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識英雄 楊景端拜會曹賜斌

(台北內科週報第627期/2024年4月22日-2024年4月28日)

【逐夢築夢】自古以來,英雄識英雄,有才幹的人莫不惺惺相惜!不久之前,遠在美國的紐約北方醫學中心楊景端總裁生平首次來台,在台北艾美酒店舉辦「功能醫學研討會」,獲得廣大迴響。會後,大中華史懷哲協會王杉財理事長力邀他偕紐約北方醫學中心國際合作處主任陳彥玲教授聯袂南下高雄,拜會《國際白疤中心》曹賜斌院長,兩人相見可說恨晚!

資深整形外科、美容外科專科醫師曹賜斌院長,窮其一生研究治癒白疤患者,弭平患者心理障礙,不只技術領先全球,而且創辦「國際白疤中心」,闡揚「治白疤、除心疤」(Cure White Scar, Cure Mind Scar)與「整形整心」的理念,其仁心仁術與卓越成就,早已享譽海內外,更榮獲史懷哲基金會頒授「2023醫學科學藝術創新獎章」,確是實至名歸!

▲大中華史懷哲協會王杉財理事長(右1)陪同美國紐約北方醫學中心楊景端總裁(左3)、陳彥玲主任(左2),拜會曹賜斌醫師(右2),並在史懷哲國際獎章前合影留念(照片係大中華史懷哲協會提供)。

多年來,曹賜斌醫師能夠以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有效化除國際公認的疤痕絕症「白疤」,挽救國內外白疤患者的心痛、隱私,並投入極大心力,設置全球首創的《國際白疤中心》,已於去年11月14日下午舉行隆重落成典禮,讓患者走出傷痛、重見天日!

當天,楊景端總裁言談中表示,他慕曹賜斌醫師國際白疤手術之美譽,特地利用來台灣的機會專程拜會,同時希望能邀請曹院長赴美、參加「國際美容整合醫學」研討會,並做專題演講,藉台美之間的醫美交流而開啟歷史性合作。

▲曹賜斌院長設宴於寒軒國際大飯店,嘉賓直上40樓餐敘,居高臨下、氣慨不凡(照片係大中華史懷哲協會提供)。

曹院長的白疤手術中外馳名,連中醫世家的楊景端總裁都讚不絕口。事實上,楊總裁的祖上曾是清朝皇帝的御醫,父親是治療精神疾病的專家。他13歲便開始在用繩子扎起來的草紙上練習針灸,看中醫古書,按方子抓藥。到上大學時,父親說他中醫學得差不多了,應該再學學西醫,便遵從父命考入了醫科大學,全面學習了生理、生化、病理、藥理以及內科、外科、婦科和小兒科等全套西醫知識。後來,他又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學西藥,成為1名精通中西醫的綜合醫學博士。

從未到過台灣的楊總裁,為什麼對台灣醫學研究如此的暸解?原來這都歸功於陳彥玲教授。她畢業於台灣大學、師承陳建仁教授的心胸與精神,擁有心身醫學與整體心理學博士(Ph.D. in Mind-Body Medicine and Holistic Psychology)、台大醫學院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兒童發展碩士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特殊教育碩士4個學位,可以說是教育界的奇才,並曾任職台大精神科,擔任臨床工作20多年,也曾是台大兒童精神科短期研究員。有超過2千場演講的經驗,她的DVD已被國家圖書館列為典藏,長期受到廣大閱聽人的歡迎。


台達禮遇英才 祭出高薪與福利

(台北內科週報第620期/2024年3月4日-2024年3月10日)

【產學政研連線】延續「在台達、永續發展你的未來」的雇主品牌理念,台達於3月2日在台大校園舉辦徵才活動,以「萬中選一、成為達人」為活動主題,吸引眾多學生前來投遞履歷與互動。

台達預計今年在台灣招募約1,700人,全球近8,000人,尤其以泰國與印度人才需求成長幅度最大,職缺則涵蓋電力電子硬體、機構設計,及系統散熱、軟韌體開發、智能製造、機器人系統整合、AI應用等領域的工程師,也有商業開發、資訊、採購等工作機會。研發人員依據學經歷,碩士新人起薪最高可達75,000元、博士為96,000元。此外,台達並提供研發人才培育獎學金,碩士60萬元、博士150萬元,針對研發替代役與預聘新鮮人,則有15萬元的早鳥留任獎金,積極延攬優秀人才加入。

