70歲)應電光牌衛浴設備公司之邀所創作,這也是他唯一以海洋為題材的馬賽克壁畫。《熱帶魚》在電光牌台北門市改建時因工程碎裂成多塊,李昭亭董事長感於文化資材保護的重要性,立刻出資請顏創辦人的門生負責修復工作,完成修復後,更將它捐予工藝中心保存迄今。

「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第1境「風起-南投」作為六五工藝節的重頭戲,已於6月5日同時開展,該展緣起顏創辦人1937年的全台火車環島工藝產業調查與1954年促成工藝中心成立之始,主軸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到各地。

此次藉由工藝遶境,展開全國6個地區的跨域「巡」禮,期待如媽祖遶境般讓工藝典藏回返地方,發揮齊聚力量,重新發掘工藝與靈力連結。該展匯集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人匠心獨具的作品,並推出工藝占卜、VR科技體驗、永續工藝、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即日起至8月4日於工藝文化館1樓至2樓展出。

總之,工藝中心誠摯邀請您參與「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感受台灣工藝的無限魅力,歡迎大家共度歡慶這個美好時刻!更多活動訊息請至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https://www.ntcri.gov.tw/)或其臉書查詢。


跨足交趾陶領域 營造另片天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逐夢築夢專訪】跨足交趾陶領域,既是核子醫學科林昶仲醫師的夢想,也是他的志趣所在。以1位先端科技的專業人士,無疑的,他不是平常多見的醫師,可是生命的追求,卻引領他走上很有意義的路。悠遊於醫學與藝術的不同場域,畢竟他的付出和收穫,都是超乎一般的想像!

在1個沒想到的機遇,林昶仲醫師加深了和交趾陶的緣份,他說:「曾經,在推廣交趾陶過程,我遇到1位學甲人,也是透過他的介紹才認識慈濟宮董事長。他說,他從小在慈濟宮遊玩長大,又是保生大帝的契子,卻完全不知道葉王交趾陶是國寶,感到很震驚!即使這麼親近的人也對交趾陶知之甚少,讓我更堅定要去推廣!」

▲林昶仲醫師(左2)曾多次策畫交趾陶展出;圖係他有次在當時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來參觀時,向她解說交趾陶的展品(照片係林昶仲醫師提供)。

對於異國文化,林醫師年輕時就很喜歡日本文化,他表示,「曾努力學習日文,學了日文才知道台灣跟日本是完全不同的。在日文考試有1個題目,討論博愛座的問題,如果有1個老婆婆進到新幹線自由座車廂,沒有位置,是否要讓位?日本人的思維是不要,因為自由座是要提早排隊,努力得來的位置不應該給別人,而且如果想要有位置就應該花錢買指定席或提早來排隊,更重要的是老婆婆不一定需要你讓座,讓座反而造成了別人的困擾,這樣的思想其實與台灣人是大不同,讓我思索到底台灣文化是甚麼?」

在林昶仲醫師心目中,交趾陶是工藝品,還是藝術品?他是如何來定位?對它在國際上代表台灣文化的一環,他的看法又如何?他指出,「工藝有其遵循傳統的規則;藝術有其抒發自我的意涵。從葉王開始,雖然一樣做著八仙過海封神演義的題材,但他卻將其日常所接觸之親朋好友,融入作品裡,正式從工藝過渡到藝術。日本學者尾崎秀真在『清朝時代的台灣文化』專題演講裡,直稱『台灣300年間,只產生陶藝名師葉王1人』,葉王的藝術成就受肯定之程度可見一斑,葉王堪稱台灣交趾陶的第一代宗師!」

▲跨足交趾陶領域,林昶仲醫師(左2)與台南學甲慈濟宮很有緣份;圖係與友人攝於慈濟宮前(照片係林昶仲醫師提供)。

隨後,林醫師很快補充說:「在所有傳統工藝中,交趾陶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尤其歷史上的因緣際會,造就了交趾陶與台灣的連結。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將葉王作品送往法國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展,便曾驚動世界藝壇。李登輝總統深知交趾陶代表台灣的獨特性,因此每每出國訪問,總會特別精選交趾陶名家作品送給外國友人。這些年來,台灣的主體性慢慢建立,除了經濟上的成就,國人也需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藝術文化。交趾陶再經過多年的沉潛,近年來有位吳榮大師其創作的交趾陶獨具特色,佳作連連,不只是台灣元素,更因為其精緻造型與絢麗釉料,成為台灣蔦屋書店第1位邀請辦展之交趾陶藝術家,可見交趾陶雖然可以代表台灣,但也需要有人才來發揚光大,相信未來前景不可限量」。


