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工藝從大題小做起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本報社評】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慶祝70週年的今天,我們認為最有意義的事莫過於「振興工藝」,但這是個大題目,談何容易!豈是文化部所屬的1個單位能夠勝任的,更遑論挑起大擔子,又豈是慶祝時節所當為!

事實上,「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以「振興工藝」這件事來說,它的「本」在於「藝」,「末」則是「技」;事之「始」在於日常需求;「終」則在於器物之美;以「匠心的改變」為先,並以「振衰起敝」為後,那麼,何患事之不可成?

講起來,「振興工藝」是很大的題目,其實可以從「大題小做」開始,而問題在於雖然小做好做,但是從大題要挑出可以小做的事,卻很不容易!姑不論,百工百藝牽涉既廣且深,有人10年磨1劍還難以有好成績,何況即使現代人急功好利,也難在3、5年內能夠功成名就啊!又怎能讓工藝在短期間內發達起來?單是找出小事作為起步,便已難倒一些有心人了!

▲此為顏水龍老前輩1927年的自畫像;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典藏(照片係文化部提供)。

翻轉難的一面,我們很快就可以發現:容易的另一面。它固然牽涉既深且廣,可是由淺及深、由狹及廣,不就能從「小做」開始著手了嗎?第1件,我們想到的是,從技藝的互助共學做起。以前的工藝大都仰賴師徒相傳,在傳承中難免流失之憾,若能利用今日傳播科技的發達,加以學習觀念的進步,「人人是我師、我是人人師」,使技藝突飛猛進,就不是怎麼困難的事!

當年,顏水龍老前輩學藝有成,感於振興台灣工藝重要性,也是發揮「大題小做」的精神,他先量力而為,調查手工藝的現況,有了瞭解之後,再由教育訓練著手,然後40年如一日投注心力,終於奠定了振興工藝的基石。如今亦然,將師法他的精神和毅力,尋求有共識的人從小事做起。小事做到極緻,就能質變為大事。而要實踐「互助共學」的目標,便須從突破「私心」做起;要突破「私心」,便須從示之以利做起。總之,只要能振興工藝,必然可以帶動的循環收入,將是利上滾利、義中取利之舉!


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共學團築夢故事】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大展,正呼應文化部所屬台灣美術館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的「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分別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對台灣工藝產業的啟蒙極有貢獻的老前輩。

70多年前,顏水龍老前輩1951年受聘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輔導各鄉鎮縣市舉辦手工藝講習班,並於翌年出版了《台灣工藝》(1952)專書,提供對手工藝產業發展的建言,更利用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將他為人為己的心賦之予「技藝的養成」,創設了「南投縣工藝研究班」(1954-1959),開啟台灣工藝的「旭日東昇」時刻!白天來了!很多人受到他的精神鼓舞,有些年輕人也樂於前來加入「振興工藝」的行列。

顏水龍老前輩人如其名,他成了台灣工藝的「水龍頭」,可是他開設的不是自來水廠,更非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來。事實上,他開鑿一口井,讓有心發展工藝產業的人,可以不斷的汲取天然的井水喝。在他主持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之後,70年來薪火相傳,早已開枝散葉、更蔚為風潮,實在「台灣工藝導師」之名,也可當之無愧!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的展場內,提供馬賽克拼圖讓民眾放置於合適的位置,使每日在此昇起的太陽情景都會有不同(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想延續顏水龍老前輩香火的人,請仔細研讀《台灣工藝》(1952),雖然原書已絕版了,但是感謝文化部和遠流出版公司,它於2016年又重新編輯出版,如今讀來,能夠體悟當年作者的付出滿滿心意,並將他心中的期許傾瀉而出。在書中,他說出1句心中的抱負:「我一直希望由提倡工藝振興,踏上代用與賺取外匯的雙重道路,讓世界看到台灣製品如此有用,而不再對『台灣製』用品有所貶損。」(詳文請見2016版16-26頁;原刊於1942年2月《台灣公論》。)今天,聽在後輩的兒中不知作何感想?尤其在世界上「台積電」舉足輕重,相形之下,工藝產業猶在奮鬥之中!實在,我輩當自強!

