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寄絲藻 具碳中和應用潛力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ESG促進平台】2050淨零碳排為當前全球關注的議題,海洋大學具有豐厚的海洋海事科學研究量能、永續產業推動經驗,在節能儲能、碳捕捉與封存、碳中和、新能源科技等皆有豐厚成果,而去年畢業的葉翰揚博士,目前於海大養殖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持續碳中和相關研究。

台灣海洋大學指出,該校水產養殖學系李孟洲教授專精藻類研究,指導博士班學生葉翰揚探討台灣寄絲藻的親緣演化與分類,研究過程發現,它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生長快速、可純化培養及能夠定量分析之特性,適合作為試驗模式物種,也發現藻體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與具調控光合色素蛋白之潛力;此項研究已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並獲得慶恩教育基金會「2022綠色科技論文獎」,為該比賽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博士組唯一獲獎的研究。

▲李孟洲教授(右)指導葉翰揚博士生研究:台灣寄絲藻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李孟洲教授表示,要從天然海域篩選具養殖與應用價值的新品種海藻,過程非常不容易。台灣寄絲藻(Colaconema formosanum)的發現,來自於顯微鏡視野下,附生在蘇式海木耳(Sarcodia suae)藻體上的紅色絲狀藻體。由於當時國內寄生性絲狀紅藻的物種紀錄與報告鮮少,為了釐清絲狀藻體的科學分類,從藻體形態、生活史以及分子親緣演化方法著手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絲狀藻體是世界新種,也是台灣首次發現的寄絲藻物種,透過學術期刊的發表,將其命名為台灣寄絲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透過不斷優化養殖與藻體定量分析技術,最終成功的以台灣寄絲藻釐清多種環境因子及化學因子對於藻體生長生理的影響,證實它是良好的試驗模式物種。

▲對台灣寄絲藻的研究;左為李孟洲教授、右為葉翰揚博士(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葉翰揚博士補充說,台灣寄絲藻富含的藻膽色素除了能用在生醫工程領域,也可當作水生動物的免疫添加劑,應用潛力高。在培養台灣寄絲藻時,無機碳源的添加與藻體生長及藻紅色素佔藻膽蛋白之比率呈正相關,這不僅有益於藻類的規模化量產與藻膽色素生產,也有助於釐清藻類在高濃度無機碳鹽下的調適方式,及在碳中和領域的應用潛力。


以追蹤技術 挽救鯊魚滅絕危機

(台北內科週報第562期/2023年1月12日-2023年1月18日)

【產學研連線】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以生命地球指數(LPI)及紅色名錄指數(RLI)在Nature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針對全球31種表層鯊魚及魟資源評估,半世紀以來物種資源減少71%,高達3/4的指標性物種具有滅絕風險。

基於保育的目的,台灣海洋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集結3方專長與資源,針對台灣周邊海域軟骨魚類進行魚類生物學研究,利用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瞭解物種棲地偏好,並以彈脫型衛星標識紀錄器釐清洄游路徑,將台灣與周邊國家海域的軟骨魚生態熱點串聯起來,透過10-20年長期研究合作,達到保育與永續利用目標。

▲紅肉丫髻鮫進行miniPAT衛星籤標識放流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1月10日,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副總裁Dr. Alistair Dove前來拜訪海大許泰文校長,並與水試所陳君如所長、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翁進興主任、研究人員徐華遜及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劉光明主任與莊守正教授會晤。

這次喬治亞水族館來訪,總共攜帶20個超音波接收器及111顆超音波籤,研究器材經費總價值新臺幣850萬元,將於1月12-13日在海大舉辦標識放流工作坊訓練研究人員,預計先針對被CITES列入附錄二之波口鱟頭鱝施打超音波籤,調查該物種之棲息喜好、移動行為習性及地理空間分布。