台灣綠工藝品牌力 共創共享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產學政研連線】今年,為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70週年,更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期許人人生活有工藝,也讓工藝重新激活,使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正值「大師月」的此刻,展開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令優良工藝品的能見度將大為提升!

2021年,工藝中心將「台灣優良工藝品」轉型為「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的建立,並透過台灣工藝認證與推廣計畫,公開徵選發掘深存各處的原創工藝,藉著「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將喚醒大眾體會「良品美器」存在的重要性。

令人矚目的是,「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主軸為「綠活工藝.良品美器」,其強調工藝從本質出發,應貼近生活所需,亦即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物哲思」:用有;用符合身心靈的物件滿足需求:用好;用好技術、藝術及學術共同成就的好工藝豐沛生活;用無,用器物內含的無形意念誘發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之提升。此外,工藝品應是美學與實用兼備、手感與溫度並融,具產品市場性與推廣潛力,引導大眾將工藝用於生活,進而體會生活,深入日常實踐與創造個人品味。

▲工藝中心70週年的系列活動中,5月是「大師月」,亦從即日起舉辦「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的報名;圖係楊英風大師-鳳凰來儀(3)經典之作重現工藝中心(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很務實的,入選作品都將獲工藝中心兩大面向的資源,既公開授予榮耀,並輔助作品內容形塑轉譯,收錄年度入選作品型錄,創造「品牌形象加值」,同時,又可獲社群媒體行銷曝光、各類推廣活動參與、市場通路引介合作與線上商務輔導拓展等「行銷資源挹注」,以及輔助開創多元行銷與銷售管道。總之,結合公部門資源與工藝品牌創作能量,攜手工藝品牌共同走入市場,增進產業動力活絡消費產業鏈,促使工藝產業持續不息的運轉循環。

主辦單位表示,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的報名,自即日起至7月5日截止。凡具公司登記、商業登記或團體立案登記等依法設立具統一編號的工藝廠商,作品於台灣生產製造,並可量產銷售,皆所歡迎參與「台灣綠工藝」認證徵選活動,期能與工藝中心協力拓展工藝產業市場,同時亦歡迎各通路業者與工藝中心接洽合作推廣「台灣綠工藝」,串連工藝生活產業鏈。詳情請參閱:https://twc.ntcri.gov.tw/default.aspx


楊英風大師風範 照亮工藝五月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世界知名雕塑家楊英風,一生創作2554件以上作品,並以創作晚期現代主義抽象組合造型、不銹鋼材質及中華文化的藝術思維著稱。他的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藝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領域橫跨傳統與現代,包含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石雕、木雕、泥塑、不鏽鋼、景觀規劃、雷射、攝影等。

▲「楊英風-鳳凰來儀(3)作品開幕記者會後,與會者大合照(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次工藝中心展出的「鳳凰來儀(3)」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大師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的「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主要表現祥瑞神獸婉約的英姿,以流暢動態線條引領觀者視線,彷彿一切的真善美乘著鳳翼翩然而至,而其色彩隨光影角度變化,展現出豐厚細膩、雍容古雅的含蓄美感。「工藝70」的5月大師月,「鳳凰來儀(3)」展現祥瑞雄偉英姿,昂首於工藝中心工藝文化館前,展期預計自即日起至2026年4月30日止。

談到工藝中心與楊英風的緣份,起源於1970年代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推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工藝中心前身)的建設,他接受委託、擔任該研究所新建工程總設計師,現今台灣工藝文化園區中的指標性建築「工藝文化館」與「工藝設計館」均是他的創作。