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對於顏水龍老前輩來說,他要的不是1家1姓的飛黃騰達,而是透過工藝製作展現我民族的光輝,請傾聽他在《台灣工藝》強調的,他當年曾沈痛的指出,「我國雖有燦爛歷史,持有悠久不滅的工藝技術,但迄今未能予以合理發展。本省因受日本50年統治,於消費日貨的政策下,對工藝產業的改革,未予顧及,故仍保持原始狀態」。直至光復即將80年後的今天,捫心自問沒有異族的箝制,工藝產業又有多大發展?談振興工藝,該怎樣快速起步?仍然自顧不暇,豈能旭日再東昇?有抱負的人可不必洩氣!此時此刻,正是承繼顏水龍香火的最佳時日!

▲「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開展儀式中,與會貴賓的合影(照片係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人生有時候感嘆時不我予,可是俗話不是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嗎?「南投工藝研究班」成立70週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顏水龍老前輩的精神不朽,如同當年他一再呼籲效法德國成立公辦民營的組織,以推動工藝的振興(詳請見2016版《台灣工藝》159-164頁),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在此時成立,便是喚醒工藝人「獨木難成林」,必須百工百藝串聯起來,但怎樣在很短期間達成呢,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

新從舊來,1炷心香祈求下,承蒙顏水龍老前輩的啟發,他念茲在茲的3件事如下:一、從事美術工藝的教育開始培養專才;二、成立產銷合作組織;三、發揚台灣工藝的特色與價值(詳請見2016版《台灣工藝》176-199頁),而「共學團」的倡議,也正是根據這3方面而來,「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欲知其詳,請參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


國美館前重見 顏水龍旭日東昇

(台北內科週報第624期/2024年4月1日-2024年4月7日)

【銀青共享特稿】文化部所屬台灣美術館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已於3月30日盛大開展,最值得稱道的是,在國美館前重見「顏水龍旭日東昇」迎接觀眾!

〈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是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1966年作品,原設置於台北日新戲院大廳。這幅壁畫是由大樓建築師蔡柏鋒邀請顏水龍創作,早年視為戲院的鎮院之寶。因2021年戲院停業,作品先遭拆除下架、置放在他處,今年才在文化部史哲部長的大力支持下,歷經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

▲顏水龍老前輩馬賽克壁畫〈旭日東昇〉,重現在國美館前迎接觀眾(照片係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顏水龍(1903-1997)出生於台南下營,1920年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研究所,並於1930年前往法國深造。他在夜間加強素描與人物速寫,白天則在羅浮宮臨摹16世紀至19世紀的經典人物畫,立志將西洋古典藝術帶回台灣。他對殖民地統治下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狀況深表關切,在巴黎參觀世界殖民地博覽會後更加思考台灣文化的根源。

長期以來,顏水龍對原住民族面臨的生態和文化危機感到擔憂。戰後,他持續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工藝,並將其創新設計、現代化,以擴展台灣文化的國際視野,提升台灣民眾的生活品味。

以利他的精神為基礎,顏水龍致力於創造台灣的美好形象。尤其台灣的陽光與多彩色彩,成為他不斷追求和歌頌的主題。他一生致力於美術創作和工藝實踐,並以服務眾人的藝術形式,將美感帶入現代生活中。

▲「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係文化部所屬台灣美術館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的大展(照片係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令人思念不已的是,顏水龍的貢獻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工藝、設計、廣告、建築、公共藝術以及個人繪畫表現,成為台灣實踐融合「工與藝」的典範。這次兩單位攜手籌畫展出,不將美術與工藝視為對立,反而引領觀眾進入「美術中有工藝,工藝中有美術」的世界中。讓人再度親近顏水龍的藝術軌跡,更領略他與日本、歐洲、美國等國際場域緊密相連,以台灣文化為中心,塑造出全新的跨文化世界觀,重塑國人對藝術史的理解。

「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觀展的資訊如下:一、展覽時間為3月30日至6月30日;二、展出地點:國美館103~106展覽室、美術街及星光草坪;開放時間為週2至週5的9時至17時、週6、週日的9時至18時;館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服務電話:(04)-23723552。


減碳趨勢中 竹博覽會五地展出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近年來,在淨零的趨勢下,全球許多國家紛紛重視竹產業與地方文化經濟間的關係,並建立起不少竹材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包括越南、印度、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等竹材產量豐富的國家,莫不是如此!

