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虛實整合 創新功能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日)

【廣博勵進會】創新的路總是不易走的,特別是報紙已有多少世紀的歷史(最早的「華文報」是漢朝的「邸報」),想顛覆它更是不容易!尤其網路時代的報業,似乎是式微了,連年長者都不再看報,而勤於在網路上搜尋訊息,遑論年輕人愈來愈少人有看報的習慣!

所謂「容易」,便是要有「易思維」,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曾季隆執行長現在回想起來,為什麼他顛覆傳統報業卻能辦起來?因為他無意中做對了1件事,他從開始財務收入就捨棄傳統報業的「發行」與「廣告」兩大收入,而逼自己非找出另1條路不可!最「容易」的策略,就是運用「有無相生」。在科技當道的今天,大家認為創新可以「無中生有」,殊不知運用「有無相生」的道理,創新就變成很「容易」了,這是另1個話題。

抱著「有無相生」心態,曾執行長於2007年8月1日隻手創辦「台北內科週報」,8年後,不只沒有停刊,而且和謝聰評執行長兩人於2014年3月12日,更一起創辦「富貴有道週報」。

直到2020年,曾創辦人開始嚐試「實虛整合」,也就是將網路媒體融入實體報中,構成「兩報+1部落格」,即成為「三合一媒體」,作為人際網絡的布建工具,也賦予報紙新生命。

在曾創辦人的心目中,以他在現代報業投入將近50年的心力,報紙的新生命在於符合閱讀者的需求。它已不再是傳播「新知(包括新聞)」、「評論」,更不具教育和娛樂的功能了。那麼,報紙的新功能何在呢?經不停歇的出報過程中,他終於找出網路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那便是「人際網絡的布建」。而網際網絡,和人際網絡差距甚遠!人際關係轉化成人際網絡,更具有很大的價值!

當前,內科園區面對變局的最大危機是,「各自為戰」,尤其沒有整體的「大戰略」。兩年來的「因變應變」,卻失去了對「變」的掌握。不同的是,曾創辦人於民國96年創辦的「台北內科週報」,隨著內科園區的成長而成長,他才能以1個人的力量辦起來。現在,他也必須面對這變局的挑戰。從去年開始,憑著對時局的敏銳度,他已尋求「以變制變」,開始從「易學」探求策略。

易經講「變」,很多人卻疏忽了它講的「變」,其實不只是「變」而已,必須「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換言之,「變」的時候重點不在於「變」,應該先找出「不變因素」,同時在「不變」的時候重點才是找出「應變因素」。

幾經思維之後,他展開「變」的歷程,他說:「我辦這份報紙是以創新的模式,顛覆傳統報業的型態,可是讀者看起來和傳統報紙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只是將報紙原有的功能改變而已,其他都沒有變、也不需要變!功能的哪部分變呢?其實,我當年最大的變革是報紙在21世紀和以前功能最大的不同是『連結』,傳統報紙的4大功能:告知、守望、輿論及教育,都可能受到挑戰,而在網際網路盛行之時,人際網絡卻退化了,報紙的新功能就是促進人與人的『連結』」。

經過半年的轉化,如今將於11月3日後,進入最後的「媒體虛實整合」階段,也就是說,兩報將不再是定期出刊,而改以不定期的「專刊」方式出版,卻將它融入網路之中,定期的載體改以「網路」,並輔以實體報的不定期出刊。同時,每週分兩次截稿,使週期縮短、加強時效。事實上,兩報網路版和過去實體報最大差異性,是它更符合現代人講求「時效」與「無遠引屆」的需要,至於發行、採訪及編輯的專業部分,都將展現在網路上,使新版的「台北內科週報」可以滿足現代人對報紙的期待,請大家能夠繼續鞭策和支持。

(本文曾刊於今年11月3日出版的富貴有道週報第165期)


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

(曾季隆/撰文)

【特稿】看到書名是「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任何在這「淨零排放」的時代,卻抓住「成長不放」的人,相信會感到震撼!尤其作者是出生於史瓦帝尼(舊名史瓦濟蘭),更令人嘖嘖稱奇!此外,想像不到的是,資本社會怎有人倡議「棄成長」呢?即使節能減碳,也不必要放棄成長啊!何況這本書雖和氣候變遷與生態崩壞息息相關,但涉及的議題卻更深、更廣,而且要喚起人類真正的醒悟,因此,可以得知解決包括氣候變遷在內的問題,不能僅止於「淨零排放」。

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是這本書的作者,身為經濟人類學家、傅爾布萊特學者及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士,擔負著強烈的使命感,曾在南非與移工共事多年,撰寫種族隔離後的剝削問題和政治抗爭,出版過3本著作,最新1本是《鴻溝:全球不平等及其解決方案》(The Divide: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