▲這次工藝中心展出的「鳳凰來儀(3)」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大師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的「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工藝文化館」,係由楊英風邀集貝聿銘建築團隊的彭蔭宣與程儀賢兩位建築師共同設計,外型簡潔以4支橢圓柱直立支撐,以雙十和經緯交織為元素,呈現工藝產業向上拓展的意象;「工藝設計館」亦由楊英風規劃設計,以建築美學揉合現代主義極簡風格與東方哲學表現形式,並透過景觀雕塑創作理念與手法,呈現內斂而平穩的空間精神與簡潔的混凝土建材質感。由此可見,他對於工藝設計館與工藝文化館的設計理念,都考量建築與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也試圖從設計與工藝技術中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謙卑思惟。

在工藝中心5月大師展開展記者會中,同時舉辦「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蕭教授為台灣重要的美術史研究者,長年研究楊英風大師,更將其藝術生命耗時10年編纂成書冊,在講座上以深入淺出、生動趣味的介紹,將與會嘉賓帶入時光隧道,徜徉於楊英風先生的藝術美學風華時代。

▲蕭瓊瑞教授以深入淺出、生動趣味的介紹,將與會嘉賓帶入時光隧道,徜徉於楊英風大師的藝術美學風華時代(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會中,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目前於工藝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也正展出由歷史博物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共同主辦的「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而工藝中心推出的5月大師月活動中,除了這次展出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三)之外,陸續將可欣賞到工藝中心重要創立人顏水龍老前輩經典的「熱帶魚」馬賽克作品,以及當代藝術家楊北辰的公共藝術「工藝之樹」等,以長中青3個不同世代脈絡,呈現時代的變遷與多元性,期許台灣工藝持續開創屬於下個世代的新紀元。


坐不累椅 帶出創藝島發展動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本報銀青共享人物專訪】創藝島,是很特別的木藝機構,係已逝蔣茂煌老師所創立,後由梅門弟子賴秉銳師兄奉師命接手,繼續發揚光大,產品雖不是很多,但各具獨特思維與展現實用價值。

賴秉銳說:「剛接手經營時,我的第1個功課就是要籌措每個月照顧蔣師母的生活費與廠房租金,雖然蔣老師給了我們很多有形無形的資產,包含機器設備、材料、設計的作品及結識的緣分等等,但因為自己22歲就進了道場,當初接手時對工藝真的是一竅不通,空有資源卻不知如何運用,於是請教李鳳山師父該怎麼辦?師父先告訴我要鞏固精神,他說:創藝島的目的就是要發揚百工百藝的精神,裏頭有4大支柱:創作、展覽、教學及銷售,我們要用銷售持續推動前面3個部分。」

▲賴秉銳師兄很感謝李鳳山師父(右),對創藝島發展方向的提點(照片係創藝島顧問公司提供)。

掌握住經營理念,賴秉銳心無罣礙,可是問題是要賣甚麼?又賣給誰呢?他說:「創藝島製作的第1件產品、就是坐不累椅,它是蔣茂煌老師所創作,讓人坐在上面自然中正放鬆,設計時煞費苦心,試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材質、作法、尺寸,而且版本很多,但最厲害的是老師找到了1個貼切的弧度,讓人一坐上去就因脊椎被托正,而非常舒服。這恰好能運用在李鳳山師父帶領梅門推動的平甩功上」。

平甩是1招簡單有效的導引術,賴秉銳指出,「當我們遇上許多無法久站,甚至脊椎有問題的人,結合『坐不累椅』真是太好了!換言之,上乘的功法配合適宜的道具,練起功夫來事半功倍,這真是絕妙的組合!何況全榫接的結構,更讓椅子經久耐用,又因蔣老師的設計兼具美感,完完全全符合工藝的精神,從發心、材料、做工到美感都能到位,直至今日都是常銷型的作品」。