由於竹材的循環利用,為全球公認是綠色產業,許多非竹材產區國家,如德國、法國等,也開始積極投入竹材產業發展與研究相關活動。此時,2024年第12屆世界竹論壇(12th World Bamboo Congress)將首度移師台灣辦理,而世界竹論壇是國際上竹領域重要學術與文化交流活動。這場疫情過後睽違已久的國際盛事,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台灣竹會的共同籌備下,將擴大舉辦博覽會與論壇,並於3月16日正式啟動!

▲竹博覽會由5大展區構成,3月16日起至4月28日期間於新竹、南投、雲林、嘉義、花蓮5地展出,工藝中心以台灣竹藝展區(南投)代表展出(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竹博覽會由5大展區構成,3月16日起至4月28日期間於新竹、南投、雲林、嘉義、花蓮5地同時展出,工藝中心以台灣竹藝展區(南投)代表串連竹科技(新竹)、竹療育(雲林)、竹構築(嘉義)及竹生活(花蓮)主題展區,藉由此次活動,從台灣傳統竹產業的生態到新世代竹的生活樣態,以創新、突破的關係,開啟竹藝產業在「次世代竹」的傳承延續與對未來的期許。

台灣竹產業經營的多元面貌,及多年來產業發展的累積與創新經驗,已然帶給來自世界各地與會的論壇嘉賓對台灣竹的認同,加上在博覽會的多元主題展區帶動下,為國內竹產業工作者帶進更多新的產業發展刺激與契機,呼應世界竹產業當代發展的永續目標。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扣合工藝中心倡議的『活工藝.工藝活』目標,本次工藝中心作為竹博覽會台灣竹藝代表展區,將從支持經濟的竹產業、竹藝創新設計合作以及結合當代科技與材料試驗的竹藝未來探索,呈現台灣工藝從工藝1.0逐步走向工藝4.0的脈絡路徑。」

陳殿禮主任指出,展區規劃包含從台灣早期支持竹產業經濟的常民匠師作品到集結當代台灣竹藝大師的「匠心之作」區、結合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國內外設計師與工藝家共創合作的「國際合創」區、以及融合實驗精神於傳統材料技術與當代科技運用的「科技跨域」區,目的在帶給國內外觀者對臺灣竹藝產業發展,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認識與認同。

▲林業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致詞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台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各種竹子廣泛分佈於全島各地,竹產業也因此與民生密切相關,特別是早期50至70年代,竹藝製品無處不在,從家具器具到香蕉簍,以及竹筷、竹籤和童玩等大量運用,除了內需供應之外,更有大量出口需求,從而成為推進台灣經濟成長之動力。


百工百藝互助共學 再造新工藝

(台北內科週報第622期/2024年3月18日-2024年3月24日)

【本報特別報導】2500多年前,傳說孔子在聞聽呂梁洪(今徐州呂梁山)乃四險之最,便帶得意弟子數人,前去觀洪。途中,孔子師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黃河),有感而發而寫下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千古名言。是的!歲月如流水,永不停歇!新由舊來、舊中有新,永遠生生不息!使得傳統與創新,周而復始的進行。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專研藝術史的顏娟英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現雖已退休,但關心藝術發展的熱忱不減當年,她說:「顏水龍一生為我們留下龐大的美術遺產,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他是台灣美術史上非常特殊,甚至是反主流的1位藝術家。當許多畫家投入創作,意圖在畫壇揚名時,唯有他獨自深入山地鄉間,記錄傳統藝術文化。這位留學東京、巴黎的畫家,原本可以專心創作,享譽畫壇,卻為了他的理想,深入農村與偏遠部落,藉著保存手工藝品的價值,提升台灣文化素質」(參見2016年遠流出版的《台灣工藝》前言)。

▲王清霜大師(左4)本於促進台灣工藝發展之初衷與信念,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顏娟英博士在該文中也指出,「戰後,顏水龍先後規劃成立南投工藝研究班(1954~1959)、平地山胞手工業訓練班等,培訓許多工藝技師,並將他多年調查整理出版《台灣工藝》。1953年報紙商業專刊中,稱他為台灣手工藝導師。他的成果受到美國專家顧問重視,特別指定運用美援經費補助其推廣計畫。但他的教育推廣理念,終究與急功好利的官員心態不合,如龍困淺灘,難以長期合作。他曾單身赴任台北的手工業推廣中心擔任設計組長,在辦公室日夜工作兩年多,最後卻黯然離開。回到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培訓人才,又因為經費無以為繼而辭職。不過,10年間的努力訓練了1批具有設計意念的工藝家,更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奠定良好基礎」。

