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融資 將促成變革的可能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ESG促進平台】渣打銀行(台灣)韓德聖總經理(Ian Anderson)、渣打銀行亞洲永續金融黃翠芝董事總經理(Tracy Wong Harris)及江彗萍公關行銷長(Jennifer Kang)偕同於3月15日上午,至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拜會,由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代表接待,雙方聚焦於永續金融與淨零轉型相關議題,並就海內外趨勢與經驗交流,希望今後進一步深化合作。

韓總經理闡述在綠色融資中,銀行的角色就是要將投資者託付的資金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他比喻著說,這就像是心臟將血液經由血管輸送至重要的器官中。渣打銀行有1套公開透明的綠色融資框架,承諾2030年前會釋出3000億美元的融資給致力於永續的產業。同時,提供相關誘因、融資、碳額度方案,引導資金至最需要的地方,他強調有資金才有促成變革的可能。

事實上,許多融資措施都是結合與考量當地發展,而量身打造的,例如,就算是國家的淨零目標是2065或甚至2070,在其國家內的企業,若他們的淨零腳步不是跟著國際的2050,而是跟著自己國家的時程,渣打也會非常樂意提供協助,給予優惠的利率政策;因為渣打想成為鼓勵企業的角色。

▲渣打銀行韓德聖總經理(左3)等偕同前來拜會,和簡又新大使(中)就永續金融與淨零轉型相關議題交流,雙方相談甚歡(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雙方交談時,黃董事總經理提到,許多企業淨零的第1步都是從建築物開始-從簡單的節約能源、汰換電器,到比較複雜的工程,他們都有1套翻新融資(Green Retrofitting Finance)可以幫助業主進行能源節約、協助企業淨零轉型。她同時以交通產業為例,包含飛航與海運,渣打也都有1套鼓勵永續行動的融資政策。對於放款的條件,渣打也都採取嚴謹的第3方查核驗證,避免日益嚴重的漂綠問題。

黃董事總經理也分享香港經驗,港府為提倡永續的行動,包含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綠色和永續金融培訓資料庫,統整所有永續金融相關課程。政府也透過綠色和永續金融中心跨界平台開辦了為期三年的「綠色和永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以推動相關工作人士參與。藉由媒合永續課程、提供補助提倡永續。

簡大使非常感謝渣打銀行的分享,也向蒞會嘉賓介紹諸如台灣企業永續推動的契機、多家台灣企業入選DJSI的成果,並介紹了TAISE的工作與教育推廣,期許未來雙方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簡又新宏觀視野 放眼修法之後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本報獨家專訪】1月10日,立法院正式3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2月15日經總統正式公告後,將開啟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的新階段,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1部橫跨數10年的法律或許無法將細節訂定清楚,未來也存在許多變數,但最重要的是掌握清楚方向,未來子法的訂立與監督機構作為更是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舉辦研討會、邀請行政及立法對產學與各界,暢談規劃和交流溝通的最重要原因」。

新近帶領團隊舉辦「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的簡又新董事長,30幾年前,行政院正式設立環境保護署之始,便由他出任署長,也開啟了他終身不變的志業。16年前,他更膺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之職,且帶領著年輕人組成的團隊,1年可以舉辦超過200場的各種促進活動。尤其令人敬服的是,他個人行動力之快,連比他年輕的人都跟不上。不只身兼中廣「當地球發燒時」廣播節目主持人,而且為新聞媒體寫專欄、時評,又到各級學校和企業講演,同時還出國參加各類永續發展會議。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與談嘉賓合影;(左起)歐嘉瑞秘書長、洪申翰立委、陳椒華立委、莊銘池執秘、王彬墀副執行長(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使產學政研能夠同心協力邁向2030、2050,這位具有宏觀視野,又具豐富學養與經驗的領導人物對此表示,「企業著手淨零轉型,在過去是有做有加分,而現在對企業來說更像是資格考,除了政府增加自產再生能源,也提供具體輔導措施:碳估算工具、碳盤查基礎課程,及相關輔導機制等,協助產業面對當前的國際競爭壓力。學界方面,已同時在開源及節流方面進行研發,如地熱發電、海洋能、生質能,以及CCUS(碳捕捉封存利用)、最新節能減碳技術等。透過產業積極進行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減少排碳,也能降低我國過度依賴進口能源,進而降低能源風險發生」。