▲坐不累椅,直至今日都是創藝島常銷型的產品(照片係創藝島顧問公司提供)。

常銷型的產品,雖可以細水長流,嘉惠愛用者,但畢竟銷售是支撐創藝島經營的創作、展覽、教學3大部分,這張「坐不累椅」要賣給誰呢?表示,「這個真的要感謝我們李鳳山師父,他創立梅門,用團體的力量推動4大綱宗:教養生、傳文化、辦教育、推休閒。梅門的師兄師姐在師父的教誨下,齊心協力地做公益,所以一開始坐不累椅都是師兄師姐請購,大家給予我們最真實的回饋,然後,根據回饋我們持續改良,口碑相傳,就一步一步地推廣出去了。因為坐不累椅的常銷,我們支持了當時老師讀大學的的女兒讀至畢業,也讓創藝島的經營得以持續」。


大師典範如風 有時吹有時不吹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本報特別報導】大師風範,總是令人欽敬不已,尤其有心向他學習者,更是苦無機會,而技藝的代代相傳才能形成文化,在工藝中心5月大師展的前夕,本報曾季隆總編輯專訪陳殿禮主任,請他談談師徒相傳、如何讓技藝在傳承中能有創新的成果產出?

以大師的傳承為例,陳殿禮主任表示,「大師的傳承是1個深奧而豐富的過程,它超越了傳授知識和解惑的層面,更蘊含了1種生活哲學和精神風範,大師不僅僅是教導理論,更重要的是他們身體力行,實踐自己所宣揚的價值觀和理念,大師的言行舉止都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和態度,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深具學者風範的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對技藝傳承曾提出「3好1創新」的理念,他強調了品德、態度、觀念3個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創新的關鍵作用(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言教不如身教,能夠親受大師的指導,當然是三生有幸,陳主任指出,「大師的風範是1個規範,是1個有系統的模式,但又不是僵化的,他們如風一般,有時吹,有時不吹,這需要學生透過深入體悟大師的生活和言行中,才能領悟到,而大師的風範通常體現在他們的日常語言和作風中,並且通過身體力行來實踐他們所宣揚的理論,在無中形成有,在日月交替的過程中持續進化和轉化,這就是我認為大師的精神實踐,要傳承大師的風範,需要近身生活,深入理解大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並且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透過生活的實踐和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和傳承大師的風範」。

▲「鳳凰來儀」為楊英風大師當年應葉公超先生委託,為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景觀美化而創製(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技藝的師徒相傳,關係到工藝產業的生態演化,稍一不慎則精湛的技藝便失傳了,相對於學校有系統的教學,兩者如何相輔相成?陳殿禮主任認為,「師徒相傳強調的是實踐中的技能習得和知識傳承,通過長期的跟隨和模仿,學徒可以獲得師傅身上的技藝和經驗,這種方式下,技藝的傳承是深入的、生動的,能夠傳授更多無法以文字、數字和繪圖表達的「無形」知識和技能(Jeanne Gamble,2001)。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和工作場所的靈活性需求,師徒制度在一些情況下已經不再適用(Guile and Young,1999),相比之下,學校教育提供了更系統化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通過課堂教學和實習,學生可以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基礎和技術訓練。因此,兩者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現代工藝產業需要結合傳統的師徒相傳和學校的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人才的培養需求」。


奉師命接創藝島 賴秉銳心篤定

(台北內科週報第630期/2024年5月13日-2024年5月19日)

【本報專訪】創藝島,是很特別的木藝機構,係已逝蔣茂煌老師所創立,梅門弟子賴秉銳師兄說:「我身為梅門弟子,奉李鳳山師父之命,照顧當時癌症復發的蔣老師,因而結緣,3個月密集的鍛鍊、讓老師奇蹟似復原,但後來卻因操勞過度加上過度的醫療導致惡化,終至逝世。我銜師命傳承他的遺志,接手創藝島的經營,目的是為了發揚百工百藝的精神」。

台大金融財務系學士、政大國貿研究所碩士,並師承李鳳山師父已24年的賴秉銳,具有經營事業的好條件,但工藝產業不同於一般的事業,他卻能游刃有餘,最主要的是深獲李鳳山師父的啟發,他表示,「師父常帶著我們探訪許許多多的工藝家,也看了大小文創展覽,我感受最深的是,工藝家與商業經營若能好好合作,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賴秉銳師兄(左)主持112年梅門防空洞秋展:廖仁彬彩墨創作展(照片係創藝島顧問公司提供)。

