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再生變 經濟部祭三箭因應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產學政研連線】日前,中國再度片面宣告中止ECFA 134項產品早收優惠關稅,自2024年6月15日起實施,對此,我方一再呼籲,兩岸同屬WTO會員,貿易爭端應在WTO機制下協商予以解決。

經濟部表示,自2023年4月中方對我啟動貿易壁壘調查以來,政府對於中方作為可能對我產業影響,已有掌握並預為準備,包括與石化、紡織及機械等相關業者密切溝通座談,並盤點備妥相關升級轉型、分散市場等具體作法。

此次中方取消的早收優惠項目,涵蓋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產品,相關產品稅率恢復為1%-12%不等。2023年該等產品輸中金額約98億美元,占我對全球出口比重約2%。近年中國石化大擴產,台灣石化產品出口到中國已持續下降至兩成。我ECFA早收對中出口占對全球出口比重亦逐漸下降,2023年降至3.6%,評估目前對我國的衝擊應在可控制範圍。

▲中方再度片面取消ECFA早收優惠,經濟部將協助產業因應(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經濟部強調,已備妥政策工具協助產業升級與分散市場,將輔導業者發展差異化及高值化產品、協助分散市場、精進低碳化與數位化製程3大策略來進行。換言之,在協助業者分散市場方面,將整合產業,以異業結盟方式群聚拓銷;由公協會以大帶小帶領業者參展;建立中小企業共同品牌拓展海外市場。經濟部將再與業者溝通、瞭解需求,降低中國中止關稅減讓的影響。

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加上經濟成長趨緩,經濟部指出,2023年我國對中出口1,522億美元,減少18%,比重降到35.2%,創21年來新低,而2024年1-4月出口453億美元,減少3.7%,進一步降至30.7%。政府過去為強化供應鏈韌性,已持續推動市場多元化,對東協、美國、日本、歐盟市場之占比持續上升,顯示與其他主要國家的經貿鏈結持續增加。


石化產業受衝擊 經濟部因應中

(台北內科週報第610期/2023年12月25日-2023年12月31日)

【產學政研連線】中國大陸12月21日宣布,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部分產品優惠關稅,其項目主要為石化產業包括:二甲苯、丙烯共聚合物、丙烯、氯乙烯等12項產品,取消ECFA早收優惠關稅後該等產品自2024年1月1日起在中國將面對1%至10%關稅,上述產品2023年出口值約25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約16億美元)商品稅率將變成1%或2%。

為瞭解與掌握中方措施對我產業的影響,12月22日,王美花部長與石化產業公協會及相關代表性業者進行雙向交流與座談,總統府沈榮津資政亦一同出席,聆聽產業界意見,以協助業者進行後續因應。

與會業者表示,中國大陸取消石化產品部分優惠關稅措施短期影響有限,長期而言,因石化產業上中下游高度關聯具其產業獨特性,若受到影響會較其他產業影響大,同時,也觀察到中國大陸近幾年積極擴增石化產能,產能已逐漸超越美國,此外,因中國景氣低迷、內需減少,亦開始對外出口,將會對以石化為外銷主力的國家造成影響。

▲中國大陸對我石化產業部分產品取消關稅減讓措施,王美花部長與石化業者座談,將提供協助(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另方面,與會業者表示,為因應中國大陸發展石化產業,石化產業早已開始分散布局,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如東南亞、印度或歐美市場,以避免單一市場制裁或圍堵的危機,但拓展海外市場需面臨關稅問題,盼政府提供相關協助,以利產業具對外競爭力。

王部長會中回應,政府將加速協助業者找到利基市場,持續推動國內產業走向智慧化、低碳化等領域,以高值、差異化產品,提升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為協助業者因應中國大陸取消優惠關稅措施對產業的影響,經濟部表示,將加強海外行銷輔導,協助業者在海外辦理商品說明會與交流會,以及聯合駐外單位和外貿協會等單位資源與公協會業者籌組拓銷團。

此外,經濟部將研議放寬現行相關補助措施的範圍,將由研發端擴及到製程開發端,並運用科專計畫相關團隊,如工研院協助產業鏈多角化,又如協助產業轉型應用在電子產業與半導體領域,必要時加碼補助;政府後續將持續與產業界密切溝通,以提供相關協助。


產發署助企業 實施低碳化轉型

(台北內科週報第604期/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9日)

【產政學研連線】面臨國際淨零碳排趨勢,產業須朝低碳化、智慧化轉型因應,日前,經濟部產發署連錦漳署長表示,自本(2023)年度4月起,依「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同步推動協助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各項措施,包含設備更新及採購補助、專家輔導、人才培訓等。

