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守望員 銀髮科技再傳捷報

(台北內科週報第560期/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4日)

【本報銀青共享特稿】「認知檢測技術」,除了可協助降低高齡社會照護負擔,同時也能協助國內壽險產業強化風險評估,帶動高齡保險市場發展。工研院於12月22日宣布,透過經濟部技術處支持成立的「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攜手國泰人壽,正式發表「認知檢測技術」,並實際導入國泰人壽,可望是國內壽險業第1個採用「認知檢測技術」的市場化案例。民眾只需簡單測試就能快速了解自身記憶力、知覺動作、專注力與執行力共四個面向的認知功能狀態,及早掌握失智風險。

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全球失智者超過5,000萬人,2050年將增至逾1.5億人,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工研院與國泰人壽針對上述的社會人口趨勢,已推出認知功能檢測互動體驗版,設有5題簡單的互動小遊戲,民眾可以使用手機或平板等行動裝置使用,正式版本預計2023年底前上架國泰人壽App(「FitBack健康吧」健康計劃)。

▲工研院開發「認知功能檢測」技術,最快僅需15至20分鐘即可完成,助民眾及早掌握失智風險,並已實際導入國泰人壽(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2年前,工研院即已投入研究大腦認知功能,工研院張培仁副院長表示,傳統醫院量表檢測耗時逾1小時,而坊間的認知測驗多無實證支持,工研院開發之「認知功能檢測」技術最快僅需15至20分鐘即可完成。

張培仁指出,工研院「認知檢測技術」具有兩大差異化特色:第1專家把關,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合作,進行題型與流程設計、學理研究,確保題目達到良好的效度。第2,醫院驗證,在學理之外,也攜手高雄榮民總醫院持續臨床驗證,至今累計超過600人次使用,藉此持續優化檢測題型與流程。

另外,他表示,由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補助開發「認知運動」,並和台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曾祥非所長進行「認知刺激」研究,未來將能提供民眾日常運動與刺激訓練,讓大腦保持健康。現在將技術移轉予國泰人壽,不僅是銀髮科技實質落地的展現,更有望協助產業在高齡社會下,以先進科技打造更貼近趨勢的商業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今年獲得11項會員共創成果,橫跨資通訊、生醫、材料、電子光學等領域,成果豐碩(照片係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國泰人壽凃薏如副總經理表示,失智症為高齡社會下長期受到關注的重點疾病之1,壽險業者不斷地透過創新商品、保戶關懷服務,與提升業務員健康專業知識(如:失智友善天使、專業醫療機構健康課程)等方式,讓員工與客戶對於失智症能有正確的理解,期盼能為建構台灣失智友善環境盡一份心力。

凃薏如說,為了使保險能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國泰人壽與工研院合作以學理及醫療科技為基礎打造認知功能檢測服務,進一步協助民眾掌握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維持健康體況。自服務上線以來已累積超過萬人使用,其中91%受測者認為檢測工具有助於提醒關注自身認知功能狀態。在試行體驗過程中發現,認知檢測工具不僅是快速啟發民眾疾病預防意識的好幫手,更能在趣味互動的過程中,協助民眾檢視保障是否有不足之處,進而提供專業的保險商品建議。在經濟部支持銀髮科技發展的助力之下,讓失智症的疾病預防科技能落實到日常的壽險業務之中,更加貼近市場與一般民眾。

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莊曜宇秘書長表示,智慧醫養是全球樂齡生活照護的新趨勢,將連結醫療體系,整合至社區、居家的促健照護服務與系統,而邁向成功老化有3大關鍵,第1是結合科技之力,鏈結台灣ICT產業及醫療體系優勢;第2是推動社會行為改變,創造友善長者社區;第3是打造得以讓產業持續發展的創新商業模式。


洪佳君和您 共同照護華江里

(台北內科週報第553期/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16日)

【本報專訪】生活在華江里的人,心中都有個夢,希望營造更好的社區關係,使大家可以一起創造美好的日子。不論男女老少,總是有緣才成為鄰居,洪佳君嫁來華江也有20年了,她說:「我是華江里媳婦,住在這裡20年,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10歲,老二6歲。看著逐漸老化的社區,愈來愈沈重的停滯。總覺得這個居住的社區可以更好。於是我用護理專業角度出發,希望用年輕的正能量,發揮我護理師的本色,讓鄰里每個人都能透過『互助共學』而成長」。

對於華江里的感情,洪佳君說:「我從20幾歲開始住在這裡,當時是因為男友(現在的老公)才搬過來,對這裡比我原本生長的地方還要熟。這裡因為靠近市場,所以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很熱鬧,半夜會看到豬跟牛被載進市場,很多攤商跟汽車開始活動,還可以觀察到市場開市前的作業。清晨開始就有長輩在公園運動,6、7點開始是上班、上課的人潮,之後,社區據點開始活絡,一整天不同時段有不同年齡層的活動。」

▲洪佳君平日樂於為人服務(左1),里裡有很多年長者都喜歡和她來往(照片係洪佳君里長候選人提供)。

營造鄰里和善關係,不必有高深的學問,卻不能缺乏1顆耐煩、耐操的心志。像洪佳君,不是因為她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研究所,而是她有1顆「助人為善、守護鄰里」的心。這次參選里長最主要的,也是想實踐「助人為善、守護鄰里」的目標。在她和華江人眼裡,華江很需要凝聚心力,並由「讓里民實際參與發表意見、定期舉辦里民大會」做起。

她表示,「我擔任居家護理所專科護理師,已有16年醫院體系及社區醫療的工作經驗,平日和需要管路或傷口照護的長輩接觸,執行第一線社區居家醫療照護。」這段不算短的工作經驗,培育了她的服務心志。照護他人,成了她投人心力的核心!無形之中,服務已成了她的本能!

