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湖園區 展現綠能儲能前景

(台北內科週報第572期/2023年4月3日-2023年4月9日)

【產學研連線】綠能與儲能科技,為當前能源轉型很重要的支柱,如何集結同業和異業合作的力量,實賴於資訊整合與利用。3月31日揭幕的「燕子湖ESG低碳綠能園區」,係由由大曜公司與寶電儲能公司攜手成立,並與多家知名企業和專業學術機構成立儲能聯盟,結合各單位在工程、IC設計、工業製造、鋰鐵電池、居家安全等領域專長,以綠色能源和儲能為主題,打造的智慧化綠色園區。今後,期望有更多廠商加入,共同實現對環境永續的承諾。

寶電儲能擁有多項儲能關鍵技術專利,更是國內唯一通過UL、MSHA、BSMI、NFPA及美國國防部等多項國際重要安全認證的公司;大曜公司早期則是從建築起家,逐漸深入居家安全領域,此次與各業界菁英合作,邁入儲能業界,提供各項儲能規劃與銷售服務。

▲大曜公司與寶電儲能公司攜手成立「燕子湖ESG低碳綠能園區」;圖左為大曜呂昌橖董事長,圖右為寶電儲能林文華總經理(照片係大曜公司提供)。

「燕子湖ESG低碳綠能園區」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燕子湖畔,面積達13萬平方公尺,景色優美,花木扶疏,尤其展示出最新科技與永續發展的完美結合。整個園區包含3大區域,即綠能發電區、智慧儲能區和創新產業區;將展示多樣化的綠色能源科技。

綠能發電區由太陽能發電整合儲能系統,可持續發電,並供應園區與周邊地區的電力需求;智慧儲能區則配備了儲能電池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將積極運用技術優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創新產業區更匯聚了多項新創綠能技術,開發出多樣化的綠能產品和服務,大家譽為綠色創新的搖籃。

▲「燕子湖ESG低碳綠能園區」,已盛大揭幕,足見產學研攜手共創永續發展的未來(照片係大曜公司提供)。

該園區內的各種建築設施,都依照綠色概念設計,展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形象,其所提供的智慧化系統能,將協助管理園區的資源,並減少能源浪費。其他綠能技術的運用,更翻轉了灰能時代的固有觀念。此外,為了展示台灣綠色未來的藍圖,該園區將進行多項儲能相關的科技展示、採訪、專業講座及各種研討會等,這些活動將聚焦於綠色能源與儲存技術的發展趨勢、商業機會與實踐經驗等等,旨在推動綠色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普及化。

綠能與儲能為未來能源轉型的關鍵,此次燕子湖園區的開幕,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有鑑於目前台灣缺乏儲能基礎建設,未來的綠能發展必須仰賴儲能方案,該園區將充分發揮了環境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呈現1個前所未有的綠色化、智慧化科技園區,讓各界進一步瞭解台灣在綠能的發展現況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海大藍海講座 引領學子築夢

(台北內科週報第568期/2023年3月2日-2023年3月12日)

【逐夢築夢】年輕人的未來,從這幾年的趨勢發展已可看得出來,無可不認的是,在和淨零排放有關的事務上,以台灣而言,綠電又展於很重要的地位。最近,台灣海洋大學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林法正院長蒞校專題演講:「以智慧電網達成綠能高滲透率」,分享我國能源政策與能源轉型執行策略,引起學子莫大興趣和關注。對於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占比,並發展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等前瞻科技技術,以達到穩定供電,邁向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講解得很詳盡。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林法正院長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並曾任國科會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1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以及第2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等要職;林院長在國家智慧電網貢獻卓著,在學術表現也非常傑出,希望同學可以從講座中學到講者的實務經驗與如何克服困難。

▲林法正院長分享「我國能源政策及能源轉型執行策略」情景(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當天的主要演講內容如下:

一、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同時,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但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海大舉辦「藍海講座」,邀請國研院林法正院長分享國家能源永續發展策略(照片係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二、為克服綠能高滲透率造成的問題,需要許多智慧電網的前瞻技術,如智慧調度、儲能、彈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微電網、電網數位化、再生能源預測、資源整合強化等,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且必須要大量佈建。未來在智慧電網整體規劃方案中所需的相關商品與技術,本土廠商的技術水平及商品規格是否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國內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來協助廠商完成相關技術的研發,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也鼓勵海大具有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等專業背景的學生投入。

三、台灣與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係《增氣、減煤、展綠、減核》同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智慧電網、儲能及氫能產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性,台電未來也會需要很多管理能源系統的人才,期能透過學界與研究單位技術團隊協助開發所需要前瞻技術,並培育專業研發人才,以達到國家能源政策的永續發展。


混氫5%發電示範 國內首例登場

(台北內科週報第567期/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1日)

【ESG促進平台】為發展新能源應用,邁向「電力淨零」,台電去年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發電示範合作備忘錄,並於2月18日舉行計畫動土儀式,原訂目標於2025年達燃氣混氫5%發電示範,預定今年底即正式投入測試運轉,可望2024年提前達標混氫5%發電示範。

台電表示,這次計畫呼應高雄淨零城市願景,選定興達電廠作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將透過升級改造既有機組,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台電指出,面對2050淨零排放國際目標,除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也透過新能源應用,讓既有發電機組可兼顧穩定電網與減少碳排。興達電廠既有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222.6萬瓩,每年可發超過150億度電。

▲台電於興達發電廠舉行「興達混氫5%發電示範計畫」動土典禮情景(照片係經濟部提供)。

此次,混氫發電示範計畫以既有燃氣3號機第3部氣渦輪發電機為主體,與同類機型在歐洲已實際投入混氫發電的原廠西門子能源公司合作,將於動土後,進行燃燒器改造,並新建氫氣、天然氣混合設備,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

氫氣是以高壓氫氣槽車運送至電廠,台電表示,為確保混燒發電時氫氣輸送穩定,將同時於3號機廠房外設置氫氣槽車放置區、加氫站與輸送管線,預計11月完成改造與新建工程,12月正式邁入氫氣混燒驗證階段,預期2024年可提前達標燃氣混氫5%發電示範,未來更預期可搭配技術發展,逐步提高混燒比例至15%,並評估推展至其他機組及電廠。