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專家 剖析永續行銷大趨勢

(台北內科週報第579期/2023年5月22日-2023年5月28日)

【產學研連線】面對永續大趨勢的各大上市櫃企業,多開始思考如何規劃有競爭性的品牌戰略並打造創新商業模式,而此時,中小企業又該如何在面臨各式各樣的衝擊,以符合永續目標的方式接觸、制定永續戰略打造企業永續品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於5月11日舉辦ESG趨勢論壇,並以「永續行銷大趨勢:台灣企業如何佈局品牌戰略」為題,邀請Dentsu電通行銷傳播集團企業永續發展王馥蓓合夥人與BCG波士頓顧問公司劉北辰董事經理,共同探討永續行銷趨勢策略,這次論壇採實體及線上同步舉行,逾670人次出席。

▲Dentsu電通行銷傳播集團企業永續發展王馥蓓合夥人以打造品牌永續力為題,介紹永續行動為品牌形象帶來的影響(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蒞臨致詞表示,近年台灣ESG浪潮來勢洶洶,永續不再是公共關係部門下的小議題,許多企業對於永續轉型與發展都滿懷企圖心,除了撰寫永續報告書,也致力於透過各個實際行動來落實自身品牌永續價值。

▲BCG波士頓顧問公司劉北辰董事經理,針對低碳永續的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佈局提出解析(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隨後,王馥蓓合夥人以打造品牌永續力為題,先介紹永續行動為品牌形象帶來的影響,因應越來越多的民眾對於永續理念的認同,企業勢必得展現自身價值且做出行動。電通行銷傳播集團以B2B2S(Business to Business to Society)的理念,將永續理念引入品牌策略,並協助客戶企業達成永續目標。接著,她提出了4D步驟打造品牌永續影響力:Develop發展永續承諾與策略,其必須符合清晰性、差異性及啟發性;Drive驅動永續指標方案,除了對內鼓勵同仁投入,對外也能放大永續效應;Design設計永續創新方案,藉由品牌聯盟或導入AI來打造新的商業永續模式;Deliver傳達永續發展故事,了解品牌特色故事,開發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商品。

▲實體30餘位嘉賓出席、同步線上參加640餘人次,論壇圓滿結束(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劉北辰董事經理則以低碳永續的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佈局為題,他表示,全球已有許多領先企業運用低碳永續的策略來建立競爭優勢,而永續相關科技的發展速度亦如火如荼地成長中。永續成為各家企業致力推動的政策,因為除了增加整體獲益,也能夠減少成本。同時,他藉BCG深度分析的100多個永續商業模式創新案例,提出永續商業模式創新常見的7大方向,如融入永續元素、在地化、塑造生態系等面向,再以案例輔助,讓與會者能有更清晰和直觀的理解。總之,永續商業模式雖能帶來競爭優勢,但需塑造永續需求、生態系及妥善佈局以充分實現。


大學追求永續 將驅動社會前行

(台北內科週報第577期/2023年5月8日-2023年5月14日)

【ESG促進平台】追求永續發展,已是時代趨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在「台灣永續大學論壇」表示,感於大學在社會永續發展中扮演的關鍵地位,我們2017年開始深入各校推廣永續理念和行動,從台北大學出發,到目前已經與51所大學簽署永續發展合作備忘錄或倡議書,所屬學生總數超過全台半數以上,而在國際永續評比帶動下,各校也都積極投入永續發展,清大更率先設立校級永續長,可見大學已經逐漸正視永續的責任。

落實大學永續發展、驅動社會前行,TAISE於4月19日舉辦「台灣永續大學論壇」,搭建交流舞台;各與會大學都提到,大學面臨很大的挑戰,但也背負重要責任,承諾共同推動淨零排放、接軌國際願景,以永續治理為大學永續發展的核心,善盡社會責任,發揮影響力。

