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油心繫地熱開發 再簽MOU

(台北內科週報第573期/2023年4月10日-2023年4月16日)

【ESG促進平台】台灣的能源絕大部分仰賴進口,2018年度高達97.80%來自進口,可見能源開發的重要性,但先天條件不佳,僅有地照方面有相當展望,近年台灣中油公司更是積極推動綠能與負碳技術研發及產業發展,3月27日與居全球領先地位的地熱公司Ormat-International Inc.(Ormat)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未來將在台灣地熱開發上進行合作,朝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如同指針,淨零時刻不停地逼近,地熱探戡與開發,也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選擇之1(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台灣中油公司表示,Ormat公司營運的地熱電廠位於美國、瓜地馬拉及印尼等地,地熱電廠總建置量約1GW,地熱業務涵蓋探勘、電廠設計、設備製造安裝及電廠營運。此次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台灣中油將提供地熱探勘和鑽井相關經驗,而Ormat公司則提供地熱開發、電廠設計、設備、建造及營運方面的建議和資訊。雙方希望藉此共同尋找地熱合作開發的良好場域,突破台灣地熱探勘與開發的瓶頸。

身為國營企業,台灣中油肩負維護國家能源安全與穩定油氣供應的責任,近年來,也戮力執行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為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更積極推動地熱開發與碳封存等業務,加上擁有數10年的台灣地質探勘與鑽井經驗,可說和Ormat公司在地熱開發專業有良好互補作用,將可締造企業發展雙贏。


燕子湖園區 展現綠能儲能前景

(台北內科週報第572期/2023年4月3日-2023年4月9日)

【產學研連線】綠能與儲能科技,為當前能源轉型很重要的支柱,如何集結同業和異業合作的力量,實賴於資訊整合與利用。3月31日揭幕的「燕子湖ESG低碳綠能園區」,係由由大曜公司與寶電儲能公司攜手成立,並與多家知名企業和專業學術機構成立儲能聯盟,結合各單位在工程、IC設計、工業製造、鋰鐵電池、居家安全等領域專長,以綠色能源和儲能為主題,打造的智慧化綠色園區。今後,期望有更多廠商加入,共同實現對環境永續的承諾。

寶電儲能擁有多項儲能關鍵技術專利,更是國內唯一通過UL、MSHA、BSMI、NFPA及美國國防部等多項國際重要安全認證的公司;大曜公司早期則是從建築起家,逐漸深入居家安全領域,此次與各業界菁英合作,邁入儲能業界,提供各項儲能規劃與銷售服務。

▲大曜公司與寶電儲能公司攜手成立「燕子湖ESG低碳綠能園區」;圖左為大曜呂昌橖董事長,圖右為寶電儲能林文華總經理(照片係大曜公司提供)。

「燕子湖ESG低碳綠能園區」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燕子湖畔,面積達13萬平方公尺,景色優美,花木扶疏,尤其展示出最新科技與永續發展的完美結合。整個園區包含3大區域,即綠能發電區、智慧儲能區和創新產業區;將展示多樣化的綠色能源科技。

綠能發電區由太陽能發電整合儲能系統,可持續發電,並供應園區與周邊地區的電力需求;智慧儲能區則配備了儲能電池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將積極運用技術優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創新產業區更匯聚了多項新創綠能技術,開發出多樣化的綠能產品和服務,大家譽為綠色創新的搖籃。

▲「燕子湖ESG低碳綠能園區」,已盛大揭幕,足見產學研攜手共創永續發展的未來(照片係大曜公司提供)。

該園區內的各種建築設施,都依照綠色概念設計,展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形象,其所提供的智慧化系統能,將協助管理園區的資源,並減少能源浪費。其他綠能技術的運用,更翻轉了灰能時代的固有觀念。此外,為了展示台灣綠色未來的藍圖,該園區將進行多項儲能相關的科技展示、採訪、專業講座及各種研討會等,這些活動將聚焦於綠色能源與儲存技術的發展趨勢、商業機會與實踐經驗等等,旨在推動綠色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普及化。

