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它的神奇力 銀青交融不是空

(台北內科週報第634期/2024年6月10日-2024年6月16日)

【本報銀青共享專訪】日前,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針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繼續結合美國石氏基金會與任林教育基金會等外部資源,邀請聯合報文化基金會營運長,也是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將以4周密集培訓的方式,為8位同學完成「校園採訪報導培訓」,這一番異於一般的教學方式,所獲致的傳承效益,實超乎學習者的期待。

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早年畢業於政大新聞系,而且服務於國內數一數二的聯合報系,卓然有成,一身的學經驗實非一般記者可以比肩,何況他為了藉此機會傳承,事先用心備課令人感佩!

▲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左),早年畢業於政大新聞系,而且服務於國內數一數二的聯合報系,卓然有成,一身的學經驗實非一般記者可以比肩;圖為檔案照片,係他採訪的情景(照片係邱文通創辦人提供)。

在銀青共融的領域,邱創辦人有他的看法,他表示,「在學老領域,結合AI科技來協助銀青兩世代的交融,具有巨大潛力和深遠意義。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應用和策略,以借助AI科技來實現這一目標:一、多媒體內容:結合文字、音頻、視頻和圖片,創建豐富的多媒體故事內容;二、互動功能:提供評論、分享和互動功能,促進銀青兩代的交流和互動;三、語音轉文字:使用語音轉文字技術,將老年人的口述故事轉化為文字;四、語音合成:使用AI語音合成技術,將文字故事轉換為音頻,便於聽力不佳的老年人和喜愛聆聽故事的青少年。」

此外,令人佩服的是,既有專業學養,又極富實務經驗的邱文通創辦人也提出下列的構想:一、訪談輔助:AI助手根據預設模板和關鍵詞,提供訪談問題和提示,幫助青少年更好地進行訪談;二、自動整理:AI自動整理訪談記錄,生成初步的故事文本;三、專家講座:邀請學老專家和AI專家進行講座,講解如何利用AI技術記錄和傳承故事;四、實踐課程:設計針對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實踐課程,教授他們使用AI工具進行故事創作和編輯;五、在線社區:創建專門的在線社區,促進青少年和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和故事分享;六、活動組織:AI自動組織和推薦相關的線上和線下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

▲邱文通創辦人(左)在銀青共融的領域,提出他的看法;圖為檔案照片(照片係邱文通創辦人提供)。

由邱創辦人的專業意見,可以看出AI科技的神奇力量,讓銀青交融得到很大的助力,再也不是空言,他說:「通過結合AI科技,學老領域可以開發多種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促進銀青兩世代的傳承和交流,這不僅能保存和傳承寶貴的老年人故事,還能增進代際之間的理解和支持。」


邱文通經驗相傳 與學子結善緣

(台北內科週報第633期/2024年6月3日-2024年6月9日)

【日夜頌-共學團專訪】技藝在身,窮一生之心力必有所成,但若不能傳承下去,豈不辜負了天賦和自己的努力?對社會來說,也是莫大的損失!當年,顏水龍老前輩假如沒有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那今日何能有國家級的「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更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遑論產業的永續發展?可見技藝的傳承是無比的重要,而且傳承之道更值得發揮了。

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針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繼續結合美國石氏基金會與任林教育基金會等外部資源,邀請聯合報文化基金會營運長,也是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將以4周密集培訓的方式,為8位同學完成「校園採訪報導培訓」。這一番異於一般的教學方式,所獲致的傳承效益,實超乎學習者的期待。不只可以即學即用,而且實務經驗傳承更為寶貴。若非USR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有很好私人關係,也難以替學生找到如此的好老師。

▲邱文通創辦人(前排右1)應曾敏傑教授(前排右2)之邀,為8位學生講授採訪寫作經驗(照片係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提供)。

有故事公司邱文通創辦人,早年畢業於政大新聞系,而且服務於國內數一數二的聯合報系,卓然有成,一身的學經驗實非一般記者可以比肩,何況他為了藉此機會傳承,事先用心備課令人感佩!他說:「今年3月有故事公司來了1位頂尖的總經理,我決定交棒,然後以自己所學的新聞專業、所愛的人物寫作,開始陪伴一些熟齡、高齡的朋友寫自己的人生故事,留下自己人生的紀錄,短的1000字,長的10萬字,都可儲存word檔、製成PDF檔,或者出版電子書、紙本書,公開發行或是贈送親友、自家保存都可。」