除應屆畢業生外,台達今年亦將擴大校園佈局,將提供約200個實習職缺,包含研發、製造、商管等領域,為未來發展儲備人才。台達陳啟禎人資長表示,「台達業務橫跨如電動車、能源、AI等多個高潛力領域,在研發人才的需求逐年提升,自2021年起至2023年底,我們在軟韌體與電力電子的研發人才中,新鮮人任用數提升了近80%,給予應屆畢業生許多機會,今年更計畫全台舉辦20場校園徵才活動,歡迎畢業學子加入。台達全球營運持續擴展,在中國大陸、印度、泰國、美國、歐洲等地都有新廠或研發中心的建置在陸續進行,除了台灣北、中、南區的工作機會外,海外據點也有不少職缺需求,尤以泰國與印度成長最顯著,除了近期泰國新廠將啟用,日前亦宣佈於印度投資新台幣近30億元興建宿舍,因應全球佈局。台達輪調制度完整,相信優秀的人才加入後能讓職涯發展的路更加寬廣,不受侷限,與公司一起永續成長。」

▲台達前進台大校園徵才,陳啟禎人資長親臨現場(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目前,台達也與台灣大學合作《台灣引路人計畫》,提供不限科系的實習職缺,著重在永續、智能、創新3大關鍵主題,讓參與計畫的學生進入相關議題的專案工作,培養職場即戰力。此外,台達每年平均投入超過1億元新台幣於產學合作,與台大、成大、清大、台科、北科多所頂尖大學設立聯合研發中心。

福利措施方面,台達的台灣地區員工,享有「彈性上下班」、年度「黃金旅遊週」的有薪假期及萬元旅遊補助、支薪的「環境志工假」,以及最高38萬元的「育兒津貼補助」,又定期舉辦各式運動活動,如龍舟、電競、單車環島等團隊競賽,打造多元共融文化的職場環境。


眼光放遠 台達設學者科技講座

(台北內科週報第609期/2023年12月18日-2023年12月24日)

【產學政研連線】即使在AI時代有了機器人,但人仍然是最重要的,素來很重視人才培育的台達電,眼光極為放遠,12月20日更舉辦首屆「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頒獎典禮,吸引來自26所大學超過百位優秀學者角逐,歷經10餘位內、外部遴選委員嚴謹的審查,最終選出5位得獎者。

今年起設立的「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其3年總獎金高達新台幣1,500萬元,依據台達未來重點發展領域為考量,開放電力電子、電力系統、電動車、機器人、智慧製造等5大領域學界人才申請,以強化優秀年輕學者的國際競爭力,並連結國內產業需求,引導學生研究風氣及方向。

台達鄭平執行長表示,台達每年投入超過1億元於台灣重點大學,進行聯合研發,並與全球將近200多間學校合作,多元培育人才,藉此共同推動電力電子技術發展,接軌產業相關應用與創新,今年首度設立「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為台灣優秀年輕學者提供實質獎勵與合作機會,使更多學術菁英充分發揮研究能量,引領學子參與先端科技研發,形塑更充沛的產學合作生態系。

▲台達鄭平執行長(左3)和「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得獎者:台灣大學陳景然教授(左1)、清華大學陳鴻文助理教授(左2)、台灣科技大學連國龍教授(左4)、台灣大學魏宏宇教授(右2)、成功大學藍兆杰教授(右1)合影(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迄今,台達持續於國內外大學設置實驗室、聯合研發中心,並在重點領域設立學術獎勵措施,今年則針對任教台灣大專院校5大領域的傑出學者,設立「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每人每年獎金為100萬元,獎勵以3年為1期,共計5名,其目的在於獎勵與引領5大未來重點領域的研究,並促進深化研究合作與產業應用。

為此,「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邀請台達技術專家和各大學知名學者,組成遴選委員會,除審慎瞭解每位申請人的學術表現,更考量前瞻趨勢及未來與台達合作的發展潛能;首屆得獎者,依領域分別為:台灣大學陳景然教授、台灣科技大學連國龍教授、台灣大學魏宏宇教授、成功大學藍兆杰教授及清華大學陳鴻文助理教授。