連錦漳指出,輔導措施自開辦至今,已協助2,276家業者運用雲端數位、淨零排放相關工具,提升營運效率或改善經營模式。其中,輔導案例如,位於桃園龜山工業區的翔新企業,邀請到龍華科大教授團隊提出診斷建議,預期能夠提升生產良率、改善整體設備效率;璟鋒工業在政策的協助下,實現產線的設備聯網,透過智慧化的輔助裝置,有效提高生產效率。

補助方面,分為個案補助及以大帶小補助兩種形式,個案補助每案上限500萬元;以大帶小的低碳化補助上限3,000萬元、智慧化補助上限2,000萬元。至今已補助733案、共1,450家企業因政策而獲益。智慧化案例如,聯成精密工業公司,導入智慧機器人和智慧化生產加工系統,提升產品達交率至98%,並有效提升每月產能500組以上。以大帶小則有如,中華汽車和正隆公司等,都是與產發署措施合作的典範。

人培再充電部分,運用相關計畫,協助產業透過在職培訓,打開智慧化及低碳化的第一扇門,瞭解產業趨勢,並結合公司需求,進階實務培訓,提升企業員工在職專業能力,邁向智慧化及低碳化轉型。本署至今已培育15,133人次,協助企業提升員工職能及工作效率,留住關鍵人才,進而強化營運韌性。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邀請公協會與產業界代表出席,並發表為強化疫後經濟、推動1系列產業升級轉型政策的成果與案例(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賴博司理事長表示,面對淨零碳排的國家政策,工業區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這次要感謝經濟部與產發展署看見工業區中小企業的困難,透過疫後特別預算,提供工業區廠商全方位的資源與協助,特別的是這次申請流程比過去簡化,降低很多企業主的困擾;同時透過設備汰舊換新補助,可以直接達到提升效率跟減碳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動。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戴雲錦副理事長指出,台灣工具機以出口為導向,面對歐美各國即將啟動課徵碳稅,身為國際產業要角的台灣工具機產業,早已布局其中。今年公會推動整機廠以大帶小方式,協助供應鏈構建減碳能力與智慧製造,強化產品高值化。更舉例說明,如永進機械、台灣瀧澤、協易機械率先投入「以大帶小」產業鏈減碳,將減碳模式與產業規範於產業內快速擴散。

中華汽車工業陳清棋協理分享自身經驗表示,今年響應產發署的低碳化政策,開放楊梅廠區供同業觀摩,同時也帶領11家業者運用政府補助資源,成立「低碳化升級轉型計畫」團隊,減碳累計1.1萬公噸。他也說明公司鏈結補助資源,帶領供應商響應淨零政策,藉由設備的汰舊換新及製程、設備功能改善,以實現「中華汽車暨供應商ESG淨零碳排宣言」。

正隆公司莊尊輝副總經理則說,正隆串聯20家產業鏈夥伴,打造產業碳數據資料庫,更完成台灣首例工業用紙碳足跡盤查,致力於開創低碳綠能新紙業。透過產發署的計畫支持,投入資源以解決問題,改善設計與製程,帶領整體產業有效達成降低碳排、節省成本之效益,同時促進投資,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產業低碳化與智慧化升級轉型是全球的共識,會中,連錦漳再次強調,我國產業具有紮實的根基與能量,應把握此機會進一步向上提升。同時,以上的轉型案例,並非一蹴可幾,有賴產學研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讓低碳化、智慧化帶領台灣產業拾級而上。產發署將持續於未來兩年(2024、2025年度)開辦各類補助、輔導、人培措施,歡迎有興趣與需求的業者,至經濟部產業競爭力發展中心(https://assist.nat.gov.tw/wSite/mp?mp=2)或洽詢服務專線(0800-000-257)深入瞭解,一同參與低碳化、智慧化升級轉型。


從車本到人本 打造綠色運輸

(台北內科週報第602期/2023年10月30日-2023年11月5日)

【ESG促進平台】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電訊暨智慧運輸科技發展基金會(TTF)及遠傳電信共同主辦的「2023第10屆國際綠色智慧交通論壇」的閉幕總結,TAISE簡又新董事長說:「1天下來感觸甚深!前幾屆我們介紹國外怎麼做,今日談論的是我們實際做的事情;第2的體悟,當運輸加上永續,世界完全變調,因為新思維是跨部會、跨領域來談論與剖析,又重新創造新的課題,但也是1種創新;第3個的感觸是台灣這兩、3年出乎一般人想像變化之大,淨零政策加持下,從創電、輸電、配電都是課題也是新知,而我們提供1個平台,讓大家一起討論與分享。」