70年前,顏水龍老前輩播下來的珍貴種子,如今早已發芽、生根、茁壯,百工百藝蔚然成林。在去年9月20日、時值工藝中心70週年的前夕,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當時,本報發行人、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曾季隆執行長,感於時代賴於世代傳承與進化,而工藝為生活所繫,人類之所以有文明皆起源於手工藝創作,勢必不容停滯,必須再造新工藝,發揮「新由舊來、舊中有新,永遠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維護人類的生存、生活、生命的永續發展!

▲當年,曾季隆執行長站在「內科探索館」前,放眼內科園區的未來(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於是,曾季隆執行長立即為他的舊識,也正是新任工藝中心主任的陳殿禮教授專文報導,並允諾願為「新工藝運動」的馬前卒。事實上,不論舊雨新知,對他於15歲(民國53年;時為成功中學高1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民國64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澈澈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的過往,都瞭解甚深,更肯定他能付出60年磨一劍的精神與毅力!

當前要「工藝活.活工藝」,最急迫的是,台灣工藝的市場問題。由於國內的市場極為有限,勢必要在國際市場爭雄,而工藝創作又與科技產品大為不同,所以亟需仰賴強有力的行銷。其次,世代傳承方面也是要強化。此外,如何互通有無、相輔相成?則皆在於人際關係延伸成人際網絡,以發揮「互助共學」的力量。凡此,都不是一二人可以勝任的,必須要廣為結合有志、有心人士共襄盛舉,長期推動才能畢其功!為此,身為馬前卒的曾季隆執行長已經集思廣議,並擬好「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組織發展綱要」(https://forms.gle/A1vsQxtsiuDY7DSa7)與「一口井養千口人的故事-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邀請函」(https://forms.gle/HuCd8bqhQVuM6EdE8),他滿懷期望能夠結合同樣有心的好朋友,一起為「新工藝」開創美好未來!


工藝中心帶頭啟動 藝起種漆樹

(台北內科週報第621期/2024年3月11日-2024年3月17日)

【產學政研連線】種下漆樹苗,將可期待它的茁壯的未來,今年的3月12日植樹節,對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和關心漆藝未來的人來說,具有很大的意義,在這前夕,「藝起種漆樹」活動登場了,更宣示台灣漆復育元年的啟動!

在「藝起種漆樹」活動的揭幕儀式中,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今年適逢工藝中心成立70週年,它起源於1954年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由前輩藝術家顏水龍創設與擔任首任班主任,漆藝人間國寶王清霜藝師時任教務主任,今天站在第70年的里程碑,能啟動台灣漆復育元年種植漆樹,實別具意義!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左5)在植樹節前夕,與漆藝人間國寶王清霜藝師(左3)及漆藝界夥伴一起種下漆樹(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陳殿禮主任強調地說,王清霜藝師曾在2019年「霜賢峻偉─人間國寶王清霜家族漆藝特展」開幕時,針對台灣漆工藝主要生漆材料來源長期仰賴國外進口、弱化國內工藝產業發展競爭力等境況提出建言,經前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應允責成農委會(現農業部)與工藝中心等相關單位進行漆樹復育,以健全台灣漆工藝產業生態系為目標,工藝中心從而納入台灣工藝文化產業中長程計畫生產端的自然資源復育項下推動,2023年開始前期選種育苗,成功撫育4千多株樹苗,為今年種植做準備。

漆樹復育基地所在乃位於鄰近工藝中心的草屯鎮南埔里,南埔里地理條件、氣候適合種植漆樹,初期規劃種植面積約一公頃,在這片基地上種下二千棵漆樹,期許未來蓊鬱成森。此外,基地周邊有漆藝人間國寶黃麗淑藝師的「游漆園」、王清霜藝師家族經營的「美研漆藝工坊」、張森洋藝師的「漆森之處」等多處漆藝工作室,共同建構形成漆工藝聚落的願景。同時,盼藉由本活動鼓勵民間投入育苗造林或漆藝同好小量種植,未來能讓漆藝產業原料自給自足,創造國內漆藝產業之在地性與主體性發展。

