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水龍老前輩 帶領工藝迎新潮

(台北內科週報第636期/2024年6月24日-2024年6月30日)

【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別報導】人能飲水思源,才能承先啟後,對工藝產業的大大小小來說,最值得紀念的人,無疑的是,1997年離世而去的顏水龍老前輩,而「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之所以舉辦別開生面的、並於4月1日愚人節開展的「日夜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展場為「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目的無他,僅是希望對這位老前輩禮敬,且以1瓣心香祈求他顯靈,啟發後輩如何來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的工藝產業在世界發光、發熱,引領世人追求技藝的登峰造極!

工藝,在顏老前輩的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他在「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顧與前瞻」(詳請參閱2016遠流版、顏水龍著《台灣工藝》p176-199)的文中指出,「如何創造器具以達到『用』與『美』的功能來滿足更舒服、更美的生活,這就是工藝」。這也就是他雖是畫家,但卻願意「以藝入技」,實現「美」與「用」的結合,他曾說明:為什麼畫家也要從事工藝?其目的在於:「促進純美術的發展」;這樣的念頭,也影響了他走上工藝之路,實現了「美」與「用」的結合。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老前輩的生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圖係當天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105年前,也就是民國8年的5月4日,爆發了「五四」運動,影響年輕的中華民國甚大,間接造成台灣與大陸的分治,對中華文化的衝擊更是迄今未歇!同樣的,70年前,也就是1954年,彷彿是另個「五四」,台灣工藝因為有顏水龍老前輩在當年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也啟動了台灣工藝走上「美」與「用」的新結合之路。這1轉變,帶來今天不變的是,對工藝創新的思維與行動。

有所變,即有所不變;變與不變是一胎所生。新工藝的新,不是要有別於舊!事實上,世間的任何事物若無舊,豈會有新?即使大家談的「創新」,也不是可以無中生有!這3個月來,「百工百藝互助共學團」幾經研議,逐步找出如何結合有志之士,並發揮創新媒體無遠弗屆的聯繫力量,以期慢慢推升「工藝」由舊而新、再由新而新,以至新舊交流而生生不息!

▲在世代傳承上,王清霜大師(中)無疑的是當代傳承的典範,他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右3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首先,共學團探究一技在身、如何帶來希望無窮?在顏水龍老前輩的德澤流傳下,後人應可領悟到:「傳承」的重要性,若當年他沒有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將「工藝」與「研究」相結合,那麼1954年之後,70年來這一切將不存在了!幸好,他是有遠見的,不只「功成弗居」,更在他的中晚年投入工藝的教育工作(網址:顏水龍老前輩薪傳 旭日再東昇)。

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在AI時代,共學團將顛覆既有的教學模式,預備於7月起展開「互助共學工坊」,先分別舉辦「竹藝傳承班」(竹藝係台灣工藝之光)、「木藝傳承班」及「綠金咖啡工藝班」,後續再延伸至其他工藝項目。

▲顏水龍老前輩很重視台灣的竹藝;圖係〈竹製客廳桌椅〉由他所設計,許正製作(圖為檔案照片;原係文化部提供)。

其次,共學團認為,百工百藝最重要的是,創作精神的建立與改造,而精神的表現在於器物的藝術性;精神的改造則要著重於建立「利在義中」的觀念。昔年,孟子見梁惠王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即是告訴後人,利自在義之中,不求利而利自然滾滾來!基於改造的需要,共學團也將甄選「百工百藝百傑」,頒給「水龍典範」的榮譽,為台灣工藝界樹立楷模。

此外,共學團深深體認,沒有錢辦不了事,必須先籌經費、再找人。因此,7月1日起,將籌辦「百工百藝百市」,藉《無紙報-台北內科週報》17年所累積的行銷傳播力,為百工百藝百傑推廣典範之作,同時籌得辦事的經費,請關心台灣工藝前途的各業賢達支持!欲知詳情,請將你line的I.D.與手機號碼寄至email:cowell.tw@gmail.com曾季隆執行長,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和你連結起來。