站在國際的角度,現任無任所大使的簡又新博士說:「這是完全國際化的立法內容,與國際百分之百連動,台灣如未跟上趨勢,很可能未來在國際經爭上會大幅落後。」他也強調地表示,「根據最近國際對於碳邊境調整機制又有新的規定,除了原先的鋼鐵水泥、化肥等產業,現在螺絲螺帽的公司也列入範圍內,這對台灣的影響不小,因為螺絲螺帽普遍為中小企業,意味著以大帶小的速度可能也快跟不上國際變化速度。」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簡又新大使(中)與蔡玲儀處長(左)及歐嘉瑞秘書長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此外,簡大使認為,「從立法院通過此法的幾個特徵可以觀察的出來,單一法案時程跨距達30年之久,在過去非常罕見,立法院將2050淨零路徑的期程排定得很清楚,包括能源轉型、生產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不僅包含層面非常廣泛,深度也非常之深,進入到生活圈、生產圈、社會組成方面等,幾乎是全方位的淨零轉型,淨零轉型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也是創造更多綠色成長契機,企盼全民都要投入,在心態上及行動面都要做好邁向2050的準備。」

▲「解析氣候變遷因應法研討會」中,行政院環保署蔡玲儀處長演說情景(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不可諱言的是,以現況而言,對2030目標已有所落後,尤其產業界更為緊張,簡又新大使說:「以2005年為基準,在2030年減碳24±1%的目標,雖然也遭受很多批評,認為減碳政策目標,難以引導淨零轉型的投資、帶動企業積極減碳,但即便是尚顯保守的目標,目前的進度也不甚樂觀。這也是我們為呼應聯合國與國際2030減碳目標,矢志讓組織總部和辦公室據點於203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在去年結合各界力量,組成『淨零排放聯盟』,以號召各大組織、企業的總部和辦公室,經由『承諾』及『達成』兩階段方式,推廣淨零排放概念。也唯有以積極的行動落實,並從做中學,才能因應人類有史以來未曾面對的氣候變局,希望有更多的產業界起而效尤,一起努力!」


商研院探討 AI淨零管理趨勢

(台北內科週報第558期/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1日)

【ESG促進平台】商業發展研究院已連續5年辦理AI區塊鏈論壇,曾探討DDS數據、量子力學等,今年特別因應2050淨零排放趨勢,由台灣中油公司委託,舉辦「企業ESG轉型關鍵新思維-2022 AI淨零管理趨勢論壇」。

首場於12月13日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主持人商研院張皇珍副院長表示,今年是AI商業新科技世代的正式來臨,企業迎合國際趨勢,生活形式及商業模式,勢必引起大變革,運用得好將可能由逆勢轉成機會,因此特別邀請重量級講師親臨演講,本場論壇重磅邀請到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高雄科技大學電機學院李俊宏院長、春發成牧場李榮春創辦人、經濟部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辦公室王毓萱總監。

▲2022AI淨零管理趨勢論壇高雄場,企業熱情參與,論壇活動討論熱烈圓滿完成(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也是UN/CEFACT認證的ToS專家與大會的個人永久觀察員,他指出,碳市場與碳金融逐漸形成,取得碳權即可賣買交易,因製程不同,其碳排就會有所差異,而碳市場背後其實隱含著淨零排放對企業帶來的新風險與機會;製造者同時也是生產者,資源與資金流向的透明性與可溯源性將支持其循環性(circularity),其透明性需有3方認證,讓資源即是服務,在循環經濟裡加速能源轉型,成為維護氣候行動目標的催化劑。企業可應用AI的圖像分析及辨識,辨識眾多數據分析,達到可溯源循環經濟,亦可將AI應用於節約能源、電網、消費及交易等,ESG及數位轉型相輔相成,Xaas是綠色轉型重要的商業模式,使低碳能源所需關鍵原料能永續經營,優化數位化產品體驗,以驅動企業跨代成長。在經濟方面就能夠產生較大的效益。