▲在植樹節前夕,「藝起種漆樹」活動登場了,更宣示台灣漆復育元年的啟動;圖係全體與會人士合影(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當前的「漆樹復育」,是漆工藝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而工藝為生活所需,先民對工藝的手作往往就地取材,因應生活功能而造物。何況,漆樹為經濟價值極高的作物,從生漆、漆蜜、漆葉、漆種籽、漆幹材等全材可利用,不只可以取漆液製漆造物創作,漆種籽可榨油供燃燈之用,漆葉可煮染布料,《本草綱目》中也對生漆漢方有所記載,另外,尚有膳食、漢方中藥應用等方面,更在連續採漆3年後、砍除的漆樹木材也可用來製作生活器物。

今天,藉由在《台灣漆復育元年-藝起種漆樹》的宣示,期許誘發大家對工藝資源復育議題的重視,歡迎各界一起加入響應台灣漆復育與全材利用的行列,共同實踐工藝資源的多元價值與工藝文化之永續發展。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

(台北內科週報第618期/2024年2月19日-2024年2月25日)

【本報社評】在800多年前,朱熹有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講出1種讀書的意境,能夠陶冶性情、活化思想,全在於「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天,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我們也認為,無論「活工藝」或「工藝活」,都必須尋得源頭的活水!

易經,蘊含著宇宙密碼,看似高深莫測,其實「大道至簡」,若具備「易思維」則自可以尋得源頭的活水。何謂「易思維」?簡而言之,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這道理中的「一、二、三」,並不是數字的1、2、3,而是代表「簡易」、「不易」及「變易」。一代表「簡易」,也就是說萬事萬物莫不導源於「一」,由「一生二」(不是一分二)、「二生三」(不是二分三)而「三生萬物」,正是「不易」與「變易」的交互演化。

去年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當「活工藝」遇上「易思維」,便是著落在「活」這個字,也是任何響應「新工藝運動」的人必須用心的所在。怎樣才能尋得源頭的活水?換言之,如何使今後的工藝品在製作的源頭(思想)即能有活水注入腦中?答案無他,就在起心動念的這一剎那,也就是我們的腦中靈光一閃的一剎那。

有了「一」之後,製作者將守住「一」,並開始「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化。所謂的「一生二」的「二」,當然是從「一」演化來的,這時的「二」都有「一」的基因(姑且如此言之)。例如,想設計1個杯子是獨一無二的,就要先有「獨一」的「一」,這「一」可以是功能,也可以是外型設計。如果是功能,那麼緊接著發想就是「二」,即包括「功能」與「外型設計」。隨後,進入「二生三」,亦即「功能」與「外型設計」的相互激盪,最後確定了原型的製作。

以上,講的是流程,如果僅僅死守流程,不知如何演化,豈是能製作出「活」的工藝品。何況陳殿禮主任對「活工藝」有所期許,希望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喚起大眾看見工藝的存在,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的哲思,凡我工藝製作者更應有「易思維」,能夠在「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使工藝品的創作「千變萬化」,而且「百變不離其宗」!


在工藝世界裡 春節帶來驚喜

(台北內科週報第616期/2024年2月5日-2024年2月11日)

【廣編稿】春節,在每個人的心目中佔有特別意義,和一般節慶大為不同,除了象徵一元復始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親近的人團聚在一起過個歡樂的時光,今年的春節尤其即將帶給大家1個驚喜,是來自於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也許有些人對它沒有什麼認識,其實它誕生迄今已有70年了,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正是顯現它的不凡之處!

人之所以偉大,全在於懂得創造器物為日常所用,尤其透過物物交換更豐富了自己的生活,70年前,前輩畫家顏水龍創辦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培植文化菁英,開啟工藝的新時代,數10年承傳,屢屢在工藝世界傑作輩出,令人驚艷不已!