在書中「導言」裡,傑森.希克爾明白的表示,「一旦意識到我們不需要成長,就可以更理性地自由思考如何因應我們面對的危機。科學家明確表示,要逆轉生態崩潰和維持全球暖化低於攝氏1.5度,或甚至攝氏2度,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高所得國家得積極減緩『瘋狂的開採』、『生產』和『浪費速度』。減少資源使用可以解除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並給生命網1個機會補洞,減少能源使用則使我們更容易快速轉型到再生能源,在幾年內,而不是幾10年,得在危險的轉折點開始推倒骨牌之前」。

▲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所撰寫的「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圖片係取自誠品)。

之後,傑森.希克爾指出要實踐「棄成長」的步驟,他說:「第一步是擺脫『所有經濟部門一概必須時時刻刻成長』這個非理性觀念。與其每個部門如無頭蒼蠅一般追求成長,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希望增長哪些部門(譬如:乾淨能源、公共醫療保健、必要服務、再生農業等等,不一而足),以及哪些部門需要徹底放棄成長(譬如:化石燃料、私人飛機、武器和休旅車等)。我們也可以縮小經濟體當中純粹設計來極大化利潤,而不是滿足人類需求的部分,譬如:計畫性報廢(即刻意把產品製造成用1段短時間後就故障),或意在操縱我們情緒,使我們感覺自己有所欠缺的廣告策略」。

對於「經濟成長」的迷思,傑森.希克爾指出,「成長有個特點,它聽起來如此美好,它也是一個強大的隱喻,深植在我們對自然過程的認知中:孩子成長、作物成長……所以經濟也應該成長。但這個框架使用了1個錯誤的類比,自然成長過程總有盡頭。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成長,但不是長到275公分高,我們當然不希望他們沿著1條無止境的指數曲線成長下去;相反的,我們希望他們長到1個成熟點,然後維持健康的平衡狀態。我們希望作物成長,但只長到成熟為止,到了那一點便收割它們和重新栽種。這是生命世界的成長方式」。

總之,成長也是有界限的,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應趨於平穩,如同生命的成長模式,傑森.希克爾認為,「棄成長—減少物料和能源使用—是1個與生態緊密結合,解決多面向危機的辦法。」為了實踐「棄成長」原則,他提出下列5步驟:一、終止計畫性報廢;二、減少廣告(筆者創辦的「台北內科週報」從16年前創刊起,就不收刊廣告,只有報頭旁有個小廣告屬贈送性質;繼之的「富貴有道週報」,亦然);三、從所有權轉移到使用權;四、終止食物浪費;五、縮小生態破壞性產業。當然,這些策略僅是舉例性的,其實觀念上必須改方向,而不是換目標。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兩個關係幸福的數字

(曾季隆/撰文)

2030、2050,是兩個關係人類幸福的數字。對眾生,這兩個數字是不同對待的。我們可以分別從產政學研的角度來看,以產業界而言,是壓力、也是挑戰,更是再生的機會。若經不起檢驗,不必到2030年就將遭到淘汰了。對廣義的學界來說,已具備危機意識,致力於ESG的傳道、授業、解惑,卻績效不彰!對政府的表面重視、實質抓不住正確的方向,只有紙上談兵。對研究機構,則是時不我予、疲於奔命!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面對問題、尋求改善呢?雖然沒有特效藥,但是有幾個解方。最重要的是,即使時間緊迫(因為我們從2015年到現在已7年了,還在找不到方向與策略),也要定下心澈底檢討。路在哪裡;怎麼攜手共行?

我只是卑微的辦報人,面對這兩個數字,自然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義務。指出問題所在之後,個人希望追隨ESG路上的前賢,如簡又新大使、王彬墀博士、商研院王建彬院長、工研院劉文雄院長,以及如企業界的台達電子公司創辦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鄭崇華董事長與學研界的精英,一起趕上進度,為台灣2300萬人「互助共學」爭取幸福而努力。

目前經過數個月的籌備,將於9月1日在「台北內科週報」(是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唯一的報紙,已創刊16年了)第2版開闢「ESG促進平台」專刊,緊接著於9月8日在「富貴有道週報」第4版開闢「永續行動」專刊,同時,我也早於去年4月,即在網路設置「廣博創業樂平台」,這樣透過實虛媒體,便可作為「資源整合、人才交流、實踐行動」的傳播工具,提供給產政學研與社會大眾溝通媒合的平台。

ESG促進平台專刊內容規畫如下:1、政府資源與運用;2、企業ESG問題與解決方案;3、互助共學園地;永續行動專刊內容規畫如下:1、亮點企業專訪(收費的,以贊助廠商為主);2、研發與設計;3、互助共學園地。歡迎各界賢達多加使用,以集結全民的心力共謀幸福的未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錢,是要用在和平上

(曾季隆/撰文)

前些日子,看到曹興誠一捐一億美金,那時我沒有不如人的感覺,因為記得在花蓮的時候曾聽過證嚴法師表示,她希望10000人每人每個月捐100元,而不期待一個人一次獨捐一億元,何況今天只有一個人捐30億元,而且不知道他何以捐錢?

