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 獨木舟挑戰基隆嶼

(台北內科週報第580期/2023年5月29日-2023年6月4日)

【逐夢築夢】在畢業時節,台灣海洋大學舉辦「畢業生獨木舟挑戰基隆嶼」活動,展現海大畢業生親海、知海、愛海的精神。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這次活動是睽違兩年再度舉辦,5月22日清晨總計近60名海大學生,包含40名經歷兩個月集訓的畢業生,從海洋大學小艇碼頭出發,乘風破浪航向基隆嶼,於海面環島一周後成功折返。來回12公里的航程,象徵海大畢業生向人生下1階段勇敢航行。

▲海大畢業生勇於自我挑戰,並感受母校帶給他們的滿滿祝福(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

海大「畢業生獨木舟挑戰基隆嶼」活動,從2013年開辦,每年吸引超過百名學生爭取報名機會,獲選的40名應屆畢業生,需經歷兩個月集訓,除了得具備開放水域的操槳與航行能力,克服暈船等症狀外,還需接受翻船復位與脫離及航行耐力訓練。凡通過體能測驗後,才能夠獲得上船挑戰來回基隆嶼的機會。今年挑戰活動更藉怡人的天候和海象,首度挑戰航向基隆嶼同時繞島1周,是歷年挑戰活動中航程最遠的1次。透過完整訓練與成功挑戰基隆嶼的經驗,海大畢業生展現勇於挑戰自我,積極懷抱大自然的精神。

▲海大畢業生展現勇於挑戰自我、積極懷抱大自然的精神(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

海大冉繁華副校長表示,海洋大學是全台海洋相關學術領域研究最完整的大學。受惠於海大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並推廣各項水上活動。畢業前夕舉辦充滿海洋味的畢業活動,讓畢業生自我挑戰,划獨木舟航向基隆嶼,充分表現親海、愛海、敢於冒險的海洋精神,感受海大帶給畢業生未來面對挑戰時的滿滿祝福。

▲海大體育室黃智能主任於活動尾聲,頒贈「挑戰成功證書」予挑戰基隆嶼成功的海大畢業生(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

體育室黃智能主任,更於活動尾聲頒贈「挑戰成功證書」予挑戰基隆嶼成功的海大畢業生。他並表示,畢業生划獨木舟挑戰基隆嶼是海大特有的傳統,活動能順利舉辦,除了需要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默契以及水域活動能力,還需要天候、海流、漲退潮等諸多要素的配合,而這次活動的能順利辦理,足以顯示海大人與海共生、共好的展現。他期待今後划獨木舟挑戰基隆嶼的傳統能夠延續,為1屆又1屆的海大人,留下獨有的海洋記憶。


海大與鴻海攜手 復育海底生態

(台北內科週報第575期/2023年4月24日-2023年4月30日)

【產學研連線】鴻海預計在3年內投入2,500萬元,與海大一起推動廢棄建材回收再製成魚礁、藻礁,復育海底生態,以提升生物多樣性,讓陸上廢棄物轉化成有用的海洋資源,未來雙方也會透過多項合作計畫為永續生態盡一份心力,雙方已於4月19日簽署「永續海洋-循環資源」產學合作備忘錄(MOU),今後將共同致力於海洋環保與循環資源永續利用。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珊瑚礁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監控指標之1,亦提供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現今已面臨生存危機,而海大和鴻海的合作將能加速推動珊瑚礁保育相關計畫,例如環境生態調查、種苗繁殖及復育等,致力於促進海底生態的復甦與發展。

▲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和鴻海的合作,將能加速推動珊瑚礁保育相關計畫(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這次合作項目,涵蓋廢棄建材回收再製魚礁和藻礁、珊瑚資源調查,以及復育技術開發、減碳新技術研發、海洋塑膠微粒監測與回收技術、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用於生醫領域等多項環保永續計畫,雙方從去年就已展開合作,並且透過海大的教育課程,讓鴻海的同仁與眷屬親子也共同參與永續海洋的計畫。

鴻海科技集團巫俊毅發言人強調,「鴻海這次與台灣海洋大學合作,將以循環經濟理念為基礎,推動環保產品、生態復育、綠能減碳等環境永續措施,深耕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並將透過創意DIY等手作教育,將海洋環境永續之知識種子深耕,讓大家瞭解永續海洋、維護海洋生態之重要性。」