▲集結海大、水試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3方專長與資源,以實現軟骨魚保育與永續利用目標(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全世界軟骨魚類大約有1,250種,而台灣周圍海域就有190種鯊魚、魟鰩分布,但有許多經濟性大型表層軟骨魚相繼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包含鯨鯊、象鮫、食人鮫、紅肉丫髻鮫、丫髻鮫、八鰭丫髻鮫、污斑白眼鮫、鼠鯊、蝠鱝屬、平滑白眼鮫、狐鮫屬、灰鯖鮫、長臂灰鯖鮫、琵琶鱝屬與鱟頭鱝科列入附錄2,而2022年CITES更是將白眼鮫科54個物種與丫髻鮫科其餘5個物種一併列入附錄2名單,其中鋸峰齒鮫(水鯊)為台灣最主要捕獲的鯊魚物種,漁獲量佔鯊魚總漁獲的80-90%,顯示臺灣對於鯊魚研究、管理與保育之急迫性。

▲標識後將紅肉丫髻鮫放流回海裡(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藉由台灣豐富的鯊魚分佈及樣本資料進行相關研究,並透過推廣教育讓普羅大眾認識鯊魚、瞭解鯊魚,透過管理或保育建議,讓鯊魚及鯊魚漁業得以永續。該中心人員也持續協助漁業署,針對我國3大洋鯊魚進行資源評估,以及配合各區域管理組織之要求,提供我國鯊魚之工作報告。

美國亞特蘭大喬治亞水族館為非營利單位,飼養約10萬隻、超過500種海洋生物,積極從事海洋動物保育相關之研究,為世界水族館之領導者。目前展館內有兩尾鯨鯊來自於台灣,分別以「太魯閣」和「玉山」命名。水產試驗所為台灣漁業研究之重要的政府單位,著重於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透過台灣周邊海域長期環境監測、重要漁業資源利用與動態評估,以及因應氣候變遷之預測漁業資源變動與影響。


產學研聯手 化解風電面對挑戰

(台北內科週報第559期/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28日)

【產學研連線】風機設備運能表現的關鍵,就在水下,如何克服風電設施移入台灣所需面對的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特色,再加上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須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這答案,已由台灣海洋大學與工研院及玉豐海洋科儀公司的產學研聯手提出了。

台灣海洋大學長期積極回應國家能源發展政策,妥善維持離岸風電能源機具效能,推動永續發展不遺餘力,更由海大許泰文校長於12月21日代表,與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李宗銘所長、玉豐海洋科儀公司張乃仁總經理,攜手簽訂台灣離岸風電運維產學研合作意向書。

這份意向書的目標,在於透過落實產學研3方合作,在專業技術與設備的導入下,促使環保能源產運效能最大化,進而引領國內風電運轉維護產業獨立自主化。許泰文校長表示,雖風電在歐洲已有長足發展,但是風電設施移植台灣時,需適應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特色,加上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須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為提供穩定的風力電能,高效的運轉維護措施尤其重要。

▲海大許泰文校長(站立者)指出,台灣高濕高鹽高溫高風切的環境下,更應注重風電系統高效運維(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許校長更指出,這次合作意向書簽訂,共針對防蝕風險數據管理、海洋附生物監測調查、海床與支撐結構電纜監測、安全評估系統建置分析、陰極保護與塗裝品質檢測等防蝕系統人才培訓5個項目,建立合作平台。透過玉豐海科提供技師運用尖端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水下無人載具/水下機器人)技術採集數據,工研院以深厚的化材處理經驗支援,經過海大監測資料的管理與研究成果,他期待除了延長電力供給設備壽命外,更要使台灣電業具備自主能力,達成產業的在地化與關聯化,實踐永續經營願景。

歷年來,台灣海洋大學持續提升本土海洋產業之創新,如風機基礎液化監測、動力分析與防護工法、地形變遷、友善空間規劃與生態復育及風機運維新技術開發與應用。海洋大學光電與材料系李弘彬教授亦研究離岸風機的防腐蝕塗料於海洋環境下劣化,及受海生物附著影響之情形,是維運離岸風電的重要參考。

▲海大攜手產研合作,期待引領國內風電運維產業獨立自主化(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此次合作對象之1的工研院,擘畫「2030技術發展策略與藍圖」,聚焦提升再生能源效率,投入新能源技術開發,以綠能帶動科技創新研發,創造經濟成長動能。而另1合作對象玉豐海科,可說是唯一的離岸海事工程供應商,更是亞洲唯一的ROV軟體、硬體、韌體開發商。其所開發的ROV技術,具高自有技術率和操作人員持證率,是風電維運的一大利器。