錢,是要用在和平上,今天在危疑存亡的關鍵時刻,不必急捐錢,而必須思考為什麼大陸會這麼大轉變?大陸當局可能一方面要喚醒我們,另方面也展示給美國人看,即使大陸對美國軍力略遜一籌,也能發動對美的「不對稱戰爭」。到了美中攤牌的時候,台灣會得到什麼?

令人擔心的是,當前看到執政團隊關心「九合一選舉」勝敗,甚於國人的安危!所謂「兵凶戰危」,卻一再表示,「寧可親美也難和陸」,而大陸,尤其解放軍則不時威嚇我們:「武統也是選項」。處於這樣情況下,共軍的封台演習已經一而再了。當此之時,其實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將錢用在和平上」。

怎樣用錢謀求和平?可以分大錢和小錢,也就是說,在和平事業上,小錢有小錢的用處、大錢有大錢的用處。小錢的用途在於積少成多,大錢的用途在於和平事業的長期發展上。

如果我們讓軍演變成常態,那麼無形之中,生活將受到愈來愈大的限縮,以下淪為階下囚!趁著現在還擁有自主權,我們先將小錢積少成多,首先透過全國首創、獨一無二的兩報(即「台北內湖週報」與「富貴有道週報」)及「廣博創業樂」網路平台,將人民心聲表達出來,並展開串連,讓一票票累積起來,在11月26日的投票顯現人民的力量,使執政團隊很快修正錯誤的政策,再度為國人謀求和平與幸福。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2022年九合一選舉腳步將近,圖為民眾過去的投票畫面(圖係取自中時新聞網)。

請盡一點心出點力

台灣,素有「美麗寶島」之稱,也是得天獨厚的地方,為2300多萬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所在,深深值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位同胞珍愛。可惜,近年來變得嚴重的高齡少子化、通貨膨脹、缺電缺水,尤其政府束手無措、教育也失誠信,又與大陸對立起來,加上長照、永續發展的問題,正在一點一滴、持續吞食過去的成果。我們能做些什麼,才能使「美麗寶島」恢復盛名?

今天,更有戰雲籠罩之時,想追求幸福的生活,便必須付出;在付出之後,必然會有豐碩的收穫。看到即將於11月26日投票的選舉,一些政治人物愈來愈荒腔走板。對人住桃園、工作重心在台北,幼年生活在新北的三重,且心繫台灣與大陸的和平,今年73歲的我來說,2003年創辦「一人公司」,也已歷19年了,其中,16年來所辦的兩報艱苦奮鬥,為的是,「驅動媒體、媒體驅動社會改善」,眼見人民手中的一票愈來愈不受到尊重,在痛心之餘,不能再沈默了!絕不能再沈默了!

您我他,也就是升斗小民,要踏出「幸福台灣」的第一步,首先,一人一票要累積起來!只要組織起來,一人一票、就能夠累積起影響力來!

孫逸仙博士在「民權主義第一講」說:「先要知道什麼是民。大凡有團體有組織的眾人,就叫做民。什麼是權呢?權就是力量,就是威勢。」今天,雖然號稱「民主」,由人民作主,但是變成政府有「權」,那麼人民如何作主?

若是依照「民權主義」的理念,則「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您我他可以組織起來,選出講誠信而有用的人,來為大家服務。

權,一定要握在人民手上!包括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種權力。政府則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是五種能力。而為什麼執政黨處心積慮要廢除考試和監察兩院?根據的是「三權分立」的原則。這種思想是將「能」變成「權」的思想。

在藍綠相爭之下,每個政黨都表示為民服務的熱誠,何以政府會變成「有權無能」,人民淪為「有能無權」呢?尤其,政治是不是符合民意的要求,關係我們每個人的幸福甚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趕快組織起來,在選舉中發揮作用,您說是不是?

假如收到這篇文章的人,希望很快改善台灣的政治,請趕快加入我們,歡迎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有錢、沒有力的人,只要有心就受到我們尊重,也請您趕快加入!