海大與鴻海的海洋永續計畫中,其中1項就是與新北市及基隆市在地的廢建材回收廠商合作,透過有系統的回收體系,結合法國3D列印技術,將廢建材轉化成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魚礁、藻礁並投放於海中,改善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達到培育生物資源,增進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海大與鴻海攜手,透過3D列印技術,將廢棄物轉換成更合適海洋生物生存的人工魚礁、藻礁(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這項合作希望改變傳統的人工魚礁直接使用原生廢棄物,將水泥、船舶、鋼鐵、電桿、輪胎等投入海中的方式,而將廢棄物轉換成特殊設計的人工魚礁,提升生物相容性,使原本荒蕪的海床改造成更友善海洋生物的環境。為了讓魚群有隱蔽的棲息空間暢遊,採用多孔洞結構設計,並模擬自然珊瑚礁的表面質地,讓其它生物可以寄居依附在表面。未來也可因應不同海洋環境,做不同的藻礁、魚礁型態調整,簡而言之,就是為海洋生物客製化1個家,更適合他們居住。

洪榮聰環保長表示,「鴻海在落實企業永續經營的理念中,一直不斷思索如何更積極的參與生態保育。我們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中,挑選SDG 14保育海洋生態、SDG 15保育陸域生態、SDG 17多元夥伴關係著手,從鴻海總部所在地做起,採取具體行動,將陸上建築廢棄物轉化為復育臺灣原生物種的海底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並創造海洋碳匯,以實現對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責任。」


謝立功學者本色 暢談智庫功能

(台北內科週報第574期/2023年4月17日-2023年4月23日)

【本報專訪】智庫(think tank),常常以「基金會」、「研究所」、「研討會」、「論壇」、「學會」或「協會」等來稱呼,究竟它具有什麼功能?為什麼有這樣多不同的稱呼?尤其,在2024年大選將屆,它扮演是什麼角色,又有怎樣的影響力?實在令人好奇!

現任「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副理事長的謝立功博士,曾任台灣民眾黨秘書長、國安會諮委、內政部移民署長、美國華府智庫移民政策研究中心(MPI)的訪問學者、行政院人口販運會報委員、中國國民黨籍基隆市長候選人、台灣透明組織常務理事、海大海洋法政學院院長候選人、海大海洋法政學士學程教授、警大國境警察系主任等,可見他雖涉足黨政界,但仍然是學者本色,進「廚房」卻沒沾染滿身的油煙,是很多學者樂於接近的對象。

▲謝立功博士仍然是學者本色,進「廚房」卻沒沾染滿身的油煙,是很多學者樂於接近的對象(照片係謝立功博士提供)。

對於參與智庫的經驗,謝立功博士說:「我過去曾擔任國民黨、民眾黨智庫職務,其他智庫活動也曾參與。智庫,或許有政黨屬性,但必須以民眾福祉為最優先考慮,相信能秉持無我、無私理念,提供以全民利益為依歸的政策建言,必能爭取最大多數人的認同,也將是該智庫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對該政黨候選人能提供最大的幫助」。

隨後,謝立功補充著說:「曾經,參訪美國華府智庫移民政策研究中心(MPI)和新加坡的一些智庫,針對特定議題,若有學有專精學者、實務經驗專家等人才,長期從事研究的智庫,其所出版的刊物、書籍,必有相當的公信力與說服力,但若是為參選某公職(例如總統、縣巿長),臨時組成的智庫團隊,因倉促成軍,內容通常不夠深入,只能說是應付選民」。

▲謝立功博士(第1排左1)曾擔任國民黨、民眾黨智庫職務,其他智庫活動也曾參與(照片係謝立功博士提供)。

現在的選舉在策略上,總是各路人馬都要具備,也各有各的管道通向選民,並且影響民眾的投票趨向,其中,透過學者的社會領袖角色,是很有左右選情的管道,在論述方面更是「火力十足」!對此,謝立功表示,「學者的政治立場定有不同,不必擔心偏頗,海納百川、廣納各界意見,再加以綜合分析研判,即便是偏頗的意見,也能透過專業去蕪存菁」。他的這等看法,也讓他較少捲入爭議!