搭上共融玩聚列車 享受親子樂

(台北內科週報第634期/2024年6月10日-2024年6月16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玩具,不論年齡大小總是難忘,也是可以連結親子關係的媒介,今年正值慶祝工藝中心70週年,在6月份啟動「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其中,將生活工藝館4樓打造為兒童專屬空間,融入顏水龍老前輩相關工藝元素,如馬賽克鑲嵌藝術等,邀請國內木育玩具設計領導品牌PLAYME TOYS玩偶的家和陪您育兒到樂齡教練協會共同策劃「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營造1個工藝共融共創的兒童小天地,即日起於工藝中心生活工藝館4樓展出。

▲大樹塗鴉工具拍照區、讓親子互相學習成長,共融共創更多美好回憶(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六五工藝節」係以顏水龍老前輩的生日(即6月5日)發想訂定,紀念他在台灣工藝的卓越貢獻,同時響應聯合國「世界環境日」(即6月5日)訴求。而這次「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選定於6月5日開展,展覽內容連結顏老前輩元素與木育概念。一方面,扣合他「生活就是藝術」的信念,及他在繪畫、編織與竹製品外,亦透過馬賽克拼貼創作公共藝術。另一方面,連結近年來學校教育現場推動的木育議題,引導孩子從認識木材、體驗木材到動手玩木頭,透過自然材質與5感體驗,瞭解森林的美好與木共生,啟迪環境意識與永續生活教育。

▲「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營造1個工藝共融共創的兒童小天地(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展場從顏老前輩當年乘坐列車踏查台灣工藝為意象出發,打造系列遊戲區域,由紅色火車頭造型服務台佇立門口區域迎接大小朋友的到來,還有大樹塗鴉工具拍照區、探索閱讀區、寶貝竹籠積木區、木玩闖關區與顏水龍馬賽克專區等多項互動體驗設施,透過遊戲體驗啟發工藝創意,增進親子互動與交流,從遊戲中學習成長,傳遞微笑,提升幸福感,共融共創更多美好回憶;後續展覽也將推出相關教育推廣活動,啟發兒童好奇心、刺激感官及培養創造力,相關資訊請至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方網站(https://www.ntcri.gov.tw/)或官方臉書查詢。

▲過遊戲體驗啟發工藝創意,增進親子互動與交流(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邱文通經驗相傳 與學子結善緣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日夜頌-共學團專訪】技藝在身,窮一生之心力必有所成,但若不能傳承下去,豈不辜負了天賦和自己的努力?對社會來說,也是莫大的損失!當年,顏水龍老前輩假如沒有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那今日何能有國家級的「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更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遑論產業的永續發展?可見技藝的傳承是無比的重要,而且傳承之道更值得發揮了。

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針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繼續結合美國石氏基金會與任林教育基金會等外部資源,邀請聯合報文化基金會營運長,也是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將以4周密集培訓的方式,為8位同學完成「校園採訪報導培訓」。這一番異於一般的教學方式,所獲致的傳承效益,實超乎學習者的期待。不只可以即學即用,而且實務經驗傳承更為寶貴。若非USR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有很好私人關係,也難以替學生找到如此的好老師。

▲邱文通創辦人(前排右1)應曾敏傑教授(前排右2)之邀,為8位學生講授採訪寫作經驗(照片係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提供)。

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早年畢業於政大新聞系,而且服務於國內數一數二的聯合報系,卓然有成,一身的學經驗實非一般記者可以比肩,何況他為了藉此機會傳承,事先用心備課令人感佩!他說:「今年3月有故事公司來了1位頂尖的總經理,我決定交棒,然後以自己所學的新聞專業、所愛的人物寫作,開始陪伴一些熟齡、高齡的朋友寫自己的人生故事,留下自己人生的紀錄,短的1000字,長的10萬字,都可儲存word檔、製成PDF檔,或者出版電子書、紙本書,公開發行或是贈送親友、自家保存都可。」

這次課程內容,合計4周共10個主題:第1周為採訪與報導寫作概論,包括採訪概論、報導寫作概論、活動稿的討論;第2周為人物寫作與自傳書,包括人物寫作概論與實務、自傳書的企劃與實務、讀後感的討論;第3周為《學老誌》的傳播意義與發展,討論3項主題:我如何打造《醫學有故事》平台、分享『假如我是《學老誌》創辦人』、綜合交流;第4週則是參訪、座談,以及創發後續可執行的人物採訪與報導。

