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專大奮起 綠能與光電板稱雄

(台北內科週報第634期/2024年6月10日-2024年6月16日)

【ESG促進平台】在亞洲最具指標性的新創展會InnoVEX中,日前,經濟部集結國內21家新創團隊、打造TREE新創主題館,展示來自法人單位包括工研院、金屬中心及台灣大學、台南大學、台北科技大學等參與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價創2.0)的精選厚創新團隊成果。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周崇斌副司長表示,近年來藉由TREE計畫(科專事業化生態系推動計畫,Taiwan Research-Institute Entrepreneur Ecosystem Program)與價創2.0計畫的推動,透過創業課程、海外訓練、業師輔導等推動手法,鼓勵法人科專和學研成果逐步成立衍生新創公司,催生未來新興產業。

周崇斌指出,3年來培育的52家新創公司中,有11億的募資成果都超過億元,累計已超過50億元投資挹注。此外,也有許多法人學研新創團隊,陸續在國際鏈結海外拓銷上獲得佳績,如由台南大學所衍生的鴻躉公司,以「一站式全自動光電板完全回收設備」創新技術研發,除獲得2024 CES創新獎之外,已在美國南加州設點,正式進軍全球光電重要領域的美國市場。

▲TREE新創主題館開幕儀式,並進行TREE Award研究機構創業潛力獎頒發;圖為與會貴賓與得獎團隊合影(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工研院衍生的新創公司「起而行綠能」簡金品董事長表示,起而行綠能在電動車充電樁與雲充電管理服務平台、產品完整度居領先全台,能提供客製化完整充電解決方案,從設備、設計、施工、營運及保修一條龍的服務,我們團隊來自工研院,也與重要策略夥伴士林電機、和泰集團一同發展國內外充電樁商機。

此外,簡金品指出,起而行綠能也是第1家在台灣以最高功率直流超快充電樁獲得UL認證的公司,透過在地取證減少驗證時間與成本,搶得進入市場先機,在北美市場充電樁的拓展也受益於這項技術的突破。另外,也與新加坡品牌電動摩托車製造商Charged Asia簽訂合作意向書,對接印尼等東協市場。

鴻躉公司洪嘉聰執行長表示,在產業技術司與國科會的支持下,因應全球淨零永續趨勢,鴻躉所研發以物理方式全自動化進行拆解的太陽能光電板回收技術,十分受到國際市場肯定。一站式全自動光電板完全回收設備,可達到近100%的高回收率,並完整紀錄每1光電板的回收處理歷程,自動產生回收履歷成為ESG的最佳證明。這項技術在2024年已獲得CES創新獎、法國POwR Earth Summit再生能源回收獎第1名。在2023年技術作價達1.09億元、成功募資逾9,700萬元,並於美國南加州河濱郡(Riverside County)設置回收案場,有效解決當地太陽能板回收碳排問題,目前已取得台灣與美國訂單逾新台幣6,000萬元。


產學合作新進階 商業開發最夯

(台北內科週報第630期/2024年5月13日-2024年5月19日)

【產學政研連線】產學合作多年,已有很多的成果,也磨合了不少互補互動的模式,發揮極佳作用,日前,國科會推動「科研創業計畫」致力於探勘學界的前沿成果,並連結科研創業生態系,轉化科研成果落地商化,提升我國產業創新能力與競爭力,更舉辦「商業開發培訓營」,協助學界具技術產業化的潛力團隊進行商業化,參與團隊將接受商業發展策略、市場分析等專業培訓,同時與成功企業家和投資者互動,建立有價值的聯繫和經驗分享。

以中央大學陳啟昌教授團隊所衍生新創公司互宇向量公司為例,其累積10餘年研發歷程,成功提出了國內唯一自主設計製造之光纖陀螺儀(FOG)與光纖陀螺儀慣性量測單元(FOG-IMU),該公司已擁有國內外25項以上發明專利與申請案,提供光纖陀螺儀一站式服務完整解決方案,現更與國內航空大廠合作進入試量產階段,產品可應用於國防、海事、航空與太空等領域,如無人機(UAV)、無人載具(AGV/ROV/UUV)、小型衛星(CubeSat、LEO),提供無GNSS/GPS或參考座標下的慣性相對定位,亦可衍生應用於旋轉式地震儀和橋樑監控等防災系統等防災應用,並於今年前往美國與國家太空中心(TASA)參與Satellite 2024展覽,積極拓展國際商機,致力於成為光纖陀螺儀慣性量測領域的國際領先品牌。

▲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舉辦商業開發培訓營,協助學界具技術產業化的潛力團隊進行商業化,與成功企業家和投資者互動,建立有價值的聯繫和經驗分享(照片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其次,台南大學張家欽教授團隊核心技術亮點,為鋰電池的先進完全回收技術,其以低能耗、高安全性的專利技術分離鋰電池正、負極材料與電解液,並可高度回收鎳、鈷、銅等金屬,目前電池拆解技術的總回收率已達80%以上;回收後,可用於再生鋰電池的正負極材料製作和電解液製程,並應用於備用電池、小型鋰離子電池等市場,且再生材料製作不需使用高溫耗能設備,從源頭降低生產成本和大幅改善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了電芯製造廠的廢棄物處理難題,同時實現石墨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從而達成鋰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

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需求用量不斷增長,未來將面臨大量除役廢棄之鋰離子電池,張家欽教授團隊的回收技術,必有助於將有限資源重生再利用,實現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達到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12,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國科會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推手,長期發掘學界具商業潛力之前瞻技術成果、串接上下游跨部會資源,建構學界完善創業生態系,建立科研成果創業典範,積極孵化臺灣新創企業,並協助科技新創爭取國際資金與市場,對接全球創業生態圈,擴大臺灣的國際影響力。台南大學張家欽教授團隊即為1例由國科會交棒經濟部接力支持,攜手構築成產學研新創的生態鏈,加速科研新創團隊達成重要里程碑,推動台灣產業智慧化和循環永續,展現出創新科技領域的優勢。想瞭解更多「科研創業計畫」資訊,可洽:https://exp.stpi.narl.org.tw/project/TGP/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