綠能與儲能為未來能源轉型的關鍵,此次燕子湖園區的開幕,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有鑑於目前台灣缺乏儲能基礎建設,未來的綠能發展必須仰賴儲能方案,該園區將充分發揮了環境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呈現1個前所未有的綠色化、智慧化科技園區,讓各界進一步瞭解台灣在綠能的發展現況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能源轉型 很大部分和海有關

(台北內科週報第572期/2023年4月3日-2023年4月9日)

【產學研連線】3月31日上午,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蒞校專題演講「台灣淨零轉型政策藍圖」,分享我國在2050淨零轉型目標下的各種執行策略,近300位師生踴躍參與。

許泰文校長於致詞時表示,曾次長除擔任經濟部要職,也是台灣電力公司的代理董事長,是能源轉型政策與橋接溝通的重要推手,希望未來海大在能源轉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期望學子增進專業能力,為淨零轉型盡一份心力。

▲曾文生次長表示,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曾文生次長一開場便直言,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特別是在藍色國土的應用,他並表示,未來會需要非常多與地球科學相關的工作,鼓勵海大學子投入再生能源產業。

能源轉型的目的,就是為了減低極端氣候的衝擊,需要快速讓地球降溫,曾文生次長表示,在《巴黎協定》、2021淨零目標宣誓及2022碳邊境調整機制等作為之下,淨零已成為國際共識,主要國家將透過貿易手段影響主權國家加強氣候治理強度,促使各國朝向2050淨零排放邁進,而台灣已於2023年1月10日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正式走入淨零時代,與國際接軌。

▲曾文生次長(第1排左4)蒞校分享淨零轉型策略藍圖,與許泰文校長(第1排左5)及師生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台灣有91%的碳排放量來自於能源排放,包含電力排放(發電廠)與非電力排放(交通運具),曾次長指出,另外為改善製程減少碳排,各種民生用具的電氣化,會使電力需求高度成長,預估2050年會有高達5000億度的需求,同時,台灣的能源有9成以上來自進口,能源系統淨零轉型、也是翻轉依賴進口能源的契機!以離岸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電及碳匯等打造綠能產業生態鏈,增加投資發展綠能產業,減少進口能源及替代化石燃料,並以能源控制相關設備打入國際綠能電力設備市場。

能源產業的各項技術都在發展,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也會與現有產業相互結合,海平面之上與之下都應運用,例如,離岸風機、太陽能光電與海上箱網養殖的結合,曾文生次長也說,他非常看好地熱發電,由於與既有的石化業技術相關,已投入相當多資源,尤其是探勘技術,在碳封存上也同樣重要。

此外,他強調著說,未來能源產業會占有15-20%的GDP,會是相當好的產業發展,非常鼓勵海大學子投入。


海大藍海講座 引領學子築夢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逐夢築夢】年輕人的未來,從這幾年的趨勢發展已可看得出來,無可不認的是,在和淨零排放有關的事務上,以台灣而言,綠電又展於很重要的地位。最近,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林法正院長蒞校專題演講:「以智慧電網達成綠能高滲透率」,分享我國能源政策與能源轉型執行策略,引起學子莫大興趣和關注。對於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占比,並發展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等前瞻科技技術,以達到穩定供電,邁向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講解得很詳盡。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林法正院長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並曾任國科會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1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以及第2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等要職;林院長在國家智慧電網貢獻卓著,在學術表現也非常傑出,希望同學可以從講座中學到講者的實務經驗與如何克服困難。

▲林法正院長分享「我國能源政策及能源轉型執行策略」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當天的主要演講內容如下:

一、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同時,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但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海大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研院林法正院長分享國家能源永續發展策略(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二、為克服綠能高滲透率造成的問題,需要許多智慧電網的前瞻技術,如智慧調度、儲能、彈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微電網、電網數位化、再生能源預測、資源整合強化等,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且必須要大量佈建。未來在智慧電網整體規劃方案中所需的相關商品與技術,本土廠商的技術水平及商品規格是否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國內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來協助廠商完成相關技術的研發,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也鼓勵海大具有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等專業背景的學生投入。