願意相信我的人,請將您要贊助「幸福台灣專案」活動的金額(新台幣500元起;收到時將開具發票寄上),匯入國泰世華銀行(敦北分行)帳號為:048-03-001210-3(總行代號:013);戶名:身心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我的聯絡電話:0952-836186,email信箱:cowell.tw@gmail.com。我將按期藉報紙的發送,及網路平台和大家密切連結起來,並舉辦對加入者有益的活動,以表回報的心意!

(本文作者係20年前創辦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目前擔任執行長之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廣「一人公司」神奇創業法,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對軍演應有的回應

(曾季隆/撰文)

大陸解放軍再次在台灣外海封鎖式演習,雖然我們在政府的帶領下,能夠處變不驚,但是更重要的是,必須提高警覺,同時,也要藉此機會相對的「民防演習」,讓大陸同胞能看到我們不希望中共以此態度對待我們。

事實上,我個人在8月8日發起「幸福台灣」專案活動,並於我所創辦的「富貴有道週報」8月11日的社評呼籲,「面對這場『無聲有形的軍演』,變局雖已無可避免,但我們仍可爭取時間、尋求改變之策!萬全之策的第一步,便是在11月26日的選票上,展現真正的民意:和中親美!如果親美就必須反中,請問親美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美國打一戰,挑起大陸同胞鴿派、鷹派的衝突嗎?那,台灣除了犧牲性命之外,能夠證明民主的勝利嗎?即使要戰,也要在大陸同胞受到迫害時,才不得不戰!那時,不對稱戰爭弱勢的一方是反民主的一方,絕對不會是台灣!」

▲解放軍殲-16戰機(圖係取自新華社)。

當前,我們要回應共軍一而再的封台演習,除了要表示,「我們不擔心軍事力量不如解放軍,在今日早已不是船堅砲利的時代了,要顯示中華兒女的優越性,尤其口口聲聲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請問解放軍眼中還有台灣人的存在嗎?我們只看到:解放軍在台灣島的四周耀武,而不能揚威!」更必須有所正確的回應,才不會讓中共誤判!

第一,藉此機會,我們同時「民防演習」,例如,萬一共軍擦槍走火,引起美、日干涉,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我們要有什麼對應的策略,這是要先有的心理準備;第二,如何團結起來面對這樣的大變局,也是要預先綢繆的;第三,現在的物資怎樣有個戰備存量,將是很重要的!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同胞們!團結救自己

雖不到兵臨城下,但如果同胞們沒團結起來,也許眼前的中共解放軍的鎖台軍演,將啟動「兵戎相見」的進程;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當此軍演之際,我們如何可以「舞照跳、馬照跑」?同胞們!一些執政黨的政客,猶無視於大陸當局在裴洛西訪台前的示警,又依仗著「親美」的關係,放言高論、刺激解放軍,深令我們戒慎恐懼!

同胞們!面對這場「無聲有形的軍演」,變局雖已無可避免,但我們仍可爭取時間、尋求改變之策!萬全之策的第一步,便是在11月26日的選票上,展現真正的民意:和中親美!如果親美就必須反中,請問親美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美國打一戰,挑起大陸同胞鴿派、鷹派的衝突嗎?那,台灣除了犧牲性命之外,能夠證明民主的勝利嗎?即使要戰,也要在大陸同胞受到迫害時,才不得不戰!那時,不對稱戰爭弱勢的一方是反民主的一方,絕對不會是台灣!

同胞們!為了團結起來救自己,身為無人、無財的本報曾發行人,只有獻上他養育8年和16年的孩子,即「富貴有道週報」與「台北內科週報」,他含著淚水、以73歲的人,為了後代子孫奮身而起!

▲中華民國國旗(圖係取自維基百科)。

看到曹興誠一捐一億美金,曾發行人沒有不如人的感覺,因為他記得在花蓮的時候聽過證嚴法師曾表示,她希望10000人每人每個月捐100元,而不期待一個人獨捐一億元,何況今天只有一個人捐30億元,而且不知道他何以捐錢?

錢,是要用在和平上,今天在危疑存亡的關鍵時刻,不必急捐錢,而必須思考為什麼大陸會這麼大轉變?大陸當局可能一方面要喚醒我們,另方面也展示給美國人看,即使大陸對美國軍力略遜一籌,也能發動對美的「不對稱戰爭」。到了美中攤牌的時候,台灣會得到什麼?