▲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將以4周密集培訓的方式,為8位同學完成「校園採訪報導培訓」;圖係授課情景之1(照片係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提供)。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春天播種、夏天耕耘,自然希望秋天豐收。抱持這樣的心態,邱文通創辦人表示,「大自然的道理,是因緣合和。我期待未來能夠茂林一片,但也不會因曾經有過而悲秋。」對於傳承之後,他是很有信心能看到這些參加的同學善加運用,並在他們的學涯添加1份新聞採訪體驗。

基於「施比受更有福」,邱文通創辦人說:「台北大學這批同學非常優秀,他們的優秀,不僅在於能力,更在於他們強大而善良的心。心既然如此,他們應該會在他們該開花的地方開花。而這一趟台北大學的採寫之旅,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一者來自曾敏傑教授的言教和身教,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一者來自這群年輕的同學,讓我看到了台灣的希望。我特別相信,他們只是台灣芸芸眾學生的縮影,不是嗎?」


繼往開來 工藝中心再啟新境界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產學政研連線】杜甫感懷他的遭遇,曾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但對1個重要的文化機構而言,70年後,正是要大展宏圖之年,尤其適時的由來自於學界、肯做事的陳殿禮教授接棒,承繼前輩的風範,繼往開來,更是前程看好!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文化部所屬,卻與產業息息相關,在今日各國莫不以工藝彰顯人文精神之際,欣逢成立70週年,為迎接與慶祝台灣工藝劃時代的里程碑,自6月5日起至6月10日籌辦首屆「六五工藝節」,展開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包含工藝大師—獻藝傳心、工藝行旅、工藝辦桌、電影欣賞、工藝市集、工藝展覽等;無疑的,其為1場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盛會,除展示工藝界多彩文化底蘊,更是宣揚台灣工藝精神,及展現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時刻,期許再啟新工藝文化的契機,已是昭然若現!

陳殿禮主任自去年9月20日接任後,即已和工藝中心團隊揭露「活工藝.工藝活」,期望國人落實生活中使用與運用工藝,並激發工藝的新生命,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左起)南投縣文化局林榮森局長、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捐贈顏水龍作品熱帶魚電光牌衛浴公司代表及台灣工藝聯盟陳啟村總會長共同為顏水龍馬賽克作品熱帶魚揭幕(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事實上,工藝中心起源於1954年,係有「台灣工藝之父」美譽的顏水龍老前輩創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70年來,致力於培育台灣工藝技藝人才與推動落實工藝生活美學,不只培育多位國寶級工藝大師,亦積極推動台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而不遺餘力。

6月5日,實深具意義!正是顏水龍創辦人的生日,也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環境日」,以這天為「六五工藝節」,既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感念之情,更彰顯永續發展為新工藝文化的不二職志。

今年「六五工藝節」於6月5日揭開序幕,當天特別邀請與會來賓穿戴或攜帶工藝品出席,除響應與實踐生活工藝美學,也同時向工藝中心獻上祝福。開幕儀式甚具傳承意義,由電光企業公司代表及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等貴賓共同為顏水龍創辦人的「熱帶魚」馬賽克壁畫揭幕,並宣示「六五工藝節」活動起跑。

▲六五工藝節由九天民俗表演團的壯麗鼓聲揭開序幕,展現震撼人心的氣勢(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熱帶魚」馬賽克壁畫,係顏創辦人於1973年(時年70歲)應電光牌衛浴設備公司之邀所創作,這也是他唯一以海洋為題材的馬賽克壁畫。《熱帶魚》在電光牌台北門市改建時因工程碎裂成多塊,李昭亭董事長感於文化資材保護的重要性,立刻出資請顏創辦人的門生負責修復工作,完成修復後,更將它捐予工藝中心保存迄今。

「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第1境「風起-南投」作為六五工藝節的重頭戲,已於6月5日同時開展,該展緣起顏創辦人1937年的全台火車環島工藝產業調查與1954年促成工藝中心成立之始,主軸以「大樹」串起工藝生態發展的脈絡,經由「風」的傳遞,將工藝種子散播到各地。

此次藉由工藝遶境,展開全國6個地區的跨域「巡」禮,期待如媽祖遶境般讓工藝典藏回返地方,發揮齊聚力量,重新發掘工藝與靈力連結。該展匯集顏水龍、歷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南投在地人間國寶及技術保存者等人匠心獨具的作品,並推出工藝占卜、VR科技體驗、永續工藝、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即日起至8月4日於工藝文化館1樓至2樓展出。

總之,工藝中心誠摯邀請您參與「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感受台灣工藝的無限魅力,歡迎大家共度歡慶這個美好時刻!更多活動訊息請至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https://www.ntcri.gov.tw/)或其臉書查詢。


台灣綠工藝品牌力 共創共享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產學政研連線】今年,為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70週年,更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期許人人生活有工藝,也讓工藝重新激活,使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正值「大師月」的此刻,展開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令優良工藝品的能見度將大為提升!