三、台灣與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係《增氣、減煤、展綠、減核》同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產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性,台電未來也會需要很多管理能源系統的人才,期能透過學界與研究單位技術團隊協助開發所需要前瞻技術,並培育專業研發人才,以達到國家能源政策的永續發展。


簡又新宏觀視野 放眼修法之後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獨家專訪】1月10日,立法院正式3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2月15日經總統正式公告後,將開啟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的新階段,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1部橫跨數10年的法律或許無法將細節訂定清楚,未來也存在許多變數,但最重要的是掌握清楚方向,未來子法的訂立與監督機構作為更是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舉辦研討會、邀請行政及立法對產學與各界,暢談規劃和交流溝通的最重要原因」。

新近帶領團隊舉辦「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的簡又新董事長,30幾年前,行政院正式設立環境保護署之始,便由他出任署長,也開啟了他終身不變的志業。16年前,他更膺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之職,且帶領著年輕人組成的團隊,1年可以舉辦超過200場的各種促進活動。尤其令人敬服的是,他個人行動力之快,連比他年輕的人都跟不上。不只身兼中廣「當地球發燒時」廣播節目主持人,而且為新聞媒體寫專欄、時評,又到各級學校和企業講演,同時還出國參加各類永續發展會議。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與談嘉賓合影;(左起)歐嘉瑞秘書長、洪申翰立委、陳椒華立委、莊銘池執秘、王彬墀副執行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使產學政研能夠同心協力邁向2030、2050,這位具有宏觀視野,又具豐富學養與經驗的領導人物對此表示,「企業著手淨零轉型,在過去是有做有加分,而現在對企業來說更像是資格考,除了政府增加自產再生能源,也提供具體輔導措施:碳估算工具、碳盤查基礎課程,及相關輔導機制等,協助產業面對當前的國際競爭壓力。學界方面,已同時在開源及節流方面進行研發,如地熱發電、海洋能、生質能,以及CCUS(碳捕捉封存利用)、最新節能減碳技術等。透過產業積極進行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減少排碳,也能降低我國過度依賴進口能源,進而降低能源風險發生」。

站在國際的角度,現任無任所大使的簡又新博士說:「這是完全國際化的立法內容,與國際百分之百連動,台灣如未跟上趨勢,很可能未來在國際經爭上會大幅落後。」他也強調地表示,「根據最近國際對於碳邊境調整機制又有新的規定,除了原先的鋼鐵水泥、化肥等產業,現在螺絲螺帽的公司也列入範圍內,這對台灣的影響不小,因為螺絲螺帽普遍為中小企業,意味著以大帶小的速度可能也快跟不上國際變化速度。」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簡又新大使(中)與蔡玲儀處長(左)及歐嘉瑞秘書長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簡大使認為,「從立法院通過此法的幾個特徵可以觀察的出來,單一法案時程跨距達30年之久,在過去非常罕見,立法院將2050淨零路徑的期程排定得很清楚,包括能源轉型、生產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不僅包含層面非常廣泛,深度也非常之深,進入到生活圈、生產圈、社會組成方面等,幾乎是全方位的淨零轉型,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也是創造更多綠色成長契機,企盼全民都要投入,在心態上及行動面都要做好邁向2050的準備。」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行政院環保署蔡玲儀處長演說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不可諱言的是,以現況而言,對2030目標已有所落後,尤其產業界更為緊張,簡又新大使說:「以2005年為基準,在2030年減碳24±1%的目標,雖然也遭受很多批評,認為減碳政策目標,難以引導淨零轉型的投資、帶動企業積極減碳,但即便是尚顯保守的目標,目前的進度也不甚樂觀。這也是我們為呼應聯合國與國際2030減碳目標,矢志讓組織總部和辦公室據點於203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在去年結合各界力量,組成『淨零排放聯盟』,以號召各大組織、企業的總部和辦公室,經由『承諾』及『達成』兩階段方式,推廣淨零排放概念。也唯有以積極的行動落實,並從做中學,才能因應人類有史以來未曾面對的氣候變局,希望有更多的產業界起而效尤,一起努力!」


COP27後 應快建立公眾學習平台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月14日)

【本報社評】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落幕,雖無重大決議,但引起國內各界的關注,如何來審視與調整當前的淨零轉型策略,是1項很重要的工作!