2024大選距今只有9個多月的此刻,各政黨無不透過不同管道來影響民眾,希望在選戰中取得勝利,但是對民眾而言,大家關心的是未來生活是不是過得更好,如何在選舉中選對的人,就需要真正不受政黨左右的學者專家的建言,那麼,智庫要怎樣才能讓民眾信呢?謝立功說:「智庫的存在不是一時的,以長期來說,建立口碑很重要。智庫要贏得社會大眾的信賴,就不應流於口水戰,反而應先找出民眾最關注的議題,並提供解決方案」。


能源轉型 很大部分和海有關

(台北內科週報第572期/2023年4月3日-2023年4月9日)

【產學研連線】3月31日上午,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蒞校專題演講「台灣淨零轉型政策藍圖」,分享我國在2050淨零轉型目標下的各種執行策略,近300位師生踴躍參與。

許泰文校長於致詞時表示,曾次長除擔任經濟部要職,也是台灣電力公司的代理董事長,是能源轉型政策與橋接溝通的重要推手,希望未來海大在能源轉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期望學子增進專業能力,為淨零轉型盡一份心力。

▲曾文生次長表示,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曾文生次長一開場便直言,台灣能源轉型要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跟「海」有關,特別是在藍色國土的應用,他並表示,未來會需要非常多與地球科學相關的工作,鼓勵海大學子投入再生能源產業。

能源轉型的目的,就是為了減低極端氣候的衝擊,需要快速讓地球降溫,曾文生次長表示,在《巴黎協定》、2021淨零目標宣誓及2022碳邊境調整機制等作為之下,淨零已成為國際共識,主要國家將透過貿易手段影響主權國家加強氣候治理強度,促使各國朝向2050淨零排放邁進,而台灣已於2023年1月10日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正式走入淨零時代,與國際接軌。

▲曾文生次長(第1排左4)蒞校分享淨零轉型策略藍圖,與許泰文校長(第1排左5)及師生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台灣有91%的碳排放量來自於能源排放,包含電力排放(發電廠)與非電力排放(交通運具),曾次長指出,另外為改善製程減少碳排,各種民生用具的電氣化,會使電力需求高度成長,預估2050年會有高達5000億度的需求,同時,台灣的能源有9成以上來自進口,能源系統淨零轉型、也是翻轉依賴進口能源的契機!以離岸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電及碳匯等打造綠能產業生態鏈,增加投資發展綠能產業,減少進口能源及替代化石燃料,並以能源控制相關設備打入國際綠能電力設備市場。

能源產業的各項技術都在發展,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也會與現有產業相互結合,海平面之上與之下都應運用,例如,離岸風機、太陽能光電與海上箱網養殖的結合,曾文生次長也說,他非常看好地熱發電,由於與既有的石化業技術相關,已投入相當多資源,尤其是探勘技術,在碳封存上也同樣重要。

此外,他強調著說,未來能源產業會占有15-20%的GDP,會是相當好的產業發展,非常鼓勵海大學子投入。


海大國際學術交流 獲南非肯定

(台北內科週報第571期/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產學研連線】積極與世界各國政府維繫良好互動,以海洋學術走向世界的台灣海洋大學,於3月22日接待南非政府駐台聯絡辦事處安德漢(Hugh Graham Anderson)代表帶領的參訪團。

當天,台灣海洋大學團隊與南非參訪團,針對諸多海洋大學的優勢研究領域商談合作事宜,包括循環經濟及資源永續發展與利用等重大議題,雙方期待透過此次會談,作為日後深化合作的契機,以吸引更多來自南非的優秀學子,加入海洋大學學研行列,並投入發展海洋產業。

▲南非駐台聯絡辦事處安德漢代表(左)於參訪海大時,肯定台灣與南非經貿活動上長期來堅定的夥伴關係(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南非是非洲南方最大經濟體,三面環海,國際海事組織2012年(IMO)於南非最大港口開普敦通過《開普敦協定》(CTA),當中除規範漁船標準,更訂立了保護船員安全及提供漁業公平競爭環境的多項國際法規。