2021年,工藝中心將「台灣優良工藝品」轉型為「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的建立,並透過台灣工藝認證與推廣計畫,公開徵選發掘深存各處的原創工藝,藉著「活工藝.工藝活」的倡議和實踐,將喚醒大眾體會「良品美器」存在的重要性。

令人矚目的是,「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主軸為「綠活工藝.良品美器」,其強調工藝從本質出發,應貼近生活所需,亦即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物哲思」:用有;用符合身心靈的物件滿足需求:用好;用好技術、藝術及學術共同成就的好工藝豐沛生活;用無,用器物內含的無形意念誘發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之提升。此外,工藝品應是美學與實用兼備、手感與溫度並融,具產品市場性與推廣潛力,引導大眾將工藝用於生活,進而體會生活,深入日常實踐與創造個人品味。

▲工藝中心70週年的系列活動中,5月是「大師月」,亦從即日起舉辦「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的報名;圖係楊英風大師-鳳凰來儀(3)經典之作重現工藝中心(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很務實的,入選作品都將獲工藝中心兩大面向的資源,既公開授予榮耀,並輔助作品內容形塑轉譯,收錄年度入選作品型錄,創造「品牌形象加值」,同時,又可獲社群媒體行銷曝光、各類推廣活動參與、市場通路引介合作與線上商務輔導拓展等「行銷資源挹注」,以及輔助開創多元行銷與銷售管道。總之,結合公部門資源與工藝品牌創作能量,攜手工藝品牌共同走入市場,增進產業動力活絡消費產業鏈,促使工藝產業持續不息的運轉循環。

主辦單位表示,2024「台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徵選活動的報名,自即日起至7月5日截止。凡具公司登記、商業登記或團體立案登記等依法設立具統一編號的工藝廠商,作品於台灣生產製造,並可量產銷售,皆所歡迎參與「台灣綠工藝」認證徵選活動,期能與工藝中心協力拓展工藝產業市場,同時亦歡迎各通路業者與工藝中心接洽合作推廣「台灣綠工藝」,串連工藝生活產業鏈。詳情請參閱:https://twc.ntcri.gov.tw/default.aspx


大師典範如風 有時吹有時不吹

(台北內科週報第631期/2024年5月20日-2024年5月26日)

【本報特別報導】大師風範,總是令人欽敬不已,尤其有心向他學習者,更是苦無機會,而技藝的代代相傳才能形成文化,在工藝中心5月大師展的前夕,本報曾季隆總編輯專訪陳殿禮主任,請他談談師徒相傳、如何讓技藝在傳承中能有創新的成果產出?

以大師的傳承為例,陳殿禮主任表示,「大師的傳承是1個深奧而豐富的過程,它超越了傳授知識和解惑的層面,更蘊含了1種生活哲學和精神風範,大師不僅僅是教導理論,更重要的是他們身體力行,實踐自己所宣揚的價值觀和理念,大師的言行舉止都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和態度,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深具學者風範的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對技藝傳承曾提出「3好1創新」的理念,他強調了品德、態度、觀念3個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創新的關鍵作用(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言教不如身教,能夠親受大師的指導,當然是三生有幸,陳主任指出,「大師的風範是1個規範,是1個有系統的模式,但又不是僵化的,他們如風一般,有時吹,有時不吹,這需要學生透過深入體悟大師的生活和言行中,才能領悟到,而大師的風範通常體現在他們的日常語言和作風中,並且通過身體力行來實踐他們所宣揚的理論,在無中形成有,在日月交替的過程中持續進化和轉化,這就是我認為大師的精神實踐,要傳承大師的風範,需要近身生活,深入理解大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並且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透過生活的實踐和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和傳承大師的風範」。