過去,有1句老話說:「上有政策,則下有對策」,意思是說,政府釐定政策往往見樹不見林,使政策未能顧及中長期發展,只好民間自己找對策了。而在今天,我們發現對攸關「永續發展」如此重大議題,必須著重於「轉型策略」。即使國發會在3月底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藍圖」,已明訂「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策略,不過卻以「科技研發」、「氣候法制」為兩大治理基礎,殊不知「徒法不足以自行」,並且科技研發既不能救急,更無法救窮!

▲聯合國COP27氣候峰會日前在埃及紅海度假勝地夏姆錫克揭幕(圖係取自路透社)。

如何救急?我們認為,必須先瞭解自身問題的所在,不能只發布行政法規要人民遵從,卻沒有為人民解決問題。今天的「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政府做了哪些事情?更令人憂心的是,「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連企業想起步都還看不清到路在那裡!難道只能「摸石頭過河」嗎?

事實上,轉型策略分開看有4大工作,可是在落實方面卻是1個整體。換言之,任何人或組織要轉型,莫不是從「學習」著手。何況,人類之所以能進步再進步,也莫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既是如此,若要畢其功於一役,則應非從建立「公眾學習平台」著手不可!

在COP27後,怎樣建立「公眾學習平台」呢?卑之無高論,只須整合今日民間的淨零轉型教學資源,並統合物力、財力,且避免華而不實的學習內容,更要活潑化教學方式,也以鼓勵取代鞭策式學習。總之,我們發現,政府8年9000億的淨零轉型預算,係以再生能源及氫能、電網及儲能為重點工作,預算金額分別都超過2,000億元,而卻無預算投入「公眾學習平台」的建立,又如何能實現「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


COP27後 全球淨零趨勢解析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14日)

【ESG促進平台】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落幕,以「一起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核心精神,盼能攜手各方「實踐」氣候承諾,但為期兩週的氣候締約議案陷入膠著,造成閉幕延後兩天,最終通過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在氣候賠償跨出一大步,而針對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等源頭減碳的行動則不足,也令更多人感到失望。

在國內,連續兩天(12月1日、12月2日)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係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國際會議廳熱烈登場。此次研討會共邀請17位剛從COP27會議返台、來自產官學研等不同領域的氣候領袖,分享在埃及的所見所聞、進行跨界的對話交流,解析最新的國際氣候動態及淨零轉型行動。

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致詞時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年年開議,但每隔數年就會產生1次重大的成果,去年在英國舉行,通過很多重要決議。今年由埃及主辦的COP27被稱為是「非洲COP」,比較缺乏重要的決議,惟對於討論多年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做出初步的決議,凸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排除中國、印度以外需要補助的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負有共同但差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而全球碳市場的議題也預期將會對台灣產生較大影響,值得持續追蹤觀察。

外交部連建辰司長致詞時也指出,我政府代表團於COP27會期,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等30個締約方舉辦40餘場高階雙邊會談,充分就「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等議題進行交流;同時共有7個NGO在場內舉辦6場周邊會議,「中鼎教育基金會」更成為我國第11個獲UNFCCC認可的NGO觀察員,充分展現NGOs在氣候高峰會扮演的積極角色與成果。

▲COP27,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中)與群英會,並一起解析「全球淨零新趨勢」(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則透過「決議、倡議、抗議」3大面向來觀察氣候高峰會的樣貌。除了損失與損害基金機制、再次確認1.5℃控溫目標、協商新財務目標、氣候培力行動、全球調適目標、農業與糧食安全、全球盤點等決議外,淨零轉型、漂綠監督機制、青年或氣候正義展館等倡議是較令人注目的焦點,而在特定區域進行的抗議可能進一步成為日後的倡議及決議。