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則分享:如何進行使用數據科學平台,讓產品的生命週期(LCA)變成可持續性數據,高質量的LCA數據對於涵蓋範疇2和範疇3的排放,以及遵守國際公認的報告標準的要求至關重要,在數據科學平台中可進行LCA智慧計算,並經過認證後可自動計算LCA結果,形成可視化LCA建模。

李俊宏院長表示,將AI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咖啡產業辨識,透過網路和App在供應鏈上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數位指紋,未來將透過咖啡電子鼻來掌握產業數位趨勢,透過數位轉型達成淨零轉型。李榮春創辦人以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為主軸,提到產品可透過數據監控、系統監控、共享、修復翻新再製造,達到資源再生,形成循環生產價值較高的產品並與大數據設備測器模組整合於遠端控制平台。王毓萱總監以綠色循環產業永續創新應用為主題,提到發展環環經濟之策略需要關鍵技術、材料產品革新,提升服務模式與消費行為,未來將透過材料研發創新,達成產業永續創造產業美好未來。

▲現場貴賓合照(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最後,由張皇珍副院長主持,以「企業如何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為主題進行探討,她表示,AI、區塊鏈是驅動經濟的重要科技動力,隨著碳管理範疇擴大到整個供應鏈,「可溯源」與「透明度」為產品與服務排碳資訊的信任基礎。透過AI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企業導入數位化管理平台,使碳排數據具年度可比性,可準確掌握各環節的碳排數據,達到溯源管理的數據品質管控,提升治理能力。

再者,張皇珍說,愈低碳的企業將擁有愈高的市場溢價能力,碳排放的減少一部份是來自製程轉型,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創意-運用循環經濟,例如塑膠回收再製造、改變原料取得、農業廢棄物如甘蔗渣、咖啡渣等經過專業技術處理再利用等。減碳要從產品生命週期進行思考,從搖籃到墳墓,首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瞭解主要排放端,其次要跟著客戶需求,從供應鏈思考減碳。


COP27後 應快建立公眾學習平台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月14日)

【本報社評】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落幕,雖無重大決議,但引起國內各界的關注,如何來審視與調整當前的淨零轉型策略,是1項很重要的工作!

過去,有1句老話說:「上有政策,則下有對策」,意思是說,政府釐定政策往往見樹不見林,使政策未能顧及中長期發展,只好民間自己找對策了。而在今天,我們發現對攸關「永續發展」如此重大議題,必須著重於「轉型策略」。即使國發會在3月底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藍圖」,已明訂「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策略,不過卻以「科技研發」、「氣候法制」為兩大治理基礎,殊不知「徒法不足以自行」,並且科技研發既不能救急,更無法救窮!

▲聯合國COP27氣候峰會日前在埃及紅海度假勝地夏姆錫克揭幕(圖係取自路透社)。

如何救急?我們認為,必須先瞭解自身問題的所在,不能只發布行政法規要人民遵從,卻沒有為人民解決問題。今天的「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政府做了哪些事情?更令人憂心的是,「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連企業想起步都還看不清到路在那裡!難道只能「摸石頭過河」嗎?

事實上,轉型策略分開看有4大工作,可是在落實方面卻是1個整體。換言之,任何人或組織要轉型,莫不是從「學習」著手。何況,人類之所以能進步再進步,也莫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既是如此,若要畢其功於一役,則應非從建立「公眾學習平台」著手不可!