上述得獎人學術亮點如下:陳景然教授在電力電子控制與建模、電源IC設計及GaN/SiC驅動IC設計上積累非常亮眼的成果;連國龍教授研究專長為電力系統、即時模擬、諧波模型及分析,在電力系統模型之數值分析及演算法應用已取得突破性成果;魏宏宇教授近年來投身電動車相關研究領域,結合資通訊標準訂定之經驗,在充電標準與協議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藍兆杰教授致力於新型機器人的驅動、感知與控制技術,持續提升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水準;陳鴻文助理教授專精於精密雷射加工、光學檢測及人工智慧應用,擁有學術專業與實務結合的豐富背景。


加入歐盟6G-SANDBOX 工研院實力增

(台北內科週報第604期/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9日)

【產學政研連線】6G-SANDBOX為全球最大的開放式創新科技合作平臺,其歐洲(Horizon Europe)計畫框架旗下的6G聯合實驗網計畫,主要目標是推動6G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工研院將提供自主研發的6G技術,如:通訊感知融合(Joint Communications and Sensing;JCaS)、服務管理與編排(Service Management and Orchestration;SMO)、無線接取智慧控制(RAN Intelligent Controller;RIC)等供歐盟6G-SANDBOX計畫成員交流合作,創造未來潛力6G產品技術機會;工研院於11月14日宣布,與歐盟6G-SANDBOX簽訂合作研發與交流意向備忘錄。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丁邦安所長表示,工研院今年6月組織了1個6G產學研代表團,參加位於瑞典哥德堡的歐洲網路通訊大會(EuCNC)會議,與歐洲夥伴就6G技術進行了技術研發合作的討論。藉此契機,使工研院成功地成為了歐盟6G-IA(6G Smart Networks and Services Industry Association)的會員,也為我們與歐盟成員於6G技術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丁邦安指出,透過與6G-SANDBOX在技術、應用與實驗網上的合作,我們將使來自歐洲以與台灣的公司和機構能夠針對B5G/6G技術進行實質地研發與交流。例如,我們將與耀睿科技這樣的產業夥伴攜手,以提供實驗室安全測試和無線接取智慧控制等技術。此外,我們同時計劃邀請更多的台灣大學和企業加入這1台歐6G合作項目,力拚提升台灣在全球6G產業與市場的影響力,推動產學研機構加入國際6G研發及供應鏈。

▲工研院與歐盟國際6G實驗網6G-SANDBOX正式簽署合作意向書(MOI),雙方將進行6G技術交流;圖左起為「是德科技」大中華區陳俊宇總經理、耀睿科技徐靜儀副總經理、工研院資通所許冬陽主任、工研院資通所丁邦安所長、特聘顧問Morten Moller、University of Malaga的Pedro Merino Gomez教授、6G-SANDBOX召集人Michael Dieudonne共同見證(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6G-SANDBOX召集人Michael Dieudonne表示,6G-SANDBOX目標是為6G新興技術開發大規模的歐盟實驗平台,透過與工研院合作交流前瞻技術,希望建立更全面的6G應用研究平台,未來會持續提供此平台之基礎設施,提供全球公司和研究機構測試和驗證新技術,期望為6G早期市場採用做好準備。

今後,工研院表示,將透過跨國6G實驗網合作,媒合台灣業界與歐盟合作夥伴,協助國內產業進行B5G/6G研發技術整合測試,實現跨洲遠距6G技術與應用案例,同時也會開放給有意願進行6G測試的國內外夥伴,透過遠端實驗,進行更多研究以及驗證不同的6G情境,預計明後年於歐洲網路通訊大會EuCN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重要國際通訊大會場合分享跨國研究成果。

事實上,5G通訊剛於2020年開始發展普及,距離6G真正進入使用還有1段時間,但卻得先期投入6G前瞻技術的研發與國際接軌,才能為台灣帶來機會。何況,由於6G採用更高頻率,未來將帶來超高速和高同步,還具有全域覆蓋、AI和感測能力等應用特點。國際標準組織ITU-R也規劃6G 11項應用情境,包括AI、永續、製造、安全和健康等。未來6G發展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進步,也將對人文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能源論壇 名家齊聚一堂