團結之道,曾發行人藉簡單可行的方案,將如苦行僧一般,於六都募集60位響應之士為分社主任,協助向各界宣導支持真正好的市議員的理念,將一人一票凝聚起來,11月26日開票後,若能在六都市議會都形成跨黨派的勝利,取得過半數席位,那麼台灣不只可以解除危機,更可以改變2024年,以及2030、2050年!

(本文係刊於111年8月11日「富貴有道週報」第160期社評)


企業打擂台拼營收

【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反應敏捷的企業,儘管目前疫情仍陷於每天3、4萬人確診,可是放眼疫後日期的到來,不能不趕快籌畫以變制變的策略,而且行動必須立刻展開。這也正是廣博勵進會推出前所未見的「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的動機,希望能鼓舞企業界發揮「互助共學」的精神,採取群策群力的方式,以實現「共創共享」願景,毫無畏懼地向惡劣經營環境挑戰,並扭轉深受影響的業績,使早日能夠否極泰來!

營收,為企業的血脈,若能借重外部人力資源(彼此互相推薦客戶),將可使現金流暢通起來,並實現倍數成長的目標,何況藉著「擂抬賽」活潑有趣的競賽方式,激勵內部人力資源,更可在自助人助下,業績突飛猛進!

像日本小山昇這樣知名的企業家,不只有謀有勇,而且站在第1線非常瞭解市場動態,可以說無人出其右!2015年,天下雜誌出版他所著的「5年營收2倍成長:這樣的經營計畫如何做」,鼓舞了很多經營者的鬥志,很快醒悟「這是不改變就『無法存活』的時代」,也再不會怯於「挑戰全新的事物」,同時,立刻擬定「5年提升兩倍營業額的長期經營計畫」,並作出1系列的決定來實現目標。

廣博勵進會曾執行長表示,「我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21年了,深知企業遭到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唯有以變制變,才能使危機變成轉機,此次的『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不是大家打得分出勝負,剛好是大家互相促進參賽夥伴的業績來決賽,既激發內部的鬥魂,提升低迷的業績,又借助其他參賽者的引薦,使每1家的營收都獲得成長」。

你的企業敢來打擂台嗎?向自己去年同期的3個月營收挑戰,同時和其他的44位參賽者競技,究竟誰的營業額提升的比率最高?尤其參賽者相互之間,不只不是玩「零合遊戲」,反而是跨業的「互助共學」,也正是引薦客戶給其他人(可以加兩成計分,以表鼓勵),並向對方學習(異業可以為師啊),以實現「自助助人」與「利人利己」的擂抬賽目的。

這次的擂台賽,是自家和自家比較,便可以發現自己可以改進的空間,何況,經由3個月的同台競賽,以及透過兩報(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行16年的「台北內科週報」與發行7年的「富貴有道週報」)和1網路平台(即「廣博創業樂」)的連結作用,加上私下的相互請益,必能異於去年的單打獨鬥,而產生「突飛猛進」的成果,並奠定今後經營的優越人脈!這是參加任何比賽,所贏不到的「獎品」!

人脈,當然勝於錢脈,不過要拓展人脈卻不開發錢脈難上加難,而「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的參賽辦法,正是讓每位參加打擂台的精英,能以運動員的精神,和其他的經營者互相切磋,共同面對「疫後」的經營環境,無形之間,產生了「革命感情」,彼此互補、互幫,更相互拉抬業績,將建立了堅實的關係。

說到「獎品」,由廣博勵進會主辦、亞太企業顧問公司協辦的「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備有真正買不到、卻具廣大行銷力與連結效應的「最特別獎品」,即「冠軍給予1次全版的深度報導,並製作PDF版供使用;亞軍則有半版專訪,也製作PDF版供使用;季軍則有3分之1版,及製作PDF版供使用」,詳情請你參考「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報名簡章」。


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報名簡章

主辦單位: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亞太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一、緣起

營收,為企業的血脈,若能借重外部人力資源(彼此互相推薦客戶),將可使現金流暢通起來,並實現倍數成長的目標,何況藉「擂台賽」活潑有趣的競賽方式,激勵內部人力資源,更可在自助人助下,業績突飛猛進!