理念正確的賴秉銳,在蔣茂煌老師的傳承下曾有很多體悟,他說了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當年第1回去拜訪蔣茂煌老師帶他練功,行前知道他因為癌症吃到骨髓,隨時都在痛,想說他可能在休息,一到時只見1位個頭小小的人,紮著馬尾,綁著護腰,拿著電動起子,冒著汗,還在鎖螺絲。我們趕緊跟老師說『不要累著了』,耽心他的身體撐不住,但老師一邊咬牙一邊說:『鎖完這些再說。』而我從這兒、真正見識到了藝術家堅持的精神」。

一直以來,賴秉銳深知「商業經營首重與大眾結合,切中需求才能得到大家的青睞,若是曲高和寡就難以推廣了」,因此,創藝島在他的做中學也走出1條穩健的路,迄今只有3、4樣產品,對於這段心路歷程,他說:「我剛開始經營創藝島時,憑著個人的喜好選擇推廣的作品,常常顧此失彼,積了許多的存貨,記得有1次訂做了100個小木盒,榫接製作,生漆塗裝,看起來蠻精緻的,價格相對於做工其實不貴,但是乏人問津,一問之下,大家紛紛反應:不知道要做甚麼用?當藝術品品質談不上,太便宜;當實用品不好用,又太貴,卡在中間以至於賣不出去,只好當禮物送人,這倒是挺討喜的!」

▲李鳳山師父(左2)帶著賴秉銳師兄(右2)等數人參觀展覽,請了1幅作品(照片係創藝島顧問公司提供)。

經過真槍實刀的磨練之後,賴秉銳有不少心得,他說:「我學到了,有些精湛的作品不見得能賣得好,反而有些粗俗但便宜的東西有很多人買,但創藝島不想做粗俗的東西,那該做甚麼呢?觀念還是養生,在物品上表現就是要『品質保證』。第1,要好用;第2,要耐用;第3,要好看;第4,要耐看。不做暢銷品,要做常銷品,而且要能精益求精,不斷改良、改進,盡量做到雅俗共賞。」掌握到創藝島的核心思想:「不做暢銷品,要做常銷品」之後,賴秉銳的心就很篤定了。


論新工藝的私與公

(台北內科週報第630期/2024年5月13日-2024年5月19日)

【本報社評】新工藝的新,在於「鼎故革新」的新,也是有所變、有所不變的創新!換言之,應有所變的是「心態」;有所不變的是,振興台灣工藝的志向。心態上如何求變求行?今天,我們抱著前瞻未來的心態,要來談一談「新工藝的私與公」。

回顧過去的70年,工藝產業已有當年難以企及的成就,這一方面是業者的努力,二方面是時代的進步,三方面則是社會的促成。談到社會的促成,我們不能不指出,社會對個人有如天對地,固然大地生產萬物,可是若無天的運行是無法達成的。顏老前輩的一生,確是「以私濟公」的典範,迄今在工藝界,我們坦白講,還看不到第2人!

現在,期待有心響應「新工藝文化運動」的先進,認清社會是公、個人是私,如何發揮「以私濟公」,從而收到「以公濟私」的成果?就要從工藝的「私」與「公」談起。對個人來說,一技在身可以有無窮的希望,職人莫不是頂真的提升自己的技藝,可是不管怎樣努力,能夠創新求進的畢竟個人的力量有限。同時,個人的精進並不代表產業的成長。若仍然以農業、工業的心態,那麼,我們敢斷言:台灣的工藝很難在世界爭得高人一等的地位!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智慧財產權的觀念,正是保護私人的權利,但更要重視「以私濟公」的成果。任何創新的結果,全人類都可以共享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首揭「互助共學」的精神與實踐,我們也肯定這種透過私與公的交融觀念。實務上,我們推崇歷經夏、商、周的「井田制度」。它在西周時代,就已完備了,為「一井分為9個方塊,周圍的8塊田由8戶耕種,謂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歸耕戶所有;中間是公田,由8戶共耕,收入全歸封邑貴族所有」,而今天師法此意念,新工藝的私與公便能互濟,其前途發展則無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