由於風機暴露於海水環境中,面對腐蝕、附著物等挑戰,如何使風電系統高效運維尤其重要,許泰文校長指出,由玉豐海科提供技師運用尖端ROV技術採集數據,工研院以深厚的化材處理經驗支援,經過海大監測資料的管理與研究成果,能為電力供給設備延長壽命指引方向,使台灣電業具備自主能力,達成產業的在地化與關聯化。

另方面,李宗銘所長積極看待合作願景,他表示,「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經由合作,有效依據台灣環境轉換所需參數,不只創造低碳排社會,更為新產業鏈帶來商機。而玉豐海科張乃仁總經理則感謝海大領軍,是為海洋能源產業完成好幾片拼圖,他更表示,未來20年風機設備運能表現的關鍵就在水下,邀集海大優秀學子一同投入水下技術產業。


海大開發 台灣鯛新品系有成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14日)

【本報產學研連線】台灣鯛,目前已成功培養出具抗病、耐寒與耐鹽等不同性狀的品系,且可經過雜交方式將複數的優勢性狀保留給子代,也可利用該技術協助種苗廠商從其現有商業品系篩選出更優質的種苗,提升台灣養殖育種潛力,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

台灣海洋大學水產育種團隊(TABT)水產養殖學系黃章文副教授、龔紘毅副教授及徐德華助理教授,利用優勢功能性關鍵基因選育、分子標記等方式並搭配AI辨識外觀表現驗證,開發出「前瞻基因體科學化優質種原精準選育技術」,以分子特徵鑑別方式精準選育台灣鯛特殊性狀品系,榮獲第19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農業與食品生技類)。

▲經過基因編輯的海大壯鯛取肉率較原品系增加約20%(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黃章文副教授表示,這套技術開發及驗證到現在約5年時間,相較於傳統育種需要10~20年不等,已減少一半以上世代培育所需時間。台灣鯛本身就有不錯的環境適應力與抗病力,在經過鎖定特定基因精準選育後,除了有高生殖率、孵化率及存活率縮短育種時程,也能應變全球環境變遷與極端氣候之影響,如耐寒品系在連續2日處於10℃水溫下的活存率高達90%以上;耐鹽品系在全海水養殖下的存活率是市售商業品系的2-3倍;抗病品系的抗病存活率是市售商業品系的3倍,受海豚鏈球菌感染後的死亡率低於10%,而且各品系也可以與市售商業品系雜交,提升子代的抗病與抗逆境能力,將能成為永續水產養殖發展的關鍵魚種。

▲海大水產育種團隊3要角於第19屆國家新創獎頒獎典禮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龔紘毅副教授則指出,透過精準育種能增加產量、抗病、抗逆境及營養價值,可以因應全球人口增加及環境變遷所造成的糧食與動物蛋白供應危機,非常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另外,除了以基因體標記輔助選育高抗病與抗逆境臺灣鯛品系外,應用新興的基因編輯技術也已建立良好的精準育種技術及研究成果。以CRISPR-Cas9標靶突變尼羅吳郭魚的肌肉生長抑制素b(myostatin b)基因,目前已建立體重、體高、體寬顯著增加,背部及兩側肌肉倍增,其取肉率較原品系增加約20%的高取肉率「海大壯鯛一號」(NTOU Mighty Tilapia No.1, MT1)品系,可進一步培育兼具成長快、高取肉率與高抗病力或抗逆境的新品系。

▲龔紘毅副教授於2022漁業展中與漁業署張致盛署長介紹基因編輯技術培育的海大壯鯛(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徐德華助理教授說,育種選拔是產業的重要議題,提升種原優良性狀是永無止盡,海洋大學具有試驗場域、控制設備、精準技術及高階養殖人才等各項優勢,可以協助種苗的篩選與驗證,更可以進一步挑選具優良基因魚隻進行精準選育以及冷凍保種技術應用,將優質性狀穩定遺傳或長期保存。透過AI水下辨識系統輔助技術觀測魚隻行為模式,針對生物異常狀態進行記錄與分析,AI也可以觀察到魚隻在不同緊迫下細微的變化,將不同抗逆境緊迫行為學習與分類,以科學演算數據判別異常型態,幫助在逆境選育過程中篩選更具精確且穩定適應力的魚隻。再搭配前瞻性分子鑑定專利技術,大幅提升育種準確性並加速選拔流程。