二、參賽資格

營運滿1年以上的合法企業所推派的代表人。

三、活動內容

(1)宗旨:秉持「互助共學」精神,並結合內外部的人力資本,創造營收的倍數成長。

(2)競賽項目:今年8、9、10的營收(以發票為準)與去(2021)年同期比較的成長倍數(成長率最高者為冠軍)。

(3)競賽辦法:將分3隊,每隊為15家企業為限,透過每月聚會1次,每家簡報業務爭取他人協力(若引薦給任何參賽者的業績均以加權20%計入本身的業績),同時也增進彼此的交流;每月月底將營收總額報至主辦單位(對第3者則不予以公開),經評定後公佈排行榜,以激勵之。

(4)獎勵措施:1、報名後,主辦單位即提供「三合一」實虛整合媒體(即兩報加上1網路平台)為各參賽者報導之用,間接地向台北內湖園區的15萬從業人員推廣;2、鼓勵參賽者相互引薦;3、冠軍給予1次全版的深度報導,並製作pdf版供使用;亞軍則有半版專訪,也製作pdf版供使用;季軍則有3分之1版,及製作pdf版供使用;4、參賽者都可成為廣博勵進會的會員,並免收第1年年費;5、需要加購報紙時,每份僅收5元(含稅),以示優待;6、其他如參加專業講座,也都享有比會員更優惠的收費,以表禮遇之忱。

四、報名費

新台幣6000元(廣博勵進會會員則減收1000元),及贊助公司產品或服務(可按售價計,約10000元;也可折抵現金為6000元)。

五、報名截止日期

111年7月21日中午12時。

六、報名手續

(1)檢具公司設立登記表與公司章程(皆照相版),並寄至:cowell.tw@gmail.com

(2)接到主辦單位通知後,請將報名費6000元匯入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銀行帳戶:111-12-024583(台灣中小企銀東湖分行,總行代號050)。

(3)書面通知匯款後5碼,後續主辦單位會直接洽理。

七、其他未盡事宜

將視實際需要補充之。


你敢來打擂台嗎

(曾季隆/撰文)

【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營收,為企業的血脈,若能借重外部人力資源(彼此互相推薦客戶),將可使現金流暢通起來,並實現倍數成長的目標,何況藉著「擂抬賽」活潑有趣的競賽方式,激勵內部人力資源,更可在自助人助下,業績突飛猛進!

像日本小山昇這樣知名的企業家,不只有謀有勇,而且站在第1線非常瞭解市場動態,可以說無人出其右!2015年,天下雜誌出版他所著的「5年營收2倍成長:這樣的經營計畫如何做」,鼓舞了很多經營者的鬥志,很快醒悟「這是不改變就『無法存活』的時代」,也再不會怯於「挑戰全新的事物」,同時,立刻擬定「5年提升兩倍營業額的長期經營計畫」,並作出1系列的決定來實現目標。

你敢來打擂台嗎?向自己去年同期的3個月營收挑戰,同時和其他的44位參賽者競技,究竟誰的營業額提升的比率最高?尤其參賽者相互之間,不只不是玩「零合遊戲」,反而是跨業的「互助共學」,也正是引薦客戶給其他人(可以加兩成計分,以表鼓勵),並向對方學習(異業可以為師啊),以實現「自助助人」與「利人利己」的擂抬賽目的。

和自己比較,便可以發現自己可以改進的空間,何況,經由3個月的同台競賽,以及透過兩報(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行16年的「台北內科週報」與發行7年的「富貴有道週報」)和1網路平台(即「廣博創業樂」)的連結作用,加上私下的相互請益,必能異於去年的單打獨鬥,而產生「突飛猛進」的成果,並奠定今後經營的優越人脈!這是參加任何比賽,所贏不到的「獎品」!

說到「獎品」,由廣博勵進會主辦、亞太企業顧問公司協辦的「營收倍數成長擂抬賽」,備有真正買不到、卻具廣大行銷力與連結效應的「最特別獎品」,即「冠軍給予1次全版的深度報導,並製作PDF版供使用;亞軍則有半版專訪,也製作PDF版供使用;季軍則有3分之1版,及製作PDF版供使用」,詳情請你參考下列所附的「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報名簡章」;你敢來打擂抬嗎?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營收倍數成長擂台賽報名簡章

主辦單位: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亞太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一、緣起:

營收,為企業的血脈,若能借重外部人力資源(彼此互相推薦客戶),將可使現金流暢通起來,並實現倍數成長的目標,何況藉「擂抬賽」活潑有趣的競賽方式,激勵內部人力資源,更可在自助人助下,突飛猛進!