會中,簡又新也提到,迎接社會永續轉型,大學面臨很大的挑戰,也背負重要的責任。根據聯合國環境署分析,教學研究、行政治理、人與社會、以及環境與氣候,都是永續大學重要發展課題。其中,在教育方面因應時代轉型,許多傳統學科內涵需要調整,而在淨零排放等要求下,大學本身的營運、環境管理更需要改變。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中)與左起:中鼎教育基金會林道通秘書長、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林福仁永續長、成功大學蘇慧貞特聘教授、教育部劉孟奇政務次長、正修科技大學周燦德講座教授、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郭財吉秘書長等貴賓會後合影(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教育部劉孟奇次長出席論壇時,他強調,為了回應聯合國和台灣永續發展目標,教育部特別鼓勵各大專院校從學校營運連結永續目標,並進一步發表永續報告。而在中小學方面,也長期推動各項環境教育方案,盼望從環境教育開始扎根,培育更多永續人才。後續更期待持續與TAISE合作,進而提升國人專業意識。

長期關注國際永續發展趨勢與行動,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特聘教授認為,大學深耕永續發展除了個別學校作為,更是透過「多元協作的永續實踐」展現影響力的機會。她舉例說,永續金融、淨零碳排等當今最熱門的議題,大學都可積極參與,帶動創新發展與公私協力,甚至貢獻國際社群。對此,她任內領先各校,首創將聯合國發展目標(SDGs)結合學校中長程發展目標,整合校園各角落中參與社會各面向的社群資源,同時率領參與國際永續網絡,和全世界對話。「最重要的是忘記所有原來領域的框架,帶來永續創新。」

回顧「清華永續,一七(一起)執行」的歷程,清華大學林福仁副永續長也強調跨域與合作的重要。從喚起師生覺知出發,逐步建構具有行動力的領導結構,設立校級和各單位「永續長」定期交流會議和執行辦公室,常態性持續運作,協助教師增能並鼓勵跨學術領域合作,讓永續成為共同語言,內化為清華的知與行。

實際作為上,清大設立永續資訊平台,融入校務行政,成為校園的日常,也推動校園生活創新實驗室、選拔學生永續大使,與各夥伴連結,共創永續價值。促進各大學深入交流學習,論壇安排永續標竿大學分享各自特色作法,吸引實體與線上850人參與,還有韓國學者全程與會,取經臺灣各大學推動永續經驗,尋求後續更多交流互動。

▲「台灣永續大學論壇」的盛況(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校園精神為永續願景,台北大學規劃健全大學治理、落實環境永續、發揮社會影響力、深化永續教育、精進永續研究、連結國際網路與結合校友資源等7大策略,今年2月正式成立校級1級單位「永續辦公室」,整合校內資源,並透過台北聯合大學系統,串聯系統各校擴大力量。

另方面,落實在地大學的責任,積極與在地社區共生共榮,暨南國際大學以「成為地方的智庫」為己任。該校成立水沙連區域合作推動委員會,將社會實踐DNA融入校務發展治理系統,扮演與地方公共社群議題的探討平台,同時設置相關系所和學院,回應地方需求,協力鄉鎮推動地方創生與文化復振,獲得111年國家永續發展獎。

面臨大環境挑戰,雲科大著重教學研究對接地方場域與科技應用發展,同時厚實產學基礎研究、協助產業加值創新,進而籌組國際團隊,藉由教育與知識力量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永續性。學生從入學前就要先學習永續目標數位課程,在務實致用與產業鍊結的技職教育價值基礎上,由教師帶領發揮專業研發能量,具體輔助地方食品廠發展循環經濟、傳統養雞產業升級、協助區域防災應變,再連結國際夥伴,激盪環境社會創新方案,共創韌性未來。


商研院與屏大 助企業永續轉型

(台北內科週報第569期/2023年3月13日-2023年3月19日)

【產學研連線】為協助屏東中小企業及6大產業園區落實永續轉型,商研院(CDRI)與屏東大學,於3月15日舉行淨零排放合作意向書(MOU)簽署儀式,現場由商研院王建彬院長與屏東大學陳永森校長代表雙方簽署。

王建彬院長表示,商研院是隸屬於經濟部法人智庫,在經營模式、商業科技應用、行銷與新媒體及ESG永續方面等,皆有深入研究,針對產業提供的服務面向更包含新南向政策、創新經濟輔導、企業一代班二代班及ESG永續相關課程等,期藉由商研院能量提升屏東縣6大產業園區與中小企業淨零排放的意識與能力建構,協助中小企業掌握永續商機、提升競爭力,今後也將與屏東大學共同培育ESG綠領人才,以「人才培訓、國際認證、診斷輔導,與永續報告書」一條龍式的服務模式與內容,提升屏東產業競爭力。