(台北內科週報第599期/2023年10月9日-2023年10月15日)

【ESG促進平台】台灣海洋大學一向「以海洋為主體,不以海洋為限」,日前更舉辦「國際能源論壇暨第45屆海洋工程研討會」,共有400人報名參加,並邀挪威斯塔萬格大學Ong教授、台灣大學馬開東教授、台灣海洋大學張國安榮譽講座教授與翁文凱教授、美國密西根大學左磊教授、波蘭科學院Sulisz教授、工研院綠能環境研究所許文陽經理,以及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張廣安教授、德拉瓦大學徐天健教授、印度理工學院Sahoo教授等分享科技研究成果,實為機會難得!

▲海大與印度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強化雙邊合作與交流;左係海大許泰文校長,右係印度理工學院代表(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此次研討活動,除一般性國科會成果發表、論文發表及海報競賽外,也擴大舉辦涵蓋離岸風電、海洋能、洋流能及溫差能等,能源利用與發展相關議題,並邀請國外單位一起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國際發展趨勢,共同為國家能源政策走向與科技發展帶來不同思維與突破契機。

前後兩天,共舉行5場專題演講與10場國際能源論壇,涵蓋5大主題、20個場次、總計155篇論文發表;討論議程包括海洋能與離岸風電、水動力波潮流與漂沙、海洋與海洋規劃管理、港灣與海域工程,以及氣候變遷對台灣海洋環境與工程衝擊,是國內最大型能源與海洋工程研討會。

▲國際能源論壇暨第45屆海洋工程研討會,日前在海大盛大展開(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浮式離岸風電研發應用方面,包含挪威斯塔萬格大學Ong教授、台灣大學馬開東教授、台灣海洋大學張國安榮譽講座教授的成果分享;在波浪發電方面,美國密西根大學左磊教授、波蘭科學院Sulisz教授、台灣海洋大學翁文凱教授、工研院綠能環境研究所許文陽經理等創新成果發表;院士劉立方教授、德州農工大學張廣安教授、美國德拉瓦大學徐天健教授、印度理工學院Sahoo教授等,更在波浪新理論等方面展現最新進展。

會中,海大也與印度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強化雙邊合作與交流,同時頒發112年度海洋工程傑出貢獻獎,給大仁科技大學前校長歐善惠教授,以及112年度海洋工程技術獎,給予宏華營造公司陳宗邦總經理,感謝他們在海洋工程領域研究與技術發展之貢獻。

▲許泰文校長(左)代表頒發112年度海洋工程傑出貢獻獎,給予歐善惠教授(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沈湯龍博士 開啟外泌體傳奇

(台北內科週報第595期/2023年9月11日-2023年9月17日)

【產學政研連線特稿】將生命投注救助生命上,是人類最高貴的展現,今年,台灣大學沈湯龍教授榮獲「史懷哲世界風雲醫師」獎,正是表彰他長期於生物醫學研究,整合各類生物自然資源、利用分子細胞生物學、疾病動物模型、大數據技術和方法,並結合臨床研究,尋求創新和靈活的方法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和健康。

史懷哲醫師於1913年創立Schweitzer Lambarene Hospital(中非加彭共和國蘭巴雷尼醫院,今年適逢醫院創立110年年慶,該醫院每10年1次,頒發「史懷哲世界風雲醫師」獎(全世界只有5名),及「史懷哲世界醫療相關機構貢獻獎」。

長期致力於人類健康跨學科研究的沈湯龍教授,對醫學研究有很多貢獻,曾發表國際SCI論文超過90篇,H-index 40,被引用11,000餘次,雖然於2010開始投入外泌體的研究經歷許多挫折,但仍持續至今,不斷地堅信和無私推動:視為下1個生醫閃耀之星的外泌體研究,不餘遺力!