▲春來了,歡迎春節來體驗版畫拓印(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去年9月20日,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教授出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是首位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的主任,果然上任之後,展現新思維、新風範,有別於一般的公職人員,他提出「活」字為工藝中心思想,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工藝在生活中,實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活化工藝,何況「人生70才開始」,今年適逢工藝中心70週年慶,將於春節期間,規劃富有新意的新春活動,主題為「Craft a Life You Love—在工藝的世界裡,我們沐浴著金褐色的光」,也啟動了「活工藝.工藝活」的序幕。

▲「新春市集」以特色市集「光之市」為主,募集各地特色文創工藝品,邀大家透過物件,開啟與工藝創作者的深度交流(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雖然,工藝是因應生活需求而生,但充滿著記憶與溫度,在日常中擁抱工藝、享受生活,如同冬日裡金褐色的暖陽給予溫暖與希望,新春之始,工藝中心帶來驚喜,號召大眾一起打造樂活工藝新生活,用工藝改變生活的樣貌、實踐永續精神,並創造專屬自我風格的工藝品。

陳殿禮主任表示,榮耀的獎再多,也難以表彰執著的「職人精神」之偉大,只有使用者的掌聲,可以激勵職人的心志,歡迎大家在春節能夠呼朋引友、攜家帶眷,來「沐浴著金褐色的光」,為「活工藝.工藝活」加油!

▲吸引大小的「新春競技」,將透過解鎖工藝的謎底,即時獲得工藝的專業小知識(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這場新春活動,規劃「新春市集」、「新春閱讀」、「新春體驗」、「新春樂音」、「新春競技」及「新春展秀」等6大主題,其中,「新春體驗」以「樂活‧生活」為概念,透過手作課程與工藝示範表演,療癒你我的身心靈;「新春競技」則以適合親子一起共學的「工藝實境解謎」為主,透過解鎖工藝的謎底,即時獲得工藝的專業小知識;「新春樂音」邀請了阿卡貝拉樂團、爵士樂團以及清新風格的獨立樂團演出,營造富有聽覺及視覺的豐富饗宴;「新春市集」則以特色市集「光之市」為主,募集各地特色文創工藝品,邀大家透過物件,品味創作者的生活哲學,開啟與工藝創作者的深度交流。

新春期間,歡迎闔家蒞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享受歡樂幸福時光,親身體驗工藝的趣味和享受樂活工藝的美好,2月11日至2月14日(即初2至初5),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5點,天天精彩活動不間斷,歡喜過好年!活動報名:請洽工藝中心官網查詢(http://www.ntcri.gov.tw)。


領略社區工藝的美 生活變好

(台北內科週報第605期/2023年11月20日-2023年11月26日)

【產學政研連線】工藝,陪伴社區居民生活的日常,共同形成在地的回憶與故事,帶給生命美好的感受,如何引領社區工藝團體,將他們投入藝術創造的心血與精神,傳達給在地的街坊鄰居,正是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11月17日攜手主辦「好,生活—社區工藝博覽會」的目的,而來自全台各地67個社區工藝團體代表更是共襄盛舉,展示在地特色工藝品相互交流與觀摩。

▲嘉義縣茶文化協會帶來在地茶染工藝品(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中心與農村水保署共同扶植和輔導,作為全台灣工藝社區重要的陪伴者,該計畫至今已累積超過186個工藝社區,著力於人才培力、產品開發、品牌拓展等面向,透過輔導提升在地工藝技術,導入設計專業的協力,為社區開發具在地性的工藝產品,並積極帶領社區工藝品牌開拓國內、國際市場,促進文化經濟效益,藉此吸引更多青年回流返鄉,聚集為地方創生的力量,兼顧文化性、經濟性及社會性的價值實踐。

舉辦「好,生活」活動的目的,不言可喻,在傳達社區工藝如何融入生活,使其變得更美好,其中逗號代表在忙碌和快節奏的生活中,透過放慢腳步和偶爾停頓,將能更深入地品味生活。

▲花蓮縣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的表演,展現飛耀山林歡聚太魯閣情景(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當天,各工藝社區透過展示台灣各地的特色工藝,多元發展地方工藝價值,包含特色行旅、學校扎根、長照陪伴、設計文創、研發自造、時尚生活及民俗信仰等元素,相互交流、融合與循環,透過工藝的精神與美感提升,形塑在地的生活特色與核心文化,每個社區都是具有特色的生活博物館。

透過社區工藝博覽會的啟動,並借鏡日本三島町工人祭成功經驗,連結全國各地方特色工藝社區聚集,藉由工藝品展示、技術交流、工藝體驗、標竿社區導覽與動態表演等互相觀摩學習,提供交流推展與活動曝光之機會,期許未來鏈結台灣各地持續推動地方工藝並深入各社區,共同帶動更多社區在地產業之發展。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的攤位,展現香蕉絲特色工藝品(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給紙發聲 擾動台灣紙工藝發展