這次課程內容,合計4周共10個主題:第1周為採訪與報導寫作概論,包括採訪概論、報導寫作概論、活動稿的討論;第2周為人物寫作與自傳書,包括人物寫作概論與實務、自傳書的企劃與實務、讀後感的討論;第3周為《學老誌》的傳播意義與發展,討論3項主題:我如何打造《醫學有故事》平台、分享『假如我是《學老誌》創辦人』、綜合交流;第4週則是參訪、座談,以及創發後續可執行的人物採訪與報導。

▲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將以4周密集培訓的方式,為8位同學完成「校園採訪報導培訓」;圖係授課情景之1(照片係台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提供)。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春天播種、夏天耕耘,自然希望秋天豐收。抱持這樣的心態,邱文通創辦人表示,「大自然的道理,是因緣合和。我期待未來能夠茂林一片,但也不會因曾經有過而悲秋。」對於傳承之後,他是很有信心能看到這些參加的同學善加運用,並在他們的學涯添加1份新聞採訪體驗。

基於「施比受更有福」,邱文通創辦人說:「台北大學這批同學非常優秀,他們的優秀,不僅在於能力,更在於他們強大而善良的心。心既然如此,他們應該會在他們該開花的地方開花。而這一趟台北大學的採寫之旅,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一者來自曾敏傑教授的言教和身教,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一者來自這群年輕的同學,讓我看到了台灣的希望。我特別相信,他們只是台灣芸芸眾學生的縮影,不是嗎?」


陪寫員手把手 助熟齡重溫舊夢

(台北內科週報第581期/2023年6月5日-2023年6月11日)

【逐夢築夢】在「超高齡社會」來臨的前夕,台灣500萬退休族生活成為關注的焦點,尤其熟齡族面對未來的孤獨感,更是任林教育基金會用心協助解決的重點之1。即將推出「人生自傳書-熟齡陪寫計劃」,陪伴熟齡族用10週回顧過去,寫出自己生命故事,特別與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合作,發揮任林在促進熟齡族心理健康的專業,積極培訓熟齡族書寫自傳書的陪寫員。目前完成第1屆陪寫員培訓,並已授證,也正式啟動社區陪寫計劃。對熟齡族來說,雖然過去不能重來,但生命在記憶中仍可以重活1次,而驅除心中的懊悔,再次充滿希望與信心!

▲任林教育基金會與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合作,推出「人生自傳書-熟齡陪寫計劃」;圖左3係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王士菁講師(照片係任林教育基金會提供)。

任林教育基金會林嘉慧執行長說,將由陪寫員的陪伴,手把手和熟齡族一起重溫過去人生黃金歲月,10週進行書寫,同時,連結在地大學傳播科系學生,透過文字影像紀錄,達到銀青共融,實踐USR,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

林嘉慧指出,任林具有長期與熟齡族互動的經驗,過去22年透過社區讀書會,在全台灣各地進行婚姻、家庭、親子與生命教育的共學團體,無論是讀書會帶領人,或是參與讀書會的學員,超過7成都是熟齡族,他們熱愛學習、喜歡分享,期盼透過人生自傳書的10週共學,熟齡族能讀完1本書、寫出1本自傳書、交到1群好朋友。

▲多位陪寫員獲授證後表示,希望未來能伴著熟齡族,一起把愛重新找回來;圖由左至右:陪寫員鄭瑩華、呂秀圈、魏銘慧及呂福南(照片係任林教育基金會提供)。

獲得授證的陪寫員呂秀圈,本身是熟齡族,參加培訓過程中,也先寫了屬於自己的人生自傳書,尋找家族老照片過程中,和親友互動,才發現各種角度記憶十分有趣,而且回顧過去時,覺察原來擁有家人滿滿的愛,她希望未來能陪著熟齡族把愛重新找回來。

另位陪寫員呂福南表示,一方面想幫熟齡同儕寫自傳書,另方面是因為過去對雙親瞭解太少,難免心中留下愧疚,她希望自己寫1本人生自傳書,可以讓家族成員更瞭解她所處的時代與經歷,而陪寫員魏銘慧與鄭瑩華則希望,未來能陪伴熟齡長者重新發現自我的價值,與自己的過去和解,迎向新的未來!

▲任林教育基金會推出「人生自傳書-熟齡陪寫計劃」,陪伴熟齡族寫出自己生命故事;圖係該基金會王進財董事長(右4)與林嘉慧執行長(右3),於第1屆陪寫員授證後合影(照片係任林教育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