▲聯亞藥陳啟祥董事長(左1)、艾可益國際暨精靈奇蹟創辦人趙淇淇(右1)一起見證沈湯龍教授(右2)受獎;左2為王杉財理事長(照片係奧地利史懷哲國際基金會亞太分會提供)。

沈湯龍教授所發起的、與美國康乃爾醫學院等團隊共同研究,在2015年發現了癌細胞在轉移前會透過釋放外泌體(exosome或稱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 sEV)可先行專一性標的體內特定器官,稱之為癌轉移的器官趨性(metastatic organotropism),的分子細胞的機制,提供了未來在癌症轉移上於臨床的精準醫療的應用發展。

外泌體為1種生物細胞分泌之胞外體(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可專一性的裝載及運輸多樣的生物分子,包含核酸、蛋白質、脂質、細胞代謝物等物質,來將訊息精準傳遞至特定的細胞器官組織,進行細胞間調節溝通的自然再生醫學。

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2015年的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上,至今已經超過被引用次數超過4000次的被高引用論文。也因此,透過沈教授的推動,不僅在國內成立台灣胞外體學會(Taiwan Society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SEV)持續推動國內胞外體的研究與亞太和國際各國相關學會和學者鏈結,也持續跨域進行外泌體在幹細胞、植物、益生菌、藥用真菌等不同物種的功效和健康應用等。

▲奧地利史懷哲國際基金會亞太分會王杉財理事長,代為頒授沈湯龍教授(右)世界風雲醫學獎章(照片係奧地利史懷哲國際基金會亞太分會提供)。

身兼台灣外泌體學會理事長沈湯龍教授也積極鼓勵和參與各項外泌體產學合作,加速外泌體功效性驗證、品管分析、大量分離純化、產品開發等研究實驗的進行。諸如外泌體在癌症檢測或是新興機轉的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角色、幹細胞功能參與和再生醫療的應用,包含老年失智、糖尿病、肥胖等領域,都是極具開發的方向。希望透過產學研的合作,將台灣在外泌體的研發和能量創造出台灣生醫產業的新星。

此外,沈湯龍教授也是推動台灣胞外體學會做為亞太胞外體學會聯合會(Asia Pacific Societies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PSEV)創始會員的重要推手,並且自2019年至今,在台灣已經承辦過兩次亞太胞外體聯合會議,顯示台灣學術界這方面的努力和國際認同程度和影響力。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誰勝出

(台北內科週報第592期/2023年8月21日-2023年8月27日)

【產學政研連線】基於對淨零排放的重視,從2008年起,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持續耕耘於節能減碳的「GreenTech國際競賽」,在國際的科技競賽上累積深厚的策畫基礎與執行經驗,雖因疫情在睽違3年後,但因應「2050淨零排放」,日前與台灣大學攜手以「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Taiwan」為主題重新辦理,共有10個國家、地區40所大學的146支隊伍報名參賽,並由11位學者專家組成的評審團精選21支隊伍進入決賽,角逐21個獎項、計115萬元獎金。

8月22日在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行的「2023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Taiwan」,由中興大學的「二氧化碳化學吸收與結晶技術之裝置與處理方法」團隊勇奪冠軍。當天,蔡英文總統親臨會場參觀產業淨零技術與決賽作品,並頒發冠軍獎項,鼓舞投入淨零技術研究的青年學子師生團隊持續研究發展。

▲中興大學的「二氧化碳化學吸收與結晶技術之裝置與處理方法」團隊奪冠,由蔡英文總統(中)頒發冠軍獎項(照片係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提供)。

主辦單位表示,決選結果,分別由中興大學團隊奪冠、贏得30萬元獎金,台北科技大學的「兼容去化污泥與去水泥化之綠建材於韌性防災的永續當用」團隊獲頒亞軍與20萬元獎金,台灣大學的「電池明日之星─高效能鹵素全固態鋰電池技術開發與循環經濟的完美結合」團隊,則獲得季軍。

此次競賽報名的146支隊伍,涵蓋中國、俄羅斯、印尼、越南、以色列、丹麥、馬來西亞、新加坡、烏干達及香港等10個國家、地區,對於促進國內外500位師生的技術精進與升級,具有重大的意義;入圍決賽的台灣團隊比例高達90%,顯見台灣的淨零技術的人才培育深具國際競爭力。

▲郭瑞嵩董事長(右)代表東元科技文教基金,致贈蔡總統「驚嘆號—台灣原住民族群永續教育」計畫的數位典藏(照片係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提供)。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郭瑞嵩董事長特別呼籲,面對2050淨零目標,我們正在透過國際的「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積極倡議各界以「人才培育」作為2050淨零排放的源頭活水,政府、教育機構現階段投入的資源與人才培育的行動,對於2050淨零排放的達成率,將決定台灣在此狂潮中的永續能量與發展。