深耕海洋永續教育 張正杰受獎

(台北內科週報第556期/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7日)

【本報產學研連線】長年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台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張正杰教授,榮獲教育部肯定,於12月2日獲頒「111年度社會教育貢獻獎-個人獎」,多年來,他由中等教育延續至高等教育,從基層到主管,兼備實務操作與政策訂定經驗,更結合自身專長與資歷,參與各種活動籌備、計畫擬定,如擔任教育部課審會委員、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及非營利組織理事等,積極參與產業、官方與學界,成為兼容並蓄、融合多方建議的橋樑,深受重視!

張正杰教授2012年參與編著《海洋教育:認識海洋的教與學》專書,可說是台灣海洋教育著述先鋒之作。近年更是引進美國國家海洋教育者協會(NMEA)提出的海洋素養基本原則作為基礎,與多名教師共同編譯成著作《海洋教育關鍵DNA:K-12海洋素養範圍與程序指引手冊》,提供中、小學海洋素養教育的範圍與程序,為海洋議題融入普通教育建構完整的參考指標。

▲張正杰教授推廣海洋環境教育,獲教育部肯定(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深耕於海洋教育、海洋防災、科普教育及科技教育的張正杰,肩負起引領社會親海、愛海、知海的責任,他利用自身專長與經驗,長期執行國科會與教育部相關計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宣導防災知識,期待用多元方式推展,有系統的讓民眾理解,建構正確的親海觀念。

於後,張教授擔任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長期推廣海洋防災科普宣導,帶領團隊結合新媒體,邀請具有海洋防災專業知識之專家學者,撰寫文章以及製作短片。他欣慰地表示,近年民眾參與海洋休憩活動時,對於海域的風險,如離岸流、瘋狗浪等,有逐漸認識及正視的趨勢;這意味著海洋素養的種子,已確實透過海洋教育,在社會大眾的心中發芽。

▲張正杰教授在聯合國海洋學委員會(IOC)中,介紹台灣海洋教育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在執行多項國家計畫中,張正杰教授整併自身多元長才,將永續概念結合媒體素養,應用至環境教育的推展,也將正確的科學知識,以不同形式表現與執行,並實現「做中學」與「玩中學」的科教理念。

學習「教育」是個人的基石,張教授認為,透過積累能堆疊成跨領域的養分。他深深體會教師授課與執行困境,而提供解決問題的脈絡,期盼根植普通教育、深化社會教育,並藉由在學術領域累積的力量,讓所帶領的莘莘學子,未來亦能回饋社會,形成正向循環。擁有11年中等教育的實務經驗,曾榮獲基隆市SUPER教師,如今也於海洋大學服務滿10年,更受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的肯定,尤其於海大師資培育中心與教育研究所任教期間,培育了無數的海洋種子教師,厚實了台灣海洋教育量能,引領台灣海洋教育中心團隊成為海洋教育實踐家最有力的後盾。

▲張正杰教授參與編著海洋教育先鋒之作:《海洋教育:認識海洋的教與學》(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總之,海洋是跨越國界必經的重要途徑,張正杰教授表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能夠在各領域持續堅持,皆要感謝有許多夥伴一同支持。未來將進一步推動海洋基礎教育的國際化,讓國境不再成為學子向海洋學習的藩籬。透過海洋素養的深化,永續發展概念的普及,以及在推動國家政策與海洋教育中心團隊的努力,深厚學習資源底蘊的積累下,海洋教育得以成為台灣長期與世界接軌的利器。將過去的行動基石、堆疊成未來推展海洋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動力,期盼自校園扎根,於社會擴散茁壯。