林子倫也歸納分享氣候政治與淨零轉型的7大趨勢,包括氣候變遷從科學議題到政治議程、「去碳化」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版圖、能源轉型、碳定價時代來臨、城市與次國家體系的角色提升、企業扮演關鍵角色,以及新氣候政治崛起等。

面對碳定價時代來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吳奕霖組長表示,巴黎協定第6條(PA Article 6)是COP27其中1個重要焦點。日本、美國是否會創造新的碳市場規模,值得進一步關注。同時,台灣企業邁向淨零轉型,未來如何取得或參與國際碳市場會是1大課題。

此外,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已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如何加大加快氣候行動的力道?台灣綜合研究院顏婉庭組長指出,要達成1.5℃控溫目標,不管是減緩或調適行動,都需要資金、技術的支持及能力的建構,同時要有強化的透明度、私部門參與及國際合作。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趙恭岳執行長建議,「每個氣候衝擊都是在地化、客製化的」,不管是減量或調適行動,都應結合在地化條件再去執行,同時要以自然為本、以科學數據為本等。

環境問題的解決,企業扮演重要的角色。親自率團參加COP27的玉山銀行黃男州董事長認為,善用資金、技術,以及加強國際、公私協力及跨世代合作,才能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與機會。

▲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為各界所矚目(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呼籲多、承諾少、行動慢」,是歐萊德公司葛望平董事長參加COP27的印象。他強調,誠如美國拜登總統所言:「好的氣候政策就是好的經濟政策」,淨零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攸關競爭力,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都可能創造出新經濟物種,如NFT、碳權等,帶來新商業模式。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彭啟明總經理則建議,國際碳權連結、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國內離岸風電、綠色金融等議題有待更多的倡議推動,「台灣一般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度仍不足,需要各界一起合作努力,匯集更多的資源。」

此外,糧食與農業,是另1個在COP27備受關注的主題,台灣在周邊會議中分享建置「農作物天災預警系統」、農業害蟲區域防治等經驗。行政院農委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劉玉文副執行長說:「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調適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她同時談到有關土壤與糧食安全及氣候的「千分之4」倡議、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及森林退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的具體進展。

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比方說肺部、心血管等很多疾病都與空氣汙染有所關聯。「醫院的碳排放量其實很驚人,」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分享,健康照護體系可以透過「領導與治理」、「減緩」、「調適」等三方面採取具體的氣候行動,包括廢棄物分類及回收管理、加強個人綠生活行動等。邁向健康永續,仍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大學李河清教授進一步補充,「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是COP27的關鍵字之1,指涉對象多元、因應對策跨領域,而且在地需要大於全球趨勢。」洪申翰立法委員也指出,臺灣目前正在研擬公正轉型的戰略計畫,並呼籲所有關心氣候變遷的人一起關注《氣候變遷因應法》、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十二項關鍵戰略、第三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等在今年底前的最新進展,共同形塑臺灣氣候行動的新樣貌。


台達和西班牙島嶼政府 談儲能

(台北內科週報第554期/2022年11月17日-2022年11月23日)

【本報訊】自2007年起,台達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定期帶回最新的國際談判動態和減碳知識,協助台灣緩解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衝擊。身為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正式觀察員,台達基金會至今已經累積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主辦或參與了18場交流活動。未來,更將持續透過提升能源效率的技術、厚待自然萬物的復育行動,實踐台達「環保節能愛地球」的經營使命。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7)已於埃及登場,台達今年第15度積極參與,此次以「島嶼」概念策畫雙主軸議題,分別是台達的「氣候減緩措施」與「生態調適理念」向國際發聲。