在COP27後,怎樣建立「公眾學習平台」呢?卑之無高論,只須整合今日民間的淨零轉型教學資源,並統合物力、財力,且避免華而不實的學習內容,更要活潑化教學方式,也以鼓勵取代鞭策式學習。總之,我們發現,政府8年9000億的淨零轉型預算,係以再生能源及氫能、電網及儲能為重點工作,預算金額分別都超過2,000億元,而卻無預算投入「公眾學習平台」的建立,又如何能實現「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


COP27後 全球淨零趨勢解析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14日)

【ESG促進平台】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落幕,以「一起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核心精神,盼能攜手各方「實踐」氣候承諾,但為期兩週的氣候締約議案陷入膠著,造成閉幕延後兩天,最終通過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在氣候賠償跨出一大步,而針對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等源頭減碳的行動則不足,也令更多人感到失望。

在國內,連續兩天(12月1日、12月2日)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係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國際會議廳熱烈登場。此次研討會共邀請17位剛從COP27會議返台、來自產官學研等不同領域的氣候領袖,分享在埃及的所見所聞、進行跨界的對話交流,解析最新的國際氣候動態及淨零轉型行動。

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致詞時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年年開議,但每隔數年就會產生1次重大的成果,去年在英國舉行,通過很多重要決議。今年由埃及主辦的COP27被稱為是「非洲COP」,比較缺乏重要的決議,惟對於討論多年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做出初步的決議,凸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排除中國、印度以外需要補助的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負有共同但差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而全球碳市場的議題也預期將會對台灣產生較大影響,值得持續追蹤觀察。

外交部連建辰司長致詞時也指出,我政府代表團於COP27會期,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等30個締約方舉辦40餘場高階雙邊會談,充分就「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等議題進行交流;同時共有7個NGO在場內舉辦6場周邊會議,「中鼎教育基金會」更成為我國第11個獲UNFCCC認可的NGO觀察員,充分展現NGOs在氣候高峰會扮演的積極角色與成果。

▲COP27,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中)與群英會,並一起解析「全球淨零新趨勢」(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則透過「決議、倡議、抗議」3大面向來觀察氣候高峰會的樣貌。除了損失與損害基金機制、再次確認1.5℃控溫目標、協商新財務目標、氣候培力行動、全球調適目標、農業與糧食安全、全球盤點等決議外,淨零轉型、漂綠監督機制、青年或氣候正義展館等倡議是較令人注目的焦點,而在特定區域進行的抗議可能進一步成為日後的倡議及決議。

林子倫也歸納分享氣候政治與淨零轉型的7大趨勢,包括氣候變遷從科學議題到政治議程、「去碳化」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版圖、能源轉型、碳定價時代來臨、城市與次國家體系的角色提升、企業扮演關鍵角色,以及新氣候政治崛起等。

面對碳定價時代來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吳奕霖組長表示,巴黎協定第6條(PA Article 6)是COP27其中1個重要焦點。日本、美國是否會創造新的碳市場規模,值得進一步關注。同時,台灣企業邁向淨零轉型,未來如何取得或參與國際碳市場會是1大課題。

此外,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已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如何加大加快氣候行動的力道?台灣綜合研究院顏婉庭組長指出,要達成1.5℃控溫目標,不管是減緩或調適行動,都需要資金、技術的支持及能力的建構,同時要有強化的透明度、私部門參與及國際合作。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趙恭岳執行長建議,「每個氣候衝擊都是在地化、客製化的」,不管是減量或調適行動,都應結合在地化條件再去執行,同時要以自然為本、以科學數據為本等。

環境問題的解決,企業扮演重要的角色。親自率團參加COP27的玉山銀行黃男州董事長認為,善用資金、技術,以及加強國際、公私協力及跨世代合作,才能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與機會。

▲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為各界所矚目(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呼籲多、承諾少、行動慢」,是歐萊德公司葛望平董事長參加COP27的印象。他強調,誠如美國拜登總統所言:「好的氣候政策就是好的經濟政策」,淨零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攸關競爭力,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都可能創造出新經濟物種,如NFT、碳權等,帶來新商業模式。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彭啟明總經理則建議,國際碳權連結、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國內離岸風電、綠色金融等議題有待更多的倡議推動,「台灣一般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度仍不足,需要各界一起合作努力,匯集更多的資源。」