海嘯災害預警 劉立方享譽國際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逐夢築夢】海嘯,令人人談之色變,對享譽國際的中央研究院劉立方院士來說,則是他投入極大心力於海嘯災害預警、海洋工程,尤其出版了1系列海洋工程專書,更獲得舉世的重視。

數日前,劉立方院士榮獲台灣海洋大學頒授「第10屆海洋貢獻獎」,並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遴選委員代表曾志朗院士說,「台灣必須走向世界,要瞭解海洋的榮耀或危險,海洋貢獻獎意義重大!」而劉院士長期專注於海岸與海洋工程學,於海嘯災害預警、海洋工程貢獻重大,他也致力於發表研究所得,出版了1系列海洋工程專書,享譽國際,且多年來培養眾多優秀研究人才。劉院士的貢獻有目共睹、影響深遠,獲得遴選委員一致推崇與肯定。

▲海大許泰文校長(左)頒授劉立方院士「海洋貢獻獎」獎座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許泰文校長表示,劉立方院士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在台大、成大、中山等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與玉山學者,曾任教於美國康乃爾大學,也擔任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並獲頒國內中央研究院與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的殊榮,海大也很榮幸在去年底聘任劉院士為榮譽講座教授,劉院士多年來作育英才無數,非常令人欽佩!

劉立方院士說,非常高興,一點一點的累積,最後能有點成就回饋社會。另外非常驕傲的是,與30多位博士學生一同工作、研究,並有大多數學生在拿到學位之後投入了教育領域,一直做到退休為止,傳承到下下一代。同時,劉院士把他認真教書與研究、求真的態度及按部就班的精神,歸功於他在台大土木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啟蒙老師。他並在最後特別以英文感謝他的夫人,同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的Professor Christine A. Shoemaker,支持他的學術之路,並與在場的貴賓分享他們對教育的熱誠。

▲國際海嘯專家劉立方院士榮獲海大頒第10屆海洋貢獻獎(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過去,劉立方院士不但發展出重要的海嘯數值模式COMCOT(Corn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 model),已被許多國家應用於開發海嘯預警系統、海嘯高風險區溢淹圖以及評估海嘯損害。他的另1個數值模型COBRAS(Cornell-Breaking-Waves-and Structures),亦作為海岸結構工程初步設計工具,及包括由山體滑坡引發的水波等的波浪與固體相互作用的研究工具,在國際間廣泛使用,貢獻卓越。尤其發表多篇重要波浪力學與相關海洋科學研究成果,更受到國際重視,可應用於海岸工程開發與海洋保育與相關海洋產業。

海大校友總會長林見松國策顧問於致詞時強調,劉院士長期在海岸工程領域深耕打拼,獲致國內外的高度肯定,獲得此殊榮,乃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海洋貢獻獎第9屆獲獎人廖一久院士也補充說,台灣以海洋立國,海洋貢獻獎是最能夠代表台灣的1個獎項,恭喜劉院士獲得代表「海洋」最高榮譽的獎項,同時也希望藉由海洋貢獻獎,讓更多人可以關心海洋事務發展,使台灣的競爭力更上一層樓!


水下AI技術 開啟海洋復育新局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ESG促進平台】珊瑚礁的復育,是高唱永續發展時代,頗值得重視的1個領域,而AI人工智慧應用已是領先科技趨勢,台灣海洋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電機工程學系李東霖助理教授與資訊工程學系蔡宇軒助理教授,帶領學生與台灣智能資訊公司合作組成台灣智能海洋No.1團隊,發展水下AI技術進行海洋生態調查,克服水下複雜多變的環境,協助海洋科技博物館建立珊瑚礁復育指標物種的魚類資料庫,為生態復育開啟新局。

日前,在數位發展部AIGO計畫所舉辦的111年度全國性的解題賽,海大的該團隊從全國229案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等獎及新台幣30萬元的獎金。

▲海大團隊針對東北角生態成功收集與標註出大量驗證資料的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台灣智能海洋No.1團隊,係由李東霖老師與蔡宇軒老師擔任隊長與副隊長,學生分別為電機系大3的李宇倫、胡育綺、碩士班的吳星和及資工系碩士班的張耿瑋。師生長期研究海洋人工智慧技術,透過這次海科館提供的課題,與海科館魚類研究員陳麗淑主任和志工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針對東北角的潮境公園與附近珊瑚復育的狀況成功收集,並標註出大量驗證資料,也讓參與的學生獲得了許多訓練,增強AI技術實力。