二、參賽資格:

營運滿1年以上的合法企業所推派的代表人。

三、活動內容:

(1)宗旨:秉持「互助共學」精神,並結合內外部的人力資本,創造營收的倍數成長。

(2)競賽項目:今年8、9、10的營收(以發票為準)與去(2021)年同期比較的成長倍數(成長率最高者為冠軍)。

(3)競賽辦法:將分3隊,每隊為15家企業為限,透過每月聚會1次,每家簡報業務爭取他人協力(若引薦給任何參賽者的業績均以加權20%計入本身的業績),同時也增進彼此的交流;每月月底將營收總額報至主辦單位(對第3者則不予以公開),經評定後公佈排行榜,以激勵之。

(4)獎勵措施:1、報名後,主辦單位即提供「三合一」實虛整合媒體(即兩報加上1網路平台)為各參賽者報導之用,間接地向台北內湖園區的15萬從業人員推廣;2、鼓勵參賽者相互引薦;3、冠軍給予1次全版的深度報導,並製作pdf版供使用;亞軍則有半版專訪,也製作pdf版供使用;季軍則有3分之1版,及製作pdf版供使用;4、參賽者都可成為廣博勵進會的會員,並免收第1年年費;5、需要加購報紙時,每份僅收5元(含稅),以示優待;6、其他如參加專業講座,也都享有比會員更優惠的收費,以表禮遇之忱。

四、報名費:

新台幣6000元(廣博勵進會會員則減收1000元),以及贊助公司產品或服務(可按售價計,約10000元;也可折抵現金為6000元)。

五、報名截止日期:

111年7月21日中午12時。

六、報名手續:

(1)檢具公司設立登記表與公司章程(皆照相版),並寄至:cowell.tw@gmail.com

(2)接到主辦單位通知後,請將報名費6000元匯入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銀行帳戶:111-12-024583(台灣中小企銀東湖分行,總行代號050)。

(3)書面通知匯款後5碼,後續主辦單位會直接洽理。

七、其他未盡事宜,將視實際需要補充之。


廣博創業樂螞蟻雄兵

(曾季隆/撰文)

俗語說:「人是英雄,錢是膽」,這是很有哲理的1句話,對有心創業的人更是至理名言!有誰經營事業可以沒人、沒錢?可是天底下的事,一樣米卻養百樣人,沒有兩個人是靠複製生下來的,即使雙胞胎也沒辦法完全相同,何況是不同父母生,或年齡不同,或身家背景也不同,怎樣能夠共同為1個目標來打拼?

多年前,還沒創辦「廣博勵進會」公司的時候,曾執行長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認識了不少企業家和從業人員,就已瞭解「人」的問題比「錢」的問題,更不容易解決。於是,他不斷思考這個惱人的問題,直到有1天終於豁然開朗,原來每個人都有「群聚」的天性,只要提供完善的交流平台,讓大家可以透過「互助共學」的方式,發揮「共享經濟」(這必須向螞蟻學習)精神,便能夠很容易解決「人」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錢」的問題。

現在,曾執行長和一些夥伴已將夢想中的「交流平台」,運用實虛整合的商業模式打造好了,它包括2份實體報紙(「台北內科週報」和「富貴有道週報」),及1個網路平台(「廣博創業樂」),可以讓大家在加入「廣博勵進會」時就能夠很方便和其他分布在各地的會友連結起來,您任何和人、和錢有關的都能「互通有無」與「共創共享」。

當然,羅馬不是1天就能造成!在您決定加入這全球唯一的「人際網絡系統」時,除了辦理加入手續之外(和使用Line免費卻每月要繳電信公司月租費一樣,使用上述「三合一」新工具是免費的,但每年需繳服務費用6000元,平均每個月只需500元,您就有如雇了小編和企畫製作團隊為您服務,讓您不時透過2報及1網路平台和成長中的會友們交流),還要準備個人的簡歷與Line ID寄email給曾執行長(cowell.tw@gmail.com),他很快就會以Line和您聯繫,並在短期間協助您使用。

曾執行長15歲(時為成功中學高1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民國64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澈澈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

若您和曾執行長連結起來,他在台北內科園區21年所建立的人際網絡(包括辦報的15年多),便能完全與您共享。過去,每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有人幫他的忙,同樣的,他也常常幫朋友的忙。地球總是圓的,凡付出者必得到回報。這一切就從您的行動展開!

螞蟻,是值得人類學習的社會性昆蟲,小小的螞蟻早在1億多年前就已經居住在地球上了,與恐龍為同一時代。隨著地球環境的變遷,軀體龐大的恐龍早已滅絕,而身軀細小的螞蟻卻仍活躍在地球上。牠們依靠群體的力量取得食物、生長、發育及繁衍後代,成功地適應了地球上各種惡劣的環境,造就了繁榮興盛的王國。

廣博創業樂期待在大家參與下,也能組成了「螞蟻雄兵」,在各領域呼風喚雨,讓每位會友很快的順著所布建的「人際網絡」,推廣自己的公司或產品、抑或是個人專長、開課,尋找合作機會!也會不定期舉辦「良機講座」和交流會(歡迎參加;每人每年4場免費),增進彼此的認識與交流。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曾季隆以變制變

(曾季隆/撰文)