眾多因素再再展現南非與海洋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安德漢代表肯定台灣與南非經貿活動上、長期來堅定的夥伴關係,尤其在機械、電機設備、汽車零組件等產業都有密切往來,他更表示,南非辦事處樂於協助海大與納爾遜.曼德拉大學(Nelson Mandela University)、夸祖魯-納塔爾大學(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等南非重點學府建立研究、人才培育等多方面的合作關係。

▲安德漢代表(右3)帶領參訪團赴海大拜會行政與教學團隊(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大顧承宇副校長非常歡迎各國政府與大學和海大建立長期的學術與師生交流,並於會中向安德漢代表介紹該校完整的獎學金資訊,他說,台灣海洋大學提供友善的全英語專業領域課程,以及良好的生活輔助,期待相關獎學金計畫,能鼓勵南非及各國有志投入海洋產業的中學生,以海大為志願提升專業素養,未來赴海大深造,攜手貢獻海洋專業達成環境永續,進而強化與各國、各校間穩定的合作關係。


海大國際學術合作 喜獲新夥伴

(台北內科週報第570期/2023年3月20日-2023年3月26日)

【產學研連線】台灣海洋大學推展國際學術合作,迎接未來智慧共榮新趨勢,更於3月17日與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JIT)簽署合作備忘錄,由該校許泰文校長與紐澤西理工學院Dr. Teik C. Lim校長代表簽署,協議強化兩校間海事、海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師生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同時透過兩校智慧運輸、港埠及海洋工程的學術基礎,加以產業的合作與投入,建立兩校長期互訪、互助的協作平台。

▲海大與NJIT協議,強化兩校間海事、海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師生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圖為許泰文校長(左)與紐澤西理工學院Dr. Teik C. Lim校長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紐澤西理工學院是美國前50大國立大學之一,1年挹注逾1.6億美元投入研究,獲卡內基分類(Carnegie Classification)為研究最高等級R1;其在工程、資訊科學、電子系統、遊戲設計等領域的影響力,在Money、Fortune、Quacquarelli Symonds、College Factual的評選上,皆名列全美前茅。紐澤西理工學院獲富比世評選為全美提升學生社經地位第1名之大學,同時獲PayScale等機構評選為投資報酬率頂尖的大學。為鼓勵新創產業發展,紐澤西理工學院創設11萬平方英尺的新創空間VentureLink,是該州最大的育成基地。

這次簽約的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參訪團成員,包括校長Dr. Teik C. Lim及夫人Mrs. Gina Lim、副學術事務長Dr. Edwin Hou、NJIT校友知名財務工程公司CEO Mr. Jordan Hu;同為NJIT校友的海大航運管理學系主任蔡豐明教授也一起接待參訪團,雙方更期待透過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立,連結海大在台灣累積深厚的海運海事學術與產業互動底蘊,藉由國際化的科學合作,共同引領國際迎接智慧運輸的新時代。

▲海大與NJIT,將建立智慧運輸、港埠及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長期互訪互助協作平台(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洋大學於參訪會中,向紐澤西理工學院訪問團一行,分享海大產學合作的成果,除以科研技術支援台灣各大產業實踐環保與能源升級,同時鼓勵以學術導引產業投入,相關成果日前更受到總統接見肯定。紐澤西理工學院訪問團一行會後參訪振動與噪音工程研究中心,向他們展現海大以工程技術與專業服務,提升各產業的永續發展。


海大藍海講座 引領學子築夢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逐夢築夢】年輕人的未來,從這幾年的趨勢發展已可看得出來,無可不認的是,在和淨零排放有關的事務上,以台灣而言,綠電又展於很重要的地位。最近,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林法正院長蒞校專題演講:「以智慧電網達成綠能高滲透率」,分享我國能源政策與能源轉型執行策略,引起學子莫大興趣和關注。對於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占比,並發展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等前瞻科技技術,以達到穩定供電,邁向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講解得很詳盡。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林法正院長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並曾任國科會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1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以及第2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等要職;林院長在國家智慧電網貢獻卓著,在學術表現也非常傑出,希望同學可以從講座中學到講者的實務經驗與如何克服困難。

▲林法正院長分享「我國能源政策及能源轉型執行策略」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當天的主要演講內容如下:

一、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同時,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但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海大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研院林法正院長分享國家能源永續發展策略(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二、為克服綠能高滲透率造成的問題,需要許多智慧電網的前瞻技術,如智慧調度、儲能、彈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微電網、電網數位化、再生能源預測、資源整合強化等,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且必須要大量佈建。未來在智慧電網整體規劃方案中所需的相關商品與技術,本土廠商的技術水平及商品規格是否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國內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來協助廠商完成相關技術的研發,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也鼓勵海大具有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等專業背景的學生投入。

三、台灣與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係《增氣、減煤、展綠、減核》同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產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性,台電未來也會需要很多管理能源系統的人才,期能透過學界與研究單位技術團隊協助開發所需要前瞻技術,並培育專業研發人才,以達到國家能源政策的永續發展。


台灣寄絲藻 具碳中和應用潛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ESG促進平台】2050淨零碳排為當前全球關注的議題,海洋大學具有豐厚的海洋海事科學研究量能、永續產業推動經驗,在節能儲能、碳捕捉與封存、碳中和、新能源科技等皆有豐厚成果,而去年畢業的葉翰揚博士,目前於海大養殖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持續碳中和相關研究。

台灣海洋大學指出,該校水產養殖學系李孟洲教授專精藻類研究,指導博士班學生葉翰揚探討台灣寄絲藻的親緣演化與分類,研究過程發現,它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生長快速、可純化培養及能夠定量分析之特性,適合作為試驗模式物種,也發現藻體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與具調控光合色素蛋白之潛力;此項研究已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並獲得慶恩教育基金會「2022綠色科技論文獎」,為該比賽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博士組唯一獲獎的研究。

▲李孟洲教授(右)指導葉翰揚博士生研究:台灣寄絲藻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李孟洲教授表示,要從天然海域篩選具養殖與應用價值的新品種海藻,過程非常不容易。台灣寄絲藻(Colaconema formosanum)的發現,來自於顯微鏡視野下,附生在蘇式海木耳(Sarcodia suae)藻體上的紅色絲狀藻體。由於當時國內寄生性絲狀紅藻的物種紀錄與報告鮮少,為了釐清絲狀藻體的科學分類,從藻體形態、生活史以及分子親緣演化方法著手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絲狀藻體是世界新種,也是台灣首次發現的寄絲藻物種,透過學術期刊的發表,將其命名為台灣寄絲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透過不斷優化養殖與藻體定量分析技術,最終成功的以台灣寄絲藻釐清多種環境因子及化學因子對於藻體生長生理的影響,證實它是良好的試驗模式物種。

▲對台灣寄絲藻的研究;左為李孟洲教授、右為葉翰揚博士(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葉翰揚博士補充說,台灣寄絲藻富含的藻膽色素除了能用在生醫工程領域,也可當作水生動物的免疫添加劑,應用潛力高。在培養台灣寄絲藻時,無機碳源的添加與藻體生長及藻紅色素佔藻膽蛋白之比率呈正相關,這不僅有益於藻類的規模化量產與藻膽色素生產,也有助於釐清藻類在高濃度無機碳鹽下的調適方式,及在碳中和領域的應用潛力。


攜手日本館山市 走向國際共榮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產學研連線】日本千葉縣館山市與基隆市,同為富含人文與海洋文化的城市,館山市森正一市長(Mori Shouichi)、石井敬之議長(Ishii Takayuki)於1月31日帶領觀光協會會長、入境協議會會長、館山市觀光港務課團隊等府會成員前來訪問台灣海洋大學,雙方舉行地方創生合作簽約儀式,並將建立資訊與研究的交流平台,促進觀光、文化、農業、漁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未來也將透過產業實務與語言長時間的培訓,促使雙邊的合作效能最大化。

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與蔬菜水果的館山市,保有當地的鄉村風貌,以觀光結合地產地銷、推動外國人訪日等帶動人流,更是推行移住定居、企業招攬、新工作方式及城鎮創新等營造人口回流發展的利基,值得作為台灣漁村活化的參考案例。

▲海大莊季高副校長(右)曾訪問館山市,對物產直賣所等創生行銷留下深刻印象(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過去,台灣海洋大學長期與館山市維持良好互動,莊季高副校長、張文哲研發長更曾於2019年訪問館山市,見證館山市推行在地創生歷程,也對當地物產直賣所、博物館等創生行銷留下深刻印象。