在11月16日的周邊會議(Side Event)上,與西班牙Balearic和Canary島嶼政府代表,以及美國知名能源智庫RMI的專家,台達以自身的儲能方案與案例回應島嶼能源轉型所面臨的問題,呼應西班牙兩島發展能源轉型的需求,提供強化電網韌性的建構經驗,實體會議同步線上直播,吸引數百位國際氣候意見領袖關注。

▲台達於COP27舉辦周邊會議,與西班牙Balearic和Canary島嶼政府代表,及美國知名能源智庫RMI的專家同台交流(照片係台達基金會提供)。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執行長表示:「隨著再生能源供電占比逐步提高,加速建構更具韌性的分散式能源系統是COP27熱門話題之1,此次周邊會議同台的兩個西班牙島嶼政府代表,不約而同地強調科技是實現能源轉型路徑的必要關鍵,台達身為節能科技的領導者,提出的儲能解決方案具有跳機救援、削峰填谷和解決供電瓶頸等功能,因地制宜協助電網穩定,透過金門和蘭嶼兩個島嶼實際案例向國際分享,如何借科技之力來提升電網韌性。」

周邊會議由台達基金會策題,邀請西班牙島嶼政府互相交流島嶼型能源轉型。Balearic島地方政府副主席暨能源轉型地區部長Pep Malagrava強調,再生能源佔全島電力來源比例要從2030年的35%成長到2050年的100%,這意味著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將以每年增加200MW的速度,在2030年前達到1600MW,需透過創新解決方案,像是將綠氫(Green Hydrogen)應用於儲能系統,或開發新方法使海上風能、波浪成為可利用之綠電。

此外,西班牙Canary島生態氣候和土地規劃局主秘Jose Antonio Valbuena Alonso也分享該島的能源轉型計畫(PTECan),並提出透過電網穩定性分析、預測能源需求、需求管理、分散式發電等方式來最大化再生能源占比,隨著能源計畫也創造了當地就業機會,培養綠領人才,提前預防擺脫能源貧困。

RMI全球南方項目負責人David Gumbs則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小島常處於氣候災害最前線,過去40年間,加勒比海地區因天災損失1400億美元,災變突顯了電網穩定的重要性,亟需強化韌性。RMI作為國際性能源智庫意識到必須支援發展中國家加速能源轉型,才能避免重蹈已開發國家的進程,守護1.5°C的地球升溫底線。


趙鐵頭雄風再起

(曾季隆/撰文)

【特稿】記得10幾年前,在天下雜誌的人物特寫,以「再見了,趙鐵頭」為題的文章,看到文中敘述:「2008年8月20日,趙耀東辭世,他所留下的官格、官德、與官威的典範,是否該被重新喚起?」令人在懷念之餘,對人稱「趙鐵頭」的趙耀東部長昔日風範,興起效法之心志,尤其當前「無德無能」當道,更應重振「趙鐵頭雄風」,讓「淨零轉型服務團」早日成立!

該文指出,「善於辦廠的趙耀東帶兵打仗最重士氣。士氣起來之後,他就強加建立制度,並且積極為企業留下可以永續經營的企業文化。『我所有步驟都是跟打仗一樣,先把軍心建立起來,建立起來後,我才有資本,才能打仗,』趙耀東曾說。他年輕時,每到1個工廠,就觀察工廠廠間的士氣」。

趙部長當年自許是「董事長的董事」,他讓企業負責人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找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如經濟日報過去的1篇社論(題為「懷念鐵頭趙耀東」;刊於2008-09-11/經濟日報)所說:「趙耀東被大家稱為鐵頭,是因他做事如鋼鐵般堅定,不畏強權,不講人情,鐵面無私。而做人固是非、黑白、公私分明、廉潔自持;對人則有柔和的一面,有情有義,樂於助人。他是1位有抱負、使命感,具前瞻性與國際觀的人,眼光看得遠、看得廣,憂患意識特別強。當時雖處威權時代,但他謀國求治心切,積極主動,敢說、敢做、有魄力、有擔當,一切為國家、為人民,無我無私。」這樣的部會領導人,視之今日、實在格外令人懷念!

