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促進平台】「2050淨零排放」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標,要達到碳中和,綠電雖然是關鍵的因素之1,但是「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更是視為邁向淨零排放的最後1哩路。為協助業界瞭解CCUS技術的全球專利布局,智慧財產局整理分析CCUS專利申請的趨勢與各國申請人專利布局的情形,提供產業界參考運用。
陳副主委亦率我國CES代表團於展會期間,赴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瑞士、法國及荷蘭新創國家館觀摩交流,其中特別與法國及加拿大代表團舉行雙邊會議,就雙方科技產業最新發展趨勢、未來可能之合作方向等議題交換意見,我方亦特別邀請法、加、瑞士等國之智慧創新及淨零排放領域新創團隊,來臺參加10月份舉行的「科技創新卓越獎TIE Award 2023」,屆時也將協助優秀國際團隊來臺落地、深化商業鏈結。
國科會產學及園區業務處許增如處長也提到,各國生活逐漸回歸常軌,今年CES展出規模及熱烈程度也較去年有顯著提升,這次大會的主題「Be In It」描繪出疫後新時代的態樣,象徵新科技融入於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翻轉我們對未來的想像。
此外,台達呼應全球控制升溫 1.5°C的減排路徑,訂定2050年全球據點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的長期策略與目標,於日前正式通過科學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認可,成為亞洲高科技硬體設備產業首家、全球第125家通過SBTi Net Zero目標審查的企業**;台達亦訂定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21年減量90%的短期目標,較SBTi要求的1.5°C減排路徑-2030年減量42%更為積極。
台達周志宏永續長表示,台達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積極參與國際永續倡議,並藉由自主節能、太陽能自發自用及購買綠電或憑證等做法,在日常營運中落實節能減碳,2021年碳密集度較2014年下降71%,提前4年達成原訂2025年碳密集度下降56.6%的科學減碳目標(SBT),亦進一步加入Business Ambition for 1.5°C行動,承諾以1.5°C減排路徑進行內部深度去碳管理與低碳轉型,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透過與價值鏈夥伴合作,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首場於12月13日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主持人商研院張皇珍副院長表示,今年是AI商業新科技世代的正式來臨,企業迎合國際趨勢,生活形式及商業模式,勢必引起大變革,運用得好將可能由逆勢轉成機會,因此特別邀請重量級講師親臨演講,本場論壇重磅邀請到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高雄科技大學電機學院李俊宏院長、春發成牧場李榮春創辦人、經濟部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辦公室王毓萱總監。
Fraunhofer IBP Daniel Wehner顧問則分享:如何進行使用數據科學平台,讓產品的生命週期(LCA)變成可持續性數據,高質量的LCA數據對於涵蓋範疇2和範疇3的排放,以及遵守國際公認的報告標準的要求至關重要,在數據科學平台中可進行LCA智慧計算,並經過認證後可自動計算LCA結果,形成可視化LCA建模。
【ESG促進平台】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落幕,以「一起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核心精神,盼能攜手各方「實踐」氣候承諾,但為期兩週的氣候締約議案陷入膠著,造成閉幕延後兩天,最終通過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在氣候賠償跨出一大步,而針對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等源頭減碳的行動則不足,也令更多人感到失望。
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致詞時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年年開議,但每隔數年就會產生1次重大的成果,去年在英國舉行,通過很多重要決議。今年由埃及主辦的COP27被稱為是「非洲COP」,比較缺乏重要的決議,惟對於討論多年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做出初步的決議,凸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排除中國、印度以外需要補助的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負有共同但差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而全球碳市場的議題也預期將會對台灣產生較大影響,值得持續追蹤觀察。
全球能源獎鼓勵各國提出解決環境與能源問題之創新專案,也號召更多企業投入綠色商品研發,去年得獎者包含德國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公司(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的再生能源的電熱儲能(Electric Thermal Energy Storage;ETES)系統以及盎格魯比利時公司(Anglo Belgian Corporation)的氫雙燃料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