▲「鳳凰來儀」為楊英風大師當年應葉公超先生委託,為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景觀美化而創製(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技藝的師徒相傳,關係到工藝產業的生態演化,稍一不慎則精湛的技藝便失傳了,相對於學校有系統的教學,兩者如何相輔相成?陳殿禮主任認為,「師徒相傳強調的是實踐中的技能習得和知識傳承,通過長期的跟隨和模仿,學徒可以獲得師傅身上的技藝和經驗,這種方式下,技藝的傳承是深入的、生動的,能夠傳授更多無法以文字、數字和繪圖表達的「無形」知識和技能(Jeanne Gamble,2001)。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和工作場所的靈活性需求,師徒制度在一些情況下已經不再適用(Guile and Young,1999),相比之下,學校教育提供了更系統化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通過課堂教學和實習,學生可以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基礎和技術訓練。因此,兩者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現代工藝產業需要結合傳統的師徒相傳和學校的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人才的培養需求」。


工藝成就獎表彰 擇一事執一生

(台北內科週報第629期/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2日)

【產學政研連線】工藝成就,是沒有上限的,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的「國家工藝成就獎」,所要表彰的是,「擇一事、執一生」的精神,堪稱為工藝最高榮譽,素為工藝界職人所重視,更代表社會莫大的肯定!

俗語說:「日以繼夜、夜以繼日」,任何技藝,要能不捨晝夜的自我追求,始能有所成就,何況人中有能人、強中有強中手,登峰造極必須付出多大心力?去年,頒給粘碧華藝師,當時,文化部長史哲表示,邁入第17屆的「國家工藝成就獎」頒發予刺繡大師粘碧華,除是工藝成就獎首次由纖維工藝類別獲獎,亦是首位女性獲獎者,彰顯了台灣工藝技藝的豐沛多元,也作為性別主流化的重要提醒。粘碧華的刺繡技藝融合東西方,新創可穿戴的「刺繡首飾」,展現對技巧與材質的嫻熟理解與創意延伸,作品不但承襲古典傳統的細緻優雅,更獨樹一幟地呈現穿越古今的宏觀視野,開拓台灣纖維刺繡工藝的新篇章。

▲「國家工藝成就獎」作為工藝界最高榮譽獎項,收件自6月3日至6月26日止(照片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由史哲部長點出的,「國家工藝成就獎」表揚的,不只在傳統文化的精進,更在於文化的創新,也正是傳承的同時再上1個層次,使技藝邁向新境界!今年,已邁入第18屆,工藝中心表示,為表彰長期致力於工藝志業且具卓越貢獻者,每年選出得獎者1名,可獲得獎金、得獎證書乙張及獎座乙座。除舉辦公開頒獎儀式表揚之外,也將透過如辦理得獎者特展、專輯出版或拍攝紀錄片等方式,擴大推廣得獎者之工藝成就及貢獻,提供後輩工藝人精采的典範,期能傳遞薪傳之火,使台灣工藝生態系生生不息。

「國家工藝成就獎」作為工藝界最高榮譽獎項,是以「國家」榮銜肯定得獎者的工藝成就與貢獻,除代表政府對工藝人才之重視外,更具有社會典範學習精神與人才永續傳承的象徵意義。今年報名收件日期,自6月3日至6月26日止,邀請工藝各界踴躍報名,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國民,不限性別、年齡,均可自行參加或接受推薦參加徵選;徵選簡章及報名表請至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ntcri.gov.tw/下載附件或來電索取。洽詢電話: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電話02-23887066分機120廖小姐。


留得青山在 王清霜代代有傳人

(台北內科週報第627期/2024年4月22日-2024年4月28日)

【逐夢築夢】1922年出生、練就一身絕學的王清霜前輩,雖已103歲高齡,但藝高、人的志氣更高,確是名符其實的「人間國寶」啊!最可貴、也最受尊崇的是,他獨門心法不只傳子、傳孫,更傳授外人。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事有巧合,當年前往日本學藝時,由於「清霜」兩字日人不易發音,所以他曾以「清三」為名,創業後又採用發音相似的「青山」,作為產品的標示或品牌名稱,如今代代有傳人,豈非「藝貴傳承」最好的證明?