14年來,「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趙鐵頭最令後人懷念的是,「他在體制外,成立了5個機動小組又稱先鋒隊,包括自動化、能源節約、品質改良、電腦管理及貿易拓展等;其中尤以他從加拿大聘請石滋宜博士回國擔任自動化服務團團長,協助中小企業節省人力,邁向自動化發展,最為有聲有色」。

如今,「淨零排放」如何畢其功於一役?雖一時風雲起,但迄今仍各持1把號各吹各的,特別是產業界,很多企業花費甚多的精神及人力物力,還是無法日起有功,單單參加各種活動已是席不暇暖,談何「產業轉型、能源轉型」?更無法實現「生活轉型、社會轉型」!

任何轉型必然牽涉3管道,也就是要有「學習」、「溝通」、「執行」的管道,否則辦起事情來,左手無法幫右手、上級無法帶領下級,互相之間更無法連成一氣。以今日的情勢,正是沒有人能專責投入,於是,曠時費日難見成果!若能效法趙鐵頭的擔當,「因事用人」、「因人成事」,成立類似「自動化服務團」的「淨零轉型服務團」,以及數個機動小組又稱先鋒隊,在1個號令下分層負責。當然,欲成其事首重「士氣」,服務團的成立重在團長領導。如何覓得今之石滋宜博士,則考驗今之趙鐵頭的敦請工夫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組織ESG關鍵少數

(曾季隆/撰文)

【專論】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深化至每個人、每個家庭,以及透過產政學研各階層的齊心協力,讓整個社會轉型成功。這是很大的工程!如何能夠發揮組織的力量,以期產生轉型的動力,順利的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

企業在今日,聚集了很多人才與資源,對社會是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任何生產力都是靠人做出來的,可是單人難成事、獨木不成林,必須有好的組織才能達成轉型的要求。

過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無任所大使簡又新博士曾在「台北內科週報」撰文指出,「轉型風險,是社會在應對氣候變遷,以及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大致可區分為4種類型」;他專文中所說的「轉型風險」,共有4方面,即「政策與法律的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及「商譽的風險」。

面對著轉型的風險,又該如何因應呢?以前的經濟部領導人、素有「趙鐵頭」之稱的趙耀東部長,他一到經濟部馬上成立了4、5個服務團,如自動化服務團、石化服務團、能源服務團以及預備中的電腦觀念化服務團等等。可見推動任何政策要落實,必須以服務為導向的組織,才能接地氣,而不是冷氣房裡發號司令、看報告的官僚式作風。

▲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圖係取自國發會)。

今天,儘管面對的議題不同,可是談到4大「淨零轉型」,尤其是「產業轉型」,若沒有有力的組織,將空有好的策略卻無法實施以達到目的。當然,組織不在於「人多勢眾」,必須先將關鍵的少數人組織起來,形成共識後,然後依照協議的計畫實施,並因應變化調整,才有可能事半功倍達成目標。對此大工程,亦復如是!

以企業的ESG實踐而論,關鍵少數包括產政學研的菁英,如何形成一體,並成為利人利己跨領域組織,以實踐「以大帶小」策略,那當然和防疫組織不同,不是由中央統籌一切,必須集思廣議形成共識,再依目標管理的精神與原則,才能整合起來為2030、2050目標的達成,而發揮最大擴散的效應。

基於上述的理念,筆者綜合數年來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實地觀察和研究,大膽的建議,ESG關鍵少數的組織如下:一、核心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資訊、觀念溝通及積極推廣),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二、研發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研發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的研發),由政府中堅幹部10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企業界中堅幹部6人、學界6人組成;三、推廣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服務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服務團隊的指導),由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

這3大團隊的成員不能重疊,但可以來自於同1個組織,也就是不必一人兼兩職。和一般組織不同的,其以人際網絡為主,網際網絡的運用為輔,例如,不必透過會議(包括視訊會議)來溝通協調,而是藉成員的相互溝通和實虛整合媒體的運作,來推動以企業ESG為主的「淨零轉型」工作。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