多年來,海大專注於海洋領域相關研究,人工智慧中心也有需多老師開始將人工智慧研究導入海洋,李東霖老師也期許為海洋人工智慧扶植更多新創人才,讓台灣海洋人工智慧發展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即時辨識水下影像自動化分析(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過去,魚群數量與族群的生態調查,僅能透過潛水員實際下水計算,耗時又耗力。目前水下AI的這套系統,可以偵測及辨識近岸的魚種,全天候即時的自動化分析主要魚種,並且紀錄數量,讓生態研究員瞭解附近的海洋生態變化,該團隊也耗費了許多心力建立出東北角10多萬筆的物種資料庫,未來也可以提供台灣或國際學者做進一步研究。

蔡宇軒老師表示,現在AI應用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但相對於天上和路上,海洋還有許多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水下的部分,如何讓電腦學習到有智慧,還有許多研究可以做,海洋大學也特別容易取得這些題材,未來學生也會有較多這方面的出路。

李東霖老師則指出,台灣是海島國家,海洋資源相當重要,但目前在人工智慧導入海洋領域發展還很慢,透過這次研究希望能夠讓政府與民眾看見台灣的海洋復育的相關技術發展前景,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在海洋保育的領域,也期望帶動更多資通訊人才投入智慧海洋的技術研究。

▲台灣智能海洋No.1團隊,榮獲AIGO全國性解題賽優等獎(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產政學合作 積極推動地方創生

(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逐夢築夢】夢想,帶動人類的進步。多年來,人口集中於都會區,導致地方經濟的愈形沒落,國家發展委員會師法日本,更加以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已有相當績效。台灣海洋大學協助國發會落實推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強化地方事業體整合發展並順利對接各部會資源,並於11月22日舉辦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揭牌儀式。

許泰文校長表示,海大持續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並培育學用合一人才,近10年來推行USR與承接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已累積相當多的能量,期望藉由海大團隊的力量協助各地方創新創業,透過多元化的輔導資源及諮詢服務,讓青年返鄉創生,並加速在地產業發展,讓地方創生的量能持續提昇。

▲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期許北區輔導中心活用海大經驗創造成果(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北區輔導中心涵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新竹縣、金門縣、連江縣,包含離島地區等8縣市,國發會呂登元副處長於會中致詞時表示,國發會在北中南東區都有設立輔導中心,就是希望能用在地經驗,更接地氣的提供輔導量能,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將海大多年來執行USR的力量拓展到北區及離島地區等8縣市,串連北區19處青年培力工作站、5處公有空間整備活化,透過綿密的輔導網路,帶動地方創生新的風潮,讓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一起成長,創造更多成果。

海大整合全校資源,共同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目前成果除深入基隆八斗子、和平島、馬祖、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等區域,協助場域達成永續經營的新產業生態系,也與基隆產業發展處有許多合作,協助基隆港轉型為國際郵輪停泊旗艦港,讓高中端、社區居民認識海洋產業培育人才,並與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海洋科學教育及海洋資源與能源教育,共同型塑區域發展願景。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與會人士合影(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另方面,在執行教育部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計畫期間,服務中彰投以北地區,發展新經濟、新商業模式,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成果豐碩,培育超過12位地創規劃師,盤點12個鄉鎮49議題、131擬定建議對策,輔導超過60家地創團隊,建構6個縣市地方生態圈。

該計畫主持人張文哲研發長表示,感謝中衛發展中心及資誠永續和海洋大學一同合作,讓業界能量一起加入進來,在各自專長上相輔相成,加速地方創生產業發展,並推動國內及國際市場,也期許北區輔導中心在海大與北區8縣市的合作基礎上,能儘速接軌,追上去年啟動的另外3區輔導中心,為北區8縣市導入資源,逐步改善地方發展體質,並強化地方創生永續商業模式。

▲國發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海大揭牌(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