由簡又新董事長上述為此次論壇提出的感言,可以看出集產學政研的菁英對「智慧運輸」的推動,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見解,最後形成共識,並找出今後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及解決之道,無疑的,已獲得很大的成果。

「所有事情都可以怪交通不好,可見這是1個既親民且國際化的課題。」遠東集團徐旭東董事長以此作為開場白,為這次論壇揭開序幕。交通部胡湘麟政務次長亦有同感,他表示,「追求安全與效率外,透過科技與人鏈結更深,海陸空達到減碳目標。」他們兩位都強調,智慧運輸是長期且挑戰的發展。

經濟部楊志清主任秘書和數位部數位產業署呂正華署長,則從國家戰略觀點分享觀察;台灣是第18個將氣候變遷議題入法國家,透過數位、淨零雙轉型,希望台灣接軌國際。

▲第10屆國際綠色智慧交通論壇,於日前盛大舉行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簡又新董事長語重心長地提醒著說:「要達到綠色運輸,須從教育面、政策面、產業面及科技面各方面參與;交通排碳量要減少才可能淨零,台灣現在還有1千4百萬輛機車、7百萬車輛,挑戰不小!」。

緊接著,簡又新指出,「明(2024)年有些規則一定會改變,如油電價格;教育很重要,認知跟行為改變是有差距,要持續地宣講。我在當交通部長時,每年都在檢討車禍死亡數字,這是能避免的。全球電動車已經達到1000萬輛,還未將自駕車算進去,對產業是1種翻轉。」

在短短5分鐘,簡又新也扼要陳述台灣綠色運輸到永續城市的挑戰與因應之道,他說:「智慧建設、AIoT要穩健、充電站要足夠才可能成功。面向很廣、並不容易,但淨零要智慧化、走到綠色世界才有可能。」

兩場主題演講,分別從政府綠色運輸加持永續城市角度切入,首先,新加坡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ociety)協會Fred Kalt理事長分享星國面對2030、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的戰略與戰術,從國家政策制定、方針到行動的智慧運輸系統策略規劃:智慧行動2030。他直言,「新加坡人口從250萬成長至600萬,目前規劃因應未來1000萬人制定。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是台灣的10倍,這是問題、也是解方。」總之,新加坡不因小而將速度拉慢,反倒是更積極應對!

▲簡又新董事長指出,「當運輸加上永續,世界完全變調,因為新思維是跨部會、跨領域來談論與剖析」(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隨後,Fred Kalt提出3策略:從學校著手,每位人民要瞭解氣候變遷是什麼;其次則是如何捍衛和打造氣候變遷帶來災害的屏障,最後是對抗作法。他說:「科技、教育、基礎建設都要到位。新加坡除了政治領導力有長期願景,1996年提出白皮書是關鍵、直到2019年要達到以人為本的總體規劃。」同時,他更強調著說:「這是百年大計。我們分階段上路,先以硬體為中心、再則是數據軟體階段,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行為改變,讓大家有敢上路的安心。」星國2016年計畫「智慧交通系統方案(ITS)」時,就開始思考未來想要什麼樣貌的城市,「不僅是科技力領導,更是生活的想望。」

另方面,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金屬機電產業組郭肇中組長,則從「綠色運具產業推動策略與發展契機」來回應永續發展目標,他並點出應有作為,「先是提高電動運具數量,以交通部為主推動電動運具數量提升及示範,如公車電動化等;其次,經濟部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主計總處則滾動式檢討公務車汰換為電動車預算額度,以及環境部、交通部、財政部等稅費優惠與貸款協助等。」

透過交通部與環境部投入公共充電設施布建、結合經濟部和內政部協力;且帶動產業技術升級轉型,其他還包括勞動部投入相關從業人員轉型教育訓練,幾乎所有部會投入。尤其切入國際供應鏈方面,目前已經有兩案執行,包括中華汽車和鴻華先進。此外,跨部會合作共同推動計程車、公務車、物流車等購入電動車,優先採用在地生產製造的智慧電動車。換言之,台灣綠色運輸在摸著石頭前進過程中、進行台灣能源全盤點,戰戰兢兢面對減碳淨零的策略與挑戰。

對於淨零剖面探析永續能源發展的政策與技術趨勢,經濟部能源署李君禮副署長以問代答表示,「為什麼要能源轉型?因為不轉不行。轉型方向:增氣、減煤、非核及展綠,其中佈局氫能是主要推動重點之1,希望2050年能達目標9~12%。」4大轉型包括能源、產業、生活和社會,而資金即活水。