▲由王建彬院長(右)與陳永森校長,代表雙方簽署淨零排放合作意向書(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隨後,陳永森校長表示,學校經營目標是希望能與地方做更好的結合,目前學校與屏東工業區、內埔工業區、屏南工業區、加工出口區等產業皆有高度密切合作,期待透過此次和商研院合作,強化對產業界之ESG輔導與服務、幫助企業立足發展國際,相信有商研院的加持,能讓屏東與國際接軌。

這次合作意向書簽署儀式,包括屏東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李坤總幹事、農科產學協會粘緯豐秘書長、屏東工業區施智明主任、內埔工業區柯祿祥主任、屏南工業區林惠英主任等貴賓均親自蒞臨現場參與,並對雙方合作表示肯定與期許,期待能夠共同協助屏東縣產業與中小企業掌握永續商機,繼續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有競爭力,成為1個永續發展國際化的城市。

▲王建彬院長(中)、陳永森校長(左7)與蒞會貴賓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商研院力助地方創生 種可可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產學研連線】2月23日,為結合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推動地方創生,商研院(CDRI)與彰化縣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所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合作範圍與項目包括:一、雙方擁有的科學數據、資料庫等研究資源的交換、分享;二、互相協助對方與當地產業、政府及學術機構建立關係;三、雙方進行共同研究、參與地方計畫、中央計畫;四、雙方將以提供當地產政學關係,進行全方位合作,契作目標近程100公頃,遠程1,000公頃。

之前,商研院許添財董事長曾多次赴彰化永靖鄉核心基地實地考察,並觀摩試驗種植、當地產業環境及社區生活現況,他於致詞時表示,這次的合作將以院內推動地方創生的豐富經驗為基礎,結合最新數位轉型與ESG永續轉型方法,協助該「可可專業區地方創生計畫」合作事業快速「精準」發展。

▲商研院與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簽署MOU,將創建彰化可可專業區(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許添財董事長進一步指出,經多次與合作社創辦發起人江智超董事長討論,取得下列的4點共識:

一、可可產業可以結合農業、休閒產業、農特產品銷售、旅遊與綠色消費的總體發展,以農業與農村為主體,發展出「六級化」之明星產業。

二、更重要的是,運用最新數位轉型、ESG永續轉型的數位科技方法與商業模式,營造一個以可可產業為核心的數位創新生態系。創造新附加價值,提高收益,讓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衍生多元的高附加價值服務性商品,創造新就業機會,讓青年回流,並以農村多元產業發展新結構與面貌,發展地方特色觀光旅遊,發揚地方創新特色的傳統文化。

三、對農民而言,相較於種植水稻而言,可可樹的有效與「友善」種植,每株可年產120顆的A級優果,換算每公頃的所得替代效果可達8倍之多。

四、商研院以中部辦公室在第1線服務,加上該院智慧新媒體行銷、智慧科技、創新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與人才培育等各所核心技術與輔導能量之協作,非常看好中部地區發展此一智慧創新可可產業之前景。

▲商研院與彰化縣可可蔬果生產合作社所簽署「合作備忘錄」,許添財董事長(第1排中坐者)、王建彬院長(第1排右2)與貴賓合影(照片係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江智超董事長表示,他在中國大陸經營高科技事業38年,因疫情3年多來在故鄉永靖鄉長住的時間較長,有機會參加小學母校60周年校慶,得知因缺少生源即將面臨被廢校的危機,原因是農村沒有年輕人就業機會,年輕人大量外移造成當地人口老化,同時,進一步研究發現南部已經有種植可可,且連續6年取得世界金牌的輝煌成果,因此決定成立「彰化可可蔬果產業合作社」,投入推廣現代化規模契作合作經營。

他更進一步指出,經商研院的指導、發展農業6級產業,以最新的數位及綠色轉型、友善耕種與商業模式,協助地方創生發展經濟,並增加就業機會,鼓勵年輕人根留家鄉,可以同時與長輩相伴,達到社會均衡和諧發展,避免讓故鄉衰敗、文化淪喪。目前他自己已經栽種1公頃,約兩年半的時間,並經不少政府專家長期的指導,證明對於選種、育苗、種植、成長、到開花結果,已展現優質且穩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