此外,為了感謝蔡總統在百忙中蒞會參觀並擔任頒獎人,郭瑞嵩董事長代表基金會贈送總統1份特別的禮物,也就是自2003年至今20年執行『驚嘆號—台灣原住民族群永續教育』計畫,將台灣原住民傳統樂舞進行數位典藏的成果獻給中華民國;這些數位典藏的成果都有入圍傳藝金曲獎,作品堅持傳統、純粹、經典,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


打造永續海洋 就從連江縣起步

(台北內科週報第586期/2023年7月10日-2023年7月16日)

【ESG促進平台】連江縣,位處台灣海峽西北角靠近大陸沿岸1個很特別的沿岸海域,除了受閩江水影響外,也是冬季大陸低溫低鹽沿岸流進入台灣海峽的必經之地,因此可說是澎湖海域低溫寒害預警的前哨站。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影響,防範海洋環境驟變造成台灣漁業經濟與海洋生態影響,於7月10日由國科會林敏聰副主委、台灣海洋大學許泰文校長、台灣海洋聯盟召集人蔣國平教授及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詹森教授會同連江縣王忠銘縣長於連江縣啟用大氣與海洋長期觀測浮標。

▲日前,於連江縣啟用大氣與海洋長期觀測浮標;圖為啟用儀式(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這次於當地海域設置海洋定點浮標,除監測該海域氣象及水溫、鹽度、波浪測量的即時數據,並可以提供長期時間序列觀測,協助我國海洋生態與漁業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風險,即時提出對應機制。

林副主委於啟用典禮上表示,運用人工智慧科技、物聯網及雲端科技等,發展數位化環境監測是國際趨勢。而海洋永續議題涵蓋的面向非常廣泛,涉及多方的利害關係人,因此需要好的調查數據,來提供必要的資訊並進行跨界解析,以便為海洋未來做出正確決定。此次於連江縣海域設置浮標,除可監控沿岸冷水變化、即時掌握海氣象變化,更可以做為探究全球變遷、海洋暖化的基礎。尤其浮標產出長期觀測資料,對研究我國關鍵漁場及其受環境變動的影響殊為重要。

▲前不久在連江縣海域下水的大氣與海洋長期觀測浮標(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由這次連江縣海域出發,今後,預計持續編織南竿、台灣東北、綠島、蘭嶼、西太平洋海等6個關鍵海域環境與海洋氣象長期觀測浮標網,並與中央氣象局外洋浮標相輔相成,同時,另方面也呼應聯合國的海洋科學10年計畫,達成乾淨海洋、健康海洋、韌性海洋、安全海洋、預報海洋、資源共享、資料透明等的目標。


國家研究船勵進號 首航帛琉

(台北內科週報第586期/2023年7月10日-2023年7月16日)

【產學研連線】航向藍海,是很多人的夢想,更是學者專家的研究好題材,台灣海洋大學蔣國平教授協助台灣大學詹森教授,帶領「航向藍海-西北太平洋觀測網計畫」與「黑潮與紊流能量交換整合計畫」,日前,創下國家研究船隊研究船首次拜訪邦交國帛琉的紀錄,也是我國海洋研究跨出台灣周邊海域,邁向全球海洋,實現航向藍海的一大步。

該研究團隊於航前,選定1個在國際海域裡氣旋渦,進行穿越渦旋水文、紊流強度、生地化、氣象參數觀測,在渦旋觀測裡研究團隊總共做了41個紊流剖面,這也是台灣海洋學界首次在大洋中尺度渦旋裡,進行密集紊流觀測,並創下最東、最南的紊流直接測量紀錄。

▲勵進研究船停靠帛琉科羅港,該研究團隊正式踏上帛琉陸地(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吳維常攝)。

這項合作的科學目的,在探索海洋中尺度海洋渦旋跟慣性內波、內潮交互作用產生的能量交換、轉移,到進一步產出次中尺度蜿蜒流、環狀流、絲狀流、渦流,以及更小尺度紊流的動力過程,不僅將是海洋科學上的一大進展,也幫助釐清這些過程在全球海洋能量收支裡扮演的角色,進而建立各種尺度運動之間交互作用的數學模型,改善數值模式裡動力機制的真實性,提升數值模擬及氣候變遷耦合模式模擬的精準度,對預測全球暖化、海洋藍碳收支與分布也有一定的幫助。