1937年,16歲的王清霜考上「台中工藝專修學校」,也決定他踏上此生的漆藝之旅。他當時還不太知道什麼是漆藝,只不過希望有一技在身罷。雖說如此,但畢竟這所學校,在當時的日人天下,錄取台灣人也只有3成,能夠考上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當時他和他的同學,幾乎都有「給漆咬到」(對於生漆所含的漆酚過敏)的經驗,但是始終沒有人肯退出,因為能考取真是太不容易了,誰都會堅持下去。堅持,可能任何人能揚名立萬的條件之1,當然,王清霜不只具備這項特質,他同時具備認真學習的精神,這更是他日後脫穎而出的另1項特質。

▲江明親所撰的《蒔光.漆蘊.王清霜》一書(圖係取自藝術家雜誌社)。

據江明親所撰的《蒔光.漆蘊.王清霜》書中指出,「1940年(昭和15年)王清霜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經由校長山中公的推薦,前往母校東京美術學校進修,當時一同前往的,還有第1屆學長,後來也是台灣漆藝界的重要藝師賴高山。當時的東京美術學校設有繪畫科、雕塑科和工藝科,顏水龍就是畢業於繪畫科。王清霜並沒有正式入學,而是經由山中公介紹直接進入河面冬山(1882-1955)的『體漆工房(日文:体漆工房)』學習。」

江明親更在上述的書中寫著,「抵達日本的王清霜,首次和『蒔繪』相遇。這熠熠透亮、發出悠長光澤的日本正統漆藝表現,是在殖民地工藝學校的學習沒有辦法接觸到的。王清霜首次感受漆的文化厚度、社會的看重,以及真正的漆藝職人一絲一毫未曾鬆懈的自我要求。在傳統工房中『蒔繪』的學習、美的養成,以及工房之外設計、雕塑專業的進修、眼界的開拓,使王清霜真正成為漆藝的王清霜。」

▲王清霜前輩(左4)本於促進台灣工藝發展之初衷與信念,技不藏私,傳子也傳賢;圖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右3)親訪他和他家人合影;左1為王賢志、右2為王賢民、右1為王峻偉(檔案照片;原係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以上的兩段敘述,勾畫出王清霜前輩如何因緣際會、學到紮實的技藝,他半是機遇、半是靠自己,否則,同樣的機會豈會造就出不同人的本事?江明親也在書中描述如下:「日本本土,則是在戰爭時期金屬極為珍貴的情況下,並不容易看到蒔繪的製作,然而河面冬山主要是為皇室製作御用品,王清霜得以在體漆工房中看到傳統蒔繪繁複細緻、層次豐富華美的製作過程,眼界大開,從此一心追求,從未停迄。」

如果王清霜前輩只求自己技藝的登峰造極,那就難以受到社會尊崇和肯定,最可貴的是,他對「技藝傳承」的重視和用心實踐,回想當初他所創立的「美研漆器工藝社」,正要大展宏圖之際,1952年顏水龍老前輩前來邀請他共同策辦「南投縣特產手工藝指導員講習會」,他不只慨諾無辭,將自己的事業委請兄長代勞,而且也於1954年成為顏老前輩開辦「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副手。為的既不是名,更不是利!以今天看來,在這幾乎人人不談名則談利的時代,能有王清霜前輩的風範,實是鳳毛麟角!


竹跡+特展 與世界永續相連結

(台北內科週報第626期/2024年4月15日-2024年4月21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已於3月16日登場的「2024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橫跨5縣市,展出不同竹材於生活、工藝、建築中的多元應用之外,更舉辦數場體驗與市集活動;此次有30個國家200多位竹業領域專家來台參加,並分享淨零趨勢下全球竹產業發展現況,重塑次世代竹文化減碳生活新風貌。

這場盛會的同時,4月16日代表台灣竹藝的展區、「竹跡+特展」於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草屯園區正式開展,展期至12月20日,期待讓台灣工藝的國際交流有更多元的樣貌呈現。

▲(左起)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人間國寶張憲平、林業署南投分署李政賢、人間國寶李榮烈等貴賓共同參與「竹跡+特展」開幕儀式合影(照片係文化部提供)。圖說879:「竹跡+特展」中,展現台灣竹產業所奠基的豐厚文化基礎、不斷創新突破的能量(照片係文化部提供)。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在世界減碳的議題下,竹的自然取材除了環境的永續與友善,台灣竹工藝更淋漓盡致地在不論是精品工藝、生活工藝,甚至科技工藝上精進與表現,當然,在整個台灣工藝史的發展上,更是見證台灣當代工藝創造「活工藝,工藝活」的重要典範。