(台北內科週報第603期/2023年11月6日-2023年11月12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地球說話了,說的是「給紙發聲」,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演進,紙工藝在當代除了文字信息的傳輸外,已轉化成設計與藝術的本體表述。

陳殿禮主任指出,工藝中心在未來推動紙工藝時,將以「生存」的技術為底蘊,從「生活」中探尋其美好的價值與意義,並提升成為「生命」裡心靈層次的藝術領域,藉由這次「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International Biennial for Paper Fibre Art)」展覽,希望擾動台灣紙工藝發展,讓更多人參與、瞭解紙纖維藝術的多元風貌與無限可能。

工藝中心主辦的「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已於11月3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此次邀請國際纖維藝術家Amy Richard擔任策展人,並以「地球說話:給紙發聲(Earth Speak:Giving Voice to Paper)」為命題,年初進行國際徵件,總計24國、106位藝術家報名,件數179件,最終通過審查獲選參展者共計17國、44位藝術家,54件作品。

▲Forest Ambassadors森林大使;Gloria Florez(澳洲)創作(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IBPFA),為當代紙纖維藝術的新平臺,2012年由法國藝術家Jan Fairbairn-Edwards女士創辦,至今10餘年,其目的在讓更多紙纖維藝術家站上國際舞台。

2016年雙年展巡迴來台,並於世界宗教博物館展出,工藝中心為拓展台灣纖維工藝國際交流,於是促成後續與法方的合作,讓國際紙纖雙年展兩度移至台灣展出,共同策辦包含2017/18「壯美的自然(ECO-Sublime)」、2021/22「蛻(Transfiguration)」,邀請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以原纖維和混合纖維創作多樣的紙纖維藝術作品。

在雙年展持續舉辦成功的基礎上,加上Jan Fairbairn-Edwards和其團隊支持下,自此屆雙年展由工藝中心接手主辦權,積極延續創辦團隊精神和探討新的紙纖藝術在國際和文化主張的發展。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演進,已轉化成設計與藝術的本體表述(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2023/24雙年展主題:「地球說話:給紙發聲」,以1968年美國太空人威廉.安德森(William Anders)執行阿波羅8號任務時回望地球所拍攝的《地球升起》(Earth Rise)照片為發想,安德森本人在50年後回顧著說:「我們前往探索月球,卻發現了地球。」這張照片在1夜之間、點燃了全球環保運動,藝術界也透過手工製紙和纖維藝術的復興,回應了這項嶄新的意識。

曾經,已逝哲學家兼神話學者喬瑟夫.坎裴(Joseph Campbell),在觀看那幅圖像時表示:「你看不到國族或國家或任何這類事物的劃分。這可能真的是1種新神話到來的象徵。」

呼應前開命題的發想,這次展覽內容著墨於紙張迷人的演變和多樣性,看到纖維轉化成雕塑、裝置、影像及表演,並從創作者的視角親近、模擬自然,傳遞與自然相遇的時刻、對環境的擔憂、對武裝衝突的反思、對未來世界的謬思,以寫實或詩意風格,以纖維細密的線條,淘洗、風乾、過濾、編織、重組,反映不分國界、種族共同的理解、感謝與憂心,展現紙纖維當代創作的豐富樣貌。

▲The Path-Where Moonlight_The Path月光流經的道路;Jounghye Yoo韓國創作(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展覽即日起於台北、南投先後展出,歡迎民眾前往欣賞當代紙纖維創作工藝美學。開幕期間,主辦單位也將邀請策展人以線上座談方式、分享策展理念與過程,以及邀請國外參展藝術家Jounghye Yoo(韓國)、Nancy Cohen&Meagan Woods(美國)、Aleksandra Polenska(波蘭)、Gloria Florez(澳大利亞)來台進行作品裝置和分享,期待透過當代紙纖維藝術於國際間不同藝術作品的詮釋方式,將傳統紙工藝的媒材往前推向現代藝術的前端。

此次,「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地球說話:給紙發聲」台北場展期係11月2日-11月14日;開放時間:週1至週日9時-18時;地點:中正紀念堂一展廳(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南投場展期:12月8日-2024年3月31日;開放時間:週2至週日及國定假日9時-17時;地點: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設計館(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