▲LGD 2308航次渦旋第1站水文觀測,鹽溫深儀與探水瓶準備由右舷側下放(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詹森攝)。

此次航次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詹森教授領隊,研究團隊成員由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中心研究人員與工程師所組成跨國、跨校、跨領域之科研團隊,在勵進號研究船黃久倖船長、全體船員、國研院海洋中心 8 位研究人員的共同參與下,完成現場執行海面波浪海底地形衛星遙測任務與中尺度海洋渦旋研究,於 7 月 3 日順利靠泊帛琉科羅港,創下國家研究船隊研究船首次拜訪帛琉的紀錄,期待未來能航向關島再創紀錄。本項臺美合作的「航向藍海」,在國科會與臺灣海洋聯盟召集人蔣國平教授的全力推動下,是臺灣海洋科學未來發展的主軸,也是臺灣與其他國家海洋研究接軌的重要橋樑。關於更多科學首航資訊,歡迎前往台灣海洋聯盟了解航行計畫:https://tou.ntou.edu.tw/瞭解。


台達日展現 前進台大爭才理念

(台北內科週報第580期/2023年5月29日-2023年6月4日)

【產學研連線】因應人才提早布局,台達大幅增加不同領域的實習機會,除了研發工程師亦有財務、行銷方面的職缺,歡迎有興趣的同學投遞履歷報名。台達持續加強與大學的研發合作,今年台達成大聯合研發中心、台達北科聯合研發中心亦將陸續落成揭牌。此外,為了支持年輕菁英學者,強化創新的學術生態,台達規劃於年底前舉辦「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將鎖定電力電子、電力系統、電動車、機器人學、智慧製造等5大領域,每年評選出優秀學者,由台達提供獎金與研究合作機會,預計投入逾千萬元。

基於產學合作理念,台達在台灣大學首度舉辦「DELTA DAY 台達日」,將校園徵才結合高階主管論壇,由台達鄭平執行長分享經營理念與轉型心得、台達研究院闕志克院長進行科技趨勢演講,並實體開箱座落於台大校園的「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吸引眾多師生參與,現場座無虛席。

在「Keep Exploring 在台達永續發展你的未來」的雇主品牌理念下,台達持續深耕校園培育人才,每年投入產學合作研發經費超過上億,今年更大幅增加在校實習生名額,由往年約80人增至150人。

▲(由左至右):台達研究院闕志克院長、台達執鄭平行長、台大吳忠幟研發長、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楊佳玲主任為「DELTA DAY 台達日」揭開序幕,並一起合影(照片係台達電子公司提供)。

當天,台大吳忠幟研發長表示,台達為科技產業的領導公司,在推動永續上更是有目共睹。台達與台大產學合作緊密,不僅透過成立聯合研發中心打造良好的實驗場域,讓台大優秀的師生可以與台達研發團隊進行激盪注入創新活力,「DELTA DAY 台達日」活動,更為學生提供一窺企業經營哲學、前瞻技術的難得機會,開闊學子跨域視野,幫助培育接軌國際的頂尖科技人才。

鄭平執行長表示,台達近年來成長腳步非常快,積極投入電動車、智慧製造、智慧樓宇、資通訊、能源及微電網等高成長領域,全球有超過5000名的人才需求,希望透過「DELTA DAY 台達日」的舉辦,能讓更多的學生瞭解台達的發展願景,以及「誠信、創新、協同、共融、賦能」的企業文化,讓有志一同的學子能加入台達,發揮所學、永續成長,提供客戶深具附加價值的節能減碳解決方案。

闕志克指出,台達與台大產學合作密切,自「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成立之後,以自主化(Autonomous)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為核心理念,聚焦於電動車、先進人工智慧(AI)、工業物聯網(IIoT)安全與控制等領域,已與20位老師開啟15件前瞻計畫,至少有50位同學參與研究,成果豐碩,也讓學生有機會提早將所學應用至實際問題。未來也將與台達各事業群合作,共同推展永續相關的先進研發計畫,實現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