在這慶祝工藝中心成立70週年的重要時刻,舉辦「竹跡+特展」更具歷史意義;1954年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為工藝中心的前身)的顏水龍主任,實是台灣竹工藝產業的重要推手,他曾將工藝的精髓傳承下來,對竹藝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竹跡+特展」中,展現台灣竹產業所奠基的豐厚文化基礎、不斷創新突破的能量(照片係文化部提供)。

有別於一般的展會,「竹跡+特展」於4月21日特別規劃「竹產業之旅」、「竹藝體驗」,以及竹藝技術示範表演。在專家帶路下,深入台灣竹產業中心的竹山,開箱頂尖職人的工坊,我們將走入全世界碩果僅存之1的竹劍加工廠「竹育竹劍」,看見台灣桂竹傳統加工的技法;到「璞園藝術坊」,欣賞使用環保孟宗竹層積竹材設計的高品質生活用品;在「悅山工坊」可看到獨步煙燻技術結合漆與木工藝的細膩表現,使桂竹與孟宗竹之美成為雅緻的造景之材。尤其難得的是,曾6次榮獲「台灣工藝研究所生活用品評選最優獎」的「大禾竹藝工坊」,其以精湛結合技術與巧思的「玄機盒」趣味橫生,更是使人一再把玩,窺見竹的千變與萬化。而曾為專門生產棒針的「元泰竹藝社」,也在新生代接班下,轉型開發出深受年輕世代喜愛的新商品。

此外,工藝中心更邀請了台南市竹會與台灣竹藝協會,分別提供4項體驗課程和4位工藝老師竹藝技術示範表演。由台南市竹會張永旺老師帶領下,將安排小馬明信片、竹杯握、蝴蝶別針、竹編茶漏等4項不同生活實物的作品體驗課程;台灣竹藝協會則由4位竹藝老師代表,分別是竹雕藝師葉基祥、籃胎漆器藝師李明諺、竹編藝師邱錦緞、竹編藝師林美如,在現場做竹藝的技術示範。


振興工藝從大題小做起

(台北內科週報第625期/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4日)

【本報社評】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慶祝70週年的今天,我們認為最有意義的事莫過於「振興工藝」,但這是個大題目,談何容易!豈是文化部所屬的1個單位能夠勝任的,更遑論挑起大擔子,又豈是慶祝時節所當為!

事實上,「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以「振興工藝」這件事來說,它的「本」在於「藝」,「末」則是「技」;事之「始」在於日常需求;「終」則在於器物之美;以「匠心的改變」為先,並以「振衰起敝」為後,那麼,何患事之不可成?

講起來,「振興工藝」是很大的題目,其實可以從「大題小做」開始,而問題在於雖然小做好做,但是從大題要挑出可以小做的事,卻很不容易!姑不論,百工百藝牽涉既廣且深,有人10年磨1劍還難以有好成績,何況即使現代人急功好利,也難在3、5年內能夠功成名就啊!又怎能讓工藝在短期間內發達起來?單是找出小事作為起步,便已難倒一些有心人了!

▲此為顏水龍老前輩1927年的自畫像;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典藏(照片係文化部提供)。

翻轉難的一面,我們很快就可以發現:容易的另一面。它固然牽涉既深且廣,可是由淺及深、由狹及廣,不就能從「小做」開始著手了嗎?第1件,我們想到的是,從技藝的互助共學做起。以前的工藝大都仰賴師徒相傳,在傳承中難免流失之憾,若能利用今日傳播科技的發達,加以學習觀念的進步,「人人是我師、我是人人師」,使技藝突飛猛進,就不是怎麼困難的事!

當年,顏水龍老前輩學藝有成,感於振興台灣工藝重要性,也是發揮「大題小做」的精神,他先量力而為,調查手工藝的現況,有了瞭解之後,再由教育訓練著手,然後40年如一日投注心力,終於奠定了振興工藝的基石。如今亦然,將師法他的精神和毅力,尋求有共識的人從小事做起。小事做到極緻,就能質變為大事。而要實踐「互助共學」的目標,便須從突破「私心」做起;要突破「私心」,便須從示之以利做起。總之,只要能振興工藝,必然可以帶動的循環收入,將是利上滾利、義中取利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