▲TAISE與TTF董事長簡又新博士前排右4、遠傳電信徐旭東董事長(前排右3與致詞貴賓及講者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英國標準協會(BSI)東北亞區蒲樹盛總經理用環境標準角度切入,他說:「英國用AI監控駕駛人有無戴安全帽,事故從600多人降至30多人,淨零排放已改變生活與產業視野。」繼而,他剖析著說:「淨零排放是人類最確定目標、最漫長旅程,並吸引人類歷史最大投資,上次發生是工業革命。關鍵在於永續+數位信任,」台灣方向對但步驟需加快。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林志勳能源策略長,以「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趨勢」為主題,暢談其再生能源的效率所產生的效果的因果關係,他提醒著說:「台灣資通訊產業發展過去成功來自快速、彈性、配合度高,但能源產業特性卻是長期、穩定。如果想要進入該產業,首先要端正自我心態,不要期待短期就有收益。台灣做離岸風電葉片研發了10年,也才小有成效。」

至於台灣適合發展角度為何?李君禮建議台灣再生能源的戰略點如下:「台灣不一定當第1名,但要處於領先族群。」蒲樹盛則表示,「依照行業特性依循,考慮能源轉型和永續持續的戰略,如養豬大戶轉型成為碳權大戶。」質言之,所有產業有可能是碳排大戶,轉型成功,華麗轉身就成了碳權富家。

大變革迎來新面孔,端賴轉念之間,會中,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王穆衡副所長提出警訊、也描繪解方,如透過公私協力、擴大AIoT科技運用策略,他說:「因應全球動態變化,應用AI等新技術協助智慧城市管理是全球共同方向,人本交通理念落實程度仍有待努力。」

台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李達生特聘教授,從智慧化與低碳化分析現況,他指出,「智慧化實現工廠節能以降低整廠碳排放量,預期整廠至少每年節能1%以上。稼動率提升至少10%、良率視狀況有2~5%提升,特別是單位產品能耗數值至少可下降30%。」。


經濟部行動快 力助企業碳盤查

(台北內科週報第587期/2023年7月17日-2023年7月23日)

【ESG促進平台】爭相追求淨零排放的趨勢下,為協助國內業者提升「淨」爭力,經濟部特別編製「企業淨零行動手冊」,從趨勢面、政策面說明企業減碳重要性,並彙集減碳行動解方、輔導補助資源等資訊,引導企業找到方法、找對資源,加速產業邁向淨零,接軌國際市場、搶進綠色商機。

這本「企業淨零行動手冊」,首先從「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展開,說明國際推動碳關稅的現況,以及國際品牌、國內大廠對於綠色供應鏈的要求,協助企業瞭解可能面臨的挑戰。何況,我國推展淨零碳排也不落人後,包括金管會提出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行政院環保署新增納管排放源、《氣候變遷因應法》導入碳費徵收,以及經濟部推動能源、產業淨零轉型的方向、措施等重要政策,也呈現於手冊之中。

為協助企業踏出減碳的第1步,這本手冊也整理「碳盤查」的基礎作法,鼓勵有減碳需求的企業,從掌握自身碳排放開始,逐步訂定減碳計畫並積極落實,同時,更分享不同產業的輔導減碳案例,提供可依循的榜樣及作法讓企業參考。

▲為協助國內業者提升「淨」爭力,經濟部特別編製「企業淨零行動手冊」,引導企業找到方法、找對資源(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企業淨零行動手冊」還有一大亮點,即是企業最有興趣的「政府輔導補助資源」相關資訊,包含近期透過疫後條例預算推出的疫後補助,經濟部所轄單位今年提供多元的輔導補助方案,以協助產業及中小企業加速邁向低碳化及智慧化,不管是碳盤查輔導、設備汰換、能源轉換、技術發展、商業模式轉型或是貸款優惠等輔導補助,各類方案皆提供詳細申請資訊及諮詢窗口,以助企業順利獲取所需資源。

這本最新的手冊資訊,除可在「經濟部2050淨零排放」網站線上閱覽與下載電子檔外,經濟部也將印製限量實體手冊,並陸續提供給全國工業總會、中小企業總會、創新創業總會、會計師公會、縣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等產業公協會,以及外貿協會、工研院、塑膠中心、商研院等法人單位,方便有興趣的企業直接索取,歡迎大家多加下載運用,並分享給更多企業朋友,一起找對資源、開始減碳、邁向淨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