日前,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作為教育部台日聯盟6大USR中心之1,長期實踐社會責任計畫,在漁港活化、長照、在地青年成長都頗有建樹。而館山市緊鄰海洋,環境與海大所在的基隆市相仿。海大要透過師生蹲點、交換、研修等途徑,以海大招牌的海洋海事相關專業研究成果為利器,貫徹合作約定。

▲許泰文校長(第1排右3)與館山市森正一市長與石井敬之議長帶領的府會參訪團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森正一市長指出,館山市位在房總半島最南方、三面環海,雖設有東京海洋大學實習場,引入青年從事養殖等研究,但仍面臨人口外移及老化之挑戰;他有11年半市議員經驗,期間就曾參與擬定地方發展策略,其中,海洋作為館山市最大的魅力所在,借鏡海大推動海洋創生經驗,實有必要。

海大深耕地方,尤其近10年持續推行USR,積極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育學用合一人才。目前協助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場域營造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市政府、海洋科技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2022年11月,更協助國家發展委員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於海大設立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引領8縣市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成長共好,青年返鄉創生讓在地產業發展遍地開花。


群賢畢集 多面向探討ESG議題

(台北內科週報第561期/2023年1月5日-2023年1月11日)

【ESG促進平台】即將成立的「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早已獲得產學界的響應和支持,尤其在永續導向更是廣獲認同,該會將提出與一般團體不同、且能掌握淨零時代商機的方案,最近舉行線上研討會也獲專業人士投入,有多位寫出心得報告,極具價值!我報將陸續報導,以擴大交流。

與會的孫瑞穗老師率先表示,「發現那些能夠具體實踐ESG原則的新創公司,不但能及時趕上世界綠色潮流,同時也能為自己公司品牌創造ESG新價值,從而讓公司未來得到具體的回饋與利潤,實現經營公司真正的永續發展目標」,她也以大企業為例指出,「以蘋果公司為例,當他們聲稱2030年就要達到碳中和目標之後,這使得他們擁有無人能匹敵的優等品牌效果。」

這位美國加州大學城市規劃系博士候選人,也在海洋大學擔任研究員,並於去年已得到ESG永續管理師證照的孫瑞穗老師,在參與「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的這次線上讀書會後,感到收穫良多,對於「漂綠」的問題,她說:「為了避免讓ESG的企業永續停留在「漂綠」的表面狀態,許多企業也積極地在公司內部建立起真正的綠色價值與信念,只有通過中高階與基層幹部都打從心底真正相信永續發展價值,才能讓企業真正變成符合ESG目標的公司。」

▲日前,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講師群聚會,大家士氣高昂(照片係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籌備會提供)。

隨後,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部兼任助理教授吳文宗博士認為,「新創品牌在選擇創業時,對投入ESG的養分來提高品牌績效與價值,而對既有品牌要重既有產品的設計與包裝材料等等去創新改變,以達到消費者對品牌為地球的低碳的認同。也就是說2030年如果品牌未有ESG的養分在,品牌有可能很快消失在市場。經營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重要議題。」

心種諮詢余施德總顧問開宗明義說:「在推動ESG的行動中,最重要的就是利害關係人,一般理解的利害關係人,不外乎是上下游廠商、客戶、股東等。但實際上最重要的公司員工也是利害關係人,而我們所處的大自然環境,也是1個利害關係人」。

余施德老師表示,「打造永續企業組織可透過下面3步驟:第1步是『系統思維』,傳統的策略是今日的解方,但成為明天的問題!當我們在制定策略時,如果都能用系統性思維與最大利害關係人角度思考,那麼所訂的策略才會較符合永續的精神;第2步是『創價關係』,基於每1個人都互為利害關係人,如果可從利害關係人角度成為共創價值關係,那麼就可以從擁有到存有、從個體到整體,那所制定的策略就會以整體共好為前提;第3步是『永續生活』方面,換言之,ESG不再是以前ISO時代,為了符合ISO所以要強迫企業改變,而今ESG的時代來臨,不是強迫改變,而是一定要改變,因為地球只有1個,如果現在不改變,那人類的未來就會被地球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