此外,糧食與農業,是另1個在COP27備受關注的主題,台灣在周邊會議中分享建置「農作物天災預警系統」、農業害蟲區域防治等經驗。行政院農委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劉玉文副執行長說:「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調適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她同時談到有關土壤與糧食安全及氣候的「千分之4」倡議、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及森林退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的具體進展。

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比方說肺部、心血管等很多疾病都與空氣汙染有所關聯。「醫院的碳排放量其實很驚人,」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分享,健康照護體系可以透過「領導與治理」、「減緩」、「調適」等三方面採取具體的氣候行動,包括廢棄物分類及回收管理、加強個人綠生活行動等。邁向健康永續,仍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大學李河清教授進一步補充,「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是COP27的關鍵字之1,指涉對象多元、因應對策跨領域,而且在地需要大於全球趨勢。」洪申翰立法委員也指出,臺灣目前正在研擬公正轉型的戰略計畫,並呼籲所有關心氣候變遷的人一起關注《氣候變遷因應法》、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十二項關鍵戰略、第三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等在今年底前的最新進展,共同形塑臺灣氣候行動的新樣貌。


組織ESG關鍵少數

(曾季隆/撰文)

【專論】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深化至每個人、每個家庭,以及透過產政學研各階層的齊心協力,讓整個社會轉型成功。這是很大的工程!如何能夠發揮組織的力量,以期產生轉型的動力,順利的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

企業在今日,聚集了很多人才與資源,對社會是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任何生產力都是靠人做出來的,可是單人難成事、獨木不成林,必須有好的組織才能達成轉型的要求。

過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無任所大使簡又新博士曾在「台北內科週報」撰文指出,「轉型風險,是社會在應對氣候變遷,以及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大致可區分為4種類型」;他專文中所說的「轉型風險」,共有4方面,即「政策與法律的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及「商譽的風險」。

面對著轉型的風險,又該如何因應呢?以前的經濟部領導人、素有「趙鐵頭」之稱的趙耀東部長,他一到經濟部馬上成立了4、5個服務團,如自動化服務團、石化服務團、能源服務團以及預備中的電腦觀念化服務團等等。可見推動任何政策要落實,必須以服務為導向的組織,才能接地氣,而不是冷氣房裡發號司令、看報告的官僚式作風。

▲要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在策略上必須實踐「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圖係取自國發會)。

今天,儘管面對的議題不同,可是談到4大「淨零轉型」,尤其是「產業轉型」,若沒有有力的組織,將空有好的策略卻無法實施以達到目的。當然,組織不在於「人多勢眾」,必須先將關鍵的少數人組織起來,形成共識後,然後依照協議的計畫實施,並因應變化調整,才有可能事半功倍達成目標。對此大工程,亦復如是!

以企業的ESG實踐而論,關鍵少數包括產政學研的菁英,如何形成一體,並成為利人利己跨領域組織,以實踐「以大帶小」策略,那當然和防疫組織不同,不是由中央統籌一切,必須集思廣議形成共識,再依目標管理的精神與原則,才能整合起來為2030、2050目標的達成,而發揮最大擴散的效應。

基於上述的理念,筆者綜合數年來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實地觀察和研究,大膽的建議,ESG關鍵少數的組織如下:一、核心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資訊、觀念溝通及積極推廣),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二、研發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研發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的研發),由政府中堅幹部10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企業界中堅幹部6人、學界6人組成;三、推廣團隊(主要工作為整合服務資訊、溝通平台建置與維護管理,及解決方案服務團隊的指導),由由企業界10人、政府中堅幹部6人、大學院校教授6人、法人研究機構8人組成。

這3大團隊的成員不能重疊,但可以來自於同1個組織,也就是不必一人兼兩職。和一般組織不同的,其以人際網絡為主,網際網絡的運用為輔,例如,不必透過會議(包括視訊會議)來溝通協調,而是藉成員的相互溝通和實虛整合媒體的運作,來推動以企業ESG為主的「淨零轉型」工作。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