【和精英超連結】這兩年來,全世界遭到前所未有的變局,幾乎是翻天覆地,如今還在波折中,內科園區的15萬多人帶動的15萬家庭,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如何來面對,同時由剝而復,再創另一個盛世?如今,身在變局又如何能夠運用聰明才智,以及所積有的20年資源,同心協力一起尋求突破?未來已來到眼前,包括疫情的趨向、2030、2050議題,正等待著內科園區各企業領導者的決策與行動。

1個人的1生,有幾個半世紀?卻有1個人肯投入半世紀的追求,來實現他在少年時代想辦報的夢。從15歲到65歲,大部分都面對「失敗」,他卻「百戰不退」,終於在52歲時來到內科園區,在60歲才改變了「連戰皆北」的記錄。很多人可能認為他是傻子,甚至是瘋子!他數10年卻無怨無悔,依然希望能驅動媒體,使媒體轉動社會改善的巨輪。不惜投入一切,甚至連生命都可犧牲,為的是凝聚個人微薄心力,聚沙成塔,形成強大改變社會的力量。

▲曾季隆執行長於2003年創設第1家「一人公司」,迄今有將近20年實戰經驗,從創新理念到實務,他都樂意和有緣的朋友共享(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當前,內科園區面對變局的最大危機是,「各自為戰」,尤其沒有整體的「大戰略」。兩年來的「因變應變」,卻失去了對「變」的掌握。不同的是,他於民國96年創辦的「台北內科週報」,隨著內科園區的成長而成長,才能以1個人的力量辦起來。現在,他也必須面對這變局的挑戰。從去年開始,憑著對時局的敏銳度,他已尋求「以變制變」,開始從「易學」探求策略。

這位15歲(時為成功中學高1學生)發願辦報,並於26歲畢業於政大新聞研究所(民國64年),同時也開始投入準備辦報的工作,曾歷任國會記者、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總經理、總編輯、副社長、報社執行長,以至於「台北內科週報」(2007年創刊)與「富貴有道週報」(2015年創刊)的創辦人、發行人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而且全部事業皆沒有聘雇任何員工,也就是澈澈底底的「一人公司」經營模式。

▲當年,曾季隆執行長站在「內科探索館」前,放眼內科園區的未來(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他,雖是兩報的發行人兼總編輯,但也是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和廣博勵進會的執行長,為了代表內科園區廣大的讀友,向這位今年73歲、每天看1本書、廣交朋友求進步的執行長請益,只好打破慣例,以兩報曾總編輯的身份專訪曾季隆執行長,並針對「以變制變」策略,請他以兩報為例,暢談從「易學」領悟的變革思維與行動方針。

曾執行長表示,「陽明先生曾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對我的啟發很大!這樣『即知即行』的精神,正是人類之能進步的動力,尤其面對變局的時候,憂心喪志都將使問題變得更嚴重。易經是講『變』的經典,可是和目前大家講的『因變應變』不同,易的變,是變中有不變,同時不變中有變」。

▲富貴有道週報曾季隆創辦人和謝聰評共同創辦人(也是BNI台灣地區國家董事),兩人為志同道合的夥伴(照片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提供)。

例如,曾執行長回答說:「我辦這份報紙是以創新的模式,顛覆傳統報業的型態,可是讀者看起來和傳統報紙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只是將報紙原有的功能改變而已,其他都沒有變、也不需要變!功能的哪部分變呢?其實,我當年最大的變革是報紙在21世紀,和以前功能最大的不同是『連結』,傳統報紙的4大功能:告知、守望、輿論及教育,都可能受到挑戰,而在網際網路盛行之時,人際網絡卻退化了,報紙的新功能就是促進人與人的『連結』」。

創新的路總是不易走的,特別是報紙已有多少世紀的歷史(最早的「華文報」是漢朝的邸報),想顛覆它更是不容易!所謂「容易」,便是要有「易思維」,曾執行長現在回想起來,為什麼他顛覆傳統報業卻能辦起來?因為他無意中做對了1件事,他從開始財務收入就捨棄傳統報業的「發行」與「廣告」兩大收入,而逼自己非找出另1條路不可!最「容易」的策略,就是運用「有無相生」。在科技當道的今天,大家認為創新可以「無中生有」,殊不知運用「有無相生」的道理,創新就變成很「容易」了,這是另1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請和曾執行長直接聯繫,他「以道相親、以書會友」,何況他受之於內科人太多了,更歡喜回饋內科園區的朋友!

(本文作者係「台北內科週報」發行人,也是廣博勵進會執行長,近10年更推動「一人公司」的創業與經營模式,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