▲萬華區華江里里長參選人洪佳君(左2)因義行,而榮獲「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頒授「護理之光」匾額,與她的老師台北醫學大學林秋芬教授(左1),及該會曾勤媛理事長等合影(照片係洪佳君里長候選人提供)。

身為「專科護理師」的洪佳君,培養的不只是專業照護,而是不斷的發揮照護精神,時時不忘減輕患者的病痛,她說:「我從民國105年開始,在華江社區發展協會長期擔任衛生教育講師,將專業知識帶進社區。除具備多張專業證照外,更獲選衛生福利部109年度全國居家護理所倍增計畫資格,擅長傷口照護、失智症照護及社區營造。」

現任華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洪佳君,始終不擅長宣傳自己,可是洪佳君平日的表現確是有目共睹,尤其遇到任何需要她服務的事情,總是唯恐落後於人,這便是之所以參選的緣故,她指出,「我在這裡住的這20年來,從沒開過里民大會,最近因為肉品市場跟里民衝突才開始有聚會。我知道肉品市場的改建需要很多單位合作,非常困難,需要很多溝通,但我相信只要繼續耕耘、潛移默化,事情就會往前進。我希望可以聽到在地的聲音,這樣才是真正的民主。我是政治素人,用社區經營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擔任里長,不是因為政治角力想扳倒誰才出來,是完全正能量思考,希望鄉親給我機會經營自己的社區。」

▲現任華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洪佳君(前排右3),常舉辦社區活動(照片係洪佳君里長候選人提供)。

撫慰居護師的心

(曾季隆/撰文)

【本報特稿】居家照護在今日的社會,是愈來愈重要,護理師更是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台灣護理人力不足,是近年來大家關注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的報告指出,全球護理人力短缺近600萬人,在COVID-19疫情的延燒下更趨於惡化,並突顯了這樣的狀況。

從護理師的角度,這兩年來承受疫情帶來的很大壓力,他們仍然默默的付出,為了能夠讓社會體會到護理師的貢獻,9月15日至17日於台北世貿盛大舉行的「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令人驚艷的是,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和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護理學會、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學會、台灣長照護理學會、台灣護理之家協會、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在地安老協會、和鄰居家護理所、台中市護理專業聯盟協會共10個團體、設26個攤位,在展覽中成立「護理專業主題館」,更大規模舉行「台灣居護藝術節」。

▲創新的「台灣居護藝術節」,在展場顯得很矚目(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記者會中,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曾勤媛理事長感性地說,「護理是科學也是藝術!為了讓大家從『照顧』中發掘有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變得很有藝術氣息。」她也指出,這兩年來因應疫情,無論是居家的個案與服務人員,都遇到相當大的挑戰和困難,而護理人員總無畏疫情在前,都以民眾的需求為優先,甚至面對急需照護的低收入戶,護理人員仍然衝至第一線,協助視訊看診及身體復能與護理。

在曾勤媛理事長和跨域團體的熱心推動下,將「護理行為科學與藝術」的觀念帶來不同的思維,也提升護理師扮演的角色境界。活動的過程中,甚至有位長者向該會陳素珍祕書長提出,「你們憑什麼用藝術節,你們是藝術家嗎?」

▲曾勤媛理事長(第2排穿紅色上衣者)帶領大家辦好這場「台灣居護藝術節」;第1排右1為該會邱青萸常務理事協助良多(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陳祕書長便很有耐心的,並保持優雅謙和的微笑看著他回答:「每個個案都有不同的問題,護理是多元化的,我們不會被框住也不會1個模式套用在每1個個案身上,依照不同的需求來制定個案所需,所以您說護理是不是藝術,護理是多元化發展的,我的解釋您能接受嗎?」老先生聽她的說明之後,也以微笑的眼神看著她回答說,「秘書長妳的回應與解說我很滿意,我很認同,護理是藝術,妳們當之無愧」。

當抱著「藝術熱愛真善美」的精神,來看待護理工作時,將使這份工作變得很大的不同。「台灣居護藝術節」雖已閉幕了,但也同時開啟永續的新里程碑。曾勤媛感性地表示,不能只做居家護理,因為社區長輩生活需要有人協助指導與照顧。她並說,「護理人員有個天職,應該做整體性的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師到居家做護理,還要協助長輩適應生活。生活適應不是只有護理師能做,居家服務員也需要參與協助。」

▲結合10個團體、設26個攤位,在「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成立「護理專業主題館」,更大規模舉行「台灣居護藝術節」(照片係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提供)。

2019年創立的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3年前即有很清楚的定位,短短的3年中,曾勤媛理事長帶領大家走出一條「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以專業、品質、創新、教育及輔導為核心,該會連續3年與台灣受恩公司共同推出不同機構的長照評鑑輔導系統;尤其是這次大規模舉行的「台灣居護藝術節」,只見現場護理人員齊聚,紛紛提供民眾現場體驗失智失能者彩繪、VR互動、足部護理、遠距照護等等,結合醫療、護理、科學及藝術,讓參觀者實際瞭解居家護理人員在照顧領域的專業能力,及多年來對社區民眾的關懷與用心。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